?

沖突與重構: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建設的反思

2012-12-21 22:53諸鳳娟杜坤林
理論導刊 2012年2期
關鍵詞:價值觀道德思想

諸鳳娟,杜坤林

(紹興文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沖突與重構: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建設的反思

諸鳳娟,杜坤林

(紹興文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我國當代大學生面臨著道德價值觀分化與沖突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認知與行為的落差、傳統與現代的割裂、群體與個性的沖撞等方面。引起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沖突的原因主要有中國傳統文化繼承過程中的不適應性和斷層、西方道德價值觀借鑒過程中的模糊和迷茫、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傳播過程中的現實障礙和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不到位和低效。要針對實際,有的放矢,重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

道德觀;大學生道德價值觀;沖突;重構

在經濟全球化、科技國際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各種社會思潮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相互交融與碰撞,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各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喚起了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也促進了他們個性的張揚,這一方面為道德教育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同時也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權威性,乃至道德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作為最具活力和創造力,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最快的社會群體,其道德價值取向在紛繁復雜的道德觀念的相互激蕩中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狀況不僅影響其自身的發展,進而還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開展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研究不僅有利于高校德育的后續發展和社會倫理、新道德秩序的重建,而且對于高校更好地完成培養人的根本任務,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社會的和諧進步,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分化與沖突

大學生道德價值觀是大學生在面對或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取向,主要涉及當代大學生對于道德標準、人生價值、社會責任以及個人與社會關系等問題進行評價時的基本價值取向。課題組對浙江省某高校10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部分訪談,發現當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其競爭意識強,務實,實現自身價值的意愿強烈,道德水準也處于較高層面,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消極面,主要表現為道德價值觀的沖突,即大學生在道德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時面臨著一種矛盾的狀態,具體表現如下:

1.認知與行為的落差。由于身處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與交鋒之中,因而當代大學生在進行道德判斷和實施道德行為時,常常會出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上的落差,即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相互矛盾、不統一。課題組在關于大學生的道德矛盾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在問及“在下面觀點中,你最為贊同的是”時,學生選擇“利己不損人”和“損人利己”兩者之和的比例只有22%。但在“在行為上,你認為一般人是”這一問中,選擇“利己不損人”和“損人利己”的比例卻高達68%。此外,在訪談過程中,被調查者也指出,當前部分大學生日常的道德行為水平遠不及其認知水平高。盡管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是非曲直有較為正確的認識,明白何為“真、善、美”,何為“假、丑、惡”,但其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之間存在脫節現象。例如大學生一方面認同作弊行為可恥,應嚴格禁止;另一方面,又會為了通過各種考試而鋌而走險,絞盡腦汁想盡并實施各種作弊手段。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在面臨各種道德價值觀選擇時會產生心理與行為上的困惑,認知與行為脫節的矛盾非常普遍。

2.中西文化沖突中的不平衡。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滲透、相互磨合是社會轉型期鮮明的時代特征,正是在雙重文化的沖突中,給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平衡。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對每個中國人的影響是深入靈魂和浸入骨髓的。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以及價值觀念無時無刻產生著影響和制約,對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形成也毫無例外地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各國之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隨著網絡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的傳遞和交流也日益密切,西方文化對我國大學生心理的沖擊和影響也愈來愈大,在中西文化的共同影響下,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也日益體現出時代的特色。中西文化存在著固有的差異和矛盾,當大學生在面臨這些差異和矛盾時,必然會導致其內心的矛盾和混亂,體現在道德價值觀上,主要表現為迷茫和無所適從。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正面臨著對傳統倫理的懷疑和顛覆,而西方的思想又不能全部接受,很難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的沖突局面。因此,我們看到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時期,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狀況的整體特點是多元而混沌的。

3.群體與個體的沖撞。大學生本該是最富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群體。但調查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一方面能以集體、國家利益為重,但同時也十分關注對個人利益追求,他們對自身“利益”、“實惠”的要求已不再隱晦。在道德價值目標選擇上,一方面,愛國、正直、自信、上進仍然是當代大學生所首選的優良品質,這充分說明了當代大學生能將對祖國的熱愛,社會的責任以及自身的成才三者緊密結合;另一方面,過去一直強調的集體主義、利他、誠信、謙虛等傳統美德卻被冷落了,其中,集體主義與利他主義被選擇的比例最低。此外,在問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看待公與私的關系問題時,8.2%的同學選擇了無私奉獻,一心為公;2.6%的同學選擇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而高達70.2%的同學選擇了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這些數據恰恰反映了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主義、利他主義等傳統美德在認知上存有較大的偏差,其個體本位化傾向凸顯,而集體主義相對薄弱。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分化與沖突的成因分析

1.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中的不適應和斷層。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體現出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征:一方面由于傳統文化不能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實現現代轉型,體現出它的陳舊與落后,與現代文明的不適應,因此大學生不想去接受;另一方面出現傳統文化的斷層現象,即高校不注重傳統文化的講授與傳播,很多大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甚至根本不了解,因此大學生不會去接受。正是由于這兩方面的原因,所以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道德價值觀的認同度比較低。同時,作為中華民族幾千文明結晶的傳統文化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分化、組合與創新,其主導地位受到了莫大的沖擊,與此相適應,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至尊地位也遭受到了激烈的挑戰。于是,當代大學生在道德價值判斷上倍感迷茫,在道德實踐行為中倍感困惑。

2.西方道德思想影響下的模糊與迷茫。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道德價值觀以及民族文化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階段。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他們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理念與思想觀點。多數大學生對西方文化有著合理的評價,認為自己接觸西方文化是為了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但西方思潮與道德價值觀良莠不齊,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國尚未建立起一整套應對多元文化的道德教育體系,而道德相對主義卻又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使他們的道德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大學生中有不少人認可價值多元與相對,認為“價值是個人選擇的產物。個人的任何道德選擇都是正當的,在道德上無所謂正邪與善惡之分,也沒有道德與不道德之別”。[1]于是,在道德價值判斷上,他們不再用絕對化的“好”或“壞”來下定論、作評判,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的約束力,陷入了道德相對主義的囹圄。在借鑒西方道德價值觀時,當代大學生盡管明白應奉行“拿來主義”的態度,認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但在實際判斷中卻又被東西方的價值對立與道德沖突所侵蝕,使他們陷于極度的困惑與迷茫之。特別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失德行為與利益倒掛的現象:一些弘揚社會正氣的道德行為不能得到贊揚和嘉許,而一些不道德的行為非但未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獲得了較大的利益。這更使當代大學生在判斷真假是非、善惡美丑時陷于迷茫和困惑,在借鑒西方道德價值觀中出現盲目和模糊認識,最后導致道德價值觀的混亂和信仰的失落。

3.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傳播中的現實障礙和片面性。馬克思曾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生活關系、人們的生活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保?]從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調查的結果來看,雖然從主流看,當代大學生和馬克思主義所要求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社會環境的紛繁復雜,價值體系多元多變以及教育者消極機械地傳播馬克思主義,使得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傳播中出現片面性,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原來信仰馬克思主義,但逐漸被反傳統傾向和多元論思想所動搖。具體表現在:首先,當前社會轉型期間存在的不正之風和貪污腐敗現象動搖著當代大學生對黨、對社會主義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信賴。此外,社會分配不公、房價不斷上漲、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等嚴峻的社會問題也使當代大學生開始熱衷于西方的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其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理論素養,無法深入淺出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無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只能生搬硬套地演繹普遍原理,這便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引導大學生確立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指導的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到位和低效?!霸诖笠幠5膹碗s社會中,沒有任何個人屬性能比它所受的教育更能一貫地、強有力地預言他的態度、價值和行為。一種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在一個充滿知識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場所中進行,學校無疑是最好的場所?!保?]然而,當前許多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別在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方面仍存在諸多不盡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首先,“重德輕智”的思想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地位。當代大學生接受馬克思理論的途徑主要來自于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但是,部分高校為了片面追求就業率,把專業教學、科研作為學校發展的工作重點,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輔助地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沒有很好地發揮主渠道的作用。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有待提高?,F今,在高校里一些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與人格魅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教師理論功底不深,上課照本宣科,無法將道德價值觀教育與情感教育有機結合,也未投入更多的精力幫助學生解決道德價值觀矛盾的問題。此種情況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而身處于道德教育工作一線的輔導員大多扮演著“辦事員”的角色,繁重的日常工作事務使之無暇顧及大學生的內在與現實需求,更無暇對大學生進行正確道德價值觀的引導。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創新。當前部分高校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自上而下的灌輸,很少顧及學生對內容是否真正理解和接受,在教學過程中忽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沒有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此外,教學內容陳舊,與學生的思想實際不相符,與社會關注熱點不契合,這自然難以喚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與道德價值觀的認同,也不能幫助當代大學生及時解決出現的思想困惑與價值迷茫問題。

三、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重構的路徑探討

1.整合多元道德價值觀,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重構須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道德價值觀與世俗化的道德價值觀加以整合,即將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價值觀、西方優秀的道德價值觀以及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內容加以整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價值體系?!霸诙嘣幕南嗷ソ讳h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堅決唱響時代主旋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強大的精神支柱,認識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我們繼往開來、強國富民的強大精神動力,認識到社會主義榮辱觀應當成為13億人民普遍奉行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保?]當前最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體系當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吧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的靈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廈的基石,是維系社會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整個社會主義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失去根本?!保?]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主流價值觀的結晶和濃縮,它既能有效地控制好多元價值,又能與多元價值相協調,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甚至消除當代大學生在多元文化時代背景下出現的種種道德價值取向困惑與沖突的問題。因此,要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體系,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2.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道德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教育特別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它在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開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視野,轉變他們的教學觀念,使其進一步理解和認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道德價值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體來講,主要從這幾個方面著手:一要增強教學的科學性,加強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要點的把握和了解。要敢于和善于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學生對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并在這些方面能作出有說服力的解答。二要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他們的人生經歷,從理論和實踐上針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研討和講授。要經常關注并研究大學生對理想信念、人生價值和道德準則等方面的基本認識,研究他們在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環境下所形成的思維方式、思想和心理特點,以及他們在大學不同學習階段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發展變化規律,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三要對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和加強對形勢的研究,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進程中還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努力解決他們的深層次思想認識問題,正確分清現象與本質、主流與支流等方面的問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革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和熱情,增強自覺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3.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社會氛圍,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在多元化特征明顯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道德價值觀教育倘若只局限于一味強調高高在上的理想價值而忽視具體的、個人的、現實的價值,就無法取得應有的成效,也不易被當代大學生所認可。由此可見,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顯得尤為必要。首先,要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一種道德共識。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現實中,試圖用一元價值觀來主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是極不現實的,因為單一的價值觀教育強調的是道德目標與道德內容的統一化,它忽視了人的個性與主體性,這恰恰是當代大學生所反感的。高校道德價值觀教育應以確立起道德共識或價值共識為底線。高校需要在批判整合各種現行道德價值觀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真正適應時代發展的,個性與社會性有機統一的,有較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并能夠引領和規正人們現實生活的新型主導的道德價值觀體系,由此來促進當代大學生形成一種道德共識,也作為重構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一個理論前提。其次,幫助當代大學生確立正確的道德信仰。由于道德價值觀的構建具有體認性、內生性,因此,它需要主體通過自我選擇、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反省,將外界所獲的信息消融、內化為自身的東西,而這一過程光靠外部力量的說教與激勵是收效甚微的。它需要主體親自進行道德實踐,親自感受現實生活,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理性思考能力。當前,基于我國大學生接觸社會不多、奉獻愛心機會少、吃苦耐勞精神不夠的現狀,高校更有必要把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作為學校道德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例如,可以通過“獻愛心”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體會到付出的快樂,找到個人與社會的結合點,逐步實現社會化。第三,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道德評價準則。當代大學生缺乏正確辨別善與惡、美與丑的道德評價準則,也正因為這一點,他們容易在多元價值觀的沖突面前感到茫然。因此,只有在培養學生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評價準則的前提下,才能使其樹立起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1]馮永剛.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應答[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70.

[3]劉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之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17.

[4]青少年價值觀測評指標體系模型研究課題組.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現狀調查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0,(10).

[5]郟鳳華.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嬗變與重構[D].山西大學,2010:37、35.

G641

A

1002-7408(2012)02-0076-03

浙江省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成果。

諸鳳娟(1971-),女,浙江紹興人,紹興文理學院法學院副教授,浙江大學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哲學的研究。杜坤林(1972-),男,浙江上虞人,西安理工大學博士生,紹興文理學院學工部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陳合營]

猜你喜歡
價值觀道德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思想與“劍”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