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在語文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2013-02-01 21:48田落紅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關鍵詞:詩歌情感音樂

田落紅

(杭州第一技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在語文課中,詩歌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詩歌的朗誦、感知、體悟和理解,領悟詩的意象內涵和藝術魅力之所在,培養學生讀詩、品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詩歌本身的抽象性,學生總是很難體會到詩歌的美感,以至于詩歌教學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之一。

在詩歌教學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體會:分析多了,不僅學生入墜五里云霧,詩歌本身也支離破碎,美感不再;分析少了,學生淺嘗輒止,難以體會詩歌的神韻。在這些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音樂這一教學工具,用音樂來代替心中那些無法言說的感觸,用音樂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讓音樂注入枯燥的課堂,激發學生走進詩歌的興趣。

將音樂融入詩歌教學過程的可行性

音樂之美與詩歌之美具有互通性 《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扒俑琛笔且鞒?,作為古希臘抒情詩中成就最高的詩體,它就是一種伴隨著音樂的歌曲類詩體;“圣經詩歌”是吟唱的,唱詩班帶著動人的故事和對上帝的贊美與敬畏,跨越了滔滔的歷史洪流;《詩經》是吟唱的,正所謂“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漢樂府是吟唱的,兩漢樂府本就是音樂管理機構,許多民間歌謠也正是通過在樂府演唱,才得以流傳下來;詞是吟唱的,每一個詞牌固定有一種曲調,“依調填詞”是它創作的一大特性。由此可知,詩歌和音樂實乃一母同胞的姊妹藝術,詩歌之美和音樂之美在人類的藝術長河中早已相互交融,難分你我。

用音樂可以重塑詩歌的背景 詩人在創作詩歌時,脫離不了時代背景與個人際遇的影響,詩歌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時代的印記,離開背景解讀、感悟詩歌不免霧里看花,難解其味。詩人的創作過程是由情感而文字,學生的學習過程則是由文字而情感,實現詩歌背景的重塑是協助學生完成這一跨越的捷徑。學生受自身年齡、社會閱歷、情感體驗的各種因素影響,很難準確定位詩歌的背景。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能通過語言的方式來介紹背景,這很難改變學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作者、作品的錯誤習慣,也就無法在學習過程中體驗與感受詩歌之美了。音樂則恰恰能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一段合適的音樂能夠讓學生直接體會詩人創作時的所思所悟,或蒼涼、或悲壯、或喜悅、或淡泊、或郁郁寡歡、或春風得意,音樂可以其獨特的魅力穿透時空,并潤入心田。

用音樂可以體驗詩歌的音韻 詩歌的美,除了豐富的內容、深邃的意境之外,還有那內在的、和諧的音韻美,只不過印在課本上的詩歌沒有節拍、旋律,對一名普通的中職生而言,其很難體會到這種美。學生通過聆聽音樂,可以感受那“進入美的世界”的旋律,可以觸摸那“體驗審美境界”的和聲,強弱、長短、暢澀的韻律都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用可直接感受的音樂韻律帶動學生體驗詩歌的音韻美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通過音樂產生的韻律共鳴引導學生建立詩歌的“曲譜”,在音樂旋律的反復呈現中,自然而然體驗到詩歌由語言構成的內在的、和諧的音韻美,從而得到一種具體的美感的愉悅,不僅能讓學生恢復誦讀的興趣,更能讓學生借此打開詩歌的大門,走進詩歌的世界。

音樂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法

用音樂導入課程,營造情感氛圍 每一首詩歌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意志,只有在與作者相似的情感氛圍中品味詩歌才能跨過時空、產生共鳴。當鈴聲響起,教室里蕩漾著或喜或悲、或急或緩的旋律,慢慢地醞釀、積蓄、引導學生的情緒,利用音樂鋪墊,營造出與詩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氛圍,為學生理解詩歌奠定感情基礎,使他們的身心在音樂的感染下,很快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與作者一同歡欣鼓舞,一同黯然神傷,讓他們逐步靠近詩人的情感世界,進入到作品的情感空間。當《靜女》遇到《致愛麗絲》,那是豆蔻梢頭初見的心悅相知,羞澀懵懂卻真實;音樂緩緩響起,我們仿佛窺見了靜女內心那小小的喜悅,與戀人約在城角相見,卻偷偷躲在一旁,看戀人在那抓耳撓腮,苦等徘徊,忽而跳出,輕輕拿出代表心意的彤管。當《再別康橋》遇到舒伯特的《小夜曲》,輕盈的節奏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淡淡的、舒緩的小夜曲猶如詩歌淡淡的開頭,又淡淡的結尾,淡淡中卻又包含了幾多復雜的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音樂中,我們仿佛看到那個在夕陽映照下的男子,有著淡雅如蘭的憂傷,似乎他正回憶與劍橋青草春暉般的邂逅吧。當《國殤》遇到《WAR》(電影《珍珠港》配樂),從柔情似水的鋼琴音調里緩緩地帶出悲壯悠揚的古典弦樂,樂曲的強烈氣氛和激昂氣勢映襯出人馬相錯、旌旗蔽日的戰場情景和慷慨激昂的壯士情懷。

用音樂布置背景,提高朗讀效果 詩歌本身有一種聲韻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詩歌音樂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誦涵詠”。朗讀詩歌時配上合適的音樂,不僅能給聽眾帶來美感,而且還能激起讀者的情感波瀾,擴大讀者和聽者的想象空間。在教學《致橡樹》時,筆者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作為背景音樂,幫助學生把握恰當的朗誦節奏,感受詩人渴望而堅定的心;用《長江之歌》作為《沁園春·長沙》的配樂,景情交融的樂曲和融豪放、婉約于一體的詩歌相得益彰,幫助學生在誦讀中體會那種沖破一切牢籠的自由之氣魄;用古箏曲《琵琶語》作為《琵琶行》的配樂,緩緩的樂曲時而凄凄切切,時而悠揚回轉,幫助學生把握低沉的朗讀節奏,將悲、慨緊密結合,體會那種悲涼哀怨情感。

用音樂激發情感,開啟審美想象 愛因斯坦認為,音樂是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的催化劑。根據音樂特定的情感內涵,再輔之以具體的文字空間,便在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之間,建立起一種能夠觸發的審美聯系,給學生開啟審美想象的通道。學習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播放《藍色的愛》,讓學生閉上眼睛,放飛心情,感受大海與幸福的氣息;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可播放《英雄的眼淚》,讓學生回憶蘇軾的生平,想象英雄面對赤壁古戰場時的身形姿態,感受英雄遲暮、壯志未酬的無奈;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可播放《高山流水》、《漁舟唱晚》,讓學生遐想秋日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的畫面,感受王維骨子里的清和沖淡。

音樂在輔助詩歌教學時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音樂可以融進詩歌教學,為課堂帶來驚喜,但它并不是主角,語文課畢竟不是音樂課,音樂只是一種教學方式,不能喧賓奪主。

選擇的音樂要與詩歌內容、情感、意境契合 音樂的種類繁多、情感不一,在選擇音樂時要考慮到詩歌的內容、情感和意境。如果說詩歌是一個人的話,音樂就是衣服,要從款式、顏色、花飾等方面考慮尋找到合適的衣服,來襯托出主人的內在氣質。有些詩歌不同部分表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承載的感情變化跨躍很大,在營造意境時教師需要選擇多段音樂或者剪輯組合進行輔助教學。對于這樣的音樂使用筆者也曾做過嘗試,但效果不佳,極易混淆學生的情感融入。

選擇的音樂要與學生的興趣、接受能力契合 無論用怎樣的方法設計教學過程,最終的受益者是學生。如何使課堂背景音樂能適應學生的興趣特點,是關系教學效果的重要問題。因此,一定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音樂,甚至可讓學生參與音樂的選擇。筆者曾經嘗試在學習新課之前,布置作業讓學生試著給詩歌尋找合適的配樂,結果令人驚喜。比如,朗讀《再別康橋》時,學生找來了《天空之城》的樂曲,全班同學隨著舒緩的音樂,一起走入徐志摩的康橋,感受那種惆悵與溫暖,朗讀結束后,教室里爆發出響亮的掌聲,那是他們對自己的肯定與贊美!

要注意控制音樂的使用長度 在教學過程中,音樂播放的時間太短,會達不到既定的效果,而長時間地播放音樂,則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所以,教師在選擇好音樂之后,需要對播放的時長進行測算,以達到最佳效果。特別是作為朗誦背景的音樂,有時要根據詩歌內容、節奏對樂曲進行剪輯、拼接。

以上只是筆者在詩歌教學實踐中的初步探索,詩歌的學習本是一個十分復雜且需要深入研究的過程,本文所涉及的只是音樂在詩歌教學中所能起到的一些作用。然而,教學方法是多元的,并不具有絕對性,并非所有詩歌教學都需要使用音樂,并不是所有詩歌內容都適宜編配入音樂,如果不加區別地一味追求音樂的運用,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反而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這也是詩歌教學過程中使用音樂最需注意的地方。

[1]張翠香.讓音樂融進詩歌教學[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8(7).

[2]馮杰,劉洪峰.音樂是解讀詩歌的金鑰匙[J].教研天地,2006(4).

[3]劉造良.讓優美的旋律走進語文課堂[J].教育交流,2009(3).

[4]李嬿,吳寅潔,徐旖旎.用音樂進行詩歌教學的探索[J].科教文匯,2009(3 上).

[5]黃珊.音樂與詩歌教學[J].現代語文,2004(12).

猜你喜歡
詩歌情感音樂
詩歌不除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詩歌與情感的斷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詩歌島·八面來風
音樂
音樂
詩歌過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