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離在隔閡與疏離幕布上的孤獨者——多重人物有限視角下的達羅衛夫人形象刻畫

2013-03-19 16:34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衛夫人麗薩克拉

李 俠

(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視角”指敘述時感知或觀察故事的角度。以什么樣的角度觀察故事一直都是敘述學里的一個熱點問題。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熱奈特選用“聚焦”一詞來區分敘事行為中“誰看”與“誰說”的問題,并將聚焦分為零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三種方式。[1]132同樣,查特曼在《故事與敘述話語》中也指出視點是正確理解作品中敘述者聲音的首要問題,并通過是“誰看”與“誰想”將其分為感知視點、意識形態視點和利益/優先關注視點。[2]151-152我國著名學者申丹亦指出:“視角并非單純的感知問題,往往與特定的情感,立場和認知程度相關?!保?]94綜上可見,盡管國內外學者在視角研究方面關注的興趣點各不相同,但都關注敘述視角與敘述聲音的區別與聯系。值得指出的是,查特曼等學者在界定視角的時候,將感知者的意識形態、主觀情感與價值觀念也納入到視角的范圍之內,從而使“敘述視角”不僅涵蓋了“誰聚焦”“聚焦對象”與“誰敘述”三方面的內容,而且強調了“如何聚焦”的內容。這對于分析像意識流小說《達羅衛夫人》提供了理論幫助。

小說《達羅衛夫人》情節非常簡單,從達洛衛夫人早上為籌備晚會外出買花寫起,一直到子夜晚會結束賓客離去為止。在這部作品中,敘述者充分運用不同人物的有限視角,使讀者跟隨不同人物的“視點”來觀察人物與事件,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畫一個個細膩的心靈感受與體驗,從而曲傳作者對生與死,靈與肉,現實與夢幻,混亂與和諧,個體與社會等二元對立因素的思考與感悟。

在這部小說中,達羅衛夫人在內心里不止一次地感慨人們的孤獨,希望將他們“聚攏一起,聯合起來”[4]135,孤獨與連接成為小說曲傳的主題之一,同時女主人公成為一直以來作品評論中主題闡釋的焦點。戴維·道林認為:“達羅衛夫人與外部世界的和諧與統一使她的生活具有迷人般的香氣與魅力?!保?]147盧特羅在其評論文章中也指出:“(克拉麗薩)成功地跨越了性別,階級與等級的界限,是現實生活的超越者?!保?]99而本文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欲探究多重人物視角下達羅衛夫人的孤獨形象,進而挖掘女主人公這種人物化方法對于“連接主題”的消解所產生的效果。

一、與昔日情人彼得對視下的排斥與對立

彼得與克拉麗薩·達羅衛不僅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而且還是舊時的戀人。少年時的他們在一起讀書一起探險,充滿生活的朝氣與活力,而且不論兩人相處還是朋友相聚一堂時他們都能“毫不費心思便能了解對方的思緒”[7]62,不需言語便能息息相通。而另一方面,他們似乎又限于相愛—爭吵—和好—相愛—再爭吵的怪圈里,彼得總是在指責,而克拉麗薩似乎總是無動于衷,兩人似乎都帶著彼此令人不適的尖銳棱角,終于因為達羅衛的出現使他們漸行漸遠,最終分開。這種心靈上的距離在彼得印度歸來,舊友相聚時的場景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1)她正在補裙子,和往常一樣補裙子,他思忖;我在印度的全部時光,她就這么坐著,縫補裙子;四處游蕩,參加聚會……

(2)在他們眼中,我是個失敗者。不錯,倘若與這一切相比——鏤花桌子、鑲寶石的裁紙刀,燭臺,套椅還有那古老的英國套色版畫——他是個失敗者!然而,我厭惡包含在這一切中的沾沾自喜,……一周又一周,克拉麗薩的一生就這么流逝了;而我呢,騎馬,探險,橋牌,工作,工作,工作!

(3)彼得心中尋思:我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就是克拉麗薩·達羅衛,還有他們那一幫人”[7]42-47

在以上引出片段中,(1)中的“補裙子”與(2)中的“鏤空桌子等”顯而易見是彼得的視角,是他來到達羅衛夫人家中,觀察到的屋內擺設和達羅衛夫人當時進行的活動。敘述者采用第三人稱有限視角的方法敘述了對于此情此景彼得內心所產生的眾多聯想??吹娇死愃_坐在那縫補裙子,就聯想到她的全部時光就這樣地流逝殆盡;看到講究的屋內擺設時,就聯想到他自己的生活與他們的完全不同,進而聯想到兩種對立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從“四處游蕩”“一周又一周”與“對手”等這些帶有明顯感情特征的話語中讀者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彼得對克拉麗薩這種生活方式的不屑與厭惡。在他的眼里,克拉麗薩的生活盡管安逸舒適,卻虛偽做作、空虛無聊、缺乏生活的熱情與真實感;相反,他所從事的一切事物“都射出其特有的光芒”,工作與探險使他的生活豐富而富于激情。

此時的克拉麗薩見到幾十年未見過的彼得時,激動欣喜的同時卻依然保持著她舊有的批評目光:

(1)多古怪的習慣啊,克拉麗薩心想,老是拿著刀子玩,老是讓人感到自己也變得輕佻,無聊,空虛,正如他向來說的,只不過是個傻乎乎的話匣子。

(2)看在老天爺的份上,別玩那把折刀了!她抑制不住惱怒,在內心呼喊。這么一把年紀,多么愚蠢??!

(3)(當彼得告訴克拉麗薩他的印度之戀時)多糟糕!多愚蠢!克拉麗薩思忖;彼得一生都這樣被人愚弄……上帝保佑,當初她幸虧不嫁給他?。?]42-47

通過達羅衛夫人的視角,彼得在手中不停翻折折刀的場景映入讀者眼簾;仍然是通過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的敘述技巧,達羅衛夫人的內心呼喊躍然文本之上。從(1)(2)(3)中表示強烈情感的詞語中,讀者又可以明確地感覺到兩人內心的對立情緒——克拉麗薩討厭彼得的折刀(而彼得也明白折刀使克拉麗薩不悅)。在克拉麗薩看來,彼得不諳世故,放蕩不羈,對感情茫然無知;仍然憤世嫉俗,我行我素。從以上兩個場景的具體分析里,我們看到兩人直接對話的言語不多,但彼此在互相在意的眼神中,又在心底相互對視,批評指責。彼此的心靈就像兩塊磁鐵既相互吸引又互相排斥。

二、丈夫視角下的不解與陌生

小說文本并沒有對達羅衛夫婦的情感關系著意渲染。但敘述者從細節入手,通過兩人對生活中同一樣事物的不同理解,微妙地傳達出夫妻二人之間的情感距離。首先,在小說的開篇部分,從達羅衛夫人站立在珠寶店的櫥窗外的遐思冥想,讀者獲知她喜愛像“古色古香的碧綠胸針”這樣的首飾,并且對它們懷有“可笑而真摯的熱情,感覺自己就屬于這一切”[7]6。因為它們炫麗的光芒可以使她鐘愛的晚會耀眼生輝。與之相比,小說中達羅衛先生也曾在珠寶店外佇立凝視。當他看到休準備進店為他的妻子挑選一件首飾時,達羅衛先生立刻想到“她從來不帶這些玩意兒”。在達羅衛先生的眼里,為妻子買像胸針或是戒指這樣的珠寶首飾毫無意義而且并不會“討她的歡喜”[7]117。這種有意無意的強烈對照似乎在言說夫妻二人彼此的陌生之感。

這種閱讀印象在達羅衛先生午宴后回家的片段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當他的妻子告訴他彼得回來并對他們共同的朋友加以評論時,他卻談起午餐上他們要為替布魯頓夫人撰稿的事情;當妻子因為要邀請埃里參加晚會而抱怨時,他卻談起亞美尼亞人的話題;當妻子因為晚宴精心布置時,他內心的話語卻是:“真怪,克拉麗薩對她的宴會太操心啦!”這種對話上的不流暢與達羅衛先生心中對妻子舉辦晚會的不解躍然紙上。在克拉麗薩的眼里舉辦聚會是實現自我與生活意義的一種方式,但在達羅衛先生的眼中,妻子鐘愛聚會“很傻,也很孩子氣”,將之視為女性“愛熱鬧”的天性。

第三個細節是夫妻二人對莎士比亞的不同態度。讀者很難忘記達羅衛先生對莎士比亞詩歌的評論:“體面人士都不應該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因為念這些詩就像湊著小孔偷聽?!保?]76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每當達羅衛夫人獨處冥想時,都會經常誦讀莎士比亞詩句中的“不要再怕驕陽炎熱,也不怕隆冬嚴寒”,似乎它們會給予她生活的勇氣,而達羅衛先生卻憎惡詩中流露的情感曖昧。

除此之外,達羅衛先生午宴回家準備送花的那幕插曲更加戲劇化地曲傳夫妻二人微妙的情感聯系。在午宴上得知彼得歸來后,達羅衛先生立刻萌生一種向妻子表達愛意的沖動,因為在他的印象中,這么多年以來他們好像從來沒有用言語直接表達出對彼此的愛意。當他沉浸在對他們生活的回想時,他不勝感慨:“唔,克拉麗薩……,難以想象她的形象,除非在偶然的場合,譬如一起吃午飯的時候,他才能清楚地看見她?!碑斔肫鸨说脤死愃_的情愫時,達羅衛先生反復思量著:“他居然跟克拉麗薩結了婚,委實是個奇跡啊!……她常跟他說,她沒有嫁給彼得是對的。她說的是真心話,她要依靠唄,要她要靠得住的人?!保?]117-118從上面引用的文字中,讀者似乎感覺得到他與妻子在心靈與精神上似乎有一層無法逾越的障礙。在他看來,妻子在婚姻上的選擇是源于她需要依靠的女性情感。在回來的路上,盡管他在心底刻意地提醒自己說出“我愛你”,最終還是沒有用言語表達出來。對于讀者,這段插曲中不容忽視的細節是,“我愛你,非常愛你”這樣的話語在達羅衛先生內心當中總共出現了七次,但結果卻是克拉麗薩終不曉得丈夫內心的情愫,達羅衛先生也因而煩擾困惑。以上細節,足以讓讀者看出日日相居一起的夫婦,在心靈的深處卻似乎遙不可及,難以親近。

三、女兒與其他人物視角下的疏遠與敵視

在達羅衛夫人的內心意識中,晚會是一種連接人們的手段?!皩λ齺碚f,所謂生活究竟有什么意義呢?……她每時每刻地感到他們各自孤獨的生活,不由地憐憫他們,要是能把他們聚攏來,那多好啊!設宴是一種奉獻:聯合,創造嘛?!保?]124但在她十七歲女兒伊麗莎白的心里晚會是生活的一種負擔,“在晚會上唧唧喳喳的閑談中將女人比作白楊,百合花等等是多么的無聊與愚蠢”[7]139。在女兒看來,母親鐘愛的晚會充滿了虛偽與空洞。相反,伊麗莎白更喜歡鄉間的獨處,做一位農民或是醫生,自由自在地生活,過一種與母親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而在母親的眼里,女兒在很多方面都很幼稚,仍然是個小孩子,喜歡玩偶,愛穿舊拖鞋,卻對社交場合淑女的著裝打扮一點都不感興趣。故事中母親、女兒沒有直接的言語溝通,讀者只是從達羅衛夫人與女兒的不同內心視角,看到她們二人這種對待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應,揭示了母女間微妙的情感隔閡與思想觀念上的代溝。

女兒家庭教師吉爾曼小姐從來也不掩飾自己對達羅衛夫人的厭惡之情。就連伊麗莎白看見她們在一起就覺得別扭,心中也會自忖“吉爾曼小姐與母親是冤家啊”。當吉爾曼小姐看見達羅衛夫人躺在柔軟的沙發里,家里堆滿諸如地毯、版畫和銀器等奢華的東西時,她從內心鄙視:“那種女人……,她屬于最不值錢的階級,只有一點兒膚淺的文化。她應該在工廠里干活,或者站柜臺;和其他所有的貴婦人,都得工作!”[7]126-127盡管這一片段仍然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語言,可從傳達出來的鄙視情感和階級之間的對立情緒分明來自人物吉爾曼小姐。這種敵視使吉爾曼小姐內心怒不可遏,想在精神上壓倒她,那就是征服伊麗莎白。

再以女政客布魯頓夫人為例。她是達羅衛先生政界的朋友,在她的眼里,達羅衛夫人只不過是美麗的花瓶,對其丈夫的仕途沒有實際的幫助;并且坦言自己與她無話可談,因而在布魯頓夫人的宴會名單上就只會有達羅衛先生而沒有克拉麗薩·達羅衛夫人,這使克拉麗薩感到不快與惆悵;在來參加晚會的艾利心中,克拉麗薩盡管是她的表姐妹卻勢利苛刻,最后一個才邀請她,并和她情感上“那么的疏遠”。

通過故事人物不同的視角,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達羅衛夫人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并沒有真正的朋友。雖然她的舊日情人彼得依然對她懷有真摯的情感,但在彼得的眼中,克拉麗薩已不是舊日模樣,變得世故虛偽;她的生活伴侶達羅衛先生給她以生活的安逸與舒適,他們卻保持著似近非近的心理距離,無法真正地在心靈上靠近彼此;女兒伊麗莎白與她雖然有著親情的紐帶,卻整日跟隨在憎恨達羅衛夫人的吉爾曼小姐身邊,使她們的關系無形中充滿了緊張與矛盾;當不邀自來的閨中密友薩利來到晚會時,達羅衛夫人心中還暗自納悶“羅賽特夫人是誰?”盡管十幾年來薩利一再邀請達羅衛夫人做客,他們卻一次也沒有應約。在薩利看來,她拒絕邀請只是因為薩利嫁給了礦工的兒子。因此,達羅衛夫人的身邊只有熟人,宴會中川流不息的賓客表面上談笑風生,看上去和諧親密,內心卻冷漠地諦視對方,對彼此品頭論足。盡管達羅衛夫人小心翼翼地關注著在場的所有賓客,希望在她的舞會上,人們能夠彼此溝通,使寂寞的靈魂能彼此靠近。而在宴會結束時,在空蕩蕩的房間里似乎還充斥著個體與個體間不和諧的聲音,隔閡與對立似乎并未消解,人們依然孤獨地對望著。故而這部小說反映了作者伍爾夫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人們精神狀態的關注與思考,以及對于二元世界這種矛盾與對立的消解所持有的懷疑態度。文本中展現出來的外在的連接與內心情感上的孤獨與隔閡,也可以說是對現代人類復雜的心理結構與生存處境的一種映像,值得后人對人類自我生存的困境進行不斷的思索與探討。

[1][法]熱拉爾· 熱奈特.敘事話語和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美]Chatman,Seymour.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M].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

[3]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后經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英]Woolf,Virginia.Mrs.Dalloway[M].New York:Penguin Putnam Inc,1996.

[5][美]Dowling,David.Bloomsbury Aesthetics and the Novels of Forster and Woolf[M].London and Basingstroke: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5.

[6][美]Ruotolo,Lucio P.The Interrupted Moment:A Brief of Woolf’s Novel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7][英]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衛夫人[M].孫梁,蘇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衛夫人麗薩克拉
一克拉便利店
衛夫人
《克拉戀人》夏日里的歡樂之戀
麗薩的天堂
AnAnalysisoftheFeminismAwarenessinMrs.Dalloway
克拉立功
癡迷書法,墨汁進口渾不覺
The Modern Narrative features and the Connection Modes of Mrs Dallowa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