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抓發展機遇又好又快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

2013-06-02 01:47劉永忠
唯實 2013年2期
關鍵詞:蘇北淮安中心

劉永忠

(作者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淮安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 推動轉型升級,壯大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

◆ 打造美麗城市,彰顯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獨特魅力。

◆ 促進城鄉統籌,提升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協調性。

◆ 親民淮安建設,增強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群眾滿意度。

把淮安建設成為蘇北重要中心城市,不僅是淮安人民的美好期盼,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戰略部署。早在2007年和2008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省“兩會”就提出這一戰略構想。2011年8月,省委、省政府更是從促進區域共同發展、加快蘇北振興的高度正式出臺了《關于加快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意見》。該文件針對性強、涉及面廣、含金量高,包含了大量的“真金白銀”,不僅是一口可供直接使用的“水缸”,更是一口可以深度挖掘的“水井”,為淮安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文件出臺后,我市上下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搶抓機遇,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向上溝通對接,積極推進構筑大交通、培育大產業、發展大流通、繁榮大文化、開發大旅游“五大建設”,全力加快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取得了階段性較好成績。2012年,實現GDP1910億元、增長12.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1.7億元、增長23%,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320億元、增長21.8 %,外貿進出口總額42億美元、增長47.4%,注冊外資實際到賬21億美元、增長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9900元、增長14.5%,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步。

一、以“三靠”為方針推動轉型升級,壯大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

經濟實力決定一個城市的地位,要建成名副其實的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須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我們始終堅持靠開放、靠科技、靠人才“三靠”方針,在加快發展中抓轉型、在轉型升級中促發展,不斷增創發展新優勢。一是以新型工業化為第一方略提高發展質效。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加快構建特色工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了鹽化工新材料、特鋼、IT、節能環保和食品等五大千億元主導產業以及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能源和環保、軟件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2012年,五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2000億元、占列統工業比重超過50%,新興產業實現產值650億元、增幅達32%。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情況,創新出臺“淮九條”等政策措施,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2012年,全市新增列統企業501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700億元、利稅350億元,分別增長30%、17%。突出主攻項目有效投入,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增幅全省第一,工藝水平國際領先的天淮大無縫鋼管、鹽堿產能世界第一的實聯化工等一批投資10億元以上的工業重大項目竣工投產或部分投產,為加快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二是以開放為龍頭集聚優質資源要素。突出加強開放通道和載體建設,建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等一批國字號平臺,一類航空口岸臨時開放并開通香港航線,總投資32.8億元的鹽河通達海港工程建成試通航,先后與18家省直部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扎實推進,全市8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實現南北共建全覆蓋,進一步增強了城市的吸納力和承載力。堅持開放式招商,成功吸引了單體規模全球最大的中國移動淮安呼叫中心和投資200億元的寧淮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臺資、浙資、閩資、央資高地加速隆起,特別是成功創成省級臺資產業轉移集聚示范區,臺資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比重達49%。著力優化服務環境,深入開展101%服務。繼連續四年被評為臺商投資“值得推薦城市”后,2012年首次進入“極力推薦城市”行列,同時,被評為“浙商重點推薦城市”和“2012年度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三是以科技人才為驅動提升產業層次水平。高度重視人才和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十大人才工程”,切實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20多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全方位戰略合作關系,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3家、省級科技產業園2家,新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6名,建成院士工作站1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671.4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45%。

二、以品位為標志精心打造美麗城市,彰顯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獨特魅力

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不僅要做強實力,還要做優功能、做美環境,不斷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帶動力。我們秉持“經典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理念,加快推進特色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一是著力優化空間布局。以新的城市總規為指導,按照“東擴南連、三城融合、五區聯動”思路,高質量推進生態新城等重點片區和雨潤新天地等城市綜合體建設,加速形成“組團相間、生態相連”空間布局,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80平方公里、人口達150萬人,城市化率達54%,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功能更加完善。二是著力培育特色文化。推動新時期江蘇精神淮安化,大力弘揚以周總理為代表的親民文化、以《西游記》文化為背景的創新文化、以運河文化為基礎的開放文化,積極培育健康文明的城市風尚。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實施市圖書館新館、文化館新館、美術館、淮安大劇院等重點工程,打造城市“15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突出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出臺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重點推進四大百億元級文化產業、九大文化產業園區和十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以及淮揚菜文化產業振興工程,文化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三是著力凸顯生態優勢。牢固樹立“環境是發展的戰略資源、生態是最寶貴的財富”理念,扎實推進國家生態市創建,清浦、金湖在蘇北率先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區)省級技術評估和考核驗收,生態新城被評為全國綠色節能建筑試驗區,累計創成83個省級生態鄉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4.16%,完成省下達節能減排任務,獲批第二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

三、以“三化”為路徑促進城鄉統籌,提升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協調性

對于淮安來說,加快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們堅持按照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特色城鎮化“三化”聯動要求,持續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不斷提高城鄉協調發展水平。一是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中提高農業效益。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和發展現代農業,累計創成盱眙龍蝦、洪澤湖大閘蟹等八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建設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等二十五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初步形成五個百億元市級優勢主導產業。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思路,著力提升農業市場化、組織化程度。銷售超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54戶,超1000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310戶,參戶比在全省率先突破80%。二是在推進鎮村工業化中壯大農村實力。突出抓好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全市鄉鎮工業集中區累計建設標準廠房近千萬平方米,開票銷售超5億元的集中區達13個,所有鄉鎮財政收入均超千萬元;啟動建設村創級業點近千個,覆蓋面達71%,村平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三是在推進特色城鎮化中改善農村面貌。按照“縣當城建、鎮當縣建”的理念,著力提高縣城建設的品位和檔次,因地制宜推動小城鎮和村集中居住點建設,深入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廣大農民創造了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四、以發展為民為宗旨加快親民淮安建設,增強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群眾滿意度

老百姓認可是建成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最重要標尺。我們認真踐行周恩來總理親民愛民理念,堅持把涉及民生的事項放到必保優先的地位來安排,每年將新增財力的7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盡心盡責多辦利民之事,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普惠于民。一是重抓就業創業富民。強化富民優先導向,積極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鼓勵支持“鳳還巢”,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2.57%,城鄉居民收入始終保持兩位數增幅,群眾的幸福感明顯增強。二是多辦好事實事惠民。每年組織實施民生十件實事,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城鄉低保實現動態應保盡保,城鎮職工三大保險覆蓋面達95%以上,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在全國打響了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環衛愛心互助點、特困助保、醫保付費“分值結算”、“15分鐘健康服務圈”、“學在淮安”和“淮醫”等工作品牌,群眾較好地分享了改革發展成果。三是維護和諧穩定安民。按照“1223”要求加強社會管理創新,陽光信訪、“1+3”安全生產管理、勞動人事爭議一體化調處等經驗做法在全國全省推廣,“四項排查”、“三解三促、三進三幫”等活動取得了積極成果,社會大局持續保持安全穩定。

建成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長期為之不懈努力。我們將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動力,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八項工程”、推進“兩個率先”決策部署,繼續堅持“三靠”發展方針,深入推進“五大建設”,努力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勢頭,加快把淮安建設成為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富庶美麗幸福之地,努力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猜你喜歡
蘇北淮安中心
“天下第一筍”——淮安“天妃宮”蒲菜
在打造“兩個中心”中彰顯統戰擔當作為
梨園尋夢淮安緣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楊岳赴蘇北調研農村基督教工作
別讓托養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秦吉鳥,只為懂愛的人傳情
八路軍新四軍的蘇北整編始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