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山西科班教育談當代戲曲表演人才培養

2013-08-15 00:50謝永峰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3期
關鍵詞:院團戲曲藝術

謝永峰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美術系,山西 太原 030002)

人才培養工作是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是繁榮戲曲藝術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人才培養,劇種才能發展和繁榮。如果人才培養出了問題,那么劇種就會出現萎縮、瀕危和斷代,甚至消亡。

近些年來,社會快速轉型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新的娛樂方式興起,使處于時代潮流裹挾中的戲曲教育形勢不容樂觀。本文擬從傳承弘揚戲曲藝術的角度,考察山西戲曲科班教育,以期從歷史中汲取成功經驗,為新形勢下戲曲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一、山西戲曲科班教育考察

科班教育是戲曲藝術繁榮鼎盛時期培養后繼人才的主要形式,是從個體培養、零星培養向系統培養、批量培養的一個重要轉變??瓢嗟某霈F標志著這個劇種已經走向成熟,社會對此類人才需求量增加。所以,科班的出現是適應戲曲演出市場需求量變化而出現的新事物,同時,它的興盛又促進了劇種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科班類似過去的私立學校,既是學校,又是戲班,俗稱“娃娃班”、“小班”、“窩徒班”,開辦科班稱之為“打戲”??瓢喟雌涑鲑Y者不同可分三類,一是由地方富戶出資雇請藝人開設;二是由戲班出資開辦;三是由名老藝人個人出資或數人集資興辦。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山西境內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黨梆子、上黨落子、襄武秧歌等六個地方劇種共興辦大小科班近二百個[1]。其中尤以同治、光緒年間晉中商人承辦的中路梆子科班最為有名。他們行當齊全,各有特色,培養了一大批尖子演員,晉劇大師丁果仙、蒲劇名家楊登云、楊虎山等均出自娃娃班,他們傳承了一大批傳統劇目,為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科班以劇目教學為主,采取課堂教學和演出實踐相結合的傳授方式,每個學員入科后經短期基本功訓練,須在三個月內學會一兩個啟蒙戲(俗稱“開門戲”),以備演出。在教學安排上,先攻道白、唱腔,后攻身段、表演,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學采取單一的口傳心授、經驗體悟式授課方法,讓學員在劇目模仿中掌握各種技能。過去教師和藝徒都不識字,教師說什么戲、念什么詞、哼什么腔,學生就學什么,完全以模仿的形式進行教學,缺乏對戲情戲理的講解和對飾演角色的分析,全靠強制性的灌輸,訓練方式極其艱苦,故有“打戲打戲、非打不記”、“不打不成材”說法。晉劇名生郭鳳英常在嚴冬吊腿苦練,晉劇名家程玉英對墻喊嗓,呵氣成冰,這都是苦練三九的生動例子。學員在高強度的訓練、長時間實習演出中,積累了豐富的舞臺經驗,扮演了很多角色,學到了很多戲,有的甚至能做到“文武昆亂不擋”,未出科就小有名氣??瓢嗟慕處煻际怯胸S富舞臺經驗的戲曲從業人員,他們堅持因材施教、重點培養與一般提高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既重視尖子人才選拔,又注重成套的全堂腳色培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流程和名師帶徒、包教包學、以功促戲、以戲帶功等優良傳統。

當然,由于受歷史局限,科班教育模式也存在著不少弊端,如學習內容單一,學員與班主存在人身依附關系,辦學規模不大等問題;存在有門戶之見、行幫習氣等不良習俗。

二、當前戲曲表演人才需求狀況分析

1.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戲曲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戲曲藝術的發展。近年來,在國家實施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戲曲文化更是重點保護對象。為了傳承弘揚戲曲藝術,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日前,文化部出臺的《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要求各省制定出臺地方戲曲人才培養扶持計劃,為戲曲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機遇。

2.戲曲藝術仍有廣闊的演出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的影響,戲曲藝術雖然面臨著一定的困難,但戲曲演出在農村仍有廣闊市場。我省鄉村常住人口數近1760萬人,約占我省總人口50%。2011年全國2417個戲曲院團在農村演出71.45萬場,占總場次的87.62%;農村觀眾為29427.44萬人次,占觀眾總人數的79.07%。山西省晉劇院是我省唯一的省直地方劇種院團。2011年全年演出311場,其中在農村演出256場,占總場次的82%;觀眾25.1萬人次,其中農村觀眾22.25萬人次,占觀眾總人數的89%。

3.戲曲院團對人才的需求仍很旺盛

山西戲曲演出團體眾多,據統計,全省有39個省地市級院團,其中戲曲院團有24個;有217個縣級劇團,其中戲曲團體163個。全省共有演出團體256個,其中民營團體95個。很多院團都處在表演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態,尤其是高素質戲曲人才更加稀缺。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戲曲專業畢業生這幾年的就業情況非常好,連續幾年就業率都達到了百分之百。

三、發展建議

借鑒科班教育成功經驗,結合當前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1.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戲曲教育目前面臨的問題比較復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來解決,但最重要的還要靠政府支持。政府應制定出臺相應的保護和促進措施予以重點扶持,建立專項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為戲曲教育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當前,最主要的是呼吁政府針對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出臺更優惠的助學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于戲曲藝術。

2.改革招生方式,與院團聯合共同培養

針對招生難的現狀,建議改革招生方式,以隔年或間斷招生為宜,調整辦學規模,努力做到少而精。借鑒傳統的科班教育模式,實施院團合一的辦學模式,采取“團帶班”的形式,學校與院團共同招生,共同培養,齊抓共管,共同把關。

3.遵循戲曲人才培養規律,加快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首先,認真研究戲曲人才培養和成長規律。

戲曲是舞臺表演藝術,其人才培養有自身的規律,不能純粹借鑒西方的教育模式,不能以普通教育來進行管理和教學,宜深入研究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融合問題,深化以功促戲、以戲帶功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既要發揮現代教育體系的長處,又要彌補科班教育的不足。在教學活動安排上,探討文化課與專業課、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之間的比例關系,改革課程體系,嚴格教學過程管理,進一步加強基本功訓練。戲曲藝術傳承是建立在扎實的基本功基礎上的,現在學校放假時間過長,冬不能練三九,夏不能練三伏,過硬的工夫難以練就,為解決長假設置帶來的“退功”現象,應增設早功、晚課,布置長假實踐項目。

第二,聘請名家名師授課,探索現代師徒制教學新模式。

堅持因材施教、普遍培養和重點培養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是藝術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無論從過去科班培養演員,還是從當代“梅花獎”演員成長來看,他們都經過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和接受過名師指導。老藝術家是戲曲藝術的寶貴財富,他們在長期演出中積累的豐富舞臺經驗是戲曲教學的生動教材。過去科班聘請的教師都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演員。新中國成立后,各地戲校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曾調集了一大批名老藝人到學校任教,如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李鐵英、劉元彤、洛林、王秀蘭、賈桂林等一大批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導演先后擔任學校領導和代課教師,他們把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帶到教學當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的尖子演員?,F階段,各地名師收徒活動空前活躍,為戲曲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解決教師短缺的問題,學校宜吸收文藝院團退居二線的演員到學校任教,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學校建立名家工作室,吸納具有培養潛力的學生到工作室進行重點培養,努力發揮好老藝術家在戲曲人才培養方面的“傳幫帶”作用,培養更多的尖子人才。

第三,健全以學演結合為特征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職業技能。

戲曲界有一句行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因此在戲曲教學中“學、練、演”須臾不可分離,實訓實習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根據教學規律,應建立由劇目彩排、專業賽事、期末匯報、畢業匯報、綜合實踐組成新的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邊學邊演,強化學生舞臺實踐能力,實現學、練、演的一體化,縮短學生崗位適應期,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培養更多“德藝雙馨”高素質的戲曲藝術人才,是歷史賦予我們當代戲曲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們一方面要借鑒科班教育的成功經驗,一方面還應該努力探索實踐新的符合戲曲藝術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1]中國戲曲志編輯部.中國戲曲志·山西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432.

猜你喜歡
院團戲曲藝術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體制改革對藝術表演團體財政補貼效率的影響*
一種聚焦: 上海民營院團的現狀與發展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紙的藝術
國家優秀院團丑角專場演出暨丑角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綜述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的發生學述見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