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語篇特征分析的翻譯學的教學研究*

2013-08-15 00:54陳艷芳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3年4期
關鍵詞:可接受性互文性特征分析

陳艷芳

(湖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一、引 言

研究語篇的文體及其翻譯可應用語篇語言學,語篇語言學與翻譯學的關系研究在蓬勃發展。國外的代表性研究,如Beaugrande& Dressler的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1983)詳細介紹語篇語言學。國內的研究如:黃國文《翻譯研究的功能語言學途徑》(2004)、張美芳及黃國文《語篇語言學與翻譯研究》(2002),楊黎霞《語篇語言學與翻譯》(2003)。

目前國內語篇的翻譯學的研究中,對語篇特征的研究不均衡,對銜接性、連貫性、關聯性、互文性等特征的文體分析及與翻譯的關系有較多的研究,例如劉軍平(2003)《互文性與詩歌翻譯》、李 明(2003)《文本間的對話與互涉——淺談互文性與翻譯之關系》、王馥蘭,劉仕明(2012)《語篇方式的互文性探析》、陳麗江及馮奇(2006)《語篇翻譯過程中的動態連貫》、丁世華(2009)《關聯性:翻譯理解的核心——以《圍城》英譯本為例》等論文。但是對語篇特征的意圖性、可接受性、信息性等特征與翻譯的關系分析較為欠缺,尤其是多個特征在語篇翻譯中的整體關系與作用的研究欠缺。

基于語篇特征分析的翻譯學的教學研究更是稀缺。相關專著如:劉辰誕(1999)《教學篇章語言學》。相關論文如:黎秀清及黎明(2007)《建筑英語語篇的文體特征與翻譯教學》??梢?,基于語篇特征分析的翻譯學的教學研究還有較大的空間。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基于語篇特征分析的翻譯學的教學研究,以語篇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和話語分析學為理論基礎。語篇的功能意義在于,任何語篇須滿足Beaugrande&Dressler(1981:3-11)提出的語篇的七項標準:銜接(cohesion)、連貫(coherence)、意圖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與之相對應的基本規范原則為:效能性、功效性和適當性。

貝爾(Roget T.Bell)的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1:163-171)也強調典型語篇的七個語篇特征,這七個特征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建語篇的獨特性。語篇應具有銜接性、連貫性、意圖性、可接受性、信息性、關聯性、互文性。這七個語篇界定性特征可應用于所有的具有交際價值或者語篇功能的文本。這七個特征是最基本的,這些標準是為了回答讀者(及譯者)將會提出的關于語篇的一系列問題:

(1)小句是如何成為一個整體的?(銜接性)

(2)各種觀點是如何成為一體的?(連貫性)

(3)說話者(作者)制作此語篇的原因?(意圖性)

(4)讀者是如何接受此語篇的?(可接受性)

(5)語篇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性)

(6)語篇有何用途?(關聯性)

(7)語篇與其他語篇間有什么相似性?(互文性)

Гальперин(1981)提出八個語篇范疇,即完結性、信息性、可切分性、連貫性、片段語義獨立性、時空連續性、回溯性、情態性。這一點,我們將在后續研究中分析。

三、研究的內容

基于語篇特征分析的翻譯學的教學研究,通過語篇分析的方法,以語篇界定性特征中的銜接性、連貫性、意圖性、可接受性、信息性、關聯性、互文性為切入點。在翻譯教學中與翻譯的策略和方法結合,對比分析原文及其譯本。我們的研究建立在堅實的語篇語言學理論成果上,探討在教學中達到科學的文本分析及翻譯評價尺度,在教學中達到客觀評價文本及譯文的效果,從語篇特征的層面對原文和譯文進行闡述與解釋,探討翻譯教學中的功能語言學語篇評價模式的可行性。

在翻譯學教學中,探討譯者如何基于語篇特征分析開展翻譯研究,譯者如何把握語域(語場、語旨、語式),理解并闡釋原作的風格與意境,如何對語篇進行科學的跨語言文化建構。語篇特征是跨語言文化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篇翻譯的建構主體,譯者應當從語篇特征多方面的角度進行思考,重新建構出適用于目的語的社會文化屬性。

在翻譯學教學中,探討如何基于語篇特征分析,實現從源語篇到目的語語篇的連貫性構建,使構建的語篇“信達雅”,既保持原文風貌,又通順流暢,順應目的語語篇的要求。

四、研究的方法

在功能語篇分析的實踐中,黃國文教授(2006)認為,對語篇進行分析大致有六個步驟:(1)觀察(Observation),(2)解讀(Interpretation),(3)描述(Description),(4)分析(Analysis),(5)解釋(Explanation),(6)評估(Evaluation)。這六個步驟構成了一種方法,也可用于研究翻譯問題或譯作。

(1)觀察

觀察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的界定性特征:銜接性、連貫性、意圖性、可接受性、信息性、關聯性、互文性。

(2)解讀

解讀文本,從多角度、多方位解讀語篇特征及語篇意義,探討作者及譯者的意圖,挖掘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的內涵,欣賞文本的意境。

(3)描述

描述語篇特征的具體體現及行文方式,敘述語篇特征與語篇語境的關系。

(4)分析

在語篇的層面和平面,展開對原文和譯文的語篇特征的多維的、立體的、定性的、定量的、科學的分析,進行闡述、重解和重構,剖析語篇特征在文體分析及翻譯中的整體關系與作用。

(5)解釋

在翻譯研究中,“語篇特征原則可用來解釋如何獲得原文和譯文在語篇層面上的對等”。(張美芳,2005:104)以語篇特征解釋:譯者如何選擇特定的語言形式表達源語文本所傳達的意義及內涵?!白g者所選擇的形式(包括語篇的宏觀結構、小句、詞組和單詞)必須能最大程度傳遞原文的語義和意境。特定的形式表達特定的意義,形式是意義的體現”。(黃國文,1999:106-115)

(6)評估

在語篇的層次,評估語篇特征、意義與其體現形式之間的關系、語境與語言選擇、語篇體裁與情景因素、文本與蘊含意義等方面,在翻譯學中教授如何展開文本分析及翻譯,解析語篇的深層結構,探討語篇特征及翻譯之間的內在關系。

翻譯過程中,語篇特征標準是從語篇作者、譯者、讀者、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五個視角及相互關系來表現語篇的交際性。語篇的七個特征的完美體現,才有效保證語篇的交際性。譯者使譯文和原文一樣滿足語篇特征的七個標準,使原文和譯文功能性對等,譯文能最大程度體現原文的功能和風貌。語篇特征在不同語言的語篇中的表現各有千秋,譯者要根據目的語語篇的特征做相應的順應,才能使譯文既行云流水,又原汁原味。

語篇的構建與語言的本質密切相關??缯Z言的語篇構建形式表現跨文化的語言功能。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的動態對等,以語篇特征分析為基礎,有利于譯文內容的準確性。

五、研究的教學實踐

教師將語篇特征分析納入教學體系,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譯本翻譯質量的提高,譯文的信息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的加強;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專業英語學生的譯學素質(文體意識、翻譯功底、問題意識、思維訓練、學科知識積累、敏感性等方面)。

筆者在教學中注重語篇特征分析,并與指導專業英語學生的畢業論文相結合。近年來,筆者所指導的學生獲湖北省優秀畢業論文:李新甜《從語篇可接受性特征論童話翻譯》(2011)、黃曉萍《從文化語境看“祥云”的翻譯》(2009)、王慧楠《中國古典詩歌水意象的翻譯策略》(2009)等。

六、意義和價值

在文學翻譯研究中,語言學的分析應該是會給研究者帶來啟示的。對翻譯作品進行語言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從新的角度對一些翻譯問題重新審視,同時也希望通過語言分析來檢驗功能語言學在語篇分析和翻譯研究方面的可應用性和可操作性。翻譯是一門科學,它同時也是一門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包括它存在著難以闡釋的靈感問題)。(黃國文,2006)

教師將語篇語言學結合到翻譯教學,學生視篇章為整體,將逐詞對譯的靜態視角轉為由整體至局部的動態視角,學生明白翻譯是在正確理解語篇特征及語篇意義的基礎上,用目的語符號的表達形式,順應地再現原語的信息和意義,實現不同語言間的傳通和信息交際。教師將語篇特征分析納入教學體系,既有益于學生的素質培養、技能提高,又達到教學相長,翻譯學的教學合理化、科學化。

語言學與翻譯學的教學相結合,為翻譯過程包括對原文的理解,譯者的作用,譯文的表達以及對譯作的效果評價等,提供解釋和分析的依據。從而,優化文本分析及翻譯的規律,從語篇特征的角度把握翻譯教學,分析檢驗語言學在翻譯學的教學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應用性。

[1]De Beaugrande R,Dressler W.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3.

[2]Roger 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陳麗江,馮奇.語篇翻譯過程中的動態連貫[J].上海翻譯,2006,(2).

[4]丁世華.關聯性:翻譯理解的核心——以《圍城》英譯本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3).

[5]黃國文.英語語言問題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6]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黃國文.關于翻譯研究語言學探索的幾個問題[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6,(3).

[8]李 明.文本間的對話與互涉——淺談互文性與翻譯之關系[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3,(2).

[9]黎秀清;黎明.建筑英語語篇的文體特征與翻譯教學[J].高等建筑教育,2007,(4).

[10]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1]劉軍平.互文性與詩歌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12]王馥蘭,劉仕明.語篇方式的互文性探析[J].吉首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1).

[13]楊黎霞.語篇語言學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8).

[14]張美芳,黃國文.語篇語言學與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2,(3).

猜你喜歡
可接受性互文性特征分析
法律論證理論對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啟示——基于“昆侖燃氣公司案”的分析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驗子”案的法律解釋分析
《紅樓夢》與《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讀
“浪子回頭”中的倫理敘事——《基列家書》與《家園》的互文性解讀
2012 年南海夏季風特征分析
基于PowerPC的脈內特征分析算法的工程實現
論指導性案例制度的冗余與虧空——兼駁“同案同判”與“裁判可接受性”
不良汽車駕駛行為特征分析
判決書敘事修辭的可接受性分析
互文性理論與文學批評解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