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個人隱私保護

2014-01-12 08:59嚴三
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 2014年9期
關鍵詞:隱私保護策略隱私權

嚴三

【摘 要】新媒體環境下技術的進步使得個人隱私的保護愈加困難,社交網絡、商業網站、智能手機等都存在隱私泄露的潛在風險。本文重點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隱私保護的幾種新問題,并提出了相應保護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隱私;隱私權;保護策略

一、概念的界定與問題的提出

隱私是指公民不愿意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開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私人信息,個人私事,私人空間;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不斷推進,個人權利與人身尊嚴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隱私權已成為當代公民保護自身人格的一項重要權利??萍际侄魏同F代傳媒的普及,使獵取他人隱私、滿足好奇心理、或達到商業及政治目的的社會現象已屢見不鮮,如今,涉及隱私權的案例呈上升趨勢。

隱私的法律定義最早始于1890年《哈佛法學評論》中的一篇文章,文章要求隱私成為憲法的權利。隱私權的確認,是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和司法實踐的。我國憲法中未明確提出隱私權,但是涵蓋了某些屬于隱私權保護內容的具體條款,諸如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等等。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沒有將隱私權視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而是將其置于名譽權之下加以保護,直到《侵權責任法》出臺,才首次將隱私權視為獨立的民事權益。

二、自媒體時代的隱私難題

社交網絡的隱私問題突出表現為被動的隱私泄露與主動的隱私披露。被動的隱私泄露指個人隱私在社交網絡上被他人故意或者過失的披露。這種侵害隱私權的方式是直接的,侵權主體、對象是明確的,只是用社交網絡作為平臺完成的,與傳統的隱私侵權差異主要體現在社交媒體的裂變式傳播速度上。在飛快的更新速度和極大的訪問量面前,即便侵權行為的發生概率再小,可是一旦發生,帶來的損害也會被放大而產生嚴重的后果。

主動的隱私披露是指個人在使用社交網絡時無意識的、不自覺的導致部分個人信息的泄露,這是社交網絡在改變信息傳播方式后帶來的最大隱私難題,有學者稱之為“無解的隱私難題”。

社交網絡模糊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界限,使二者的區別變得難以把握,給原本涇渭分明的分類帶來了一個“灰色”地帶。發生在親密朋友間的對話,當事人很可能不希望所有人都能聽到。社交網絡恰恰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使得現實中的陌生人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發生在朋友間的對話。社交網絡的轉發功能,不僅為隱私泄露的影響范圍擴大提供了條件,而且使得許多話語在情境缺失的情況下碎片化的被傳播出去。網絡上層不窮的口水戰很多都是因為一句不適當的話而惹出的“軒然大波”。

三、Cookies的網絡泛濫

Cookies是一種能夠讓網站服務器把少量數據儲存到客戶端的硬盤或內存,或足從客戶端的硬盤讀取數據的一種技術。當用戶瀏覽某網站時,由Web服務器置于硬盤上的一個非常小的文本文件,它可以記錄用戶ID、密碼、瀏覽過的網頁、停留的時間等信息。

微軟IEIO曾準備推出自動清除cookies的功能,但卻遭到了商業網站的大力阻撓,習慣了通過cookies獲得消費者信息的網站不愿意放棄這一簡便有效的廣告方式。新媒體時代人們對網絡的使用時長大大增加,cookies使人們在網上的蹤跡變得可以被追蹤,如同人們不愿意被監視、追蹤一樣,大多數人都不愿意自己的上網活動被網站知曉。

四、智能手機的隱私隱患

人們越來越習慣智能手機帶來的便捷,但是智能手機也存在明顯的信息安全隱患。這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位置服務的隱私問題。人們在享受位置服務的同時,也可能被人跟蹤和監視。位置服務中如何保障用戶隱私已經成為關于位置服務討論中的核心話題。國內因手機簽到等位置服務引發的刑事案件已有發生,其問題的嚴重性已經突破了隱私層面,直接威脅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是手機應用程序的隱私問題。智能手機帶來手機應用被大量開發,用戶在安裝應用時往往會許可應用方獲得其信息,但至于該應用將從手機中獲得哪些信息,用戶往往并不清楚。大量竊聽軟件、手機病毒開始通過熱門應用捆綁進入用戶手機,并竊聽用戶通話和短信,上傳用戶照片、視頻、短信和通訊錄,造成嚴重的隱私安全問題。如果這些軟件提供商故意泄露或者不足以保護用戶的信息,則將會導致數以萬計的個人信息泄露。

五、保護策略

(一)技術彌補

技術的進步使得私人化的數據越來越容易被獲得。而技術措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從現實的角度考慮,使用技術措施來規避風險,完善隱私保護正是網絡時代的特點之一。如果能用技術解決技術帶來的問題,那將是用戶與網站的雙贏。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技術發展是把雙刃劍,而我們要給予技術客觀公正的態度,不因為現有技術存在弊端就對其全盤否定,予以遏制,惟其如此,才不至于阻礙時代的進步。

(二)加強國家立法

新媒體環境下,個人隱私頻頻遭受威脅,這除了個人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構建自律機制之外,越來越多的人們希望法律能有所作為。

我國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規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這將隱私權放在名譽權之下進行保護。雖然之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均有涉及隱私權保護的內容,2009年《侵權責任法》把隱私權正式列為受到法律保護的一項民事權益,但這些法律中都未能明確隱私權的概念與外延,隱私權邊界仍然模糊,這導致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力度不大。再加上立法未能反映新媒體時代隱私問題的新發展、新變化,加劇了新媒體時代隱私保護的難度。雖然法律的制定不能解決新媒體時代關于隱私保護的所有問題,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它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培育隱私文化,提高媒介素養

從公眾的角度出發,應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進而提高媒介素養,樹立健康的審美趣味,能夠在媒體惡意傳播隱私時提出質疑,自覺抵制,將興趣關注點放在更多社會現實問題上,消遣娛樂也應有自己的尺度,不是追逐隱私,尋求刺激。在新媒體使用過程中,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隱私,在發表言論時,更加理性和謹慎,不泄露自己或他人的隱私及信息。

參考文獻:

[1]魏永征: 新聞傳播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89.

[2]張千帆:《憲法學導論》,法律出版社,2004:64O.

[3]王坤. 《隱私權的邊界——一種基于平衡的視角》, 前沿》,2009(6).

[4]孫輝筱.《淺析微博對隱私權的侵犯》,《法制與社會》,2011.

猜你喜歡
隱私保護策略隱私權
淺析油氣層損害機理及保護策略
湖北民間舞蹈的特點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數據安全事件頻發 “隱私”何處安放?
新形勢下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研究
移動閱讀環境下數字版權保護探究
室內窗簾裝飾性探析
淺議隱私權的邊界
國內外隱私權的發展與保護
廬山牯嶺近代別墅旅游資源現狀與保護策略研究
隱私權若干法律問題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