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漢翻譯中語境對意義的制約作用

2014-01-12 08:59裴新娣
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 2014年9期
關鍵詞:文化語境

裴新娣

【摘 要】語境在交際活動中對意義的理解起著決定作用,在翻譯過程中也是如此。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翻譯就是交際,即信息傳達的一種方式。為了能夠傳達信息,譯者必須抓住原文真正的意義。本文論述了語境和意義兩個詞語的概念,并從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三個方面,闡述了語境對意義的制約作用。

【關鍵詞】語境意義;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

Abstract:The context plays a decisive ro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t is sam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famous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etician Nida favored that“translating is communicating”, Translating is to transmit message. To better transmit the message, the translator must grasp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two words “context ”and“ meaning”, and expounds the restrictive effects to the context mean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linguistic context,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cultural context.

Keywords:context meaning;linguistic context;situational context;cultural context.

引言

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所謂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币虼朔g中意義的傳達是最基本的任務之一。然而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如何準確的把握原文的思想意義,意義能否轉換和如何進行轉換一直是翻譯理論界長期以來探討的主要問題,本人認為翻譯過程中需要在具體的語境中確定意義。

一、語境與意義

(一)語境

語境(context)就是語言運用的環境,它的概念比較籠統廣泛,從語言成分之間微觀和宏觀的搭配結構及上下文關系,到語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話語發生的情態、處所,諸多因素都落在他的范疇之內。語境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人類學語境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來的。語境可以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語言性語境是指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特定言辭的上下文,它既包括書面語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語中的前言后語。非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際過程中話語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時間、地點、事件性質、宗教類別、自然環境、價值觀念、文化背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交際內容所涉及的對象以及各種非語言動作(如姿勢、語氣、手勢、面部表情)等。非語言性環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指語篇產生時的交際者之間關系,具體場景(時間、地點、氛圍等)及事件的性質。文化語境指交際時所涉及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歷史進程、社會制度、宗教類別、文化傳統及價值觀念等。這兩種語境也決定著語言交際活動中的語義取向。

(二)意義

關于詞語的意義,語義學和語用學還有爭論。莫里斯指出,語義學是研究符號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而語用學是研究符號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語義學側重研究語義的表現力,其核心是研究詞語的基本詞義,而語用學側重研究語言的運用規律,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借助語境開展意義研究。其實,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理解詞語的意義。

詞典里幾乎每個詞都有許多不同的詞義,即一詞多義,然而在翻譯過程中,往往感到這些詞義還是不夠用。實際翻譯中,不是把詞典上的詞義搬到譯文中就能翻譯好的,因為詞典里的“意義”實際上指的是詞或詞語,是脫離語境的意義,這種意義是不確定的,不具有交際價值。在英語表達中,許多詞匯離開了句子或上下文,意思就不確切,甚至會產生歧義??梢娬Z境對詞義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我們在翻譯中一定不能僅從詞匯的基本意義和語法意義上去理解,必須把詞匯放到句子、段落甚至整個文章中去推導其合適的詞義。

因此,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語義不再是可以脫離特定語境存在的句子意義(Sentence meaning),變成了與語境不可分的話語意義(Utterance meaning)。倫敦學派創始人英國著名語言學家費思(J.R.Firth)指出:“言語只有依靠語言環境和上下文才有其真正意義?!保⊿ystematic Linguistic:Theory and Applications)。在翻譯過程中,我們采用語用學的意義更恰當,因為離開語境,不能準確把握句子的真實意義,就會曲解和誤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

對于使用自己母語的人來說,由于熟悉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理解詞匯恰當的意義相對來說就容易很多。而對于使用第二語言的人來說,由于對語言特性和他國文化了解不足,往往很難把握詞匯在句子中的恰當意義。因此,要做好非母語的翻譯工作,我們除了學習語言知識,也需要深入了解其生活習慣、語言特點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才能正確理解話語的意義。

二、語境與翻譯

紐馬克曾這樣評價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保∟ewmark,1982:113),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離開了語境,對詞匯或句子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確切的,甚至是錯誤的,很難正確表達原語的信息。下面本文將從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三個方面具體論述語境在翻譯中對意義的制約作用。

(一)語言語境與翻譯

語言語境,即上下文語境。語言語境包括語音語境、詞匯語境、語法語境、句法語境和篇章語境。其中語音語境、詞匯語境、語法語境、句法語境可稱為微觀上下文,指在一個句子范圍內,某語言單位周圍的一些語言單位。篇章語境可稱為宏觀上下文。指超出句子范圍的語言環境,包括周圍的句子、整個段落、章節甚至整部作品。(李淑琴,2001:43)這兩種上下文語境因素都對翻譯過程中的語義取向有制約作用。

從語言知識來說,許多詞語在句子中其搭配都有一定固定用法,而且在句子結構中其位置也有一定規律。如果將其常規的搭配和位置發生變化或被打亂,詞語的意義就會發生變化。因此,翻譯時要留意詞語的這些變化,從上下文聯系中找出最確切的意義。請看下面的例子:

1)You can ignore him, he is a guard dog of the boss.

例句1)“dog”一詞一般指動物狗,在此例句中,從語用學的角度看,“dog”所表達的意義并不是語言本身的涵義,而是作者賦予了它特定的意思。狗一般與動物搭配,而此例句中與人搭配,顯得不合常理。根據上下文,此句可以翻譯成“不用理會他,他就是老板的一個奴才”或“別管他,他就是老板的一個小卒子?!?。

2)It is very light.

例句2)中,如果僅僅這個句子,沒有上下文聯系,我們很容易產生歧義。因為“light”一詞的涵義有輕的、明亮的和淺色的。如果例句2)改為I do not like the red color, it is very light.我們就很清楚語言使用者所表達的意義“我不喜歡這個紅色,它太淺了”。如果例句2)改為it is very light,I could see anything at the night”,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理解語言使用者“light”一詞所表達的意義“它足夠亮,那天晚上我可以看清所有東西?!?。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獨地、孤立地教詞匯,而應該將詞義與使用的環境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正確把握其意義。

上面談了依據句子為單位的微觀語境因素對翻譯語意義取向的影響。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文學翻譯中,超句子層的宏觀上下文語境因素對翻譯中詞義的篩選、情態的詮注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來看下面一句話的翻譯:

3)Most of the people around you will say you are crazy.

單獨看這個句子,我們也可以翻譯成漢語,但難點在“crazy”一詞。我們知道“crazy”一詞既可以指精神失常的人,也可以指行為古怪的人,還可以指過分沉迷于某方面事的人。其既可作為褒義詞來形容工作瘋狂和執著的人、也可作為貶義詞來形容手段殘忍,無惡不作的人。如果不從上下文去理解,很難翻譯出貼切的意義。如果上文在介紹一位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人,他不分晝夜,每天工作時間在16個小時,連續奮戰3個月,這句話可以譯成“你周圍的多數人都會說你就是個工作狂”。這句話中“crazy”一詞有對這個人敬佩和夸獎的情感。如果上文在介紹一位無惡不作、欺行霸市、連續作案的人,他糾結地痞流氓,敲詐勒索,殺人放火,激起了極大民憤,這句話可以譯成“你周圍的多數人都會說你就是個喪心病狂的家伙?!?。這句話中“crazy”一詞有對這個人憤恨和除之后快的情感。

(二)情景語境與翻譯

情景語境是非語言語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把情景語境解釋為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來的,對言語活動產生影響的一些因素,包括交際者雙方的關系、具體場景(時間、地點、話題、交際者的心情等)和具體事件等。在現實生活中,交際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進行的。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聯系情景語境,才能真正理解語句的含義。情景語境對翻譯的影響較多的體現在口譯和影視翻譯中,有時候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或是交際場合的氣氛都會影響到翻譯時詞語的語義取向。

rogue作為名詞有“流氓”、“無賴”的意思。但當一個人笑著對一個小孩說“you little rogue!”時,決不能照字面翻譯成“你這個小流氓”,只能翻譯成“你這個小淘氣”。再看下面一個例子:

4)You're a confounded nuisance!

這句話放在不同的情景下,翻譯出來的含義有所不同。如果一對戀人在公共場合散步,男青年再三對女朋友做出親昵動作,女朋友顧忌周圍的陌生人群,有些害羞的心理,她使用這句話來阻止男朋友的親昵動作,我們可以翻譯成“親愛的,討厭死了!”。這時,女朋友的心理是既不想拒絕男朋友的親昵動作,又認為在公共場合有些不妥。如果李小姐與張先生不想交朋友,而張先生不想放棄,經常糾纏李小姐,時不時送李小姐鮮花,找李小姐看電影,邀請李小姐吃飯,李小姐心理上產生了厭惡之情,希望用這句話讓張先生以后不要再來打攪她,我們可以譯成“張先生,你真討厭死了!”。

很多情況下,在不同的地點,同一個詞語需要用不同的譯語來表達更確切的意思。如“It time to do aboard”,在車站和機場應分別譯為“該上車了”和“該登機了”。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時曾說過一句名言“some chicken, some neck!”,如果不了解當時的背景,把這句話翻譯成“某個小雞,某個脖子”,恐怕很多人不能理解什么意思。如果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德國軍隊向英國軍隊發起進攻前,希特勒曾狂妄叫囂:“三個星期內,英國將會像小雞被扭斷脖子一樣被摧毀?!?,那么丘吉爾的話就是對希特勒的有力回擊,翻譯成“難對付的小雞,難對付的脖子??!”,人們就會很清楚知道丘吉爾首相想要表達的思想。

(三)文化語境與翻譯

文化語境最早被提出是在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關于“語境”概念的解釋中。文化語境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它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習俗,指一定區域的群體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祖祖輩輩形成的語言、生活和行為集體習慣,這些習慣對生活在該區域的個體具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二是社會規范。指一個社會通過歸納和總結,向公眾公布的關于言語交際活動標準化的各種規則和條文,在官方交際中具有強制執行的要求。在當今世界七大洲廣袤的土地上,2000多個民族生活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化傳統、歷史進程、社會制度、生活水平、宗教信仰、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在言語交際中必須考慮這些差異的文化因素。同時,翻譯中還時常出現源語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對應物或對應表達法的情況。因此,譯者一定要深入了解源語和譯入語文化背景知識,這樣才能在譯入語中找到恰當的語句表達原語的含義,才能把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呈現出來。

許多英語詞匯在英國和美國雖然拼寫一樣,但發音時的重音卻不同。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喜慶、祥和和好運,而在英語中則表示憎恨、憤怒以及由此延伸的警告等含義。

在中國的許多職稱在西方許多國家是不知道的,如“編審”、“譯審”、“經濟師”等,有的譯者將這他們分別譯成“professor of editorship”、“professor of translation” 和“economist”(《英語翻譯規律》<1998:164>),西方讀者很可能會誤以為前兩者是從事教學的教授,后者是從事研究的經濟學家。

有些慣用比喻,翻譯成其他語言時也必須隱去比喻,采用意譯的方法,如《紅樓夢》中有句“她不過指著哄我們那個棉花耳朵的爺罷了?!保ǖ诹呕兀懊藁ǘ洹笔莵碜杂谥袊渍Z“耳根軟”,形容一個人易被說服,容易輕信別人。但是對英文讀者來說,“耳朵”表示輕信是難以理解的,故該句意譯為“Its only this credulous master of ours whos taken in by her.”

在日??谡Z用語中也有差異,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往往說“你好”,“吃了嗎”和“很高興認識你”。而英語中常常在第一次見面時說“How are you”,平常見面時說“Hello”或根據時間說“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再如句子“Jacks Grandfather died last month”,如果譯為杰克的祖父上個月死了,也正確表達了信息,但如果考慮到對老人的尊重,譯為杰克的祖父上個月去世了,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三、結論

有人說“詞無定義,譯無定法”,本人試圖闡明的也正是這一點。在翻譯過程中詞語的意義之所以在基本語義的基礎上延伸和多變,是因為詞語的意義不能孤立地存在,而必須考慮由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構成的綜合環境,也就是說語境對翻譯具有制約作用。翻譯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涉及到語言知識、歷史知識、地理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文化知識和心理學知識等。因此,當我們在翻譯時,不能簡單地從詞典上照搬詞義來譯成譯語,也不能局限于孤立的詞語或句子本身進行逐字、逐詞的翻譯,必須根據語言環境來確定其意義,譯者不僅要掌握語言語境,更重要更困難的是要了解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譯入語與原語的對等,把作者真實的思想傳達給廣大讀者。

參考文獻:

[1]姜海清.語境與翻譯[J].外語研究,2004(5)

[2]包惠南.2001《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3]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NewmarkYork:Prentice Hall,1988

[4]譚載喜,1999,《新編奈達論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

[5]李淑琴,“語境—正確翻譯的基礎”,《中國翻譯》第一期,2001

[6]LarryA.Samovar&RichardE.Porter.;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7]黃瑞紅,商標翻譯的方法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第2卷第6期P73

猜你喜歡
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中音樂教學的探索
對等理論指導下文化語境翻譯的策略
翻譯與語境初探
文化視域下社會流行語傳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別和觀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學在日語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曲藝傳播與身份認同
大學英語中的文化語境教學模式初探
文化語境對西方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
意義的缺失與重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