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

2014-01-17 15:03
新作文·中學生適讀 2014年9期
關鍵詞:上流社會趙氏孤兒

“華流”在世界風行并非當代獨有的文化現象,在歷史上,中國元素就曾被歐洲上層社會接受。中國自明朝中后期隆慶開關后,為數不少的歐洲傳教士前往中國傳教,有部分傳教士回到歐洲,并將中國的各種文化、經典等帶到歐洲,使歐洲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時(此時中國正值清朝康乾盛世時期)曾長時間流行“中國熱”。在這長達100多年的時間內,歐洲對中國的許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對中國風的狂熱追逐曾經是當時歐洲社會的普遍時尚。

器物的追捧

17世紀以來,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產開始大量進入歐洲,成為上流社會顯示財富的奢侈品。據說茶葉最初傳入歐洲時,曾被上流社會當成包治百病的良藥,婦女們常用它來治偏頭痛。在1650年時,英國一戶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費用大約為5英鎊,而1磅(0.45千克)茶葉的價值就高達10英鎊。中國瓷器一直受到歐洲眾多王侯貴族的珍愛,被視為“東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宮和貴族的客廳里才能見到。

中國的上等絲綢也受到歐洲消費者的極大歡迎。由于當時歐洲生產的絲綢質量還比不上中國,所以他們往往繪上中國式圖案并注明“中國制造”,冒充中國絲綢進行出售。此外,來自中國的漆器、墻紙、扇子乃至轎子等都一度進入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這種需求的日益劇增,使當時從事中歐貿易的商人們大發橫財。

在追逐各種中國器物的過程中,歐洲社會迅速形成了一種時尚,包括舉行中國式宴會、觀看中國皮影戲、養中國金魚等,都成為高雅品位的象征。這種時尚最典型地體現在中國式園林與建筑在歐洲的盛行。1670年,一向以奢華著稱的路易十四,下令在凡爾賽為自己的一位寵妃建造了一座“中國宮”。這座建筑一經落成,馬上引來了歐洲各國的效仿。一時間,歐洲出現了許多中國風格的代表性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普魯士“無憂宮”中的中國茶亭。

文化的向往

早在17世紀之初,被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就發現了科舉制度的優越之處。經過他們的介紹,歐洲的知識界開始對中國“學而優則仕”的文官制度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認為,在中國,即便是農夫的兒子,都有希望當上總督甚至宰相。在他們的影響下,法國在大革命后參考中國科舉制度,引進了競爭性考試制度,以滿足資產階級和平民登上政治舞臺的要求。在治理國家方面,歐洲許多政界人物也紛紛效法中國。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有“歐洲的孔子”之稱的魁奈,就非常贊賞儒家的治國思想。1756年,經過他的極力說服,路易十五甚至仿照中國皇帝的樣子,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祭祀土地的儀式,在歐洲引起轟動。

到18世紀時,在啟蒙思想家們的極力倡導下,歐洲掀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中國文化熱。著名思想家伏爾泰就對儒家學說推崇備至,他曾將《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視為每個人應遵守的座右銘。受其影響,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權宣言》中也曾出現這一格言。另一位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也非常景仰中國文化,他稱孔子為“中國的蘇格拉底”。在一次談話中,他甚至說與孔子相比,“荷馬是個糊涂蛋”。

18世紀歐洲中國文化熱的流行,最集中地體現在中國戲劇的風靡上。1735年,法國的馬若瑟神父翻譯并發表了法文版《趙氏孤兒》后,開創了史無前例的中國戲劇熱。伏爾泰又進一步改編《趙氏孤兒》,并取名為《中國孤兒》在巴黎上演。1755年8月20日,當《中國孤兒》在法蘭西喜劇院首次上演時,立即在民眾中引起巨大轟動,一連演出了很多場。隨后,英國、意大利等國也先后上演了這部中國戲劇。據統計,僅在18世紀,《趙氏孤兒》在歐洲至少有4個改編本和3個英文譯本。

不可否認的是,在18世紀的“中國熱”中,歐洲也曾出現過一些盲目跟風的情況,但這次熱潮對中西文化的交流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鴉片戰爭前后,隨著中國的日漸衰落,“中國熱”也在歐洲逐漸降溫。

猜你喜歡
上流社會趙氏孤兒
藝術收藏是進入上流社會的通行證
《趙氏孤兒》的改編與創新——從元雜劇到電影
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日本“上流社會男性”什么樣?
趙氏孤兒
趙氏的祖先造父
孤兒
孤兒也感到好幸福
孤兒在這里健康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