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塊式”教學設計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運用

2014-01-20 02:23王毅
學周刊·下旬刊 2014年2期
關鍵詞:教學設計

王毅

摘要:新課程的開放性決定了課程模塊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不同版本教材的編寫造成了同一知識呈現方式的差異;規范辦學的深入落實帶來了教學科目的增加,導致了教學時間的相對縮短。所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擾著教師的教學思維,影響著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記憶的牢固性和系統性,使高三化學面臨著很多新問題、新挑戰。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以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為依據,分析研究中學化學的知識體系和能力要求,以“整體教學設計”宏觀把握復習內容,以“板塊式問題組教學設計”編制學案,較好地實現了化學內容的優化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設計;問題組;板塊式

為了適應新課改的發展,展開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高中化學課程中設置了多樣的課程模塊。這樣的課程設置為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提供了機會,而且引發了教師的反思,促進了他們專業的發展。

科學有效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是教師重要的教學方式,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實現學生最大的進步與發展?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做多方面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才能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板塊式”教學設計,可以將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明顯的而彼此之間又有密切關聯的教學“板塊”,即教學的過程、教學的內容呈“板塊”狀排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層深入。這樣的板塊設計思路清晰,環環緊扣,過渡銜接自然,既符合知識的邏輯順序,又使課堂節奏充滿和諧之美。教學的設計既突出了知識的主線,又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暗線,達到了以知識為載體,有效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目的,最終實現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高效。

這種“板塊式”教學設計具有如下明顯的特點:(1)板塊鮮明,教學思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2)根據每一個板塊的內容,科學合理地將教學時間分配。(3)每一個板塊都有一個重要的核心問題,整個板塊都是圍繞這一個問題進行的,集中力量進行解決。(4)各個教學“板塊”之間環環緊扣,過渡銜接自然,既符合知識的邏輯順序,又使課堂節奏充滿和諧之美。(5)“板塊式”教學設計既能明確地表現出教學活動的目的,又能明確地表現出教學活動的內容。

下面以“高中化學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舉例說明。本教學過程分為六個板塊,在重點板塊中,采用在熟悉的知識中發現問題,在教師的支持下提出猜想,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衍生新的問題,如此循環。在成果匯報和學生自我評價板塊,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板塊一:情境引入主題(約5分鐘)。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交會對接題材為背景,為保障正常運行設計了三種電源,即太陽電池帆板、鎘鎳蓄電池、應急電池(高性能比新型銀鋅電池)。從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對電池工作原理探究的濃厚興趣,引入課題。

板塊二: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約15分鐘)。學生首先通過兩組實驗發現問題:(1)將鋅片、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有何現象?(2)將鋅片、銅片接觸同時插入稀硫酸,有何現象?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角度分析實驗現象:銅不與稀硫酸反應。而鋅片、銅片靠在一起插入稀硫酸中,又觀察到異常的實驗現象。這樣異常的現象一定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他們進一步思考和追問,從而進行大膽的猜測、假設和認真地求證。

可能是鋅表面的電子流到了銅片上被溶液中的氫離子得到后產生氫氣。怎樣驗證?學生討論后得出方案:可將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起來,在導線之間接入電流表,將兩金屬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觀察實驗現象。通過分組實驗,學生解決了心中的疑問,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教師可進一步采用多媒體對實驗的情況進行演示,引導學生從裝置的能量轉化角度分析能量是如何轉變的?最終得到了原電池的定義。

板塊三:原電池的形成條件(約10分鐘)。在這個板塊中采用設置問題、搭建臺階、思考交流、分組實驗、總結匯報的形式進行。學生在教師的支持下提出方案: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改變影響實驗的一個因素,分別從電極、溶液、電路三個角度進行探究。分組實驗探究:實驗一,進行電極探究;實驗二,進行溶液探究;實驗三,進行電路探究。最后讓學生匯報得出原電池的形成條件。

板塊四:成果匯報(約5分鐘)。進一步理解原電池的優勢。調整教材知識順序,更新教材上相應的圖2-7“2001年我國發電總量構成圖”為“2006-2010年中國電力各細分行業發電量占比”圖。學生通過分析圖表,了解我國目前發電量的構成。多媒體呈現展示火力發電的相關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火力發電的利與弊是什么?假設自己是電力工程師,面對這些利與弊,會如何應對?以鞏固對原電池概念的再認識。又如診斷格林太太病情。以格林太太因兩個假牙生病的病例讓學生查病情、找藥方,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并進一步鞏固原電池的形成條件的知識。

板塊五:學生自我評價(約5分鐘)。讓學生自我評價在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在本節課的學習中認為最有用的學習方法是什么?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到了什么?

板塊六:課外延續。利用蘋果、柑橘、檸檬等水果嘗試制作原電池,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最后上網查詢發展中的化學電源種類及應用。

通過上述“板塊式”教學設計的實施,將有效的教學策略反映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構建了符合科學探究歷程的思路,即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這樣不僅讓學生收獲了知識,更收獲了方法,也讓學生接受了科學的熏陶,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喜悅,讓各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了新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考試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版),2011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策略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GS[2011]GHB171)

【責編 張景賢】

猜你喜歡
教學設計
以實驗為基礎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探究如何著眼未來優化初中數學教學設計
《電氣工程畢業設計》 課程的教學設計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