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高效小學思想品德課

2014-01-20 02:23張彥坤
學周刊·下旬刊 2014年2期
關鍵詞:品德課辯論勞動

張彥坤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思想品德課教學走向素質教育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引發共鳴

一些學者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后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教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再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來扮演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是怎樣關愛自己的。學生通過表演如身臨其境,充分體會到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深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從而使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組織辯論,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創設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營造有利于開展課堂辯論的環境。

例如,在教學《心中的110》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一個陌生人對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讓同意走的學生坐左邊,不同意的學生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不要忘了撥打心中的110,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認知水平。

再如上網,這是目前在學生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方式。對于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不一。但在家長和教師看來,學生上網弊大于利,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那么學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因此,我在教學《哪些地方不能去》時,有意安排了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辯論來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三、開展實踐,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

現代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大部分家長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

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再如,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后,我安排了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工廠、街道、名勝古跡。通過參觀,使學生親眼目睹家鄉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激起對家鄉、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激起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而學習的積極性。

陶行知先生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彼枷肫返抡n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促進學生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一。

四、換位體驗,內化認識

換位體驗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可采取換位體驗的方式,以促成學生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

例如,在《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中,有一組名為“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的漫畫。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還有哪些只圖自己方便,給他人添亂的事,然后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假如這些勞動者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態度會怎樣?假如自己是這些勞動者,會有什么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勞動者的態度,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使學生懂得凡事不要只為自己著想,只圖自己痛快,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接受道德知識,進一步指導行為實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要通過創設豐富靈活直觀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又能提高學生主體參與能力,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

【責編 金 東】

猜你喜歡
品德課辯論勞動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央行行長們就應對氣候變化展開辯論 精讀
詞典引發的政治辯論由來已久 精讀
如何贏得每一場辯論
IBM推出可與人類“辯論”的計算機系統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融入法制教育
熱愛勞動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課靈動起來
思想品德課教學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