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安風波重創臺灣社會

2014-02-11 17:09張玉冰
統一論壇 2014年6期
關鍵詞:黑心食安塑化劑

■ 張玉冰

臺灣食品安全問題是指與臺灣食品加工、進口、消費等等有關的食物安全的議題?,F階段,臺灣當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促進食品安全的指導原則,將良好作業規范制度(GM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制度(HACCP)等作為主要食品安全的治理模式,并建立了“食品安全管制系統”及餐飲業HACCP認證標章。目前,臺灣當局負責食品和藥品的管理監督機關是“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安全問題是當前臺灣申請加入WHO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理應嚴格監管。然而,2011年以來島內連續爆發的多宗食品安全事件,引發了臺灣以至其他地區的廣泛關注。食品安全的相關丑聞,不僅讓臺灣民眾信心備受打擊,持續延燒的食安風波也重創了臺灣社會經濟的多個方面。

臺灣近年來食安事件頻出

1979年夏,據臺灣中部相關衛生單位及彰化地檢署調查發現,彰化油脂公司在產制米糠油過程中,使用多氯聯苯作為熱媒將米糠油加熱脫臭。在加工過程中,因管線破裂導致多氯聯苯滲入油中,致使臺中惠明盲校師生以及多家工廠公司員工和民眾中毒受害。這就是近幾十年間發生在臺灣的首起有查證的著名食品安全事件。12月,島內又發生有教授因誤飲含有甲醇的假酒而失明的“假酒”事件。連續兩起食安事件促成了“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發起成立。自此,臺灣當局開始重視食品加工生產問題并采取了立法、監控等相應管控措施。例如,立法機構通過并開始實施“食品衛生管理法”,同時,通過設立“加工食品追溯網”,在全球范圍內首先開始實施加工食品溯源制度,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每個環節都進行登記,等等。盡管當局有所行動,但食安事件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仍然層出不窮。這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1982年,桃園縣觀音鄉大潭村的鎘米事件。當時查出污染源高銀化工疑似為生產含鎘和鉛的安定劑,排放出含鎘工廠廢水,造成當地農地遭受污染而種出鎘米。

1984年,臺灣藥商郝景平自美國進口“飼料奶粉”,以不符合人類食品規格的飼料奶粉,不法加工制作高價“嬰幼兒專用奶粉”。

1985年,臺北市有餐飲業者長期把養豬餿水交給化工廠提煉成食用油,再轉售至市內各夜市攤商與小吃店。德泰油行負責人林德卿自1976年起就涉嫌以餿水中的浮油制成劣質沙拉油,從事不法勾當,10年來共出售劣質油1萬多桶,共獲得不法利潤新臺幣數千萬元,后獲刑。

1996年,涉事人員從大洋洲進口大量“飼料奶粉”充當“食用奶粉”賣給加工業者,再轉賣給消費者。

1998至2002年,不肖業者私釀米酒并添加工業用甲醇作為酒精,造成多人眼睛失明及數十起死亡。

2004年,黑心素食事件。臺北市“關懷生命協會”在臺北市虎林街、吳興街市場采購并送檢21種傳統市場出售的加工素料食品,“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發現其中有15種攙雜有動物肉品成分,超過送檢種類的70%。在后續抽檢的市售素料中又發現部分素料攙雜了動物成分。另有檢查發現,有售賣臭豆腐業者為求快速制成,將豆腐浸泡強酸液和蝦殼臭水,甚至讓蛆群蠕動一整天,再撈出售賣,性質惡劣。

2005年,臺北市岡泉食品公司將本來用作喂豬的下腳料加工除臭,制成淀粉或糯米粉后,冒充泰國進口糯米粉高價出售給食品加工業,再制成粽子、面包、饅頭、湯圓等食品出售。至被查前,該公司共計賣出上百萬斤黑心糯米粉和淀粉,獲利過億。

2009年,臺北縣發現有糧商與糧倉管理人勾結,將未碾碎的過期公糧偷運出去,當作最新大米販賣或中小學營養午餐用米。至被揭露時已經有3000至4000噸過期公糧流入市面。

2010年,部分不良業者于檳榔中加入“安非他命”等毒品,以達到使食用者上癮的效果。

2011年,臺灣“衛生署”查獲飲料食品違法添加有毒塑化劑DEHP,總計有上萬噸的違法起云劑制成包括多家知名飲料、食品廠商產品在內的濃縮果粉、果汁、果漿、優酪粉等50多種食物香料。長期服用DEHP制成的起云劑會對人的免疫系統和泌尿系統造成慢性傷害,嚴重時甚至有致癌危險,而這種穩定性強、價格又相當低廉的飲料食品添加劑早在1980年代便在臺灣被不少黑心商人追捧,可見臺灣民眾已中塑化劑之毒至少長達數十年之久。甚至有研究指出,塑化劑正是導致臺灣近年來生育率低、不孕癥增加等的直接原因。塑化劑事件所涉及的食品種類之多、范圍之廣均為數十年來罕見,對臺灣社會乃至周邊國家地區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3年5月,爆發“毒淀粉事件”,當局查獲有不良業者使用并未核準在案的工業級順丁烯二酸酐制造化制淀粉,流入眾多淀粉類食品。毒淀粉事件波及珍珠奶茶、肉圓、蚵仔煎、粉圓、黑輪等諸多臺灣大眾小吃,大量淀粉類小吃的業者受到影響,許多著名小吃形象遭到破壞,不少店鋪關門停業,各地夜市甚至出現前所未見的小吃乏人問津的窘狀。

2013年10月,臺灣又爆食用油造假事件。島內一系列食品業者被查獲以造假方式生產食用油事件,因牽連大統長基、富味鄉、頂新制油、興霖食品等多家臺灣食品大廠而引發臺灣社會嘩然。其中,最先被查出的大統長基食品廠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從1970年代開始就以低價棉籽油混高級油牟利。為欺騙消費者,大統制造的所謂特級橄欖油是用部分橄欖油加上廉價的棉花籽油,再加入銅葉綠素調色,若攝入過多會引起肝腎問題。這種“黑心油”流入臺灣市場達7年之久,還出口到中國大陸和美國等地區。

2014年9月,臺灣內務有關部門破獲南部有地下油廠專門向廢油回收業者順德企業和自助餐廳收購餿水,再自行熬煉成“餿水油”,出售給強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以33%該劣質油混入67%豬油調和出“全統香豬油”,供多家知名業者使用。黑心油還流向食品原料行、雜糧行、烘焙、早餐店、攤商等。更為夸張的是,該地下油廠還收購動物尸油(化制場回收動物尸體焚燒過程產生的油)、皮革油賣給強冠公司。10月,島內又查獲以生產康師傅方便面而聞名兩岸的頂新集團子公司正義油品廠,早在2012年就開始從越南進口飼料油,摻雜在豬油內制成食用油銷售。黑心油事件連環曝,許多上下游商家遭到波及,消費者也陷入恐慌。

2014年11月,新北市三重區“盧佳食品(盧家仙草)”又被查出違法使用化工級石膏粉制作豆花,去年起更回收洗腎醫療用“血液透析濃縮液”10公升塑膠空桶,經熱水清洗、撕除標簽后,盛裝仙草茶販售,平均每月可賣出4500公斤,其行為令人發指。

食安風波令臺灣陷入信任危機

近年來臺灣的“黑心食品”層出不窮,食安事件也往往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食安丑聞已經涵蓋了米、油、淀粉等等這些百姓民生中的主要食物原料,越來越多的知名商家受到牽連,損失慘重,人民食不安心,身心受創,臺灣美食王國的美譽更在一次又一次的塑化劑、毒淀粉、假米、黑心油等重大食安事件中日漸耗損。這一波黑心油事件中,“地溝油”橫流全臺,再次葬送了臺灣食品業的信譽以及消費者對臺灣食品僅存的一絲信心。

可以發現,幾乎每一次食安事件曝出之后,臺灣當局都會擬訂新法規、推動新政策或成立新組織等方式予以因應。但當局對違規業者所處罰的力度過低以及多方管理的問題,使得臺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往往無法完全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臺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更是在主張修法加重相關罰則外,質疑官員心態偏向大廠、大集團。此次黑心油事件,雖然主要涉嫌負責人已被收押求刑,臺灣行政當局也向民眾承諾未來將繼續推動食品安全源頭管理、GMP標章、廢食用油回收等食安工作,但仍恐難挽回失去的民心和信任。臺灣TVBS民調中心10月21日至23日民調顯示:80%的民眾支持抵制頂新,76%的民眾支持頂新退出臺灣市場;77%的民眾不滿意“衛生福利部”處理頂新食用油事件的表現;高達73%的民眾對臺灣制造的食品安全沒信心;臺灣執政黨國民黨以及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和行政機構負責人江宜樺的支持率也分別下降至38%、14%和14%。

在經濟面的打擊,“塑化劑”、“毒淀粉”等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之后,臺灣食品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形象遭受重創。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美國等海外市場紛紛要求進口商回收自臺灣進口的各種相關產品。由于島內許多著名小吃形象遭到破壞,消費者對小吃店信心下跌,不少店鋪需要關門停業。許多商店即使貼出檢驗合格證書,仍然難以挽回客流量,生意大受影響。連沒有使用黑心食材的店家也遭受波及。一向以美食為招牌來吸引境外游客來臺的臺灣旅游業也深受影響。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使得大量亞洲游客放棄赴臺旅游計劃。臺灣“交通部觀光局”承認食品安全事件對臺灣旅游造成了負面影響。據估計,有30萬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和澳門等地區的游客因為2013年5月至6月的臺灣食安事件而取消了赴臺旅游行程。臺灣一向以進步社會、良好治安、濃濃人情味和溫文知禮、樂于助人、淳樸善良的百姓而獨具魅力,令人印象深刻,也吸引著大批海外游客和企業進入臺灣。我們真心希望臺灣社會能從食安風波中涅槃而起,全民共進,重新擦亮“Made in Taiwan”的金字招牌!

猜你喜歡
黑心食安塑化劑
聲音欄目 與您同行 食安天下 擲地有聲
黑心小販
上海市投放7540萬張“食安封簽”
食品接觸用紙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的風險管控
塑化劑污染的現狀及防控措施
喜迎建黨100周年 “中駝”杯我與食安同行書畫展開幕
法博士之黑心主播
“黑心”茭白
2017食安縱覽:穩中向好的同時仍需把握平衡創新
藏有黑心藥的布娃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