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GTAP模型的美國TPP貿易效應實證研究

2014-02-13 10:32趙亞南
商業經濟研究 2014年4期

趙亞南

內容摘要: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是美國主導亞太地區經濟秩序的主要手段,利用TPP,美國除了實現其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利益外,也為了同時獲取在地區事務中的政治利益。本文運用GTAP一般均衡模型,模擬了不同階段美國 TPP 的貿易效應。結果顯示: 美國在不斷擴張TPP過程中獲得明顯收益,其他TPP 加入國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貿易正效應,但同時部分成員國也獲得了負效應,這與美國推行TPP的多重動因密不可分,因此中國需要權衡是否加入TPP的利弊和成本收益,應根據自身的長遠利益制定對策。

關鍵詞:美國TPP 貿易效應 GTAP模型 一般均衡分析

引言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主導世界經濟的今天,主要國家和區域集團尤其關注發展區域和次區域經貿安排,對于處于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來說,也一直把區域經濟一體化策略作為其全球戰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美國從全球反恐戰爭的關注度放松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其后續效應的不斷影響,面對持續低迷的美國經濟以及一直居高不下的國內失業率,奧巴馬總統上任后,就將經濟復蘇作為其任期的主要任務。這一時期美國將區域一體化策略注意力轉移至亞洲,為了強調其自身的存在性,美國主張要重建“亞太經濟秩序”,并以TPP作為其主導地區事務的主要載體,最終實現其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構想。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由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并于2006年5月28 日正式生效,也被稱為P4協定,內容主要包括減免成員國90%商品的關稅,盡管該協定設立了“開放條款”,明確表示歡迎亞太地區其他經濟體加入, 但其成立最初,并沒有引起過多關注, 直到2008年9月美國高調表示加入TPP的意愿, 才使其影響力大增。至此,越來越多的亞太國家,部分東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文萊、越南等)紛紛表示愿意加入TPP談判,尤其繼2011年11月,日本野田政府決定加入TPP 談判后,東亞經濟一體化的變數就更大了。如果上述國家談判均成功,TPP所涵蓋的經濟規模將達到23萬億美元,接近世界經濟總量的40%,屆時TPP將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體,東亞一體化的原有進程將會因為TPP的發展而受到阻滯,前途變得更加渺茫。

所以美國的TPP戰略意圖以及未來會帶來的影響已引起人們的眾多猜想,美國當真要通過經濟戰略重點的東移來解決目前國內的經濟困局?通過拉攏更多亞太國家加入TPP來重建亞太經濟秩序還是僅僅為了遏制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乃至抵制中國的發展?今后的TPP前景如何?面對TPP,中國又何從抉擇呢?所以如何能夠運用經濟模型對美國TPP的政策效應進行準確評估,對中國在未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所扮演何種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文獻都有關于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的研究,主要包括動態效應、靜態效應以及中間層面的效應等,動態效應包括經濟增長效應、規模經濟效應以及競爭效應等多方面;靜態效應包括貿易創造、貿易轉移以及由于區域一體化協議的簽訂對成員國和非成員國進出口貿易方面總體的影響;中間層面的效應包括產業區位效應等方面。本文從研究內容上主要關注區域貿易協定的簽署所帶來的貿易層面的效應,研究方法上則采用全球貿易分析項目(GTAP)進行實證研究,所以無論從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上來說,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效應都是本文的研究對象。

關于美國TPP研究的文獻綜述

學術界對TPP的研究主要包括美國的TPP戰略動機、TPP談判內容、效應衡量等幾個方面。美國推動TPP的戰略動機主要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出發梳理美國青睞TPP的動因,如Solis,Mireya(2011)認為美國加入TPP主要出于傳統理念、經濟利益以及多邊主義三方面原因, J.D.Kenneth Boutin(2012)從結構主義和地區主義視角研究了美國推行TPP戰略的目的。Deborah K.Elms(2009)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解讀了美國 TPP 戰略。對于TPP的談判內容,學者們基本已經取得一定的共識,即TPP 是 APEC 框架下的部分國家簽訂的具有約束力的制度性安排,本質上屬于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協定,逐漸演變為亞太地區建立自貿協定的一種現實途徑,各國學者也進行了國別研究,如Thomas A Faunce(2009)、Susy Frankel(2010)、Joel P.Trachtman1等。對TPP經濟效應的衡量屬實證研究范疇,國外已經將以GTAP模型為代表的一般均衡分析作為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分析的主流實證方法,國內對TPP的研究大都采用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但也有學者試圖運用GTAP分析工具分析TPP經濟效應,如萬璐(2011)、趙金龍(2012),得出TPP成員國較非成員國會得到較多的福利收益等結論。

實證研究

為了分析亞太地區各國對于美國 TPP 戰略的反應,本文以GTAP作為分析工具,研究TPP 不同情境下的合作模式對各國貿易方面的影響,以此為依托分析美國TPP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重點討論中國對此采取的策略建議。

(一)GTAP模擬方案設計

基于TPP發展現狀,TPP未來擴容的可能路徑是東亞若干小國(部分東盟國家)——東亞大國(日本、韓國)——亞太所有國家——亞太自貿區,加之美國TPP擴張過程中的可能顧慮即遏制中國,壯大自身,所以設計如下模擬方案:方案1:美國成功吸引全部東盟10國加入TPP;方案2:在方案1基礎上美國又吸引日本、韓國加入TPP(即美國吸收除中國之外的所有東亞國家加入TPP);方案3:美國吸引所有亞太國家加入TPP(包括中國)。

本次模擬中把“關稅”作為唯一沖擊變量,即TPP成員國內部的關稅將削減為0,對外則各國保持各自現行關稅不變,分別考察在各種不同模擬方案下,當TPP成員各國關稅削減為0時,對TPP內部成員以及外部世界各國的影響,主要包括貿易流、貿易條件、福利水平等政策效應,進行比較后得出邏輯上最可能的方案,為后文的政策建議提供依據。endprint

(二)數據庫描述性說明

本文采用GTAP7.0數據庫,該數據庫包括113個國家和地區以及57個產品部門的數據,因本文涉及到亞太地區各國、東亞各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對于美國 TPP 戰略的反應,所以國家、地區加總后如表1所示。

(三)結果分析

第一,通過方案1模擬后發現(見表2),在當下的TPP談判基礎上如果美國把東盟所有國家都吸收進TPP的話,將對美國和TPP創始成員國帶來正效應,與此同時,未加入TPP的國家如中、日、韓等國則會遭到福利等方面的損失。但同時,雖然東盟國家已經成為TPP的成員國,但也呈現了GDP方面的負增長,以及福利和貿易條件的損失,考慮到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效應中的貿易轉移與貿易創造,東盟國家的模擬結果可能源于區域外的貿易轉移大于區域內的貿易創造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因素。

第二,方案2進一步說明隨著TPP成員國的逐漸擴大,TPP成員國的福利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于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會得到更大程度效應的改善,如美國GDP會得到0.29%的增加。但與預計相反的是像日、韓兩國的加入并未給本國GDP帶來相應的增長,而是有著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此時,與方案1的結果相反的是,東盟各國取得到了正的福利效應等方面的增加,這很有可能是源于日、韓的加入,使其更有動力推動TPP的進行,而這對原本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日、韓來說卻是某種程度貿易方面的削弱。

第三,方案3說明當所有亞太國家(包括中國)都加入TPP后,成員的大部分指標都得到正增長,尤其是美國在GDP、進出口變化以及福利、貿易條件等方面的變化較前面兩項方案更為突出;中國也在進、出口等方面得到了增加,與上述兩方案中被TPP邊緣化的結果形成了鮮明對比,其他的東盟國家、其余亞太國家、TPP準成員和創始成員國也都得到了貿易效應的多方面改善。與預期相同,未加入TPP的世界其他國家則得到了負的貿易效應。

對策建議

經過上述實證結果顯示,中國至今面臨著尚未被邀請加入TPP的尷尬局面,我們要冷靜對待不斷擴張的TPP,在適當時機采取適當策略以備不時之需。

第一,不斷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強化在東亞地區的經濟主導地位。由于目前部分東亞國家已經表示出對TPP的興趣以及受到了邀請,這對于同樣處于發展過程中的東亞一體化難免形成沖擊。而作為中國來說,就應該進一步擴大東亞經濟一體化影響,以此弱化被TPP邊緣的現狀,同時也可以積極獲取作為東亞地區軸心國的既得利益。

第二,仔細研究TPP條款,適當時機選擇加入TPP,但要考慮章程內容,避免用高額代價換取TPP成員國的身份。由于TPP在美國的不斷推動下有助于美國開創并主導21世紀貿易協議的新標準,推動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中國如果選擇加入,就要滿足目前TPP的標準,但這就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但如果不加入,就會承受一定的被邊緣化的損失。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準確評估利益得失,力求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收益。

第三,盡量減少在亞太地區與美國進行正面經濟對抗的可能性,逐漸弱化美國“遏制中國”的觀念。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和體制分歧,使得中美之間總是處于微妙的競爭關系之中,所以此次美國的TPP也有很多人認為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又一張牌,我們應擯棄這種與美國的“對抗”思維,盡量弱化與美國的正面經濟沖突,利用積極的手段化解中美貿易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強中美經濟合作,并積極融入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中去。 引言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主導世界經濟的今天,主要國家和區域集團尤其關注發展區域和次區域經貿安排,對于處于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來說,也一直把區域經濟一體化策略作為其全球戰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美國從全球反恐戰爭的關注度放松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其后續效應的不斷影響,面對持續低迷的美國經濟以及一直居高不下的國內失業率,奧巴馬總統上任后,就將經濟復蘇作為其任期的主要任務。這一時期美國將區域一體化策略注意力轉移至亞洲,為了強調其自身的存在性,美國主張要重建“亞太經濟秩序”,并以TPP作為其主導地區事務的主要載體,最終實現其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構想。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由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并于2006年5月28 日正式生效,也被稱為P4協定,內容主要包括減免成員國90%商品的關稅,盡管該協定設立了“開放條款”,明確表示歡迎亞太地區其他經濟體加入, 但其成立最初,并沒有引起過多關注, 直到2008年9月美國高調表示加入TPP的意愿, 才使其影響力大增。至此,越來越多的亞太國家,部分東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文萊、越南等)紛紛表示愿意加入TPP談判,尤其繼2011年11月,日本野田政府決定加入TPP 談判后,東亞經濟一體化的變數就更大了。如果上述國家談判均成功,TPP所涵蓋的經濟規模將達到23萬億美元,接近世界經濟總量的40%,屆時TPP將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體,東亞一體化的原有進程將會因為TPP的發展而受到阻滯,前途變得更加渺茫。

所以美國的TPP戰略意圖以及未來會帶來的影響已引起人們的眾多猜想,美國當真要通過經濟戰略重點的東移來解決目前國內的經濟困局?通過拉攏更多亞太國家加入TPP來重建亞太經濟秩序還是僅僅為了遏制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乃至抵制中國的發展?今后的TPP前景如何?面對TPP,中國又何從抉擇呢?所以如何能夠運用經濟模型對美國TPP的政策效應進行準確評估,對中國在未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所扮演何種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文獻都有關于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的研究,主要包括動態效應、靜態效應以及中間層面的效應等,動態效應包括經濟增長效應、規模經濟效應以及競爭效應等多方面;靜態效應包括貿易創造、貿易轉移以及由于區域一體化協議的簽訂對成員國和非成員國進出口貿易方面總體的影響;中間層面的效應包括產業區位效應等方面。本文從研究內容上主要關注區域貿易協定的簽署所帶來的貿易層面的效應,研究方法上則采用全球貿易分析項目(GTAP)進行實證研究,所以無論從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上來說,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效應都是本文的研究對象。endprint

關于美國TPP研究的文獻綜述

學術界對TPP的研究主要包括美國的TPP戰略動機、TPP談判內容、效應衡量等幾個方面。美國推動TPP的戰略動機主要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出發梳理美國青睞TPP的動因,如Solis,Mireya(2011)認為美國加入TPP主要出于傳統理念、經濟利益以及多邊主義三方面原因, J.D.Kenneth Boutin(2012)從結構主義和地區主義視角研究了美國推行TPP戰略的目的。Deborah K.Elms(2009)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解讀了美國 TPP 戰略。對于TPP的談判內容,學者們基本已經取得一定的共識,即TPP 是 APEC 框架下的部分國家簽訂的具有約束力的制度性安排,本質上屬于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協定,逐漸演變為亞太地區建立自貿協定的一種現實途徑,各國學者也進行了國別研究,如Thomas A Faunce(2009)、Susy Frankel(2010)、Joel P.Trachtman1等。對TPP經濟效應的衡量屬實證研究范疇,國外已經將以GTAP模型為代表的一般均衡分析作為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分析的主流實證方法,國內對TPP的研究大都采用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但也有學者試圖運用GTAP分析工具分析TPP經濟效應,如萬璐(2011)、趙金龍(2012),得出TPP成員國較非成員國會得到較多的福利收益等結論。

實證研究

為了分析亞太地區各國對于美國 TPP 戰略的反應,本文以GTAP作為分析工具,研究TPP 不同情境下的合作模式對各國貿易方面的影響,以此為依托分析美國TPP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重點討論中國對此采取的策略建議。

(一)GTAP模擬方案設計

基于TPP發展現狀,TPP未來擴容的可能路徑是東亞若干小國(部分東盟國家)——東亞大國(日本、韓國)——亞太所有國家——亞太自貿區,加之美國TPP擴張過程中的可能顧慮即遏制中國,壯大自身,所以設計如下模擬方案:方案1:美國成功吸引全部東盟10國加入TPP;方案2:在方案1基礎上美國又吸引日本、韓國加入TPP(即美國吸收除中國之外的所有東亞國家加入TPP);方案3:美國吸引所有亞太國家加入TPP(包括中國)。

本次模擬中把“關稅”作為唯一沖擊變量,即TPP成員國內部的關稅將削減為0,對外則各國保持各自現行關稅不變,分別考察在各種不同模擬方案下,當TPP成員各國關稅削減為0時,對TPP內部成員以及外部世界各國的影響,主要包括貿易流、貿易條件、福利水平等政策效應,進行比較后得出邏輯上最可能的方案,為后文的政策建議提供依據。

(二)數據庫描述性說明

本文采用GTAP7.0數據庫,該數據庫包括113個國家和地區以及57個產品部門的數據,因本文涉及到亞太地區各國、東亞各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對于美國 TPP 戰略的反應,所以國家、地區加總后如表1所示。

(三)結果分析

第一,通過方案1模擬后發現(見表2),在當下的TPP談判基礎上如果美國把東盟所有國家都吸收進TPP的話,將對美國和TPP創始成員國帶來正效應,與此同時,未加入TPP的國家如中、日、韓等國則會遭到福利等方面的損失。但同時,雖然東盟國家已經成為TPP的成員國,但也呈現了GDP方面的負增長,以及福利和貿易條件的損失,考慮到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效應中的貿易轉移與貿易創造,東盟國家的模擬結果可能源于區域外的貿易轉移大于區域內的貿易創造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因素。

第二,方案2進一步說明隨著TPP成員國的逐漸擴大,TPP成員國的福利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于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會得到更大程度效應的改善,如美國GDP會得到0.29%的增加。但與預計相反的是像日、韓兩國的加入并未給本國GDP帶來相應的增長,而是有著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此時,與方案1的結果相反的是,東盟各國取得到了正的福利效應等方面的增加,這很有可能是源于日、韓的加入,使其更有動力推動TPP的進行,而這對原本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日、韓來說卻是某種程度貿易方面的削弱。

第三,方案3說明當所有亞太國家(包括中國)都加入TPP后,成員的大部分指標都得到正增長,尤其是美國在GDP、進出口變化以及福利、貿易條件等方面的變化較前面兩項方案更為突出;中國也在進、出口等方面得到了增加,與上述兩方案中被TPP邊緣化的結果形成了鮮明對比,其他的東盟國家、其余亞太國家、TPP準成員和創始成員國也都得到了貿易效應的多方面改善。與預期相同,未加入TPP的世界其他國家則得到了負的貿易效應。

對策建議

經過上述實證結果顯示,中國至今面臨著尚未被邀請加入TPP的尷尬局面,我們要冷靜對待不斷擴張的TPP,在適當時機采取適當策略以備不時之需。

第一,不斷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強化在東亞地區的經濟主導地位。由于目前部分東亞國家已經表示出對TPP的興趣以及受到了邀請,這對于同樣處于發展過程中的東亞一體化難免形成沖擊。而作為中國來說,就應該進一步擴大東亞經濟一體化影響,以此弱化被TPP邊緣的現狀,同時也可以積極獲取作為東亞地區軸心國的既得利益。

第二,仔細研究TPP條款,適當時機選擇加入TPP,但要考慮章程內容,避免用高額代價換取TPP成員國的身份。由于TPP在美國的不斷推動下有助于美國開創并主導21世紀貿易協議的新標準,推動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中國如果選擇加入,就要滿足目前TPP的標準,但這就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但如果不加入,就會承受一定的被邊緣化的損失。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準確評估利益得失,力求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收益。

第三,盡量減少在亞太地區與美國進行正面經濟對抗的可能性,逐漸弱化美國“遏制中國”的觀念。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和體制分歧,使得中美之間總是處于微妙的競爭關系之中,所以此次美國的TPP也有很多人認為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又一張牌,我們應擯棄這種與美國的“對抗”思維,盡量弱化與美國的正面經濟沖突,利用積極的手段化解中美貿易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強中美經濟合作,并積極融入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Solis,Mireya.Last train for Asia - Pacific Integration[N].U.S.Objectives in the TPP Negotiations`,Waseda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for Japan - US Studies,Working Paper No.2011,2

2.J.D.Kenneth Boutin.Balancing Act: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US Asia- Pacific Regionalism[J].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2(2),2010(3)

3.李麗.泛東亞經濟一體化經濟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D].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endprint

關于美國TPP研究的文獻綜述

學術界對TPP的研究主要包括美國的TPP戰略動機、TPP談判內容、效應衡量等幾個方面。美國推動TPP的戰略動機主要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出發梳理美國青睞TPP的動因,如Solis,Mireya(2011)認為美國加入TPP主要出于傳統理念、經濟利益以及多邊主義三方面原因, J.D.Kenneth Boutin(2012)從結構主義和地區主義視角研究了美國推行TPP戰略的目的。Deborah K.Elms(2009)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解讀了美國 TPP 戰略。對于TPP的談判內容,學者們基本已經取得一定的共識,即TPP 是 APEC 框架下的部分國家簽訂的具有約束力的制度性安排,本質上屬于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協定,逐漸演變為亞太地區建立自貿協定的一種現實途徑,各國學者也進行了國別研究,如Thomas A Faunce(2009)、Susy Frankel(2010)、Joel P.Trachtman1等。對TPP經濟效應的衡量屬實證研究范疇,國外已經將以GTAP模型為代表的一般均衡分析作為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分析的主流實證方法,國內對TPP的研究大都采用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但也有學者試圖運用GTAP分析工具分析TPP經濟效應,如萬璐(2011)、趙金龍(2012),得出TPP成員國較非成員國會得到較多的福利收益等結論。

實證研究

為了分析亞太地區各國對于美國 TPP 戰略的反應,本文以GTAP作為分析工具,研究TPP 不同情境下的合作模式對各國貿易方面的影響,以此為依托分析美國TPP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重點討論中國對此采取的策略建議。

(一)GTAP模擬方案設計

基于TPP發展現狀,TPP未來擴容的可能路徑是東亞若干小國(部分東盟國家)——東亞大國(日本、韓國)——亞太所有國家——亞太自貿區,加之美國TPP擴張過程中的可能顧慮即遏制中國,壯大自身,所以設計如下模擬方案:方案1:美國成功吸引全部東盟10國加入TPP;方案2:在方案1基礎上美國又吸引日本、韓國加入TPP(即美國吸收除中國之外的所有東亞國家加入TPP);方案3:美國吸引所有亞太國家加入TPP(包括中國)。

本次模擬中把“關稅”作為唯一沖擊變量,即TPP成員國內部的關稅將削減為0,對外則各國保持各自現行關稅不變,分別考察在各種不同模擬方案下,當TPP成員各國關稅削減為0時,對TPP內部成員以及外部世界各國的影響,主要包括貿易流、貿易條件、福利水平等政策效應,進行比較后得出邏輯上最可能的方案,為后文的政策建議提供依據。

(二)數據庫描述性說明

本文采用GTAP7.0數據庫,該數據庫包括113個國家和地區以及57個產品部門的數據,因本文涉及到亞太地區各國、東亞各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對于美國 TPP 戰略的反應,所以國家、地區加總后如表1所示。

(三)結果分析

第一,通過方案1模擬后發現(見表2),在當下的TPP談判基礎上如果美國把東盟所有國家都吸收進TPP的話,將對美國和TPP創始成員國帶來正效應,與此同時,未加入TPP的國家如中、日、韓等國則會遭到福利等方面的損失。但同時,雖然東盟國家已經成為TPP的成員國,但也呈現了GDP方面的負增長,以及福利和貿易條件的損失,考慮到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效應中的貿易轉移與貿易創造,東盟國家的模擬結果可能源于區域外的貿易轉移大于區域內的貿易創造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因素。

第二,方案2進一步說明隨著TPP成員國的逐漸擴大,TPP成員國的福利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于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會得到更大程度效應的改善,如美國GDP會得到0.29%的增加。但與預計相反的是像日、韓兩國的加入并未給本國GDP帶來相應的增長,而是有著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此時,與方案1的結果相反的是,東盟各國取得到了正的福利效應等方面的增加,這很有可能是源于日、韓的加入,使其更有動力推動TPP的進行,而這對原本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日、韓來說卻是某種程度貿易方面的削弱。

第三,方案3說明當所有亞太國家(包括中國)都加入TPP后,成員的大部分指標都得到正增長,尤其是美國在GDP、進出口變化以及福利、貿易條件等方面的變化較前面兩項方案更為突出;中國也在進、出口等方面得到了增加,與上述兩方案中被TPP邊緣化的結果形成了鮮明對比,其他的東盟國家、其余亞太國家、TPP準成員和創始成員國也都得到了貿易效應的多方面改善。與預期相同,未加入TPP的世界其他國家則得到了負的貿易效應。

對策建議

經過上述實證結果顯示,中國至今面臨著尚未被邀請加入TPP的尷尬局面,我們要冷靜對待不斷擴張的TPP,在適當時機采取適當策略以備不時之需。

第一,不斷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強化在東亞地區的經濟主導地位。由于目前部分東亞國家已經表示出對TPP的興趣以及受到了邀請,這對于同樣處于發展過程中的東亞一體化難免形成沖擊。而作為中國來說,就應該進一步擴大東亞經濟一體化影響,以此弱化被TPP邊緣的現狀,同時也可以積極獲取作為東亞地區軸心國的既得利益。

第二,仔細研究TPP條款,適當時機選擇加入TPP,但要考慮章程內容,避免用高額代價換取TPP成員國的身份。由于TPP在美國的不斷推動下有助于美國開創并主導21世紀貿易協議的新標準,推動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中國如果選擇加入,就要滿足目前TPP的標準,但這就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但如果不加入,就會承受一定的被邊緣化的損失。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準確評估利益得失,力求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收益。

第三,盡量減少在亞太地區與美國進行正面經濟對抗的可能性,逐漸弱化美國“遏制中國”的觀念。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和體制分歧,使得中美之間總是處于微妙的競爭關系之中,所以此次美國的TPP也有很多人認為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又一張牌,我們應擯棄這種與美國的“對抗”思維,盡量弱化與美國的正面經濟沖突,利用積極的手段化解中美貿易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強中美經濟合作,并積極融入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Solis,Mireya.Last train for Asia - Pacific Integration[N].U.S.Objectives in the TPP Negotiations`,Waseda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for Japan - US Studies,Working Paper No.2011,2

2.J.D.Kenneth Boutin.Balancing Act: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US Asia- Pacific Regionalism[J].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2(2),2010(3)

3.李麗.泛東亞經濟一體化經濟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D].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endprint

關于美國TPP研究的文獻綜述

學術界對TPP的研究主要包括美國的TPP戰略動機、TPP談判內容、效應衡量等幾個方面。美國推動TPP的戰略動機主要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出發梳理美國青睞TPP的動因,如Solis,Mireya(2011)認為美國加入TPP主要出于傳統理念、經濟利益以及多邊主義三方面原因, J.D.Kenneth Boutin(2012)從結構主義和地區主義視角研究了美國推行TPP戰略的目的。Deborah K.Elms(2009)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解讀了美國 TPP 戰略。對于TPP的談判內容,學者們基本已經取得一定的共識,即TPP 是 APEC 框架下的部分國家簽訂的具有約束力的制度性安排,本質上屬于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協定,逐漸演變為亞太地區建立自貿協定的一種現實途徑,各國學者也進行了國別研究,如Thomas A Faunce(2009)、Susy Frankel(2010)、Joel P.Trachtman1等。對TPP經濟效應的衡量屬實證研究范疇,國外已經將以GTAP模型為代表的一般均衡分析作為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分析的主流實證方法,國內對TPP的研究大都采用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但也有學者試圖運用GTAP分析工具分析TPP經濟效應,如萬璐(2011)、趙金龍(2012),得出TPP成員國較非成員國會得到較多的福利收益等結論。

實證研究

為了分析亞太地區各國對于美國 TPP 戰略的反應,本文以GTAP作為分析工具,研究TPP 不同情境下的合作模式對各國貿易方面的影響,以此為依托分析美國TPP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重點討論中國對此采取的策略建議。

(一)GTAP模擬方案設計

基于TPP發展現狀,TPP未來擴容的可能路徑是東亞若干小國(部分東盟國家)——東亞大國(日本、韓國)——亞太所有國家——亞太自貿區,加之美國TPP擴張過程中的可能顧慮即遏制中國,壯大自身,所以設計如下模擬方案:方案1:美國成功吸引全部東盟10國加入TPP;方案2:在方案1基礎上美國又吸引日本、韓國加入TPP(即美國吸收除中國之外的所有東亞國家加入TPP);方案3:美國吸引所有亞太國家加入TPP(包括中國)。

本次模擬中把“關稅”作為唯一沖擊變量,即TPP成員國內部的關稅將削減為0,對外則各國保持各自現行關稅不變,分別考察在各種不同模擬方案下,當TPP成員各國關稅削減為0時,對TPP內部成員以及外部世界各國的影響,主要包括貿易流、貿易條件、福利水平等政策效應,進行比較后得出邏輯上最可能的方案,為后文的政策建議提供依據。

(二)數據庫描述性說明

本文采用GTAP7.0數據庫,該數據庫包括113個國家和地區以及57個產品部門的數據,因本文涉及到亞太地區各國、東亞各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對于美國 TPP 戰略的反應,所以國家、地區加總后如表1所示。

(三)結果分析

第一,通過方案1模擬后發現(見表2),在當下的TPP談判基礎上如果美國把東盟所有國家都吸收進TPP的話,將對美國和TPP創始成員國帶來正效應,與此同時,未加入TPP的國家如中、日、韓等國則會遭到福利等方面的損失。但同時,雖然東盟國家已經成為TPP的成員國,但也呈現了GDP方面的負增長,以及福利和貿易條件的損失,考慮到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效應中的貿易轉移與貿易創造,東盟國家的模擬結果可能源于區域外的貿易轉移大于區域內的貿易創造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因素。

第二,方案2進一步說明隨著TPP成員國的逐漸擴大,TPP成員國的福利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于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會得到更大程度效應的改善,如美國GDP會得到0.29%的增加。但與預計相反的是像日、韓兩國的加入并未給本國GDP帶來相應的增長,而是有著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此時,與方案1的結果相反的是,東盟各國取得到了正的福利效應等方面的增加,這很有可能是源于日、韓的加入,使其更有動力推動TPP的進行,而這對原本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日、韓來說卻是某種程度貿易方面的削弱。

第三,方案3說明當所有亞太國家(包括中國)都加入TPP后,成員的大部分指標都得到正增長,尤其是美國在GDP、進出口變化以及福利、貿易條件等方面的變化較前面兩項方案更為突出;中國也在進、出口等方面得到了增加,與上述兩方案中被TPP邊緣化的結果形成了鮮明對比,其他的東盟國家、其余亞太國家、TPP準成員和創始成員國也都得到了貿易效應的多方面改善。與預期相同,未加入TPP的世界其他國家則得到了負的貿易效應。

對策建議

經過上述實證結果顯示,中國至今面臨著尚未被邀請加入TPP的尷尬局面,我們要冷靜對待不斷擴張的TPP,在適當時機采取適當策略以備不時之需。

第一,不斷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強化在東亞地區的經濟主導地位。由于目前部分東亞國家已經表示出對TPP的興趣以及受到了邀請,這對于同樣處于發展過程中的東亞一體化難免形成沖擊。而作為中國來說,就應該進一步擴大東亞經濟一體化影響,以此弱化被TPP邊緣的現狀,同時也可以積極獲取作為東亞地區軸心國的既得利益。

第二,仔細研究TPP條款,適當時機選擇加入TPP,但要考慮章程內容,避免用高額代價換取TPP成員國的身份。由于TPP在美國的不斷推動下有助于美國開創并主導21世紀貿易協議的新標準,推動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中國如果選擇加入,就要滿足目前TPP的標準,但這就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但如果不加入,就會承受一定的被邊緣化的損失。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準確評估利益得失,力求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收益。

第三,盡量減少在亞太地區與美國進行正面經濟對抗的可能性,逐漸弱化美國“遏制中國”的觀念。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和體制分歧,使得中美之間總是處于微妙的競爭關系之中,所以此次美國的TPP也有很多人認為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又一張牌,我們應擯棄這種與美國的“對抗”思維,盡量弱化與美國的正面經濟沖突,利用積極的手段化解中美貿易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強中美經濟合作,并積極融入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Solis,Mireya.Last train for Asia - Pacific Integration[N].U.S.Objectives in the TPP Negotiations`,Waseda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for Japan - US Studies,Working Paper No.2011,2

2.J.D.Kenneth Boutin.Balancing Act: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US Asia- Pacific Regionalism[J].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2(2),2010(3)

3.李麗.泛東亞經濟一體化經濟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D].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