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業地理集中變動趨勢實證研究

2014-02-13 10:58陳景新王云峰
商業經濟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實證研究制造業

陳景新+王云峰

內容摘要:本文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框架下,選取制造業19個行業,以省份作為區域單元,采用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兩個指標,構建了1980-2011年25年時間序列數據,研究了我國制造業和三種不同類型產業的地理集中變動趨勢。結果表明:我國制造業的地理集中變化趨勢表現為分散-集中-分散三個階段;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勢出現分化,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除化纖制造呈現出分散-集中走勢外,其他產業分散和集中趨勢不明顯。

關鍵詞:制造業 產業區位 產業地理集中 實證研究

引言

產業集聚是一個世界性的經濟現象,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明顯的產業集聚現象,逐步形成了東、中和西部三大經濟帶。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日益加大,許多發展問題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國產業集聚的變動趨勢,驗證現有的理論解釋,既具有理論意義,又能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傳統的增長理論以及比較優勢理論無法解釋產業集聚現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克魯格曼、藤田昌久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派,借助D-S模型來解釋產業集聚現象。M.Amiti(1998),J.I Haaland等(1999),Brülhart,Marius(2001)等的研究發現,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歐盟國家大多數產業的地理集中度明顯增加。對于我國產業集聚的研究,Young(2000)的研究認為:1978-1997年中國行業區域聚集程度呈下降趨勢。范劍勇(2004)、羅勇和曹麗莉(2005)等的研究結果大致相同:20世紀80年代,我國多數產業地理分布趨于分散,進入90年代之后,我國產業地理集中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

對比國內外文獻發現,國外實證研究主要以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具有研究期間長、視角多、數據詳實等特點,但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明顯不足。國內實證研究文獻存在著研究期間短、使用橫截面數據、研究視角單一等缺點。本文研究貢獻在于:使用1980-2011年25年時間序列數據,同時使用產業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標,既研究了我國制造業整體,又對三種不同類型產業的地理集中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

研究方案設計

(一)區域界定及樣本選擇

本文以省份作為區域單元,選擇全國31個?。ㄊ校┑臄祿?,為了數據前后一致,將重慶數據并入四川省,海南數據并入廣東省。

根據行業范圍一致性和數據可得性兩個原則,本文選擇19個制造業二位數行業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以下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第一,將1994年以前食品制造業和飼料工業兩個行業數據合并,對應1994年以后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合并數據;第二,將1994年以前石油加工業和煉焦、煤氣及煤制品業兩個行業數據合并,對應1994年以后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第三,將1994年以后普通機械和專用設備兩個行業數據合并,將2002年以后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兩個行業數據合并,對應1994年以前的機械工業。數據處理完以后,研究對象由19個變成17個,分別是: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C13+ C14)、飲料制造業(C15)、煙草制品業(C16)、紡織業(C17)、造紙及紙制品業(C22)、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C25)、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C26)、醫藥制造業(C27)、化學纖維制造業(C28)、非金屬礦物制品業(C31)、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C32)、金屬制品業(C34)、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制造業(C35+C36)、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C37)、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C39)、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C40)、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C41)。

(二)產業地理集中指標選擇

本文同時使用產業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兩個指標來展開研究。產業絕對地理集中指數主要衡量經濟活動地理分布的絕對集中程度,其公式為:

(1)

其中:SAk為k產業絕對地理集中指數,H為赫芬達爾指數,m為區域的個數, Ski表示k產業在i地區總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份額。

產業相對地理集中指數主要衡量某產業的地區分布不同于平均分布的程度,其公式為:

(2)

其中:SRk為k產業相對地理集中指數,其中m為區域的個數,Ski 同上;Si 為i地區整個制造業占全國的份額。

(三)研究數據及來源

國內外文獻一般使用就業、工業總產值或者工業增加值數據計算產業地理集中指數。本文采用工業總產值現價數據,理由:就業數據質量差;工業總產值能更好地反映生產總規模;所選指標是計算份額的變化,價格水平的影響可以不用考慮。所有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歷次工業普查數據。

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制造業整體變動趨勢

按照公式(1)、(2),計算了17個產業1980-2011年25年的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用這17個產業的簡單平均值和加權平均值來衡量制造業整體的地理集中變動。如果用a和r分別代表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下同),則我國制造業整體的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1所示。

通過分析發現:首先,我國制造業的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的走勢基本一致,但是簡單平均值的走勢更為平滑。其次,我國制造業的地理集中變化情況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0-1991年,制造業的地理分散趨勢明顯;第二階段1992-2005年,制造業的地理集中程度不斷增加,集中趨勢明顯,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分別在2005年和2006年達到最大值;第三階段2006-2011年,制造業的地理集中程度出現下降趨勢。1980-2011年我國制造業的地理集中變動呈明顯的倒U型,與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預測一致。endprint

(二)不同要素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

1.產業分類。進行產業劃分最常用的指標有兩個:第一個指標是人均固定資產,用固定資產凈值除以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該指標越低,表明產業勞動密集程度越高。曲(2010)使用這個指標進行了研究。第二個指標是勞動密度指數,其公式為:

LAB=(Li/Vi)/(L/V) (3)

其中Li為i行業的就業人數,Vi為i行業的總產值,L為整個制造業的總就業人數,V為整個制造業總產值。一般將1作為分界點,如果LAB>1,則該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反之,則屬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吳三忙、李善同(2010)使用這個指標進行研究。

本文指標選擇和數據處理情況:第一,同時采用勞動密度指數和人均固定資產凈值兩個指標。計算勞動密度指數的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歷次工業普查資料。計算人均固定資產凈值指標數據全部來源于陳詩一(2011)。第二,采用二分法。將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所有產業中分離出來,本文將產業分為三組,分類原則為:勞動密集指數≥1.2的行業,屬于高度勞動密集型產業;0.8≤勞動密集指數<1.2的行業,屬于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指數<0.8屬于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按照人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值進行升序排列,前六名是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中間六名是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最后五名是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第三,使用所選指標從1992-2011年數據的平均值(計算勞動密度指數缺少1995、1996、1998三年數據)。對比這兩種方法的結果發現,分類結果基本一致。6個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6個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和5個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分別有5個、4個、4個完全一致。對于存在差異的4個產業,造紙及紙制品業(C22)、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C39)、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C2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C40)基本是介于相鄰的產業類型之間,沒有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用這兩種分類方法得到的分類結果可靠。下面依據按照人均固定資產凈值指標的產業分類結果,分別研究三種類型產業的變動趨勢。

2.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金屬制品(C34)、儀器儀表(C41)、電氣機械制造(C39)、紡織業(C17)、非金屬制品(C31)、通用設備+專用設備(C35+C36)。其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2所示,字母a和r分別代表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下同)。

3.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農副加工+食品制造(C13+ C14)、造紙業(C22)、計算機通信設備(C40)、交通設備制造(C37)、醫藥制造(C27)、飲料制造(C15)。其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3所示。

4.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包括:化學原料(C26)、黑色金屬加工(C32)、化纖制造(C28)、石油加工(C25)、煙草加工(C16)。其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4所示。

5.結果分析。通過對上面結果進行分析發現:

第一,產業相對地理集中指數起伏較大,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走勢較為平滑。

第二,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的走勢一致,1980-1991年,兩指數震蕩下行;1992-2004年,兩指數開始不斷上升,2004-2011年,兩指數出現下降趨勢,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表明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已經發生,特別是2004年以后,產業開始進入分散狀態。

第三,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勢出現分化, C13+ C14、C22、C40三個產業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而C37、C27、C15的產業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波動比較小,相對平穩。

第四,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化纖制造(C28)在1980-1991年,兩指數不斷下降;1992-2011年,兩指數開始不斷上升,目前仍處于上升過程中,呈現分散-集中走勢, C26、C32、C25、C16四個產業的兩個指數走勢平穩,看不到明顯的產業分散和集中現象。

結論

對于我國制造業的地理集中變動情況,本文研究結論為:

第一,我國制造業的地理集中變動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與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預測一致,與美國制造業長期走勢一致。因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促進我國產業發展。

第二,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地理集中變動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表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已經發生區域產業轉移。本文的研究結論支持通過引導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來協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觀點。

參考文獻:

1.范劍勇.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兼談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4(6)

2.羅勇,曹麗莉.中國制造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8)

3.曲.制造業產業結構變遷的路徑分析—基于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J].世界經濟文匯,2010(6)

4.吳三忙,李善同.中國制造業地理集聚的時空演變特征分析:1980-2008[J].財經研究,2010(10)

5.陳詩一.中國工業分行業統計數據估算:1980-2008[J].經濟學(季刊),2011(3)endprint

(二)不同要素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

1.產業分類。進行產業劃分最常用的指標有兩個:第一個指標是人均固定資產,用固定資產凈值除以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該指標越低,表明產業勞動密集程度越高。曲(2010)使用這個指標進行了研究。第二個指標是勞動密度指數,其公式為:

LAB=(Li/Vi)/(L/V) (3)

其中Li為i行業的就業人數,Vi為i行業的總產值,L為整個制造業的總就業人數,V為整個制造業總產值。一般將1作為分界點,如果LAB>1,則該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反之,則屬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吳三忙、李善同(2010)使用這個指標進行研究。

本文指標選擇和數據處理情況:第一,同時采用勞動密度指數和人均固定資產凈值兩個指標。計算勞動密度指數的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歷次工業普查資料。計算人均固定資產凈值指標數據全部來源于陳詩一(2011)。第二,采用二分法。將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所有產業中分離出來,本文將產業分為三組,分類原則為:勞動密集指數≥1.2的行業,屬于高度勞動密集型產業;0.8≤勞動密集指數<1.2的行業,屬于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指數<0.8屬于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按照人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值進行升序排列,前六名是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中間六名是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最后五名是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第三,使用所選指標從1992-2011年數據的平均值(計算勞動密度指數缺少1995、1996、1998三年數據)。對比這兩種方法的結果發現,分類結果基本一致。6個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6個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和5個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分別有5個、4個、4個完全一致。對于存在差異的4個產業,造紙及紙制品業(C22)、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C39)、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C2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C40)基本是介于相鄰的產業類型之間,沒有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用這兩種分類方法得到的分類結果可靠。下面依據按照人均固定資產凈值指標的產業分類結果,分別研究三種類型產業的變動趨勢。

2.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金屬制品(C34)、儀器儀表(C41)、電氣機械制造(C39)、紡織業(C17)、非金屬制品(C31)、通用設備+專用設備(C35+C36)。其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2所示,字母a和r分別代表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下同)。

3.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農副加工+食品制造(C13+ C14)、造紙業(C22)、計算機通信設備(C40)、交通設備制造(C37)、醫藥制造(C27)、飲料制造(C15)。其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3所示。

4.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包括:化學原料(C26)、黑色金屬加工(C32)、化纖制造(C28)、石油加工(C25)、煙草加工(C16)。其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4所示。

5.結果分析。通過對上面結果進行分析發現:

第一,產業相對地理集中指數起伏較大,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走勢較為平滑。

第二,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的走勢一致,1980-1991年,兩指數震蕩下行;1992-2004年,兩指數開始不斷上升,2004-2011年,兩指數出現下降趨勢,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表明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已經發生,特別是2004年以后,產業開始進入分散狀態。

第三,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勢出現分化, C13+ C14、C22、C40三個產業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而C37、C27、C15的產業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波動比較小,相對平穩。

第四,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化纖制造(C28)在1980-1991年,兩指數不斷下降;1992-2011年,兩指數開始不斷上升,目前仍處于上升過程中,呈現分散-集中走勢, C26、C32、C25、C16四個產業的兩個指數走勢平穩,看不到明顯的產業分散和集中現象。

結論

對于我國制造業的地理集中變動情況,本文研究結論為:

第一,我國制造業的地理集中變動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與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預測一致,與美國制造業長期走勢一致。因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促進我國產業發展。

第二,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地理集中變動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表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已經發生區域產業轉移。本文的研究結論支持通過引導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來協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觀點。

參考文獻:

1.范劍勇.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兼談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4(6)

2.羅勇,曹麗莉.中國制造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8)

3.曲.制造業產業結構變遷的路徑分析—基于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J].世界經濟文匯,2010(6)

4.吳三忙,李善同.中國制造業地理集聚的時空演變特征分析:1980-2008[J].財經研究,2010(10)

5.陳詩一.中國工業分行業統計數據估算:1980-2008[J].經濟學(季刊),2011(3)endprint

(二)不同要素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

1.產業分類。進行產業劃分最常用的指標有兩個:第一個指標是人均固定資產,用固定資產凈值除以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該指標越低,表明產業勞動密集程度越高。曲(2010)使用這個指標進行了研究。第二個指標是勞動密度指數,其公式為:

LAB=(Li/Vi)/(L/V) (3)

其中Li為i行業的就業人數,Vi為i行業的總產值,L為整個制造業的總就業人數,V為整個制造業總產值。一般將1作為分界點,如果LAB>1,則該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反之,則屬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吳三忙、李善同(2010)使用這個指標進行研究。

本文指標選擇和數據處理情況:第一,同時采用勞動密度指數和人均固定資產凈值兩個指標。計算勞動密度指數的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歷次工業普查資料。計算人均固定資產凈值指標數據全部來源于陳詩一(2011)。第二,采用二分法。將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所有產業中分離出來,本文將產業分為三組,分類原則為:勞動密集指數≥1.2的行業,屬于高度勞動密集型產業;0.8≤勞動密集指數<1.2的行業,屬于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指數<0.8屬于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按照人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值進行升序排列,前六名是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中間六名是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最后五名是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第三,使用所選指標從1992-2011年數據的平均值(計算勞動密度指數缺少1995、1996、1998三年數據)。對比這兩種方法的結果發現,分類結果基本一致。6個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6個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和5個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分別有5個、4個、4個完全一致。對于存在差異的4個產業,造紙及紙制品業(C22)、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C39)、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C2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C40)基本是介于相鄰的產業類型之間,沒有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用這兩種分類方法得到的分類結果可靠。下面依據按照人均固定資產凈值指標的產業分類結果,分別研究三種類型產業的變動趨勢。

2.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金屬制品(C34)、儀器儀表(C41)、電氣機械制造(C39)、紡織業(C17)、非金屬制品(C31)、通用設備+專用設備(C35+C36)。其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2所示,字母a和r分別代表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下同)。

3.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農副加工+食品制造(C13+ C14)、造紙業(C22)、計算機通信設備(C40)、交通設備制造(C37)、醫藥制造(C27)、飲料制造(C15)。其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3所示。

4.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變動趨勢。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包括:化學原料(C26)、黑色金屬加工(C32)、化纖制造(C28)、石油加工(C25)、煙草加工(C16)。其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趨勢如圖4所示。

5.結果分析。通過對上面結果進行分析發現:

第一,產業相對地理集中指數起伏較大,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走勢較為平滑。

第二,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絕對和相對地理集中指數的走勢一致,1980-1991年,兩指數震蕩下行;1992-2004年,兩指數開始不斷上升,2004-2011年,兩指數出現下降趨勢,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表明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已經發生,特別是2004年以后,產業開始進入分散狀態。

第三,中度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勢出現分化, C13+ C14、C22、C40三個產業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而C37、C27、C15的產業相對和絕對地理集中指數波動比較小,相對平穩。

第四,典型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化纖制造(C28)在1980-1991年,兩指數不斷下降;1992-2011年,兩指數開始不斷上升,目前仍處于上升過程中,呈現分散-集中走勢, C26、C32、C25、C16四個產業的兩個指數走勢平穩,看不到明顯的產業分散和集中現象。

結論

對于我國制造業的地理集中變動情況,本文研究結論為:

第一,我國制造業的地理集中變動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與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預測一致,與美國制造業長期走勢一致。因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促進我國產業發展。

第二,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地理集中變動呈現分散-集中-分散走勢,表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已經發生區域產業轉移。本文的研究結論支持通過引導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來協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觀點。

參考文獻:

1.范劍勇.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兼談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4(6)

2.羅勇,曹麗莉.中國制造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8)

3.曲.制造業產業結構變遷的路徑分析—基于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J].世界經濟文匯,2010(6)

4.吳三忙,李善同.中國制造業地理集聚的時空演變特征分析:1980-2008[J].財經研究,2010(10)

5.陳詩一.中國工業分行業統計數據估算:1980-2008[J].經濟學(季刊),2011(3)endprint

猜你喜歡
實證研究制造業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玉雕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實證研究
溫州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及能力分析
大數據對制造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2014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