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德國雙元制教育看校企合作的發展

2014-03-22 10:55王忠
教育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教育教學校企合作

王忠

摘要:德國的職業教育是世界職業教育的典范,而其雙元制教育更是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成功的典型案例。雙元制模式的培養目標正是以校企合作、企業為主、能力主導,為企業培養第一線適應性強、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和服務人員。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體系,對我國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的發展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雙元制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教學

1.引言

德國很重視產品的質量,認為產品的質量最終是由在生產第一線的工人來保證的,因此十分重視對工人的職業培訓,培訓不僅是生產技能的培訓,更重要的是培養質量意識和嚴格認真的工作精神,需要企業和學校合作進行。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基本特點就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職業培訓,在學校學習文化理論課,在企業進行實踐訓練,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在企業接受實訓的時間多于在學校學理論的時間,企業在職業培訓中承擔了更多的責任。雙元制較好地發揮了企業在職業培訓中的主導作用,根據企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制定培訓計劃,培訓目的明確,專業技術訓練面較寬,要求嚴格,學習期間要完成上崗的訓練,畢業后就可以上崗工作,成為一個熟練的勞動者。雙元制職業教育為企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勞動者,使德國產品的質量較高,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2. 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的構建

2.1 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的組成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作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事業,被視為國家機關經濟發展的支柱。就職業教育舉辦者和受益者而言,這項事業集合了德國社會三大系統的力量。首先是企業經濟界的雇主集團,行業協會,包括工商行業行會,各手工業協會的代表機構。他們從發展本行業的需要出發,提出職業培訓的規格要求和可以提供的條件,最后經過考核,驗收培訓成果,他們既是職業培訓主要的投資者,又是最大受益者,因此也是積極參與者,第二方面的力量是工會,又稱雇員協會,他以維護員工的根本利益為宗旨,參與這項工作,因為接受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提高青年人的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第三方面的代表是主管職業培訓工作的文化教育部門(包括聯邦教科部和各州文教部)、勞動和社會福利部及這些行政部門下屬的許多專門事業機構,而政府則是這三方面的主干力量。

2.2 德國雙元制教育的保障體系

德國的職業教育是以在企業培訓為主,與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學相結合。整個教育過程是在企業和職業學校進行的。在培訓條件定制方面,在德國經濟部和教育文化部的統一組織下,由行業協會、工會、教師三方代表共同擬定用于職業培訓的標準和各項具體要求,充分反映產業現實和發展的需要。德國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主要由三個層次組成:一是整體上的法律制度體系,以《職業教育法》為基本法律依據,以各職業的《培訓條例》和《考試條律》委內容依據,確定各職業的職業資格認證和方式。二是職業資格認證的組織實施體系,組成了以行業協會為主、以代表各方面利益人員組成的命題統一考核專家組為具體執行人的組織機制;三是統一標準、統一命題、統一考核時間、統一閱卷和統一發證的質量保證體系。

3.德國雙元制教育的突出特點

3.1 同生產緊密結合

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學校和企業之間學校負責和企業對接,學生兩天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三天在企業進行實際操作,掌握技能。學生在學校和企業的學習是有計劃的,在企業實踐階段是和工人一起工作的。

3.2 企業的廣泛參與

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培訓的中小型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托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3.3 互通式的各類教育形式

德國各類教育形式之間的隨時分流是一個顯著特點。在基礎教育結束后的每一個階段,學生都可以從普通學校轉入職業學校。接受了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學生,也可以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文化課補習后進入高等院校學習。

3.4 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考核辦法

體現了公平的原則,使崗位證書更具權威性。

4. 德國雙元制模式的啟示

“雙元制”是由企業和相應的職業技術學校共同完成的職業教育,其主要特點是滿足企業的需求;二是以技能培訓為主;行業協會在職業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聯邦的職業教育法規確定了行業協會的地位,所有企業都是相應協會的成員。企業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承擔著重要責任。

德國雙元制又是一種模式,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模式。這種課程模式從總體上講旨在培養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就業、適應。競爭和發展的能力,和在工作中具體的發現、分析、解決和總結問題的能力及其操作、應用、維護和維修能力,以及獨立、協作、交往、自學等一系列關鍵能力的培養。

德國雙元制課程模式為達到“能力本位”的課程目標,具體體現在課程結構上的寬基礎、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課程編排的綜合性、課程實施上的雙元性、課程比例上的實踐性、教學方法上的先進性、課程管理上的開放性,以及課程評價上的實效性等,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為雙元制能力本位的實現并為現代化企業培養適應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5.如何更有效地實施“校企合作”

目前我國的職業學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也開始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相比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體系,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5.1 學校與企業的分離對職校人才培養的不確定性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機器生產逐步代替原來的手工生產,社會生產力獲得飛躍性發展,科學技術獲得長足進步。原本通過企業創辦學校的半工半讀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工業時代“標準化、規?;钡男枨?,社會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勞動技能技能的標準化勞動力。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要求教育普及與發展,擴大教育規模,增加教育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此,學校開始逐步從企業中分離出來,在學科教育思想和體系影響下,職業教育理論知識過分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淡化職業知識的實踐性和行動性,形成以學為主、以工為輔的培養模式,使職業教育漸漸遠離企業和市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深刻變革,職業教育企校分離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5.2 以職校為主的人才培養的不穩定性

1991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倡導“產教結合、工學結合”,明確職業教育要實行產教結合培養模式,標志職業教育變革的開始。這一背景下,職業學校紛紛采取各種措施將企業引進學校,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的條件或協助完成部分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任務,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主要由學校提出和制訂,并承擔大部分培養任務。學校仍處在教育主導地位,企業處于配合的輔助地位。引企入校的實質是企業參與學校的教育,幫助學校培養人才。

5.3 校企合作中的突出問題尚未解決

目前存在在校企合作之間的突出問題,一是缺少相關的政策法規的扶持。國際上職業教育“合作模式”典型的當屬日本和德國。這兩個國家之所以校企合作能夠長盛勝不衰,效果明顯,主要歸功于國家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校企結合的法律框架。反過來看,我國在這方面主要依靠《職業教育法》。制度環境的不完善,強制性懲罰措施和引導性鼓勵措施同時缺乏,要建立起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穩定機制根本無從談起。

二是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企業回饋社會的自覺意識比較強烈,企業對應該承擔的環境保護、教育支持等責任認識比較到位。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的社會責任認知還未達到這個程度。利用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正確認識作為校企合作利益機制的一種補充,還有待于經濟整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企業文明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三是缺乏利益結合點。目前,多數職業學校的校企合作僅停留在校內模擬、企業參觀或短期實習層面上。中小企業很需要職業教育為其提供后備人力資源,但是又沒有能力參與深度的特色是全面深度的合作,而有能力的大企業往往不愿意參與合作。企業所實現的是利益最大化,能減負絕不增負,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增加企業負擔,增加曾本開支,短期內的無效益,使企業沒有合作積極性。校企雙方沒有形成利益結合點,校企合作就難于形成長效機制。

5.4 政府支持加快校企合作的發展,解決目前的瓶頸問題

在市場經濟下,企業、學校、學生三者構成校企合作系統的三大支柱,這三者雖然利益互不相同,但又互為資源要素供求關系,即企業需要學校提供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持;學生需要成才和就業;學校需要提高自己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政府在其中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可在宏觀層面上出臺有關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如通過財政、稅收等杠桿,調動企業參與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在政府主導下,學校和企業上方平等合作,形成雙贏機制。一方面,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援助,培訓等學習支持;另一方面,學校提供場所,在完成實訓教學的同時,可以承擔企業生產任務,減輕企業廠房方面的投入。企業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建立各類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為學生的就業提供環境。

針對當前校企合作的瓶頸問題,從實現“校企互動、聯通崗位”的校企合作理念出發,努力朝著校企一體化發展。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關系反映在合作過程中,學校與企業組織之間相互聯系和資源互換及組織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企業提供的資源、場地、捐贈、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等,所獲取的資源是人力資本、成本降低、技術改造和創新等;政府提供的資源是財政撥款、政策導向、法律與管理規定等,其目的是為社會發展及生產力提升供應各類動力并給出一定制約;受教育者提供的資源是學費、個人捐贈,主要目的在于獲取個體人力資本增值、個人威望、聲譽等。而職業學校提供的資源則是原創性的只是和技術、品牌、聲譽、人力資本等,并以此獲得上述利益相關主體提供的資金、政策扶持、知識內容更新、場地、多元文化融合等新的資源。

大力推行企業辦學模式、工學交替模式等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材開發、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校企文化建設等方面實現互動。要完善職業教育教師聘用政策,支持職業學校面向社會引進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技師等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聘請國內外行業專家,參與職業學校的專業建設和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拓寬融資渠道,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滿足校企合作需要。

6. 結語

學習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體系,幫助我們學習德國在職業教育上的先進的經驗,對促進校企合作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并非簡簡單單的人才標準對接和訂單式培養,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驅動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一種有效機制。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空間會越來越大,合作效果也會越來越好。它是未來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和發展的突破口之一,應該有節奏、有策略地切實加以推進。

參考文獻:

[1] 曹曄.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的路徑及依據[J]. 職業技術教育,2003(4)

[2] 李志清.現代企業教育制度及其性質[J]. 現代企業教育,2001(7)

猜你喜歡
教育教學校企合作
論將中醫學納入大學教育教學領域中的重要性
醫學院校臨床藥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關于開展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茶學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探索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業視域下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析
民辦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對實訓教學體系改革進行的思考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