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神話原型看《小鮑莊》的“尋根”內涵

2014-03-25 07:41
關鍵詞:仁義王安憶原型

孫 暉

1985年,作家王安憶在《中國作家》上發表了后來被稱為“尋根文學”代表作的《小鮑莊》。在這篇小說中,王安憶對現實和象征的完美融合讓已熟悉其早期創作風格的讀者和研究者眼前一亮。習慣于細膩地抒發感情的上海作家王安憶竟然寫出了如此“土氣十足”的作品,而這樣的“土氣”似乎也契合了當時剛剛崛起的“文化尋根”意識,加之這篇小說敘事模式的獨特,以致近年來對于《小鮑莊》的研究多集中于 “尋傳統之根”“敘事特點”“民族生存”等視角。但是,在近30年后的今天我們重讀《小鮑莊》,卻可以發現其內部隱藏著的種種神秘的因素,而王安憶創作《小鮑莊》的目的似乎也并不是“尋找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仁義’之根”那么簡單。正如陳思和所說:“……為什么這樣一部描寫平平常常的農村生活的故事會吸引那么多批評家?!缎□U莊》沒有那種外在彌合的痕跡,它似乎只有一個世界:現實世界。但就在這個世界的背后,隱藏了一個非現實的世界。它似乎不出現于文學表象之中,需要讀者的體驗與領悟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我姑且把這隱隱約約形而上的世界,稱之為‘神話模式’?!盵1]《小鮑莊》中的這種“隱隱約約的神秘”究竟與“尋根”有著什么樣的關聯?而王安憶為什么要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表現其對民族精神之根的探尋?本文將利用 “神話—原型”批評來解讀《小鮑莊》,通過作品中對神話原型的幾次移位,分析以“仁義”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精神內核在當代中國的現狀和處境,同時解讀作者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

“神話—原型”批評是20世紀流行于西方的一個重要的批評流派,被譽為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評、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三足鼎立的文學批評流派?!吧裨挕汀迸u旨在發掘古往今來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物塑造類型、敘事模式以及各種典型意象,并且找出隱藏在它們背后的原型,而對于這些原型的追根溯源往往會追溯到遠古先民們的神話之中,故被稱為“神話—原型”批評。它的出現對于探索文學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吧裨挕汀迸u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是加拿大學者諾斯羅普·弗萊,他將“原型”這一原屬于心理學范疇的概念加以新的解釋并創造性地納入文學評論,并且在當時西方文學界“回歸神話”傾向和榮格的原型理論以及“集體無意識”理論的影響下,給出了自己對于“原型”的定義:“它是一種典型的或重復出現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種象征,它把一首詩和別的詩聯系起來從而有助于統一和整合我們的文學經驗?!盵2]99可見,“原型”在弗萊的定義下,成為一種可以獨立進行交流的文學單位。而“從文學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到,文學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植根于原始文化,最初的文學模式必然要追溯到遠古的宗教儀式、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去?!盵3]19這也就是為什么幾乎文學中所有的“原型”出現在神話之中。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原型不可能永遠只將其照搬至作品中而不加任何創造和改變,故而要對原型進行“移位”和“置換變形”。有了這種處理,文學作品才可能在基于某些同樣原型的基礎上變得多姿多彩,生發出不同的魅力,這也是文學發展演變的規律所在??梢哉f,利用“神話—原型”理論可以對《小鮑莊》中那些近乎魔幻的書寫作出極為合理的分析和解釋。而通過對文本中“原型”的追溯,我們可以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象征,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安憶對于“仁義”之根的理解和態度。

一、“根”的確立:對洪水神話的移位

《小鮑莊》表面上看來是一篇描寫江淮地區農民抵抗洪水災難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但是,王安憶卻在篇首加上了兩個極具神話傳說色彩的引子,就使這個貧窮小莊子的故事帶上了傳奇色彩。第一個引子描寫了小鮑莊經歷的那場滔天的洪水,這是對上古洪水神話的一次置換變形。

“七天七夜的雨,天都下黑了。洪水從鮑山頂上轟轟然地直瀉下來,一時間,天地又白了。

鮑山底的小鮑莊的人,眼見得山那邊,白茫茫地來了一排霧氣,拔腿便跑。七天的雨早把地下暄了,一腳下去,直陷到腿肚子,跑不贏了。那白茫茫排山倒海般地過來了,一堵墻似的,墻頭濺著水花。

茅頂泥底的房子趴了,根深葉茂的大樹倒了,玩意兒似的。

孩子不哭了,娘們不叫了,雞不飛,狗不跳,天不黑,地不白,全沒聲了。

天沒了,地沒了。鴉雀無聲。

不曉得過了多久,象是一眨眼那么短,又象是一世紀那么長,一根樹浮出來,劃開了天和地。樹橫飄在水面上,盤著一條長蟲?!盵4]284

這樣雄渾壯闊的場景讓人瞬間想起上古神話中關于洪水的描寫,可以說這個引子就是洪水神話移位后的再生原型。洪水在世界各種文明的神話中都有出現并占有重要地位,如中國的《山海經》《尚書》中就有關于洪水的記載,《圣經·創世紀》中有對于毀滅世界的大洪水的描述,印度的《摩奴法典》中也有記載洪水的篇幅。洪水可以說是人類再生的源頭,這場災難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王安憶以滔天的大洪水作為《小鮑莊》的開篇,直接將小鮑莊的歷史追溯到了人類文明產生之初,可以說,小鮑莊的文明代表著人類的文明。

王安憶在“引子”之后的“還是引子”里進一步闡述了小鮑莊的來源。傳說小鮑莊的祖上是大禹的后代,也是個治水的官,因治水不力而被龍廷罷黜,但是龍廷念他往日的辛勤,免了他的死罪。官兒深感愧對百姓,為了贖罪,于是攜家帶口在鮑家壩最洼的一處安了家,從此繁衍開來,形成了小鮑莊這個有著幾百口人的小莊子。王安憶所描寫的小鮑莊的起源顯然是對“鯀禹治水”的一個置換變形?!渡胶=洝分杏涊d:“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蓖醢矐浗琛磅呌碇嗡钡纳裨捲徒o小鮑莊安排了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起源,同時也道出了這個小莊子自誕生起便以“仁義”為根。小鮑莊的祖上便是鯀這個形象從神話向傳奇的移位,鯀代表了心系黎民、為天下奉獻生命的仁義精神,而作為鯀的移位,治水的官也繼承了鯀的仁義精神,在鮑家壩繁衍生息的過程中,他也將這種精神深深植入這個村莊的人的意識。如果說小鮑莊代表了華夏文明的話,那么,小鮑莊人所一直信奉恪守的“仁義”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內核。因此,可以說王安憶在《小鮑莊》中的文化尋根之旅尋到了一個切實的落腳點。

那場大洪水作為小鮑莊的起源,在給小鮑莊植下了仁義之根的同時也給那里的人們帶來了原罪?!霸铩笔莵碜杂诨浇痰淖诮绦g語,在《圣經·創世紀》中亞當和夏娃違背了上帝的告誡,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被上帝判為有罪,將他們驅逐出伊甸園。來到人間后的亞當和夏娃開始繁衍人類,于是他們繁衍出的人類生來便帶有罪過,人的一生就是贖罪的一生。小鮑莊里的人們也是如此,他們并不作惡,并且都恪守著仁義的準則,但是沒有一個人生活得如意。建設子老大不小了還娶不上媳婦;文化子和小翠想愛而不敢愛;文瘋子追求文學理想,非但為世人所不理解還到處碰壁;鮑秉德無可奈何地守著一個瘋老婆……小鮑莊人的這些苦難都不是他們自作自受或者因果報應,也很難從社會歷史上找原因,這只能歸結于他們與生俱來便背負的原罪。他們的祖上治水不力,所以洪水給小鮑莊帶來仁義的同時也帶來了貧窮和封閉,鮑家壩變成一片洼地,高高的鮑家壩也將小鮑莊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當年祖上的治水不力造成了世代困擾小鮑莊的災難,而這一切也只能由小鮑莊人自己承擔。王安憶將宗教的原罪意識納入文本創作,不僅是對固步自封地恪守傳統仁義道德行為的反思,更是對人類自身的深刻反省。

二、“根”的死亡:對英雄神話的移位

在文學史上的眾多文學作品中,但凡生靈涂炭、百姓受苦,總會有英雄出現拯救蒼生,為了人類的延續與災難邪惡抗爭,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在基督教神話中,耶穌作為上帝之子,為消弭人間的罪惡和災難來到人間,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教會了人類很多知識,并且冒死為人類盜來火種,人類得到了光明,而他卻被宙斯囚禁在高加索山上,每天忍受惡鷹啄肝之苦;在中國神話中,鯀為了治水盜來息壤,觸怒了天帝,將其誅殺于羽山,死后的鯀也沒有放棄拯救人類的愿望,于是生下了他偉大的繼承人禹,父子二人為了挽救人類于災難可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缎□U莊》里的人們都生活在洪災和原罪帶來的苦難中,這時就需要一個英雄來拯救他們,于是這個任務便落到了撈渣的肩上。

《小鮑莊》的正文開篇就是寫撈渣的降生,他是伴著洪水而生的,這樣的安排似乎隱約昭示著這個孩子的不平凡之處。隨著撈渣的成長,他身上的人格光芒為所有人所驚嘆。他善良,從小就與孤寡老人鮑五爺親,寧愿自己不吃也要讓給鮑五爺吃;他快樂,“笑起來的模樣好,眼睛彎彎的,小嘴彎彎的,親熱人,恬靜人。大人們說他看上去仁義”[4]296;他無私,寧愿自己不上學卻把學讓給哥哥上;他尊重生命,哪怕只是一只叫天子,他玩過之后便會把它放生;他更有大人都不具有的舍己為人的精神,為了救鮑五爺而自己被洪水淹死。撈渣是一個具有完美人格的形象,他詮釋了小鮑莊人所一直堅守的“仁義”的精髓。撈渣是為了解救小鮑莊人的苦難而降生,他用他的生命和純凈的靈魂消弭了小鮑莊的原罪,他帶著小鮑莊的苦難和罪惡隨著那場洪水被卷走,將希望和改變留給了這片土地。

如何理解撈渣和撈渣的死亡是讀懂《小鮑莊》的關鍵。撈渣的死帶走了小鮑莊的災難和罪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而撈渣死后他墳上出現的那只雪白的小羊羔就是對其的印證?!吧裨挕汀迸u理論認為,動物界的原型中之所以羊很受器重,是因為羊善良溫順的品格使它具備獻身精神,所以才有了上古巫術中將瀕死的神或者國王當做替罪羊殺死或驅趕的儀式,以帶走部落或種族的罪惡和災難??梢哉f“替罪羊”都是為人類受難的英雄,而撈渣的死亡則是對這種英雄神話的移位。他用他的生和死凈化了小鮑莊人們的靈魂,帶走了小鮑莊的災難和罪惡,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撈渣作為“替罪羊”的作用最顯著地表現在小鮑莊人們的生活因為撈渣的死而發生的改變,他們的災難或者困境得到了逐步的擺脫:鮑仁文的作品終于被刊登發表,這也堅定了他繼續文學創作的信心;鮑彥山家終于蓋上了夢寐以求的新瓦房;建設子娶上了媳婦也當上了工人;文化子和小翠的愛情終于可以公開和被認同;鮑秉德終于擺脫了瘋老婆,娶了一個普通的女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正常生活;拾來也因為找到撈渣的尸體而收獲了他所渴望的家庭地位和社會認同。在“神話—原型”批評理論中,弗萊認為悲劇是對犧牲的模仿,尤其是英雄的犧牲,悲劇中英雄的犧牲猶如蕭條肅殺的秋季。作為英雄神話的移位,撈渣的死充滿了悲壯的氣氛。撈渣出殯的那天,“全莊的人都去送他了,連別的莊上,都有人跑來送他?!驮岬年犖?,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個大人,送一個孩子上路了?!礻庩幍?,要下似的,卻沒有下。鮑山肅穆地立著,環起了一個哀慟的世界?!盵4]359作為移位之后的英雄,撈渣的死亡儀式也充滿了肅穆悲壯的氣氛。

撈渣的死亡不僅對于改變小鮑莊和小鮑莊人們的命運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昭示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仁義”的衰落。小鮑莊生于洪水,毀于洪水,又在洪水后被重建;洪水在開篇為小鮑莊帶來原罪,在結尾又將苦難和罪惡帶走;開篇小鮑莊人的祖上在這里落戶繁衍是苦難的開始,結尾撈渣去世是苦難的結束。這仿佛一個閉合的圓,象征著整個人類的命運,而在這個象征中,撈渣即是仁義的化身,這里他已經脫離作為一個簡單個體的存在,而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征著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符號。自小鮑莊誕生,村里的人們一直恪守著“仁義”的準則,將“仁義”視為生命的最高標準。但是,作為“仁義”化身的撈渣的死則顯示出以“仁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衰落?!缎□U莊》中雖沒有明確地指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和社會背景,但根據零星的社會背景描寫我們可以將故事發生的時間定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文革的中后期。這時的小鮑莊雖仍然封閉落后并保留了傳統的文化形態,但是,現代化的氣息已經飄入了這個貧窮且自閉的小莊子。這一點從撈渣死后小鮑莊的種種改變中可以看出。小鮑莊已經不再是一個獨立閉鎖的所在,現代化的種種因素已經漸漸涌入,并且開始改變小鮑莊的面貌,而小鮑莊的人們面對現代文明的涌入不再是被動的、麻木的,而是主動地積極地去接受。小鮑莊送走了將“仁義”席卷而去的滔滔洪水,又迎來了現代化的滾滾大潮,等待他們的將是對新文明、新文化的建構。

三、“根”的重構:對“毀滅—重建”神話的移位

《小鮑莊》篇首的那場洪水創造了小鮑莊,是創世神話的移位;篇中的那場洪水毀滅了小鮑莊,是洪水神話的移位;而對洪水之后小鮑莊人重建精神信仰的描寫,則是對“毀滅—重建”神話的移位。幾乎所有文明的神話中都曾出現神毀滅世界之后重建世界的記載,在這些記載里,初次創世后人類的種種罪惡為神所不容,于是神引發災難毀滅人類文明,再讓幸存下來的人類在原來的土地上重建一個新的文明?!妒ソ洝撌兰o》中耶和華在創造出世界萬物之后發現人類世界充滿罪惡,對此深感后悔,于是發動了一場滔天的洪水將人類文明全部毀滅。在發動洪水之前,好人諾亞受領神諭,造了一艘方舟而幸免遇難,洪水過后諾亞帶領方舟上幸存的人獸在洪水退去的土地上重新開始營造新的人類文明。中國的上古神話中也有“毀滅—重建”模式的內容。華夏大地上洪水泛濫,萬物毀滅,只有伏羲和女媧兩兄妹幸存,二人通過滾石磨的方式決定結為夫妻,開始了大地上繼初創世時女媧造人之后的第二次繁衍,華夏文明被重構。諸如此種模式的記載在北歐神話、印度神話、拉丁神話等神話系統中都有出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毀滅和重建不僅僅是指人類作為自然個體的自然性的消失和再生,更重要是指一種制度、文明、價值觀念的毀滅和重建。作為將“尋根”內涵寄托在神話原型中的《小鮑莊》,我們自然也可以從中尋覓出“毀滅—重建”神話的移位再現。

大洪水之后的小鮑莊雖然并沒有造成大面積的人員傷亡,全莊幾百口人只死了三個,但是作為“仁義”化身的撈渣便是其中一個,小鮑莊以“仁義”為精神內核的傳統文化隨著洪水被卷走,留下了重建現代精神文明的任務給幸存下來的小鮑莊村民們。通過對整個文本的觀照,我們可以看出,王安憶選擇的帶領小鮑莊村民重新建構現代文明的人是鮑仁文,這個癡迷于文學創作的文瘋子的所作所為,在無意識中一步一步將小鮑莊推離傳統,推向現代化。之所以說他“無意識”,是因為他行動的目的自始至終都是追求自己的文學理想,并沒有擴大到要為整個小鮑莊做些什么。撈渣的死帶走了“仁義”傳統,開啟了小鮑莊現代化的大門,為小鮑莊的現代化提供了可能;而文瘋子的活動卻在實際上帶領著小鮑莊走向現代化。撈渣的事跡最初只是在小鮑莊和附近幾個莊子傳頌,但是因為鮑仁文的一篇報告文學,撈渣的事跡先被縣里的媒體注意并刊登在地區報紙上,進而省上的媒體也派人下來采訪,將撈渣的典型事跡刊登在省報上進行大力宣傳,再發展到邀請作家將撈渣編進書里。這樣,撈渣和小鮑莊一時間便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最終撈渣被評為“少年英雄”,并在小鮑莊正中的場上為他豎起了一塊紀念碑。撈渣成為少年英雄之后,小鮑莊的面貌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莊上的人們開始擺脫原罪和苦難,展現出了新的生存狀態。至此,小鮑莊的人們實現了“毀滅”之后的“重建”,這一切固然是因為撈渣之死帶來的對原罪的贖罪,更有鮑仁文在無意識狀態下對“重建”施加的影響。

小鮑莊是由被毀滅走向被重建的,那么,那場滌蕩一切的洪水到底意味著什么呢?小鮑莊恪守的“仁義”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品格,是他們的祖上在落戶于此的時候便深植于他們的意識和精神之中的,由此傳承了幾千年,這就是他們的文化和精神之根。這同時也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被深深地鐫刻在了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但是歷經千年,這樣的文化和精神之根卻沒有被添加進更多的注解,一直保持著固步自封的狀態。這一點從小鮑莊村民的生存狀態中便可以看出:單身漢拾來和守寡的二嬸的結合不為族人所容,還被族人以“仁義”之名毆打;鮑秉德守著一個瘋老婆苦不堪言,但是為了守住“仁義”,他不敢拋棄他的瘋老婆;小翠和文化子真心相愛,但是他們的愛情卻為族人所不容,只因為小翠是文化子哥哥的童養媳,名義上是哥哥的媳婦,弟弟搶哥哥的媳婦便是“不仁不義”……這樣被他們恪守的“仁義”的某些方面已經變味,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化大潮席卷下的小鮑莊。所以,王安憶通過安排一場大洪水沖刷傳統文化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打破傳統文化和民族性中麻木、愚昧、封閉的陋習,在發現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時尋找重建民族精神的可能。

四、結語

通過對神話原型的幾次移位,王安憶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幾乎現實主義的故事,但在這個故事里卻存在著種種象征和種種神秘,也正是這樣的象征和神秘使這篇小說有了代表王安憶的尋根之旅的意義。通過利用“神話—原型”理論對《小鮑莊》進行解讀,我們可以看到王安憶試圖通過將民族文化之根追溯到遠古神話之中來尋找重建民族精神內核的可能,可以說是在神話原型之中尋根。作者通過小鮑莊的創造—毀滅—重建,向我們昭示了傳統文化中的落后部分必須被蕩滌的必要性,同時也宣告了傳統文化逐漸衰落、現代文明逐漸興起的時代的到來。

[1]陳思和.雙重迭影·深層象征[J].當代作家評論,1986(1).

[2]諾斯羅普·弗萊.批評的解剖[M].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3]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4]王安憶.小鮑莊[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仁義王安憶原型
中秋
三軸攪拌樁在仁義排澇站基礎處理中的應用
包裹的一切
悲劇與救贖——談王安憶“三戀”中的女性救贖之路
《哈姆雷特》的《圣經》敘事原型考證
仁義不過是“客?!??
仁義不過是“客?!??
意外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
王安憶小說病象報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