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動力機制與制度安排

2014-03-25 07:41顏其松
關鍵詞:動力利益主體

顏其松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大學生既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社會實踐的受益者,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的社會群體、組織也是該項系統工程的主體。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設計、論述不能將大學生視為獨立的群體或個體,而是應該從社會關系和系統環境視角進行設計和論述。社會轉型期間,新舊社會資源配置方式以及社會連接紐帶正處于轉接之中,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會帶來一些問題,如社會主體對社會資源配置的自主性帶來的對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動力不足,進而影響社會主體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本文論述的動力機制問題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否實現的首要問題。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社會、一個事物只有當它擁有較為適度的動力時,它才能保持其持續、穩定的發展趨勢[1]。從這一思路出發,以C市開展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為分析對象,論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動力機制,以及保證動力機制正常運行的相關制度安排。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體及其動力構成的環境分析

社會動力源于社會需求,動力機制的研究就是研究為社會運行供給適度動力的原理、方式、手段與過程。誰為社會提供動力?首先需要清楚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的主體以及由這些社會主體構成的關系環境。與需求有三個層次一樣,動力主體也有三個層次:微觀的個體行動者層次;中觀的社會群體、社會集團層次;宏觀的國家、社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主要相關的主體包括大學生群體(個體)、高等院校、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團體等。從關系論的角度看,這些相關社會主體之間具有需求的依存或資源的互補關系,各主體間復雜的關系構成了一張內置了需求和資源的關系網。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就是不同主體在這張網中持續互動完成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直接與雙方、以及多方的互動效果有關,而這種互動又直接與社會主體的需求或利益訴求相關。

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原有的資源配置方式、社會連接紐帶和利益訴求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被改變,依靠市場經濟建立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社會連接紐帶并沒有完善,社會各主體間的關系形成了一種較為松散的狀態。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這種松散狀態表現為社會各主體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社會主體自身的利益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相關度并不完全一致。如大學生社會實踐直接與大學生群體、高等院校和政府教育部門的利益訴求相關,他們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最積極的推動者和參與者。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社會團體可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他們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利益訴求具有選擇性,即選擇對自身有利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選擇行為本身就具有較強的自我利益考量。這就使得諸如企業這樣的主體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動力不盡相同,部分社會主體全面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動力不足,而只是選擇性地參與其中。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相關社會主體、各主體的利益訴求以及由利益訴求帶來的資源配置共同構成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環境。創造有助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環境需要明確動力結構以及客觀理性地對待社會各主體的利益訴求,合理進行制度設計來實現主體間利益的相互滿足和動力的傳導,激發社會各主體的動力,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持久健康地運行。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動力結構及其運行機制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各主體參與社會活動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利益訴求,利益訴求的載體不盡一致。正是由于這種利益訴求的不一致,社會主體各自的利益訴求才能相互交叉進而形成需求和資源交換網,才使得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市場經濟下得以運行。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各主體的利益訴求,進而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社會動力結構。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主體的動力分析

絕大多數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都有明確的目的,或為體驗生活,或為檢驗知識,或為服務社會,或為提高競爭能力[2],這是他們的社會需求,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動力源。高等院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組織機構,推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服務社會、提升育人效果、獲得政府認可和社會認可的需求是他們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動力源。企業、社會團體寄希望于通過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來挖掘優秀的人力資源,實現企業和社會團體的良好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實現其職能的載體,實現組織職能是政府教育部門自我認可和社會認可的體現,也是他們的動力源。這些由社會主體從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出發產生的動力稱為原生性動力。

除此之外,由主體之間的互動來發生動力傳導,可進一步形成次生性動力。社會轉型期間,政府依舊掌握著較多的社會資源,包括行政權力、資金、項目審批、社會考評等。社會主體有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愿望,希望在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資源配置機會。比如大學生群體進一步希望通過社會實踐擴大職場人脈;高等院校希望通過較高質量的組織活動獲得主管部門更高的認可和更好的發展機會;企業和社會團體也寄希望于通過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來支持政府的行動。原生性動力和次生性動力共同構成了社會主體的動力,一起作用于社會主體的行動。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主體的動力方向分析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目標是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這是整個活動的方向性目標,參與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都應為這個目標開展行動。大學生群體參與社會實踐可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檢驗知識、豐富經歷,更好地參與社會主義建設。高等院校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既是培養學生的手段,也是提高辦學水平的載體。企業和社會團體參與社會實踐可以擇優選拔人才服務于企業發展。但由于各社會主體的動力源并不完全一致,次生性動力的功利屬性決定了社會各主體的動力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單個社會主體的利益與整體社會的利益取向之間存在差異,甚至會出現相互沖突的情況。這就需要整合不同社會主體的動力方向,將各個社會主體的動力源匯于一致的方向,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共同服務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目標。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主體的動力轉化為社會行動的分析

社會行動是社會動力的直接表達。社會主體在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時將自身的各種動力轉化為社會行動,根據自身的資源或職能范圍,創造物質或精神產品,滿足其他社會主體的需要。大學生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將動力轉化為輸出知識和技能,滿足企業、社會團體對知識和技能的需要。高等院校需要將自身的動力轉化為輸出組織資源,滿足大學生群體獲得優質的社會實踐機會和高質量的社會實踐效果。政府教育部門將實現部門職能的動力轉化為輸出權力,整合、配置和優化社會資源,滿足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需求以及滿足企業獲得優秀人力資源的需求。企業、社會團體將動力轉化為輸出職業崗位,滿足大學生社會實踐崗位的需要以及滿足政府教育部門調動資源的需要。

三、C市通過制度設計激發社會主體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動力

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動力機制正常運行,需要處理好動力結構內部的關系,即激發社會各主體的動力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處理好各主體需求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互補,建構完整的動力鏈;整合各主體的動力方向,保持社會各主體的動力方向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總體需求的一致性;落實對社會各主體的需求,激勵不同社會主體由需求向行動的轉變。C市近年來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強化了制度性安排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作用,優化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更好地達到了預期效果??偨YC市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制度安排上完成了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動力機制的支持構架。

(一)完成動力源的開發

動力源的開發也就是對人們內在需求的開發,人們的需要越強烈,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所涉的社會主體多,社會需求也多,客觀上要求不同社會主體在需求上有差異且互為補充,只有形成完整的需求鏈,才能完整地開發社會各主體的動力。

C市出臺了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文件,要求涉及的社會參與主體包括優秀大學生、市級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公益性組織等。一方面能滿足大學生對優質社會實踐崗位的需求,也能滿足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組織對優秀人才的需求,從制度設計上能激發大學生群體和事業單位等參與其中的動力;另一方面,雙方的需求互補,再加上高等院校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作為組織職能部門的參與,從大學生到高等院校,從高等院校到教育主管部門,再到企事業單位,整個需求鏈構建完整,動力源得到高質有效的開發。

(二)實現動力合力最大化

文件明確提出:“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大學生了解國情市情民情,增強與工農大眾的感情,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制度設計上明確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方向,也明確了各個社會主體參與其中的行動方向。比如,大學生到農村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民生活和農村現狀,切身感受民生疾苦,增進同農民群眾的感情”,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既可以運用知識技能服務“三農”,也能增進與不同社會群體的感情,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發展。企業和農村接受大學生實習和鍛煉,也很好地支持了大學生的社會學習過程,實現了社會對大學生群體的再教育和再培養。在整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制度性的頂層設計很好地整合了參與其中的社會主體的動力方向,目標具有一致性,實現了動力合力的最大化。

(三)完成動力轉化和動力分配

動力轉化主要是將人的處于潛在形態的需求轉化為現實的行動,這需要人們對需求實現的可能性進行評估。動力分配環節不僅可以將動力分配給其他社會運行環節,還可以將動力分配到各個社會主體中去。動力分配能為動力轉化提供評估的信息和條件,二者相互關聯。

C市在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極調動各項資源,給予了政策措施和財力保障。如在植樹造林活動中,區縣黨委、政府負責選派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提供樹苗和工具,組織當地群眾與大學生一起種樹。這在資源調動上支持了大學生參與植樹造林活動,便利了大學生服務社會,促進了大學生將服務社會的動力轉化為行動。同時,C市還充分考慮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接受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困難,在資金和考評方面采取了良好措施,調動了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將他們的動力轉化為了現實的行動。在C市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制度設計和實施中,社會各主體的利益和需求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社會動力在各個社會主體身上都得到激發,實現了動力的優化分配。

(四)實現動力的積累、培育和再生產

反饋環節指整個動力機制輸出的結果對動力機制運作產生影響的過程。將整個動力機制的過程,如動力源開發是否適度?動力轉化環節和分配環節是否到位?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反饋環節作用于動力機制的優化,通過反饋環節,還可以將輸出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輻射更多人群,將動力貯存到更多社會主體中,實現動力的積累、培育和再生產。

文件要求大學生將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通過社會實踐報告進行總結和升華,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條件將優秀研究報告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反饋的目的在于發現活動中動力機制的不足、總結經驗,及時優化機制,同時完成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的獎勵,激發他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實現社會動力的積累、培育和再生產。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修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劉有升.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可持續發展機制探討:以福州地區部分高校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猜你喜歡
動力利益主體
學習動力不足如何自給自足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環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動力船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利益鏈與新壟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