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近代化的繼續和夭亡:清末 “新政”——清末“新政”與洋務運動之比較研究

2014-04-04 03:27趙黨留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政權

□趙黨留

(忻州師范學院 五寨分院,山西 五寨 036200)

如果說洋務運動標志著晚清和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開始,那么,清末“新政”則是晚清和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繼續。在新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使命下,清末“新政”不僅將洋務運動已經開啟的中國軍事、文教和經濟近代化進程推向深入,更在中國政治近代化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突破和超越,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洋務運動的根本缺陷,客觀上有利于近代中國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

一、歷史背景的變異

如果說洋務運動的初衷主要是為鎮壓國內“發捻”之亂爾后隨內外情勢變化將實施重點轉向應對列強的外部威脅和入侵的話,那么,清末“新政”則恰恰相反,它開始主要是為應對列強武裝入侵的威脅和收拾由此沖擊造成的統治秩序的殘局,后隨國內矛盾的上升將實施重點轉向應對國內威脅。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1904-1905年日俄為爭奪我國東北和朝鮮又兵戎相見。為應對列強武力威脅,1900年清政府開始醞釀并于1901年正式推行新政,著手進行全面改革,旨在提升綜合國力。20世紀初,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完全臣服列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此后,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主要表現為其在華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張,中外民族矛盾暫時相對和緩。而這一時期,國內矛盾卻在不斷上升,造成對清朝統治的現實威脅,日益引起清統治者的重視。首先,新政的啟動,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立憲派。20世紀初,立憲思想和立憲運動迅速再度興起。與19世紀末的資產階級立憲運動不同,這一時期的立憲運動有更多的清府要員參與其中,特別是軍機大臣瞿鴻禨、鎮國公載澤等一些中央重臣也奏請立憲[1],造成清朝統治更大的政治危機。立憲派先后多次發動大規模的請愿活動,要求清政權速開國會和速設責任內閣,極大地影響了新政的方向和進程。其次,就在清統治階級內部分化之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迅速從暗流涌動發展成為澎湃之勢,對清朝統治造成更加嚴重的威脅。早在1894年資產階級革命領袖孫中山即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奮斗目標。1900年當清政府醞釀新政時孫中山等革命派已在準備惠州起義。特別是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后頻頻發動反清武裝起義,不斷把革命形勢推向高潮,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立憲派中的清朝官員正是認為立憲能夠達到“內亂可弭”的目的才力主新政立憲的,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也正是確認“立憲一事,可使我滿洲朝永久確固,而在外革命黨亦可因此消滅”才下決心在新政中預備仿行憲政的。

可見,如果說在新政之初,清廷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近代化改革是平均用力的話,那么,隨著資產階級立憲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清末“新政”的內容逐漸有所側重,逐漸偏重政治近代化改革,預備仿行憲政。

對清政權來說,清末“新政”既是反擊列強武裝侵華和履行列強侵華要求的自救措施和客觀需要,也是化解政治危機防范革命維護統治地位的不二選擇。此外,義和團武力反擊清朝統治者出賣所顯示的威力的驚嚇與刺激,戊戌維新改良方案的促動與啟發[2][3],此前洋務運動作為“自強新政”基本取得成功的激勵等也都是推動清末“新政”的重要原因。

二、“新政”內容的深化與擴展

如果說洋務運動僅著眼于軍事、文教和經濟近代化,那么,清末“新政”不僅繼續而且推進了這些領域的近代化,更將近代化改革擴展到政治領域,并在政治近代化改革方面開始取得突破性進展。

如果將兩次“新政”的內容做一比照,可以明顯看出清末“新政”比洋務運動的長足進步。在軍事方面,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編練洋槍隊和籌建新式海軍,而清末“新政”則不僅仿照西法編練新軍,同時裁汰舊式的綠營、防勇,更注重建軍質量,更注意軍隊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適應和協調。在文教方面,洋務運動只設新學堂,派留學生,學習西方軍事和科技。而清末“新政”不僅使新學堂及其學生數及留學生數大幅增長,而且使新學堂管理體制趨于完備,特別是改革并廢止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設學部,從制度上解除了新式教育發展的桎梏,為新式教育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有利于近代教育快速發展。在經濟方面,在洋務運動中,清政府一方面官辦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或資本主義企業,同時示范和誘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建立,但另一方面又對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加以監督和約束。而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設立商部,既立法立規保護工商業發展,又獎勵私人資本興辦實業,明顯加大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力度,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近代化進程。在政治方面,清末“新政”填補了洋務運動的空白,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洋務運動的根本缺陷,開啟了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將洋務運動開啟的中國近代化進程擴展開來并推向深入。在清末“新政”初期,清政府先裁撤閑衙冗官,停止捐納實官,整頓吏治,開始注意精簡機構,縮減行政經費,以減輕財政負擔,開始注意到政治近代化改革與經濟、軍事和文教等領域近代化改革的同步配套。1905年以后,清朝政治近代化改革開始取得突破性進展。1906年清政權宣布“預備仿行憲政”,1908年進一步宣布“立憲”預備期為九年,同時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議院法要領》、《選舉法要領》、《逐年籌備憲政事宜清單》等,1910年又宣布縮短預備立憲期限,決定并于1911年5月成立責任內閣,準備1913年召開國會。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正在形成,封建君主專制正在向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方向發展。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開始邁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步。

三、結果和影響的異同

在結果方面,如果說洋務運動基本上取得了成功,那么清末“新政”則無疑失敗了。

洋務運動實現了自己剿滅“發捻”的首要目的,成功維護了清朝的統治地位,在軍事、文教和經濟近代化等多方面取得許多重要成就,大大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使中國更有實力和資本抗擊后來法、日等列強的武裝入侵,并在抗擊法國入侵的戰爭中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在政治上促使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中法戰爭以中國屈辱告終并不能否定洋務運動的成功,因為這一結果并不是洋務運動提升中國軍力國力不足所致,而是清朝統治者對法妥協投降的結果。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結局,既證實了洋務運動的成功,又明示出了中國反對法國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因此,應對洋務運動的成效和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分別作出具體的評價和分析。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同樣不是洋務運動成效不足所致,“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并不比日本差?!?,“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并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保?],“清政府的腐敗是導致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1]。有人以洋務運動未能扭轉和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化的趨勢來否定洋務運動的成功,這一看法同樣是站不住腳的。既然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并非洋務運動成效不足,那么就不能以中國未能避免半殖民地化的厄運為由否定洋務運動的成功而認定洋務運動失敗了。當然,由于未能同步開啟政治近代化改革進程,未能正確處理“強”與“富”即軍事近代化與經濟近代化之間的關系,“自強新政”未能取得更大成就。

清末“新政”則未能完成自己的計劃,在外患內憂的歷史背景下,更未能挽救清朝的統治,甚至加速了清朝的滅亡。清末“新政”的兵制改革,各省由于財力所限,大都沒有完成計劃[5]。本來,清政權在1910年決定1913年召開國會,可是還未及實施,清政權就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打擊和影響下瓦解倒臺。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政權,清朝政權則未能繼續并完成“新政”計劃。一定意義上說,清末“新政”,甚至加速了清朝的滅亡。清末“新政”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清末“新政”在編練新軍時,軍官多選用國內新式軍事學堂學生和國外留學生,士兵也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程度,這些人容易接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使部分新軍成為后來反清革命的核心力量。一般新式學堂學生和留學生也受西學影響,逐漸走向清政權的對立面。清末“新政”中清朝統治者政治上的頑固落后和保守使清朝政權喪失統治基礎。20世紀初,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日益興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已成為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方向和潮流,而縱觀20世紀初清末“新政”的內容,其不過是19世紀末戊戌維新“遺囑”的執行,它已明顯落后于時代要求,而且其執行進程拖沓、敷衍,責任內閣成為“皇族內閣”,“預備立憲”有名無實。死守封建君主專制使原本支持清政權的立憲派也對清統治者大失所望而逐漸選擇了革命,更給了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清政權充分的理由。而求生存的壓力與民族矛盾交織所促發的席卷全國的民眾自發斗爭更加劇了清朝的統治危機。統治危機的加深又使清政府在政治上更趨保守,如此惡性循環,清政府似乎被逼近了死胡同。清末“新政”缺乏足夠的政治勇氣放棄封建君主專制,未能與時俱進為陷于重重統治危機的清朝政權趟出一條正確的根本出路,無異于在嚴重統治危機的泥淖里坐以待斃,最終清朝統治者自斃在自己設定的封建君主專制的框框里,愚弄人民和歷史的政權最終被人民和歷史所拋棄。清末“新政”未能完成本該擔負起的歷史使命,也就失去了繼續推行下去的條件、資格和必要。所以,清政權倒臺了,“新政”也未能按計劃繼續下去,晚清政治近代化進程如此夭亡。

在影響方面,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都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前者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后者將這一進程繼續、深化和擴展。然而,二者都囿于政治保守,前者未能取得更大成就,后者未能挽救清朝滅亡。

清末“新政”既推進了晚清近代化的進程,又最終終結了晚清近代化進程的繼續,其中教訓和啟發值得研究和深思。

[1]林丙義.中國通史(下冊)(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趙黨留.進取與保守:從“自強新政”到清末“新政”[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3,(1).

[3]趙黨留.中國近代化的新嘗試——戊戌維新——戊戌維新與洋務運動之比較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4).

[4]白皋.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及其教訓[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4 -09 -16/01083677371s.shtml,2004-09-16.

[5]李侃,李時岳,李德征等.中國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華書局,1994.

猜你喜歡
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政權
黨的七大擘畫建立新型國家政權的藍圖
淺析洋務運動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關于洋務運動中洋務企業性質的探究
太行山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1920—1927年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認知及影響
馬士英與弘光政權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毛澤東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