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環境下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

2014-04-29 15:31鄭艷呂京
教育與職業·理論版 2014年23期
關鍵詞:生態文化網絡高校

鄭艷 呂京

[摘要]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校園生態文化的價值體現為:它是學校發展靈魂的體現、學校精神的彰顯、學校綜合實力的展現。而網絡在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中是一把“雙刃劍”,在網絡環境下建構校園生態文化,要弘揚多元文化、加強學校網站建設、培育校園網絡文化師資隊伍、增強校園生態網絡文化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高校 ?網絡 ?生態文化

[作者簡介]鄭艷(1975- ),女,四川安縣人,綿陽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和教育教學管理。(四川 ?綿陽 ?2200018)呂京(1971- ),男,四川蒼溪人,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和教育教學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網絡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網絡環境下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WLWH13-17)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5-0052-02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人類生活。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5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載體,已經深入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網絡文化也應運而生。網絡作為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校園文化在校園這一特定的空間相互融合、延伸、拓展,為校園文化這一大的生態文化系統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并有著自身的意蘊,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模式。

一、校園生態文化的意蘊

對校園生態文化的解讀要基于對校園文化的厘清。大學校園文化主要是指校園人,其中以大學生為主體,在校園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群體文化。就其形態來看,既有校園物態文化、校園制度文化,也有校園行為文化以及校園精神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又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精神所在,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大學校園生態文化是一種新型的校園文化,是基于生態學的相關理念提出的。

“生態學”一詞最早于1869年由德國的生物學家??藸柼岢?,主要是研究生物體與周圍環境間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學已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自然研究方法,滲透到各個學科,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科學研究中。校園生態文化具體而言主要是指校園中全體師生員工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而共同創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學校園生活生態文化主要表現在它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續性。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青年大學生為主體的意識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特征等;學生學業和生活中以群體方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學生會組織、社團活動、志愿者服務隊等;其中體現的校園風氣和校園精神又是大學校園文化的本質所在。隨著網絡文化的興起,網絡下的校園生態文化也有了相應的變化,主要是指“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校園文化主體個人自身發展,校園文化主體群體之間,校園文化主體與教育者、網絡和高校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文化”。

二、校園生態文化的價值

學校教育系統是一個多種因素相互協作、共同運行的生態系統。高等教育要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就要培育相應的生態文化理念,樹立生態文化觀,以期推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進而實現培養建設生態化社會的各種人才。具體而言,主要包括:

1.校園生態文化是學校發展靈魂的體現。校園生態文化匯聚眾多校園生態現象,如學校的教風、學風、人際關系以及文化沉淀等,能有效凝聚學校人心,展示學校形象和提高學校的文明程度。而融合生態文化的校園文化依舊發揮著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積極、健康、和諧、發展的校園生態文化通過持久的浸潤感染,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素養,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養成良好的品性。而這種隱性的教育意義是任何課程以及課堂都難以比擬的。

2.校園生態文化是學校精神的彰顯。學校優美整潔的校容校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氛圍都是校園生態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一所大學的精神的彰顯。校園生態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教育力量,具有一定的引導功能。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旨在生態理念的引領下,建設一個全面、協調、發展的整體優化的校園環境,既有利于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培養,更有利于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進而彰顯學校精神。

3.校園生態文化是學校綜合實力的展現。常言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蔽幕ㄔO看似是無形的,但實際卻是學校整個綜合實力的顯現。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內容眾多,既有物質文化建設,也有精神文化建設,還有制度文化建設等,各種不同方面的文化建設間的協調與統籌將樹立起學校完整的文化形象。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可以激勵學校師生不斷地反思、超越,“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理念亦是學校發展的內涵需要,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需求,促進學校的發展,進而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三、網絡對校園生態文化的影響

網絡無時無處不在你我身邊,虛擬的網絡也是現實的。對學生來說,因為網絡的虛擬性,給了大家一個平等交流、展現個性、激發靈感的舞臺;就教師而言,虛擬且現實的網絡提供了一個了解學生內心,促進師生交流的渠道。正是因為網絡的虛擬性和真實性,使學校、老師、學生三者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一步促進教育方式的完善。概括起來,校園網絡文化是校園文化向網絡的延伸,是校園文化在網絡社會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文化,它和傳統的校園文化互相交錯、互相滲透并互為補充。打破了傳統校園文化的時空限制,拓展了其發展空間,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內容。交互網絡傳播和無限制參與,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平等意識和民主觀念,促進主體精神的勃發。

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環境中的大學校園生態文化系統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也是一個較為脆弱的系統,它既可以開闊視野,充實知識,使學生成為網絡時代的受益者;同樣網絡也能讓學生頹廢、墮落,使部分人成為網絡時代的犧牲品。因此,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結合網絡環境現實,把校園文化看作一個整體即校園生態文化系統,研究相應對策,建構網絡環境下的校園生態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四、網絡環境下校園生態文化的建構

網絡環境下的校園文化是在網絡及大學校園這一特定環境特定群體中產生的文化現象。要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起點上,在新形式的網絡環境下,“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報告關于“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的精神,抓好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以培養合乎社會需要的人才。

1.重視校園生態網絡文化的張力,弘揚多元文化。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集傳授知識、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于一體,對知識的傳遞、批判和探索是其永恒的追求。當前的大學必須秉承和弘揚學術自由、文化多元的理念,從而建構相對自由的學術生態和文化生態。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以及民主性使各種知識、文化以及學術理念跨越學校這一狹小區域的藩籬,使其趨于無圍墻、無國界化,使各種學術觀點,不同民族的觀念,不同地域的行為方式以及不同時期的文化熱點,在學校這一大的生態環境中相互激蕩,相互滲透,促進自由的學術和文化氛圍的形成。相應網絡文化的異質性以及多元性也容易致使學生的價值觀發生偏移,因此,網絡文化亦要注重生態理念的引領,注重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在崇尚學術自由、多元文化的同時,也要營造追求卓越、敬業創新的治學氛圍,加強學校網絡德育教育,提倡綠色上網,促進學校的生態網絡文化建設。

2.加強學校網站建設,建設校園生態環境。和諧的校園生態環境是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園生態環境既包括合理的校園布局、別具一格的校園建筑、心曠神怡的綠化裝飾等硬件設施,還包括網站建設。在重視校園網絡軟件設施建設基礎上,加強網站建設,可以幫助師生直接、快速地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同時也有利于學校管理信息的及時發布,便于全體師生方便全面地獲取以及交流各種信息和文化。這種交往方式使師生的交往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走向動態。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新聞的力量》(The Power of News)一書中提出“媒體就是一種文化”。注重學校教育和校園網絡相結合,有利于提高校園網絡文化傳播正能量的影響力,豐富校園文化中蘊含的人文氣息。同時無形中也拓寬了教育的載體和手段,通過網絡文化的教育、引領和滲透,實現對師生情操的陶冶和潛移默化。同時,從生態觀念、生態倫理和生態環境相統一的角度進行學校網站建設也有利于學校管理的生態化。網絡化的管理更傾重于對師生的服務,而不僅僅是聚焦在“管理”上,網絡形成的高速、快捷、有效的反饋機制,便于學校師生對學校管理系統進行及時的信息掌握和反饋。師生可以通過聊天、貼吧、微博、留言等多種形式進行反饋和討論,這無形中也為學校的管理“出言獻策”,使得管理更為高效,有益于師生與學校的和諧發展,而這也無形中促進了學校生態文化建設。

3.培育校園網絡文化師資隊伍,鞏固建設成果。網絡環境下的校園生態環境建設離不開一支良好的師資隊伍。要按照提高素質、優化結構、相對穩定的要求,構建一支思想水平高、網絡業務強、熟悉學生思想狀況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同時要注重師資隊伍和諧的生態人文觀的培養,加強和諧共生、良性互動的生態理念的引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網絡在給師生提供一個自由馳騁的新空間的同時,由于其本身的開放性,也導致個別學生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中,逃避現實,冷漠孤僻,自我封閉,道德選擇開始迷惘,價值取向紊亂,甚至出現道德人格的偏差,不利于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進行。因此,這支隊伍既要注重網絡的建構,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引領學生合理地使用網絡,使網絡環境下的校園文化與學生的心理訴求和知識獲取相契合,進而促進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的形成。

4.增強校園生態網絡文化的適應能力。大學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服務社會,因此高校的生態文化建設也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注重校園網絡與社會發展相結合,一方面通過適時的網絡文化建設,使在校師生能夠及時了解和捕捉社會發展的趨向和脈絡;另一方面也使得學校的文化建設能夠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從而更好地使高校服務于社會。此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要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使之與校園網絡結合,從而擴展校園生態網絡文化的覆蓋范圍,增強適應性。

五、結語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抓好培養廣大青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主動推進校園網絡生態文化建設,多管齊下,為實現文化強國這一歷史使命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文互聯網數據咨詢中心.CNNIC: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87771.html,2014-01-16.

[2]徐萱春.生態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江漢論壇,2008(7).

[3]劉艷華,張冬玲.21 世紀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4](美)邁克爾·舒德森.新聞的力量[M].劉藝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生態文化網絡高校
新型工業化城市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
林業行業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創新的思考
油氣集輸系統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
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組織與評價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態意識
基于網絡的中學閱讀指導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