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浙江風

2014-04-29 00:44陳永昊
文化交流 2014年4期
關鍵詞:匈奴絲綢絲路

陳永昊

絲、茶、瓷是并肩的最具中華特色的三大文化瑰寶,源頭都能在浙江找到。它們通過各個時代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流傳到世界,成為全人類的財富。

絲路的形成與拓展

據考古學和西方藝術史研究,中國絲綢遠在公元前5世紀便對外輸出,傳至中亞乃至希臘。希臘人最初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這是由希臘語“賽爾”(Ser)演變而來,Ser意即蠶絲,Seres即絲綢之國。那時的歐洲人稱中國為“賽爾斯”“賽里克”“賽里亞”“塞拉斯”“賽里克斯”等,其語源都來自希臘語。

中國史書上明確記載絲綢向邊境地區輸出的是《史記·貨殖列傳》。

漢代前期,絲綢貿易和輸出空前繁榮,運銷匈奴地區,還有西域、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匈奴是中國北部的游牧民族,到秦漢之際逐漸強盛。西漢立國后對匈奴采取和親、饋贈和締約等“懷柔政策”,饋贈禮品以絲綢為主,擴大了絲綢文化的傳播。

向北方匈奴輸出的絲綢,還有一種流通形式,即“關市”,相當于今天的邊境貿易?!瓣P市”也不限于匈奴,在東北部烏桓、鮮卑與中原之間也有這種“關市”。

漢代匈奴的疆域遼闊到貝加爾湖以北,20世紀以來,在南西伯利亞的奧格拉克、在貝加爾湖南面的伊爾莫伐亞、在現蒙古境內的諾因烏拉、在內蒙古額爾古納河流域,都有出土漢代絲綢的遺址。

歷史上中國絲綢向外輸出影響最大的交通線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西漢初,匈奴崛起,橫阻一方。武帝時期,通過張騫通西域和軍事上的勝利,漢王朝開始與西域諸國交往。這條交通線經河西走廊,過天山南北到中亞,最遠到達黎軒(當時屬于羅馬帝國的埃及亞歷山大城)。德國地理學家李霍芬第一個把這條最初以運輸中國絲綢為主的交通線稱作“絲綢之路”。

其實,絲路有多條,分廣義狹義:狹義的,亦即上述一條,在廣義中也被稱為沙漠絲路;廣義的,還包括西南絲路、草原絲路、海上絲路等?,F在一般著作如非特別注明而單提絲綢之路,都是在狹義上使用。

沙漠絲路從長安(西安)出發,經敦煌分為南北兩路,沿昆侖山北側或天山南側西行。南路到大月氏(主要地區在今阿富汗境內)、安息(即波斯,今伊朗),再往西可達條支(今伊拉克)、大秦(即羅馬帝國)等國。北路到大宛康居(今獨聯體境內),再往西南經安息到達大秦。

到東漢時,匈奴分裂,南匈奴歸順東漢,北匈奴一度截斷了絲路。班超和兒子班勇分別兩次聯合西域諸國擊破匈奴,又一次打通了從洛陽到蔥嶺(今帕米爾)東西的道路。

沙漠絲路是中國絲綢輸出的主要通道,但不是唯一通道。西南絲路從成都經大理,通往緬甸和印度。西漢元狩元年(前122),武帝采納張騫意見,于元封六年(前105),在滇西開鑿了博南道,大量的中國絲綢從這條商道流出。東漢時期,撣國(今緬甸東北部)國王雍由曾三次派遣使者沿西南絲路到洛陽來朝見,第二次還帶來了樂隊和雜技團。

草原絲路經蒙新高原到中亞的草原地帶,一條至中亞的河中地區,一條至黑海、地中海。海洋絲路,一條由中國東南沿海至東南亞諸國,再渡印度洋或取道波斯灣進入伊朗,或進入亞丁灣,入紅海,至地中海沿岸;另一條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日本;還有一條從中國出發,橫渡太平洋,至美洲墨西哥。

絲路在漢唐時代最為輝煌。15世紀初西北和中亞地區地方割據和征戰長達130多年,明嘉靖間又關閉嘉峪關,斷絕貢道,通往西北的沙漠絲路由此衰落(并沒有完全停止),代之而起的是隨著造船術和航海術不斷完善而發展起來的海上絲路。

橫亙數萬里、歷經十幾國、縱跨千余年的絲路,在中國與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非洲、美洲各國之間架起一座空前宏偉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的聯系和交流,極大豐富了東西方人民物質和精神的生產和生活,為人類文明和進步立下了豐功偉績。

浙江對絲路的貢獻

漢、唐的絲路起點在長安,后來又逐步東移到洛陽、大都(北京)。其實這都因為它們是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自然便成為商業包括絲綢貿易的集散地。在漢代,絲綢最發達的地區第一是山東,第二是四川。至于江浙,雖然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已經懂得紡織,五六千年前杭州灣以北的馬家浜人已懂得種桑養蠶,4700年前湖州錢山漾人已經織出較高水平的絹片絲帶,但在魏晉之前,中國蠶絲生產仍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大約從南朝起,絲綢生產中心才開始向長江下游流域轉移。清《同治湖州府志》載:“蠶絲如《禹貢》《豳風》所陳,多在青、兗、岐、雍之境,后亦漸盛于江南,而湖人尤以為先務?!边@個記載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漢書·地理志》說,南方人民“好桑繭織績”?!吨尽分羞€提到一條海路,從徐聞、合浦船行五月,可到都無國(今馬來半島),又船行四月到邑盧沒國,再船行20多天到諶離國、夫甘都盧國(以上皆為今緬甸)、黃文國(今印度建志補羅附近)。漢武帝在位時,這些國家都來朝貢過。有個黃門官,招募了一些水手,入海去做買賣,一直航行到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才轉途回國。唐宋以后,包括江浙、湖廣在內的南方平原水網地區,蠶桑業發展日盛,對絲路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所以,陸上諸條絲路的起點,雖然可以算在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中心,但其源頭卻來自全國,而最主要的三大源頭是山東、四川、江浙(主要在太湖流域的杭嘉湖和蘇錫常地區),至唐以后,則主要是江浙和川蜀了。以浙江湖州為例,在唐代向朝廷進貢的絲綢名品有“湖絲”“絲布”“吳綾”和紗、絹、纖、縞等,吳綾中的高檔產品有“御服烏眼綾”“玄鵝天馬盤條繚綾”“桷豹盤條繚綾”“柿蒂花紋綾”等。這些絲綢產品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自然也會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角。在繁忙的絲路上,浙江絲綢直接或間接地融入其中,燁燁生輝。

自唐“安史之亂”后,經五代、宋、元末明初三次大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南移,不僅“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史·范祖禹傳》),對外交通和貿易也逐漸轉移到南方的海上絲路。南宋時,由福建泉州外銷的絲織品中有五色纈絹、皂綾等,其染色“纈紅”即為湖州所創,時稱“湖纈”,綾絹則盛產于湖州雙林。明代海上絲路進一步拓展,與鄭和下西洋有直接關系。鄭和船隊以劉家港為起航點,正便于集中江南繁華。明代江南繁華集中在蘇、松、杭、嘉、湖五個州府,而杭嘉湖三府正是浙江盛產絲綢特別是上等絲綢的地區。

明都遷北京后,江南經濟和絲綢業的中心地位并沒有改變。南京設有專門存放蠶絲的丙字庫,當時“湖絲之貢,湖郡獨良”。明嘉靖元年(1522)至萬歷四十一年(1613),烏程、歸安、德清三縣每年要進貢良絲60萬兩。一到湖絲、湖縐、杭紡、濮綢、雙林綾絹等名品上市時,大批絲綢商人便蜂擁而至,販往八方以及日本、朝鮮和南洋各埠。明《鄭開陽雜著》卷四記載,僅運往印度果阿和陳可的就有431200磅,其中湖絲為多。日本木宮泰彥《中日交通史》載,萬歷四十年(1612)七月廿五日,中日商船共26艘,賚絲26萬余斤入長崎,其中湖絲居多。

清初,朝廷實行廣州一口貿易,對絲綢出口管理極嚴,浙江絲綢大多由廣商、閩商販往廣州,通過公行售與印度東印度公司。但實際上寧波、黃埔、廈門等港口仍有通商,陳忠倚《清朝經世文三編》卷三十一說,康熙十一年(1672),海運初開,番舶取頭蠶湖絲運往外洋,主要有英、美、法、瑞士、荷蘭、西班牙、意大利、丹麥、日本等國??滴醯墼袊@道:“朕巡省浙西,桑林被野,天下絲縷之供,皆在東南,而蠶桑之盛,惟此一區?!庇幸馑嫉氖?,當時的西方領袖、英國的首相萬爾木則在世界的另一頭說:“沒有(中國)生絲,我們這一門極為重要的、迅速增長的制造業將會癱瘓?!?/p>

中國絲綢大量輸入歐洲,引起歐洲主要產綢國—法國的不安。里昂商會委托當時擁有清政府海關大權的總稅務司羅伯特·赫道進行調查。海關四等幫辦E·羅契受命調查蘇浙各地絲綢生產情況。1880年,他從蘇州啟程,歷時37天,耗銀千兩,僅浙江就調查了湖州、菱湖、杭州、紹興、寧波等地,最后編撰了各地所產繭、絲、綢、緞、綾、羅、紗、絹、錦等多達400個品種的總目錄,成為中國近代經濟史和絲綢史上的重要文獻。

鴉片戰爭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絲綢文化領域“中國風”與“西洋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絲綢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世界的紡織文化,同時,自身也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猜你喜歡
匈奴絲綢絲路
匈奴王的珍寶
義退匈奴兵
絲路夢
遙望“絲綢路”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機”之匈奴的陰謀
絲路
夢絲路
路上絲綢
絲路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