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畫西溪

2014-04-29 00:44韓曉露
文化交流 2014年4期
關鍵詞:紅學西溪年糕

韓曉露

正月里的西溪是熱鬧的,我感覺如年畫一般。

西溪在杭州西面郊野十里,遠山明滅中,塢水流聚彎環,意境深邃,前人說是西湖的詩余和畫補。若干年前,這里被整治為城中次生濕地,景致依然,民風依然。

初一的淡陽很暖和。西溪的河渚街上,一只碩大的石臼放在中央,兩個臉膛紅紅的大漢正擼著袖子在“哼呦哼呦”地大力搡年糕。一下一下,按例配比、泡水多日、干蒸已熟的糯米及大米漸漸起韌起黏,然后被取出、被切成條塊、被放進小盒。純粹的手工制作!游人用牙簽一戳,口角頓時滿噙溫香噴噴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搡年糕是江浙一帶臘月里最為隆重的一件年節事,而且也不簡單。外婆家住鄉下,搡年糕一般是村子里請來年糕師傅一家一家做。父母在城里,搡年糕通常需要大墻門好幾家碰頭商量了才決定,各家選擇壯勞力合作而行。年糕的“糕”諧音“高”,寓意年景一年比一年高,鄉下人城里人都很看重搡年糕、覺得親切,當其時大人小孩會忍不住想上前搡兩下。所以,河渚街的這只搡年糕的大石臼,即便在平時也相當有民俗風味。

當然,河渚街上的小吃不止年糕,還有蔥包檜兒、飴糖人兒等。本來,小吃顯現著地方物產的寡薄鮮淡與豐饒華美,映襯著地方風情的半池瘦水與滿欄繁花,折射著地方歷史的月白風清與云蒸霞蔚,可惜如今卻在漸次消逝。帶著童年的記憶在此刻遇上,實在是正月里的西溪贈給大家的一份厚禮。

河渚街的拐角處擺放著一個石質大磨盤,一個身穿蓑衣、頭戴笠帽的中年人正在磨面粉,旁邊放著青瓜。有人在搟做手工面條。這鄉下常見的景和物,在城里人眼里便成了稀罕和時尚。有不少小孩和年輕人圍等在那里,他們可以自己DIY一盤手工野菜餅出來。那滋味時尚又健康,難怪前來嘗鮮的游人絡繹不絕。

到了九十點鐘的時候,河渚街更熱鬧了,附近街角的唱戲班子正表演著婚俗,嗩吶聲中眾人簇擁著花旦新娘子坐上小船,向西溪濕地的深處咿咿呀呀的搖櫓而去。明晃晃的日光照著,一片柔柔、甜甜的溫馨且情思綿密、韻味悠長。西溪曾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之地,幽幽清景似的唱腔和水一般的水袖,留下這質樸一帶的風雅。

當然,西溪的風雅還不止這些。我也坐一回小船,學古代雅士“西溪探梅”。椏枝橫斜,淺香浮動,是盛開已老的黃色蠟梅和初放不久的紅瓣、粉瓣、紫瓣、白瓣以及綠萼的花梅。船老大講述著這里梅墅的故事,搖櫓往梅林。船過處,渾然樸野,實在是有著“過客探幽休問徑,雪香深處是西溪”的意境。

梅墅而外,西溪還有秋雪庵、交蘆庵、浙西詩人詞人祠。船老大接著講著名的洪氏家族的往事。洪氏為南宋以來的錢塘望族,明代尚書洪鍾致仕,選西溪五常建園歸隱,而后子孫繁衍生息數百年,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比如清代的戲曲家洪昇。那時候,洪鍾構書樓,課子弟,閑來與老農村翁談談晴雨、話話桑麻,怡然自樂。而今洪園復建,盡現舊時峰石崩云、花木扶疏的勝景。

前些年,西溪驀然出現“土默熱紅學”,有研究者著書立說,認為《紅樓夢》的原作者是洪昇,小說描寫的是洪氏等四個互相聯絡有親的光鮮望族覆亡的歷史。洪氏“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孫太保五尚書”,確實“詩禮簪纓,累葉清華”,但明清鼎革后,洪家遭遇了三次“家難”,終于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研究者認為,《紅樓夢》是洪昇在憤懣、彷徨、愧悔、無奈、留戀、辛酸等心情混合交織的情況下開始創作的,大觀園的背景就是洪園。這種觀點的提出很有點石破天驚的意思,紅學界一片嘩然,杭州為這個學說搖旗吶喊,甚至還組織了一支研究隊伍來響應,又編撰圖書,又印行雜志,很是熱鬧。這對西溪來說,也許是增加文化底蘊的幸事。

這不,西溪整治后“文化搭臺”了好多作家、畫家、導演、主持人的工作室,當我想起也去這些門口、特別是“西溪紅學”或者“洪氏紅學”工作室門口轉轉的時候,已經日色漸暮,寒水上空掠過幾點歸林倦鳥的遠影。

一路福堤、祿堤、壽堤。西溪歸來,褪不去的是搡年糕、搟面條、紅綾戲曲與聲聲嗩吶的場景,它們融入歷史典故,一起變得耐品。

正月里的西溪,工筆細膩,色彩艷麗,美得雅俗共賞,具有最富特性的中國年畫之韻。

猜你喜歡
紅學西溪年糕
年糕
打年糕
年糕
吳宓檔案中的“紅學”資料
新中國紅學第一人——追憶李希凡老師
杭州西溪濕地
所見·西溪度假酒店
為我代“鹽”
Force-Based Quadrilateral Plate Bending Element for Plate Using Large Increment Method
紅學研究溯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