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堂觀摩課“重談”對教學設計的“新”的認識

2014-05-10 16:44王順蘭
文理導航 2014年8期
關鍵詞:教學設計

王順蘭

【摘 要】筆者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初中八年級同課異構活動,教學課題是《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通過活動本人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頗有感觸。新課程改革已經經歷很長的一段路程,多數教師已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教學,從這次觀摩課活動就可以看出這點,但是還存在著一些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如教學案例照搬不精心備課、教學目標模糊指向性不明等導致教學行為低效。如何使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筆者選擇其中一節課從“對教案的認識、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這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對教學設計的新的認識。

【關鍵詞】觀摩課;教學設計;新認識

一、教學案例

教學課題《平面鏡成像》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①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②知道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③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和處理;②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③通過觀察感知平面鏡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過程,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②自覺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③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課程資源】

1.演示器具:水、玻璃杯、一張帶底座的玻璃、蠟燭、火柴。

2.探究實驗器材:一塊帶底座的玻璃板、兩只一樣的蠟燭、火柴、一張白紙、刻度尺、一面小平面鏡。

【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教師活動)提問:水中的蠟燭能燃燒嗎?

演示實驗:把一塊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蠟燭,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妙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

提問:你能解釋一下嗎?同學們想知道這神奇現象的原因嗎?從而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感到驚奇,小組進行討論、回答。

板書:1.平面鏡成像特點

2.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布置任務1:請同學們拿起桌面上的鏡子照一照。

提問:你在鏡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實的自己?

(教師活動)教師邊演示邊介紹鏡中的像。請學生繼續觀察鏡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動平面鏡,觀察平面鏡中像的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照鏡子,觀察并思考。

可能有下列猜想:

(1)像與物體是等大的;(2)像是“近大遠小”;(3)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4)像與物體對應點的連線與鏡面垂直;(5)像和物體是左右相反的;(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觸的。

布置任務2:請實驗小組就同學們提出的猜想應用平面鏡進行探究。并進行小組討論。

(教師活動)巡視,指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及應用平面鏡進行實驗。

提問: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可以得到那些結論?

(根據我們本節課的目的,小組就探究問題進行猜想。根據各組的猜想,各自進行實驗設計。)

小組間探討完,請小組間交流一下。

(教師活動)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偨Y出學生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鏡?用鏡子做該實驗有什么不方便?

②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系嗎?

③我們怎樣確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實存在?

④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與物體大小關系?

⑤實驗過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⑦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左右、上下與物體是否一致?

學生繼續觀察鏡中的像,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學生1: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前,我們可以看到在玻璃后有一個蠟燭的像。我們開始認為這個像是真實存在的,可我們用手去摸,摸不到這個像,所以我們發現原來這個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學生2:我們通過交流,我們發現像的大小與鏡子的大小無關。

學生3:我們組通過實驗發現用玻璃的好處是可以找到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的位置,而用平面鏡則找不到像的位置。

學生4:拿一張白紙,放在玻璃后,移動它的位置看在白紙上有沒有蠟燭的像,沒有,證明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學生5:像不是真實存在的,為了好比較我們利用手頭另一只一樣大的蠟燭,放在玻璃后,移動它尋找蠟燭的像,比較像和物的大小關系。

學生6:當玻璃板后的蠟燭好像在燃燒,說明我們找到像的位置,像的位置就是鏡后蠟燭的位置。

學生7:我們找到像的位置后,用刻度尺分別測出像和物到玻璃的距離,然后進行比較。

學生8:改變鏡前蠟燭的位置,重新找像的位置進行測量。發現像和物到玻璃的距離都相等。

(學生活動)將實驗觀察的現象、測量的數據,填寫在自己設計的表格內。

教師將結果展示,引導學生交流實驗結果。

3.分析論證,得出規律

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和數據及其結論。

證據一:玻璃板(平面鏡)后面的像都與物體完全重合。結論一:像與物大小相等.

證據二:物距和像距的實驗數據。結論二: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結論三: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的連線垂直于平面鏡。教師小結:可認為像與物體也是關于鏡面對稱。

最后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等大的虛像,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它們相對于鏡面是對稱的。

4.交流討論,鞏固規律

教師活動:提問: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知識從理論上說明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呢?

板書:2.平面鏡成像原理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作圖進行科學的總結。學生所畫的圖進行探討、交流、總結。

如圖所示,人眼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來判斷物體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為有光線入人眼。點燃的蠟燭上S點射出的任意兩條光線SA、SB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E1A、E2B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S′點,人就會感到S′點是一個“發光點”,而S′點就是S點的虛像。同理,蠟燭上的其他點也都能在平面鏡內產生對應的虛像點,它們共同組成了蠟燭的虛像。因此,平面鏡中的虛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發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所形成的。(這是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交流討論:

(1)這些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經過哪一點?(這就是虛像不能呈現在屏上的原因)

(2)若已知像點S′和入射點A,不作法線,能否畫出反射光線?若能,請說出為什么?

(3)解釋為什么能看到蠟燭的火焰可以在水中燃燒?

5.梳理反思,課外擴展

讓學生以“學到了什么”為線索進行小結,交流自己的收獲,提出自己的困惑。

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教師再做適當的補充。

6.課堂鞏固,遷移訓練

二、解讀與評議

本節課基本的思路是讓學生自主的探究,教師很好地把握新課程理念,引導學生打開他們的思路,學生根據實驗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大膽猜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想法不加評價對與錯,只是引導他們。但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自始自終注意引導,即不失控,也不包辦。課堂效果好。

(一)本節課教學設計線索

(二)本節課教學特點

1.課堂引入源于生活,生動有趣

教師利用“蠟燭成像”的小魔術,并利用生活實際“照鏡子”展開問題討論,引入新穎,展示了一堂原生態的教學設計。十分有效地將學生帶入了問題情景中,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具有一種迫切需要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一種欲望和沖動。教師通過這種“設疑激趣”的手法,自然地將學生帶進了物理知識世界。

2.教法得當,敢于創新

一堂好的課,關鍵在于是否具有創新的教學設計。教師在教學中比較注重研究學情。知道學生會些什么?該怎樣學?考慮到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讓學生自主探究可能會有很大的難度,并且多數同學在課內難以完成,所以采用“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設計了一些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學習,減小了學習的盲目性,并積極引導同學之間的討論研究、加強了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以導促學,提高學習效率。整個課堂教學效率高,可以說是一節“高效”課。

3.注重實驗探究,培養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教師十分重視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主題鮮明,體現新課程教育理念。整個探究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在探究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實驗,加強了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精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十分注重科學方法教育。通過不同的途徑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利用“對稱法”來解決平面鏡成像的實際問題。這通過學生的鞏固練習中可以看出。

三、新課理念指導下的對教學設計的重新認識

(一)新課程理念要求

新課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即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p>

教材只是一個范例,即提供了一個例子,不是唯一內容。教師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可以調整,可以拓展延伸教材內容。教師要帶著學生走向教材,而不是帶著教材走向學生,教師要用活教材。因此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即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不僅僅是傳播知識,更要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設計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因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程倡導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師生是“學習共同體”,是互動、互惠的關系。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設計理念,設計靈動的教學方案,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

1.對教案的認識

教案是課堂教學計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一種預案。它應該是教學設計的結晶(教學基本功的體現);是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備忘錄);是教學檢查的基本依據之一;是總結教學經驗的參考資料之一;是交流教學經驗的一種形式。

2.教學目標的制定

(1)制定教學目標的要求要科學合理、全面規范、明確具體

科學合理:就是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在綜合分析各項教學資源(包括教材、學生、設備、設施等)的基礎上,源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和體驗;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的三維教學目標。

全面規范:就是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制定三維目標。制定目標要有明確的行為動詞。

明確具體:便于評價測量(教學目標的ABCD模式,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

(2)制定教學目標的ABCD模式

1962年,馬杰(Robert F.Mager)出版了著名的《編寫教學目標》一書,因而使得“行為目標”一詞頗為流行?!靶袨槟繕恕庇址Q“教學具體目標”。它是對某一教學活動終了時學生將能做些什么做出具體說明。行為目標陳述的基本要素有

四個: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行為主體(Audience)、行為動詞(Behavior)、行為條件(Condition)、行為程度(Degree),取其首字母即構成教學目標的ABCD。

①行為主體的闡述

我們常說的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物理教學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因而,陳述就不應用“培養學生……”、“提高學生……”、“教給學生……”、等詞句,這樣表述時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新課程中我們應當這樣表述:“初步學習觀察……”、“形成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能感受、欣賞……”、“能體驗到……”等,敘寫教學目標主體時不出現“學生”,但意思上明顯地感覺到是隱含了學生這個主體。

②行為動詞的闡述

行為動詞是目標ABCD的核心。針對教學目標它應闡明學生在學習結束后能夠做什么,使用表達目標的行為動詞要具體準確,盡可能使之具有可評估、可理解的特點,即要有好的操作性。如“看懂、了解、理解、認識、區分、判斷、解釋、發現、比較、歸納、設計、計算”動詞等。

③行為條件的闡述

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也就是說同一學生在學習同一內容時,如果行為條件不同的話,那么對學生學習的能力水平要求也是不相同的。行為條件應是清楚的,不可模棱兩可,否則學生難以適從。所以制定目標要準確,如“學習凸透鏡后,能夠區分平面鏡、凹透鏡”、“通過組裝滑輪實驗后,了解滑輪可分為動滑輪和定滑輪”、“學習測定物質密度之后,能在表中查到銅、鐵等不同材料的的具體密度值”、“學習電荷后,能用實驗證明自然界中只有二種電荷”等。

3.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

(1)物理情境的內涵

一切可以引發學生探究活動的情境,都可以說是物理(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開展問題研究的過程,就是進行程序性知識學習的過程。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體驗科學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基本過程的六個要素中,“提出科學問題”是第一要素。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教師課前精心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獨立探索知識提供引導,使學生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激活知識儲備,使問題與激情互動。

(2)創設情境的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引發研究問題。創設發現情境,引發學生質疑,主動探究;創設糾錯情境,經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創設活動情境,理解內涵,增加學習欲望,提高學習樂趣;創設反思情境,交流體驗,提出反思任務。

(3)創設情景的類型

物理的問題情境有多種多樣,但其實質都是引導學生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皢栴}能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現、去實驗、去觀察”。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基礎,把握問題情境的四個要素,注意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和遞進梯度,創設合適類型的問題情境。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物理的問題情境主要有下面幾種類型。

①實驗現象情境

觀察和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本方法,而實驗現象情境是指教學中利用實驗現象來創設物理問題的一種情境。我們通過實驗結果與學生頭腦中的原有概念發生沖突,創設問題情境。例如,本節觀摩課在進行“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時,教師利用演示實驗“把一塊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蠟燭,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币饘W生的思維沖突,感到驚奇,激起學生進行思考討論。

②生活現象情境

生活中很多物品是利用物理原理制成的,生活中大量現象也包含一定的物理知識,而人們的生活經驗卻有很多與物理的知識相違背。生活現象情境就是指教學中利用人們生活經驗的局限或錯誤來創設物理問題的一種情境。例如,在進行“熱傳導”內容教學時,可以以“冬天里,室外的鐵和木頭哪個溫度低”為題來設計問題情境;在進行“浮力”內容教學時,以“鐵比水重,為什么鐵船可以浮在水面上”為題來設計問題情境;本節觀摩課在進行“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時,也可以利用生活實際“照鏡子:一位同學拿著一面大鏡子,另一位同學、向后移動,讓班級同學共同觀察該同學在鏡子中的像——與物大小‘不等”為題來設計問題情景,引起學生的視覺沖突,設計新穎。

③自然現象情境

自然現象中普遍存在著物理原理和規律,物理知識的重要應用就是解釋自然、探究自然和改造自然。而自然現象情境是指教學中利用客觀的自然現象來創設物理問題的一種情境。如本節觀摩課教師設計問題“岸邊的樹木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水中撈月”等等。

④知識拓展情境

學習了一個物理知識,必然要討論其內涵和外延,必然要使之和前后知識、相關知識(學科)發生聯系。知識拓展情境就是在此討論過程中向學生展開的一種情境。例如,“伏安法測量小燈泡的功率”,實際上是“伏安法測量測量電阻”的拓展問題。再如,本節觀摩課在進行“平面鏡成像規律”教學拓展時,提供下列背景:如圖,MN是平面鏡,S是一個點光源,P是空間中的一點,請在圖中畫出由點光源S發出的能過P點的所有光線。此題很易使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學生探究激情較高,通過探究使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教學設計是為達到某種教學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時間分配、教學媒體安排、教學評價設計、課后拓展設計等。筆者僅從以上三個方面談自己對教學設計的新的認識。難免有不到之處,也必定有不成熟之處,敬請同行和專家的指正。

【參考文獻】

[1]《有效教學的策略》.北京師范大學.肖川

[2]《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華東師大出版社.鐘啟泉等

[3]《新課程理念與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大出版社.關文信主編

[4]《物理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胡炳元

[5]《科學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

(作者單位:浙江省建德市楊村橋初級中學)

猜你喜歡
教學設計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課程標準中關于“數的運算”的教學設計
基于電子白板的《電流和電源》教學設計
以實驗為基礎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探究如何著眼未來優化初中數學教學設計
《電氣工程畢業設計》 課程的教學設計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