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河邊古鎮流風

2014-05-26 00:15趙杰
散文百家 2014年5期
關鍵詞:油坊古鎮碼頭

趙杰

油坊古鎮,因河邊碼頭而興起,碼頭又因一座油坊而得名。

元開京杭大運河的高效利用,是在明代永樂定都北京之后。隋唐大運河原來是從清河中西部古郡、州城邊穿過,京杭大運河因為“截彎取直”,又從今清河的東部境穿過,與山東省隔河相望。京杭大運河在清河東南境內有一道河汊,通往清河兩漢郡國時的古蓮花池,古蓮花池又有一條黃蘆河通向清河的千年古城;然而這個河汊口,卻沒能成為清河的重要碼頭。

碼頭,選在了一座油坊旁邊。

這座油坊,是北王莊村王姓人開辦的,于村南二里許,靠河崖,無鄰舍,孤零零兀立于一片空地上。古話說:“清靜的學堂,嘈雜的油坊?!迸f時村里開油坊,一般都遠離村舍。因為油坊里動靜很大,騾馬拉動高大的立碾,軋棉籽糝子,咕轆咕轆響不說;而榨油是占兩間房寬的大木榨床,用四五十斤重的鐵油錘,“呦——哼!呦——哼!”一下一下砸棗木楔子擠油,聲傳很遠,震動得地都發顫,怕影響四鄰的寧靜。別說,那時的人還真有點“環保意識”,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道德操守”。

在明初永樂年間,真不知是哪一個管理漕運的官吏,或是在這座油坊里落過腳、“打過尖兒”(吃飯之意)?還是在這座油坊里聽過癮的“葷故事”?因此對這座油坊產生好感,而拍案定奪把一個大碼頭設在這里——當然,這是我們今人的猜想。

不管怎么說,運河碼頭就建在了這里。河東河西的船工、南來北往的客商,迅速向這里集聚、落戶,這座油坊從此不再孤單。

油坊本來就是熱鬧去處,是個“講故事場子”。在油坊里干活兒的都是“爺們兒”,爺們兒們一閑下來,發達的肌肉就會令他躁動不安,又沒有別的消閑去處,就講故事,拉“大五葷”,過嘴癮,飽耳福,用以消除身體的疲勞和填補空虛的心靈。外邊閑了的男人們也愛往油坊里跑,尤其是光棍漢們更愛往里鉆,得些男女間的啟蒙教育。俗話講“冷燒酒,熱打油”,特別是一入冬,北方天冷,油坊屋里炒棉籽、蒸糝子,卻能把屋子燒得熱氣朝天。掄大油錘的漢子冬天也是一副光脊梁,所以油坊屋里很能吸引人。別看油坊一般四鄰不靠,但油坊屋里卻并不寂寞,自有其生活樂趣。

這座油坊周圍,隨著新建碼頭的日益繁忙,似乎是“見水就生、遇風就長”,很快就變成一個村落,而且是商賈云集、繁盛熱鬧的去處。不出幾十年,它就變成了一個大集鎮,名字就叫“油坊集”。

明清兩朝,是京杭大運河漕運的黃金時期,嘉慶帝有詩曰“漕糧轉運供天庾,七省帆檣接續來”。這個時期,正是油坊集——后稱油坊鎮的發育、壯大時期,也是長長流水上穿梭的船只,織就了小鎮的錦繡圖景。

這里有了管理河務的官衙,當地人稱“二衙”,街上經常見官吏,行走往來。

這里一條條街道上林立起“板欄門”的店鋪和貨棧,不說米店糧行、炭行鹽店數不勝數,就是其他行當的出名老字號,就有同泰昌當鋪、茂芳茶館、協記煙鋪、焦家肉店、聚元食油店、運河飯店、瑞興商店、順發祥藥店、文成鐵匠鋪、王紀醬油店等等,人流如蟻,市聲喧囂。

這里建起一座座廟宇,有真武廟、關帝廟、奶奶廟、將軍廟、三官廟、娃娃廟、觀音廟等,善男信女,香火不斷。

這里有天主教堂和大煙館,宣經布道與麻醉人生同時并舉。

這里靠河岸邊,有一座偌大的“崇興寺”,有七八十個和尚,晨鐘暮鼓,梵音低唱。

這里有勾欄瓦舍和不愿讓人提起的“暗門子”,花枝粉面,俏兮笑兮。

這里建有一座山西會館,并內設一座戲樓,南腔北調人,東西南北戲,鑼鼓叮當,絲竹亂耳。

這里還筑起半邊城墻,城墻上還建起一座魁星樓,既為佑護居民,又期望讀書人捷足先登……

油坊鎮到清代,已有兩千多人,不是靠傳統的族聚而至眾多,而是因南來北往客商落地生根、云集此地;數目難以稱巨的人口中,竟有七八十個姓氏,足見其來路紛繁。

南風北俗,在這里交融;異地文化,在這里碰撞,故使這座古鎮形成特有的流風遺韻……

飲茶與好禮

古鎮鋪面上,有門面潔凈的“茂芳”茶館、“李家茶館”等,紫砂茶具,雅座古風;還有幾家大茶棚,大茶壺,大茶碗,落座和站著喝茶的兼有,有的人手里還拿著一串水牌子兜售。

這里盡管有“無禮的河道”之說,但鎮上人家卻是“有禮的街道”。他們見多南來北往客、各色人等,自謂經見過大世面,所以非常崇尚和注重禮節。

這里又距離圣人的孔府不算遙遠,儒教及禮節世代相傳,古風敦厚。凡遇有不大懂禮節的人,鎮上人往往會不屑地譏刺說“圣人沒走到的地方”。

碼頭上率先開“茶道”之風,便是重禮節的一例。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普遍習俗;而茶,又是禮讓、友誼、親和的媒介。

飲茶,真正走向北方民間,是在明末清初之后?!澳巷L北漸”,是靠漕運通道將南方茶葉運到北方,而沿河各處碼頭,既是繁榮之地,又領風氣之先,故油坊古鎮率先興起飲茶之風,并將待客禮儀融入其中。

有歌謠說:“德州的扒雞臨清的鐮,油坊的茶水喝不完?!辈淮蟮男℃?,卻開有六七家茶館。既有講究茶道的靜室雅座,又有為河上挑工、纖夫準備解渴的大碗茶。

巨商大賈,泡上一壺好茶,在謙謙君子般的禮讓話語中,談成一筆生意;

行走江河的三二文人墨客,坐于靜室,臨窗望河,飲茶詠帆,自尋風流;

也有閑來無事的,專門“會茶”聊天,說些異地風土人情,以長見識……

飲茶,似乎會使人斯文,使人懂禮。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鎮人家。

小鎮人家,凡來近親遠朋,也都是選上好茶葉、紫砂茶具——當地人稱“泥子壺、泥子碗”,招待來客。泡茶人一招一式,透著嫻熟;又按長幼排序,把一杯杯茶敬上去。用當地人的話說,這叫“懂禮”。

小鎮人家的“飲茶與好禮”,形成一種溫情脈脈的古風。凡有樂善好施、修橋補路、義捐濟困之人,鎮上人都會為其送上一塊褒獎的匾牌,光耀門庭,以為楷模。

有一年,鎮上人聽說乾隆爺下江南,要在油坊碼頭登岸,傾家到河邊去看,卻差點兒鬧了笑話兒。清代《清河縣志》這樣記載當時的情景:“李禹,字涂山,清監生,身高異常,狀貌甚偉。值清高宗南巡經油坊鎮,邑民皆跪迎。禹獨于廣眾中,翹然如立……”

鎮上人以為出了一個不懂禮的人,別人都跪,他站著,都紛紛議論、指責他。而乾隆爺卻獨要召見他,等他一站立起來,他的身高卻把眾人嚇了一跳。他外號叫“李大腳”,是河西邊楊二莊人,身高八尺,力大過人。自此他做了乾隆爺的御前侍衛,后充鹽商,授四品銜,常奉旨被召見。

“好禮”的古鎮人,才知一度錯怪了李大腳。這個故事,鎮內鎮外,婦孺皆知。

戲迷之風

有童謠唱道:“柳樹柳,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人家的親家都來了,咱的親家還不來。說著說著就來了,騎著驢,抱著雞,后邊跟著七姑八大姨……”每逢唱大戲,便是鄉村里盛大的節日!唱戲的村莊,家家戶戶都邀請周圍三鄉五里的親戚,以共享精神盛宴。

油坊古鎮更不例外。因為地處碼頭重地,戲班來得多,鎮上戲迷也多;而且,還有一伙“鐵桿兒”的京劇票友。

京劇,是南北流行的高雅劇種,屬于國粹。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吐字行腔,臻于極致。京劇好聽好看,但甚為難學。所以小地方的人,能欣賞京劇的不多,這需要一定藝術修養和欣賞水平。而油坊鎮不少人偏對京劇情有獨鐘。以趙先生、程炳子、任子達、賈某某等為首的一班票友會,生、旦、凈、末、丑俱全,竟有二十余人。不說他們曾與名角配戲、多次登臺,就是京劇名家李和曾來鎮上演出,他們竟能挑出點兒小毛病,敢拍“倒好兒”。而且,他們還自制行頭、鑼鼓,唱起京戲來。劇目有《打漁殺家》、《蘇三起解》、《拾玉鐲》、《閻婆惜》等,逢節遇會,演出幾場。在沿河兩岸,頗負盛名。

“戲迷們”迷京劇的是一部分人,還有一部分人迷地方戲、迷小調兒。

這里的地方戲,盡管有評劇、亂彈等劇種,但沿河兩岸,卻酷愛“四根弦兒”和“小調兒”?!八母覂骸绷餍袔卓h,是一個較大的劇種;而“小調兒”則是流行于沿河兩岸,屬于自創的一個劇種。

小調兒,是由地方小調兒精粹唱段改編而成,以二胡、揚琴、四胡、京胡、三弦等樂器伴奏,一般由生、旦、丑三四人演出。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委婉動聽,且舒緩抒情,又易唱易學。戲文多是戀情戲和悲情劇,如《王小趕腳集》、《佳人上吊》、《王大娘趕集》、《頂燈》等,尤其是迷倒了沿河幾村年輕的媳婦和年老的婆娘。

“佳人一十八哎一十八,

精明伶俐可是人人夸。

要是做個針線活兒來,

是人可是壓不下吔。

佳人命運差哎命運差,

嫁個男人是莊戶人家;

巧妙活兒不叫做來,

逮住奴家把地下……”

那時演出這種小調兒戲劇,一般是在村外搭就的草臺子上,臺下隨意放幾根橫木或是土坯磚塊,便是座位??磻虻亩嗍桥?,因為沿河兩岸船戶比較多,吃水上飯的男人們,一走便是個月二十天,女人們也有些難耐寂寞,便好看戲消遣。而唱小調兒又多是情戲,一是常賺得女人們撲淋淋的淚水;二是情到至景癢處,竟惹得個別女人“坐濕”土坯……

那些戲迷女人們,坐在這兒聽得忘了做飯、忘了吃飯、忘了管孩子。戲唱起來就是多少天,這些“不守婦道”的女人,便常惹男人的不滿和給臉色看。

有一個會搞惡作劇的男人,這一天,他挾了一抱葦子,在戲臺下的上風頭,使勁抖葦穗兒,讓葦絮滿天飛,飄飄灑灑就落在了女人們的頭發上,而且很難拂去、拍打掉。

女人回家后,頭上一旦沾著葦絮,被男人發覺就成了“大忌”,以為是與野男人鉆過葦子灣。有的女人,果然挨了男人一頓好打。

好武之習

李家把式館遺址,至今猶在。油坊古鎮,還有“尚武”之風。

這里傳承的拳路很多,有鐵砂掌、太祖梅花拳、曦陽掌、八趟拳、小洪拳等。清代鐵掌李元的故事、梅花拳師汪老勝的故事,以及后來鐵胳膊黑旋風的故事,曾廣為流傳。大多是“路見不平,挺身相助”之事,演繹著燕趙慷慨悲歌之士的俠膽豪情。

截止民國年間,油坊鎮街上還有李元后人開設的“李家把式館”、童林比武處的擂臺等。時逢亂世,外憂內患,古鎮及沿河兩岸習武的年輕人一茬兒接一茬兒,一為強身護家,二為保鄉安民,武風甚盛,高手輩出。

刺刀上挑著的太陽旗,開始出現在古鎮上。不久,日本人又在鎮旁邊修起一座炮樓。鎮上寧靜的生活被打亂了,運河里少了往返的船只,街面上的鋪子時不時地關張上板。因為日軍和偽軍不斷在鎮上搶掠財物和濫殺無辜,常驚得居民人家雞飛狗跳。

日本是一個多信佛教的民族,侵略軍也不例外。在鎮北一二里處的河邊上,有一座偌大的崇興寺,始建于明代,清初有一次大的修葺,寺里有兩重大殿和幾座偏殿,有幾十個和尚在此禮佛念經,晨鐘暮鼓,古柏森森。日軍每逢乘船來鎮上,多先到寺內拜佛。

鎮上人就“奇了怪了”:你小鬼子兒,一邊信佛,一邊搶掠燒殺,到底算什么東西做的?自覺見多識廣的碼頭古鎮人,此時也難以解釋這種怪現象。

還是八路軍向民眾道出了侵略者的罪惡本性,鎮人得以解疑釋惑。也還是八路軍與一班武林師徒一拍即合,扮演了“正法”侵略者的角色。

當一隊日軍再次到崇興寺拜佛時,一個個盤腿打坐、敲著木魚念經的“和尚”們,突然疾速躍進,拳腳并用,眨眼間就將一隊“鬼子兵”全部置于死地。

八路軍為防止日軍的報復,首先遣散了所有出家和尚,將大寺關門落鎖。果不其然,沒出幾天,日軍從船上載來小鋼炮,在運河里對著崇興寺一番雨點兒般的轟炸。幾百年的一座古寺,頃刻間化成一片廢墟……

過往的一切,都煙消云散了。古鎮已非昨日的古鎮,然而,古鎮難以被歲月磨蝕掉的,是她的流風遺韻……

猜你喜歡
油坊古鎮碼頭
全自動化碼頭來了
驢磨油坊
遠去的老油坊
古鎮之旅
古鎮——鎮遠古鎮
同里古鎮
闖市場有妙招 小油坊變大門店
千年古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