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方式治療盆腔炎性包塊的療效比較

2014-05-30 19:23沈燕
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 2014年9期

沈燕

【摘 要】目的:探討不同方式治療盆腔炎性包塊的效果差異及臨床意義。方法:選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盆腔炎性包塊患者72例為觀察研究對象,依照臨床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綜合治療組)和對照組(常規治療組)各36例,觀察分析兩組差異,指導臨床對盆腔炎性包塊的診治實踐。結果:綜合治療組的盆腔炎性包塊患者在癥狀改善、臨床治愈率等方面好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盆腔炎性包塊的臨床診治措施較多,而綜合性的方案能明顯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消除包塊,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盆腔炎性包塊;不同方式;治療比較

盆腔炎(PID)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癥,炎癥可局限于一個部位,也可同時累及幾個部位,盆腔炎發生后長期的盆腔瘀血,加上女性盆腔臟器的炎癥未得到正規、有效地治療,易導致盆腔慢性炎癥性組織學改變,從而導致盆腔炎性包塊發生,出現下腹部疼痛、發熱、陰道流血等臨床表現。隨著現代生活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個人衛生的疏忽,盆腔炎性包塊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者會導致輸卵管受阻、不孕等疾病[1],甚至造成患者心理恐懼,給女性帶來生活工作的不便。如何更有效規范地診治盆腔炎性包塊,消除疾病干擾,治愈患者,這是臨床診治的目標所在,我院近來采取綜合治療的方法,在盆腔炎包塊患者的治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此措施的具體應用與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盆腔炎性包塊患者72例為觀察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綜合治療組)36例中,年齡28~42歲,平均35歲,病程2~6年,彩超示包塊大小3.8cm×2.2cm~12.8cm×6.4cm,對照組(常規治療組)36例中,年齡30~42歲,平均36歲,病程1~4年,彩超示包塊大小3.2cm×2.2cm~11.8cm×5.8cm,所有患者均結合臨床癥狀、盆腔B型超聲檢查、磁共振成像(MRI)確診,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盆腔炎性包塊大小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概述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上一些婦科小手術的無菌操作重視不足以及宮內節育器的廣泛應用,盆腔炎的發病率日益上升,病情的遷延導致包塊產生,平時患者可有白帶增多、當盆腔包塊增大時下腹部疼痛有所增加,具體表現為下腹部的隱痛和鈍痛,呈現間斷發生,而且月經期也會加重。腫塊囊實不均,可呈囊性或囊實性。邊界不清,與臨床表現程度不符。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治療方法,主要是規范化聯合使用抗生素,在西藥抗生素治療的同時采用α-糜蛋白酶5mg或透明質酸酶1500U肌肉注射,隔日1次,5~10次為一療程,以利粘連和炎癥的吸收,另外進行清洗治療,每天清洗外陰時,選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具體略)。

1.3.2 觀察組 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依據病情特點采取綜合治療方法,具體為:

1.3.2.1 基礎措施 進行疾病宣傳教育,令患者保持健康生活,調整情緒,釋放壓力,禁食生冷、辛辣溫熱、刺激性食物,指導健康生活方式,注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低鹽飲食,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切斷感染途徑,勤換內褲,注意衛生,月經期禁止性生活,注意觀察白帶的量、質、色、味。

1.3.2.2 中醫治療 進行辯證后方藥內服,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為治則,根據患者本身的體質和病情對癥下藥,湯劑不便內服者給予中成藥配合,濕熱淤結者服用金雞沖劑,熱毒熾盛、熱入營血者配合使用清開靈注射液。還可取赤芍、桂枝、懷膝、蛇舌草、紅花、當歸、延胡索、川芎、紅藤、敗醬草、土茯苓、澤蘭為主方加水每日坐浴清洗,30 min/次,B超監測盆腔包塊未縮小或較前縮小者還可采用紅藤湯保留灌腸,每晚1次。

1.3.2.3 外敷療法 可用鮮活蒲公英250克,搗爛如泥,外敷下腹部,每日1~2次。每晚睡前30分鐘將一粒野菊花栓放入肛門內約7~8厘米處。10日為一療程。

1.3.2.4 物理療法 有短波、超短波、離子透入等促進盆腔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狀態,提高新陳代謝,以利炎癥的吸收和消退,如用TDP(特定電磁波治療儀)進行理療,刺激盆腔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營養狀態,提高新陳代謝,以利炎癥的吸收和消退。

1.3.2.5 手術治療 年齡達到40歲以上,盆腔炎反復發作,存在小的感染灶宜手術治療,年輕女性應盡量保留卵巢功能,手術以徹底治愈為原則,避免遺留病灶再有復發的機會,行單側附件切除術或子宮全切除術加雙側附件切除術。也可依病情行腹腔鏡治療。

1.3.2.6 心理治療 消除思想上的顧慮,增強治療的信心,增加營養,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合理鍛煉身體,注意勞逸結合,提高機體抵抗力。

1.3.2.7 其它措施 杜絕各種感染途徑,做好避孕工作,盡量減少人工流產術的創傷,

1.4 療效評定 治療12周后觀察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評定標準結合腹部癥狀及體征、體溫、血常規、B超提示盆腔包塊等,痊愈:癥狀完全消失,婦科檢查無陽性體征,超聲檢查無異常發現。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檢查陽性體征大部分轉陰,超聲提示包塊縮小或積液減少2/3以上。有效:癥狀明顯減輕,婦科檢查陽性體征好轉,超聲提示包塊縮小或積液減少1/3以上。無效: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體征無明顯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t檢驗,且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盆腔炎是婦科的常見疾病,而與之密切相關的盆腔炎性包塊的發病原因很多,流產后感染、宮腔內手術操作后感染、經期衛生不良、鄰近器官的炎癥直接蔓延等等。長期的炎癥性包塊易并發附件粘連,影響女性生活工作。診斷時還應結合婦檢,當然超聲檢查對于該病的確診是必不可少的,女性盆腔炎性包塊可以發生在盆腔任何位置,多見于附件區域,形態不規則,周圍有粘連,但不浸潤,內部信號不均勻,MRI檢查能清晰顯示腫塊的大小,所處的位置。

我們采用綜合性的治療方案,由結果看出療效甚好,治愈率方面明顯優于常規治療。實踐中我們認為,盆腔炎性包塊是長期的慢性病變過程,因此綜合性的治療應該是全面的治療,不僅有西藥的治療,還應有中醫、理療、生活調理等方面的治療。臨床研究也顯示,對于盆腔炎性包塊患者配合進行針灸理療、熱敷、熏洗后,有著明顯療效[2]。以往傳統的治療大多進行臨床輸液治療,而我們認為綜合性的治療很有必要,可以從源頭上杜絕各種感染途徑,還可加強自我防范意識。中醫治療對于盆腔炎性包塊有著獨特優勢,我們配合中藥進行清熱解毒、祛濕利水、活血化瘀治療,對于病情癥狀的緩解有很好的療效,實踐中還可采用紅藤湯灌腸,藥理研究證明紅藤、敗醬草、赤芍、延胡索能改善微循環,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三棱、丹參等活血化瘀藥能消炎,抗纖維化,促進包塊的消散。有報道也指出,采用物理治療,組織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可避免炎癥進一步擴散[3]。除多種保守治療措施外,臨床應注意對于反復引起炎癥發作者可行手術治療,以徹底治愈為原則,避免遺留病灶再有復發的機會。

綜上所述,盆腔炎性包塊的臨床診治措施較多,而綜合性的方案能明顯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消除包塊,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建華,陳愛華,梅劍娟.中西藥聯用治療盆腔炎性包塊34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0,12:478.

[2]梁智東,馮惠珍,蘇大年,等.五草湯加大蒜浸液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115例[J].中醫雜志,2014,12(5):125-127.

[3]方曉軍,葉群生.女性盆腔炎性包塊38例診治分析[J].中國保健,2012,12(4):158-16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