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筑改造及其保護研究

2014-05-30 21:18邵琳
中華民居·學術版 2014年9期
關鍵詞:中西方古建筑研究

摘 要:合理地改造和保護古建筑有利于古代傳統建筑文化的妥善保存,更有利于現代建筑在古建筑的影響和作用下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也有效解決了新城發展和古城保護之間的矛盾,為城市文化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本文中簡要介紹了世界各國古建筑改造和保護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古建筑改造保護的歷程與現狀,并從中西方古建筑改造與保護的發展差異中總結出適合我國古建筑改造與保護的方法。

關鍵詞:古建筑;改造保護;中西方;研究

隨著世界發達國家逆城市化的加重,國際主義風格的城市日益顯露出其自身無法抗拒的弊端。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現代建筑的擁擠和形式的單一,地方特色文化的不受重視,使得人們對現代建筑越來越反感,在反感和厭惡之余,人們開始懷念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于是,古代建筑的改造與保護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種時尚和潮流。雖然世界各國發展現狀也因地域、因文化而異,但依然是同多異少。中國古建筑的保護歷程與現狀也受到了關注,保護措施也當仁不讓地發揮著重要作用。綜合中西方文化發展的差異,中國有了獨具特色的古建筑改造與保護方法。

1 世界古建筑改造保護的現狀

世界各國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下,對古建筑的改造保護的現狀不盡相同,但依舊是共同點占主要方面。世界古建筑改造與保護在經歷了一系列漫長而又曲折的發展歷程之后,步入了更加正規化的保護路徑。隨著世界各國對古建筑保護認識的逐步加深,古建筑保護的策略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深度和廣度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深度地挖掘和不斷地尋求更加個性化、創新化、高效化的保護策略與方法,以下便是筆者對世界各國對古建筑改造保護現狀的簡單歸納。

①保護對象的擴展。世界各國的古建筑保護對象不再僅僅限于對那些具有極大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古建筑進行保護[1]。隨著時光的流逝,很多古城都遭受的很大的迫壞,人們逐漸意識到必須將那些應該保護而暫時還沒受到保護的大批古建筑納入保護的對象之內,許多一般的歷史古建筑也應有選擇性的進行保護。②保護范圍加大,不僅僅局限于對古建筑、古景區本身的保護,只要是臨近古建筑的場地,大到一個城市、一條街道、一戶人家,小到一個路燈、一個垃圾桶,甚至是一塊瓦礫,一株植物都應該受到保護。所用的這些與古建筑保護有關的元素都應該納入保護范圍之內,與古建筑本身共同加入改造與保護的行列。③保護深度的增加,世界古建筑的保護將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統統納入保護之中。另外,對該建筑和城市所傳遞的悠久文化氛圍也重點保護起來。④保護組織范圍的擴大。由以前單一的國家保護形式擴充到以國家保護組織為主導,地方保護組織廣泛參與其中發揮保護作用的多樣形式。官方組織與民間組織雙劍合璧,共同發揮作用,提高了古建筑保護措施的執行率,促進全民參與保護古建筑,掀起了一股保護文物古跡的熱潮。五是各國的立法措施日漸完善,健全和有效的法律制度對保護古建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上幾個方面便是世界古建筑改造與保護的主要現狀,這使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很多國家的古建筑改造工作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視,于是官民一心,共同推動本國的舊城改造與保護工作,提高了保護的效率。

2 中國古建筑改造和保護的歷程和現狀

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建立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它始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今已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以文物保護為中心的單一體系的形成階段;增添歷史文化名城為重要內容的雙層次保護體系的發展階段;以及重心轉向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多層次的成熟階段?!?/p>

毋庸置疑,歷史的發展趨勢是前進的,但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在保護體系建立、發展和完善的每個階段,巨大的沉痛和挫折為都事先都保護體系的進步、成熟奠定了基礎,盡管一路不停地建立保護措施,但近代極大的文物破壞率超出了國家和人民的承受范圍。由于近代中國大規模的戰爭持續時間長,后來又經歷國內階級斗爭、改革開放后城市現代化發展。這些一定程度上都成為迫害古建筑和古建筑保護體系的元兇。綜合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文物破壞與保護歷程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2.1 戰爭毀壞,初步立法保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是世界戰場的主戰場,大規模和持久的戰爭使中國的文物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大量的珍貴文物被搶劫以致流失國外,古城建筑遭到了致命毀壞,中國以園林建筑為首的大批的古代建筑遭受到了洗劫,如將死的老人般在夕陽中呻吟和嘆息。為了加大對這些已毀壞古建筑的保護,1930到1956年政府連續出臺了《古物保護法》、《古物保護法細則》、《關于保護文物建筑的指示》、《關于保護地方文物古跡的管理辦法》等等十幾部法律文件對包括古建筑在內的許多文物古跡進行保護[2]??墒怯捎诋敃r中國處于特殊的年代,這些制度和法律僅僅又剛開始制定,執行效果并不是很好。由于當時全國人民普遍缺乏古建筑保護意識,因此,古建筑的保護工作的開展及其不順。

2.2 文革毀壞,立法、宣傳保護

十年文化大革命讓中國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均倒退了二十年,這并不單是一句空話。文革期間以“破壞思舊”為重點的一系列破壞活動使得中國的珍貴文物、歷史文化古跡在二戰的基礎上受到了毀滅性的災害。文革活動對傳統文化的大肆毀滅除了體現在對人性的摧殘上,還有對古建筑等無止境的破壞,例如對岳飛廟、孔林等珍貴建筑的極度摧殘,對以后中國建筑文化的傳承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針對這一現狀,文革后國家又相繼頒布了多項法律條文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特別是197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173條和174條。將文物保護納入到國家刑法的條文中,使文物古跡的保護程度邁出了一大步。還有1982年的《關于保護我國古代文化名城的指示的通知》等,都對文化古跡的保護至關重要[3]。另外,國家對文化名城保護的宣傳工作日益完善,民眾的古城保護意識逐漸提升。

2.3 城市現代化的破壞,保護力度加重

改革開放至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加快了城市現代化進程,為了適應現代化城市的發展,很多古代建筑被摧毀重建新區,這種破壞一直延續至今。當下,古建筑保護的力度更重,一些具有極強針對性的法律文件也相繼出臺。如1994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進一步明確了保護的內容、規劃和成果等。對古建筑的改造與保護意義重大[4]。

3 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城改造與保護方法

世界古城改造的現狀,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其實改造亦是一種保護古城的有效手段,中國與世界優秀國家的的古城保護手段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國應根據自身古城改造和保護的現狀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城改造與保護方式。

3.1 中西方古建筑保護的差異

首先是在歐洲等一些發達國家古建筑的保護意識深入人心,他們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歷史上雖發生過戰爭,古建筑受到破壞,但由于民眾參與其中共同保護,使得大部分保存下來。其次,歐洲一些國家的文物古跡保護法律巨有很強的執行性和操作性,相較于中國流于表面的法律文件,西方的文獻更能較強地促進對古建筑的保護[5]。再次,歐美等許多國家中的的現代化文化發展模式與中國迥異,這也造成了在對古建筑保護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總之民族文化的差異也是其產生保護措施不同的重要因素。中國應借鑒西方國家古建筑改造與保護中的有效手段,構建適合本國國情的古建筑改造與保護方法。

3.2 中國古建筑改造和利用的方法

3.2.1 改造時堅持四原則

中國在改造和保護古建筑時要堅決吸取世界古城改造的優秀經驗,結合自身特點不斷發展、完善改造和利用的有效方式。要順利完成古城改造,必須堅持四原則:①改造利用與古城維護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利于城市的發展、文化的傳承,又能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不損害環境。②改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③堅持“群體性”原則,即建立古代建筑文物保護區,對保護區內的一切進行保護。④堅持安全利用的原則。舊城改造的同時,要對保持原有功能的古建筑加強安全措施的保護,以便改造與保護工作順利進行。

3.2.2 改造時注重結構保存

由于中國古建筑的結構均是木質的,如若不加思索地照搬歐洲對建筑內部進行改造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木質結構的建筑經風吹雨打后會比較疏松、甚至開始腐朽,人們不斷地修葺是不可避免的,在以這種建筑組成的建筑群中,由于建筑一直發生著或巨大或輕微的變化,所以運用結構保存的方式是比較符合實際的[6]。例如對浙江臺州路橋老街的改造就是這樣。將路橋老街的舊建筑按照原有的結構模式進行修葺建筑,雖運用原結構,但改造幅度卻很大,建成效果也令人很滿意。

3.2.3 改造要適當保留建筑外觀

對那些結構較穩固的古建筑要進行外觀保留,即在改造時只需要對建筑內部的細微部位稍加修補或整頓即可。歐洲大部分以堅硬的磚瓦為外觀的建筑,在進行外觀保留時較中國的木質建筑容易,但這并不代表外觀保存的方式不適合對中國古建筑的改造。以木質材料為主題的中國古代建筑中也不乏保存較為完善的,針對這些歷久不衰的建筑,可以進行外觀保留。這樣既能體現中國特色的建筑風格,又能傳遞現代建筑文化精髓。外古老內現代的建筑風格,是現代很多人所追求的。

3.2.4 有意識地對舊建筑進行翻新

時間的悄然流逝讓很多古建筑由盛變衰,在舊城建筑材料發生質變的同時,房屋的某些功能也漸漸消失,布局和擺設也發生的巨大的變化[7]。嚴重紊亂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如斷裂的墻壁、歪斜的室內梁柱,不堪入目的地基,磚瓦剝落的墻面等使古建筑形同廢墟。這時需要將古建筑進行一定程度的翻新,這樣才能促進該建筑的二次利用。翻新是在恢復原建筑所有優點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其文化意義不會因此流失。翻新后的建筑煥然一新,內部擺設的現代化與整個建筑的古文化氣息融為一體,極大愉悅了居住者的心靈。

3.2.5 擴建是古建筑改造的重要手段

擴建的目的是將原有建筑的功能以此種形式進行擴展。在原有建筑的旁邊、或與原有建筑相鄰、相接的地方建立其它與其外貌相似、文化內涵相當的新建筑,于原有的古建筑共同形成一個整體,達到互相補充、互相借鑒的目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當原有的建筑不適應城市發展時,可以運用此種方法對舊城進行改造,以促進古建筑保護與現代城市發展和諧統一。

3.2.6 改造中善于運用多樣的設計手法

在對古建筑改造的過程中,人們除了對改造后建筑功能的考慮之外,最容易想起的就是改造后建筑的外觀與原有建筑的協和度。舊建筑的設計手法繁之又繁,這里主要歸納三種主要的方式:①使改造過的建筑古樸風格和舊建筑相同。②使設計后的建筑與原建筑迥異,呈現不同于舊建筑的新風貌。③設計后的建筑融合現代與古樸的雙重風格,以適應人們對現代建筑的高需求。第一種在國內外運用比較廣泛,強調對歷史風貌建筑的外觀保存。第二種在國內成為一種流行,廣泛應用在改造和設計古建筑的實例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第三種一般流行于國外,在這里就不加細談了。

4 小 結

綜上所述,世界一些國家對古城改造的現狀,給中國的古城建設中的改造和保護提供了有用的范本,使我們不再摸著石頭過河,對古建筑未來的發展看到了一些光明和希望。古建筑改造和保護的方法很多,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物古跡運用恰當的改造和保護方法是一種藝術,值得我們仔細推敲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金磊.漫話世界古建筑與古塔的保護[J].規劃師,1997,02:47~49.

[2]王琬瓊.我國文物建筑保護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3.

[3].國務院批轉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等部門關于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2,04:137~142.

[4]周璐璐.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中的保護區劃問題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3.

[5]顧方哲.歐洲古建筑保護體系的形成與啟示[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135~142.

[6]張海彥.木結構古建筑的結構動力特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7]郭婷婷,馬晴晴.淺談舊城改造中的古建筑保護[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1:443+327.

作者簡介:邵琳(1988-),女,漢族,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古建筑保護。

猜你喜歡
中西方古建筑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講究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中國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與保護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談談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初中英語教學
淺析中西方藝術的思想差異與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