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善論”與“性惡論”

2014-07-04 12:55湯靜宜
商業2.0 2014年6期
關鍵詞:性惡論性善論性惡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摘要:古人在對人性的初始狀態是善還是惡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以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為代表的兩派學說也都有自己的不同道理,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兩家的言論都是正確的,只是兩位圣人在闡述這個問題的時候所站的角度和切入點不同導致了論點的不同。

關鍵詞:性善論;性惡論

1.引言

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在論證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個問題上,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兩個觀點,不能判斷誰的思想更勝誰的一籌,因為在某些方面這只是兩位先秦圣人站在了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對人性的本質進行了闡述。

在孟子的觀點中,人性本善,但是善的行為或者不善的行為是每個人選擇的結果,所以并不是說所有人都可以非常輕松的根據自己的本性去行使善行。遵守自己的本性去行善的人,就是順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是成功。不遵守本性而不行善的人,就不能得天助,不得人心,就不是命,就會逆天而亡。有行善者,有不行善者,“取舍”是孟子的學說的關鍵點,關鍵就是看你是選擇遵從本性還是選擇不遵從本性。所以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強調一個“求”字。

我們可以用教養的哲學來形容荀子的哲學。他的論點是想表明,凡是有價值的、善的東西都是人通過努力而得到的產物。價值是來自于文化的,文化是人所創造的。正是通過這一點看出,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的觀點所說,沒有經過教養的東西都不是善的。荀子的觀點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眰?,拆開來看,即為人為。禽獸有父子,有牝牡,這是自然。而對于父子之親,男女之別,就是非自然,就是社會關系,就是文化和人為的產物。它就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人們的精神所創造的。人就應當有社會關系以及禮數,因為是它們使得人異于禽獸。從這個方面的論證看來,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為人無法避開它,而是因為人應當具備它。

2.君子本性理解對比

2.1性善論

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泵献訌娬{的是君子的本性,即使君子的理想完全實現了,也不會有所增加,就算窘困隱居,也不會有所減少,這是因為本分已經確定了。君子的本性,是在心中根植了仁義禮智,它們所產生的氣色是和潤純正的,充滿身體內,顯現于臉上,延伸到人的四肢。四肢不用等他吩咐,就會明白應該怎樣做。這是君子內心本性里面的仁義禮智的積極作用,這也就是人性本善的體現。

2.2性惡論

但是如果把這句話拿給荀子解釋的話,他應該就會說君子是想得到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的,但是他的快樂并不在這些地方,因為他的快樂在站立在更大的天下的中央,在于安定普天之下的百姓。這些就是貪欲的體現,人們想要土地,這就是貪欲,但是僅僅只有土地的話并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這就是所說的更大的貪欲,因為只有站立在天下的中央才會使他們感到快樂,并且在這過程中有同樣貪欲的人們之間會不斷的進行爭奪,所以這是性惡的體現,荀子的觀點是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期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p>

3.惻隱之心理解對比

3.1性善論

在《孟子·公孫丑上》中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袢俗饕娙孀訉⑷胗诰?,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認為我們之所以會產生惻隱之心,是因為我們看到有孩子要掉到井里了,也就是說我們的惻隱之心是因為我們產生了不忍和同情,而非我們為了其他的功利的原因而產生的情感,這只是我們本性的流露,我們的本性就是向著“仁”的,而“仁”又是性善的表現,所以我們的本性是善的。

3.1性惡論

但是如果讓荀子來解說這句話的話,他應該會說當我們看到有孩子要掉入井中的時候我們會有“怵惕惻隱之心”,當然是先有怵惕之心,才有惻隱之心,怵惕是恐懼、警惕的意思,那么我們為什么會有怵惕之心并且還是先有怵惕之心而后才有惻隱之心呢?原因在于當我們看到有孩子要掉入井中時,首先我們會很私利的想象如果是我們自己掉入井中的話會怎樣,當然這時候我們就會產生怵惕之心,并且感到恐懼。接著我們發現其實自己是安全的,那個要掉下去的那個人并不是自己,所以把別人的危險和自己的安全一對比,我們就會產生同情的惻隱之心。先是產生怵惕然后后才產生惻隱的情感,這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是從自我出發,然后站在了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進行闡述,所以我們對他人的惻隱的來源是怵惕而不是仁,這是人性本惡的體現。試想一下如果是我和孩子一同掉入井里,那么我必然只有怵惕而無惻隱,所以說怵惕才是本性,惻隱不是,然而怵惕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的,這是自私的想法的產物,也就是說人性本是惡的。

4.小結

對于性善還是性惡的論述,孟子和荀子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強調著不同的因素的重要性而開展的,所以有截然不同結論也是很正常的。如果說以自我為中心,以和我的關系由親近到疏遠的邏輯伸展出去,那么孟子習慣用和我比較疏遠的東西與和我比較親近的東西進行對比,相比之下我對和我比較親近的東西會更好一些,所以孟子說人性本善。但是荀子習慣用和我比較疏遠的東西來比較和我比較親近的東西,自然我對和我比較疏遠的東西會比較差,于是他得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孟子和荀子在論述自己的觀點的時候都沒有完全的從整體來論述,都帶有一定的偏向性,但是兩人的思想和觀點都有很大的價值,所以千百年來兩種不同的觀點并存,并且一直能夠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

參考文獻

[1]李宗吾. 厚黑學[M]. 群言出版社, 2006

[2]莫志宏. 性善論與性惡論[J]. 北大信息網, 2003

[3]萬麗華,藍旭. 孟子[M]. 中華書局, 2006

作者簡介:湯靜宜(1993—),女,漢族,貴州貴陽人,學生,管理學學士,單位:山東大學管理學院人力資源專業,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猜你喜歡
性惡論性善論性惡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以荀子、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性惡論之淺析
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啟示
荀子人性論研究綜述
荀子人性論:性惡論,還是性樸論
淺論孟子的仁政與井田制、性善論思想
從孟子“性善論”看“好為人師”的當代意義
淺析孟子的性善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