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

2014-07-04 12:55楊強
商業2.0 2014年6期
關鍵詞:電子信息產業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F41663 文獻標識碼:A

【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編號:CX2014SP133)“資助?!?/p>

摘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加劇,電子信息產業已逐漸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戰略性產業。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增強,產業規模不斷增大,并形成了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為龍頭的三大產業集群區。本文以此為背景,在分析和歸納國內外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區域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路徑選擇進行了分析,并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對我國區域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和展望。

關鍵詞:電子信息產業;產業集群;集群模式;思考和探討

1.引言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不斷融合,信息產業以其高效的生產效率和產業帶動力,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型產業。信息產業最早起源于美國經濟學家弗里茲·馬克盧普(F. Machlup)教授所提出的知識產業一詞,后經過信息經濟學家馬克·波拉特(M. U. Porat)等學者的進一步探討和總結,最終將其定義為:以信息為主要資源,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信息資源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以及圍繞信息的生產、加工、存儲和流通而進行的一系列有關信息服務的新興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產生和成長起來的。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以微電子技術、計算機軟硬件技術、信息網絡、光纖、系統集成、數字化電視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專門從事電子信息產品研發與制造,并提供應用服務的產業組織門類。按照電子信息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可將其分為市場轉型階段、規?;鲩L階段、代工發展三個階段。

2.區域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選擇的理論依據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來,產業集群作為發展區域經濟強有力的手段,已引起不少經濟學家的重視。世界各國由于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產業集群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發展模式。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市場機制發育相對健全,產業集群的形成大多依靠市場機制自動實現對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缺失,使經濟資源難以充分自由流動,因而產業集群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政府等外部力量進行推動。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改革,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產權關系逐漸明晰,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活力。但由于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等硬性約束條件相差懸殊,各個區域經濟發展側重點和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根據各個地區實際情況選擇相配套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2.1基于供應鏈整合的集群模式選擇分析

當某一地區的企業數量眾多、各企業同屬于一個產業或價值鏈的上、中、下游位置,且存在生產過程中的投入產出關系時,為構建一種合理的分工協作關系,以最高效率為客戶創造價值,各企業在供應鏈上應努力形成一種緊密合作、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網絡體系,即由有實力的核心大企業負責產品的最終組裝與生產技術難度大、附加值高、對規模經濟效益反應敏感的配套產品,眾多區域內中小企業以核心大企業的生產流程為主線,除了提供資金和原材料的供應外,還可以根據其生產能力參與技術要求低、批量小、專業性分工高的各種零部件與半成品的生產。

以東莞IT產業集群為例,截止2012年年底,據相關資料統計,整個集群內企業數量達到1800多家,除中央處理器、內存和硬盤外的核心零部件依靠國外進口,其他電腦整機零部件(如敷銅板、彩色顯像管、線路板、電腦磁頭等)均由當地供應商直接供應,整個電腦所需零部件的95%均可在集群內部配齊。

2.2基于要素稟賦的集群模式選擇分析

產業集群作為現代產業空間布局的一種特殊方式,其形成需要八個基本條件:生產流程的可分性、最終產品和相關的支持性服務、產品的可運輸性、具有資源優勢、存在長的價值鏈、具備多維能力、存在網絡創新、市場的可變動性以及企業間具有合作的意愿。在這八個基本條件中,資源優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構成了整個集群成長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具體包括:勞動力儲備狀況、自然資源分布、資金環境狀況、地理位置、交通狀況和服務體系等,其中對集群模式的選擇具有較大影響的兩個因素是勞動力儲備狀況和自然資源分布狀況。

以長三角地區為例,長三角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人才和資本等經濟資源相對充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呈高速增長狀態,電子信息產業作為長三角地區的支柱和先導產業,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的發展,區域特色逐漸明顯,產品檔次及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投資規模不斷增大,并形成了以工業園區和基地為載體,以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軟件為特色的產業集群。

2.3基于外商投資的集群模式選擇分析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一個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其產出一般要建立在大量R&D投入基礎上。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對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引進外資,尤其在我國加入WTO以后,隨著國內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的不斷改善,新一輪的電子信息產業引資腳步進一步加快。

以天津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為例,1991年天津電子信息產業中,國有經濟比重達83.39%,企業間的關系是基于行政命令和計劃安排下的業務關系,企業類型以大中型國有企業為主;但到1992—1998年間,隨著摩托羅拉、三星、IBM、飛利浦、羅姆尼等國際知名IT企業的大量涌入,國有企業產值在天津市整個電子信息產業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6.7%下降到1997年的3.42%,三資企業所占的比重則由1995年的89.9%上升到1997年的95.6%。1998年后,在跨國公司電子信息企業的帶動下,國通過有電子信息企業采取合資、合作以及加工協作配套等方式逐漸融入到跨國公司的全球分工體系中,使得電子信息產業以其強勁的發展勢頭,一躍成為天津市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3.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模式的思考和展望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在發展之初就被各個國家所重視。歐美等發達國家由于市場機制成熟,產業集群大多通過企業的衍生與扎堆等方式逐步自發形成,而發展中國家迫于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在集群的形成上帶有較強的政府行政干預色彩,例如鼓勵和支持地方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科技工業園區、通過財政和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國際IT企業到本國進行投資。在我國,由于各個區域的地理環境不同,產業基礎、市場環境等存在差異,因而在地方集群模式的選擇上應因地制宜,采取和實施能夠充分體現地方經濟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戰略。

3.1政府應以間接干預為手段,引導各地區建立高效合理的集群模式

縱觀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歷程,政府作為一類特殊的市場經濟微觀主體,在產業集群發展初期,為彌補地方產業基礎的薄弱,政府對集群本身及其形成模式的選擇都產生了極其顯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集群區域內的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建設和投資,為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具體包括:①構建以綜合運輸為主體、公路、鐵路、港口等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交通運輸體系;②努力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新型無污染能源,以緩解部分地區能源供應緊張的局面;③加強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一系列關系到地區經濟發展的項目和工程。

二是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降低外資進駐成本,將外資企業與當地企業的產業鏈進行融合,依托外資企業的資金和技術,采用技術模仿和產品代工的方式,建立一個縱向合作且橫向關聯的生產網絡體系。

三是鼓勵和支持區域內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營造一個自由競爭,充滿活力的產業群體。

四是因地制宜,建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工業園區,如原深圳寶安縣的蛇口工業園區。

3.2創新生產組織方式,探尋新的集群發展模式

在現有經濟體制轉型的背景下,通過組織方式創新提高集群的組織化程度,使集群內企業形成約束與激勵相容的利益機制,是地區乃至國家集群突破要素稟賦升級瓶頸、構建動態比較優勢的現實路徑。

首先,在價值鏈研發環節上,可通過在集群內部引入公共創新機構,由其根據市場需求專門從事產品的設計和研發。

其次,在價值鏈生產環節上,為降低原材料采購和運輸成本,可通過引入專業物流公司在原料產地進行定向聯合采購。這種委托代理的采購方式不僅可以降低集群內單個企業的采購成本,而且深化了集群內部的專業化分工程度。

最后,在價值鏈銷售環節上,可通過構建專業化銷售市場和電子商務交易市場等集群公共交易平臺來降低企業的銷售成本,實現銷售網絡的拓展和集群市場容量的擴張。

3.3由傳統引資轉向以改善集群生態環境引資轉變,謀求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集群模式

由于受計劃經濟時期傳統經濟模式的深刻影響,很多集群在發展過程中片面追求產值的絕對增長,而沿襲數量型、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集群區域內企業廢水、廢氣、廢渣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最終致使集群對環境的集中污染超過了集群所在地區的生態承載能力。加入WTO以來,隨著外資在各經濟領域的廣泛介入,以及各區域外資政策的日趨自由化,越來越多的跨國大型企業通過資本跨國轉移,將制造基地轉移到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但最近幾年外資大量涌進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已開始衰減,而由外資企業超規?;a所導致的集群生態環境惡化卻變的越來越嚴重。在此種情況下,為了更加積極有效的引進外資,促進電子信息產業更大的發展,有必要根據國家產業長期發展戰略進一步規范和限制跨國公司的投資領域,積極引入能夠改善集群生態環境的生產企業,比如限制資源消耗型產業的引資、對部分造成環境污染的行業企業依法收取適量環保稅、而對有助于改善集群生態環境的進駐企業則給予稅收減免。

3.4由單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轉變,進一步提高集群經濟效率

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在國際IT產業巨頭的沖擊下,國內電子信息企業通過加工貿易、配套組裝等方式融入到全球產業鏈中,跨國公司憑借其技術和管理上的優勢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核心壟斷地位,這種中心輻射式的產業集群模式在產業發展初期對整個集群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從長遠角度看,“單核狀”的產業集群模式不利于自由公平競爭環境的形成,在集群壯大的后期階段應努力通過各種方式使集群由“單核狀”向“多核狀”發展,以形成良好的自由競爭局面。

一是在吸引外資方面,在堅持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原則上,除繼續加大對美日韓等國家的引資力度外,還需同時拓展來自東南亞和西歐地區的投資,最終形成跨國公司投資企業之間的競爭。

二是大力培育國有以及國有控股的電子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從長遠來看,為防止“產業空洞化”的形成,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不能僅僅滿足于與外商合資、為外商獨資及控股的企業進行配套,還應當集中優勢資金大力培育能夠與跨國公司投資企業相競爭的國有企業,努力構建區域內多核狀產業群,通過給跨國企業施加壓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更新其技術與產品,使集群內企業通過投資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不斷提升其技術水平,最終提升區域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Markusen,A.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72(3):293-313.

[2]郭凌.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淺談.[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12):31-35.

[3]徐穎,張少杰.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動因及模式.[J].經濟縱橫.2004,(08):7-10.

[4]牛旭東.促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創新研究與實證分析.[J].天津大學學報

[5]張小蒂,張弛.產業集群組織創新與動態比較優勢創新.[J].浙江大學學報.2010,(5):126-134.學.2005,(12):127-131.

[6]陳建軍.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同構及產業定位.[J].中國工業經濟.2004,(2):19-27.

作者簡介:楊強(1987—):男,籍貫湖北宜昌,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產業集群。

猜你喜歡
電子信息產業產業集群
高等教育電子信息大類專業分析
基于產業集群導向下中小型企業工業產品創新設計模式再造
新常態下蚌埠市玻璃產業集群發展探究
安徽省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飲品產業集群效應分析
新時期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與規制問題研究
基于產業鏈視角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探究
淺析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對我國的啟示
關于產業集群效應的研究
京津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企業協調創新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