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理論基礎課程的情境教學設計

2014-07-25 13:09聶鐵力梁栩凌
關鍵詞:情境教學

聶鐵力+梁栩凌

摘要: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掀起了本科教學方式的改革。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在教學方法上注重批判型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發了案例教學法、課題導向教學法等。而管理理論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為管理思想,其教學案例和情境難以設計。文章結合“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闡述了框架案例教學法、角色體驗、游戲實驗、設計等多種教學方法,并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情境教學設計。

關鍵詞:課題導向;情境教學;管理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6-0050-02

一、本科生教學改革的方向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成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國際上培養本科人才的導向發生了重要變化,以美國為例,20世紀末期,由于國家競爭加劇、科學技術發展和知識經濟的挑戰,美國將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美國大學協會2001年白皮書《美國研究型大學:服務于國家的機構》指出:“為了維持持續的發展和美國的領袖地位,美國必須傾力培養下一代的科學家、教育家以及政府和工業界的領袖,他們將是我國經濟發展、人民富足和我國在世界上的領導作用的原動機?!?/p>

在此基礎上,美國本科生培養目標由通才型向創新型人才轉型。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指出: “研究型大學應通過一種綜合教育”,“造就出一種特殊的人才,他們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決問題,擁有代表其清晰思維和熟練掌握語言的交流技巧,擁有豐富的多樣化的經驗。這樣的人將是下一個世紀科學、技術、學術、政治和富于創造性的領袖”。

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發布了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報告,例如,1983年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的《國家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1984年美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的《主動學習:發揮美國高等教育的潛力》,1986年美國卡耐

基促進教學基金會的《學院:美國本科生教育的經驗》。這些報告促成了美國本科教學方式方法的根本性改變,重視探究性學習,應用了包括“蘇格拉底教學法(質疑提問式案例教學法)”、“習明納爾(研究課程)”、“案例教學法”、“問題導向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課題導向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高峰體驗(capstone experience)”、“探究性課程(inquiry-based courses)”等等。

大學將新型教學方法應用于本科生教育,與傳統教學相比,特別是要發展下列能力[1]:(1)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能力;(2)發現、評價和運用學習資源的能力;(3)在團隊和小組中合作學習的

能力;(4)以多種方式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5)運用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和發展

的智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管理理論課程是高校培養管理方面人才的重要手段。由于多種原因,管理理論基礎課程,如“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等在高校受歡迎程度低于其他專業課程。這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熱點。管理理論基礎課程中,“組織行為學”課程是研究組織中“人”的方面,學習目的是樹立全面激勵人的潛能的思想,將傳統管理轉變到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主要傳授“激勵人”的思想,理論性強,使用傳統教學,往往會出現內容空洞、難以和企業實踐相結合的現象。在教學中如何改革,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實踐中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管理理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

根據對某高校的“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問卷的調查,在開放式問題“你對本課程教學模式的建議”中,不少學習者建議,采用真實的企業角色模擬,或在課堂組建迷你企業情境,來增加學習的實踐性。

在公開發表的成果里,目前對“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有情境模擬法、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游戲訓練法、探究式教學法、心智優化教學、體驗式教學、就業能力導向等。分析這些新型教學方法,可以發現有以下幾種趨勢:“以學生為中心”、“合作型學習”、“實踐導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情感發展”等。

近年來,各高校越來越重視“體驗式教學”,通過情境創設,以學習者為主體,課堂上組建學習小組,進行游戲活動、角色扮演、案例討論、實驗等,讓學生行動起來,并解決問題,更好地理解組織行為學理論。

這些教學方式的探索,越來越與國際發達國家的教學方法相接近,即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合作分享,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但與國外大學的“課題導向project-based learning”、“流動課堂flowing classroom”相比,還有一定區別。

三、情境教學模式在“組織行為學”中的應用

(一)角色體驗法的由來

體驗式教學具有發現式學習、經驗學習、行動學習、互動學習等特征,是以學生為學習行為主體,使其獲得情感體驗并發展個性的學習模式。美國學者戴維·庫伯構建了體驗式學習模型——體驗學習圈,認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

圖1體驗學習圈

(二)角色體驗教學在“組織行為學”中的應用

通過分析公開發表的成果可知,角色體驗教學模式在課程組織形式上共有的結構有:課程架構、情境設置、分組、活動組織、總結評價、理論及應用等環節。然而,根據教學模式的情境內容設計和活動設計情況,各高校的課程教學改革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教學模式的情境內容設計方面,有些將教學情境設計為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用組織行為學原理規劃學生的職業方向,即“識人先識己”、“管理人先管理自己”[2];有些采用了與組織行為學理論框架相結合的案例作為情境設計的依據[3];應用角色體驗教學模式,在活動設計環節,有角色扮演、實驗、游戲等方式[4]。通過教學改革,原來抽象的管理理論的學習生動活潑起來,和實踐認知結合起來,使學習者真正反思原理的作用。

借鑒其他高校教學改革,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組織行為學”課程的情境設計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1)對于組織行為學概述,包括人性觀和發展歷程等內容,采用綜合性、框架式案例,結合對現實企業的參觀、了解等,了解組織中人的因素的作用、各類型企業人力資源激勵狀態等情況,為今后章節的展開打好基礎。

(2)在個體行為講授中,采用貫穿型角色體驗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對應組織的一個部門,給出組織架構和層級結構。賦予小組成員的部門角色,如財務科科長、技術研發部主任、銷售部的銷售員等。要求學生對企業的各個相關部門的業務和功能比較熟悉,有一定的前期了解。角色分配好后,在整個章節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都以社會角色參與到課程內容中。例如可以進行部門人員選聘、個性評估、員工滿意度、組織承諾度測評等。

(3)進入群體行為學習時,主要在群體決策、群體結構、高效團隊的組建等知識點上,采取游戲、實驗、案例角色扮演、無領導小組等,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各種課程活動,體驗群體行為特征。例如,學習處理沖突方式時,使用角色扮演,設置兩難情境:大學生銷售員想要把書銷售給人事科科長但受到辦公室主任的阻撓,辦公室主任則要阻止人事科科長購買,又不能使用強迫;人事科科長想要購買,但要考慮辦公室主任的要求等等。在沖突中,參與活動的學生可能表現出超高的處理沖突的技術,也展現了各自的人格特征。用無領導小組模擬群體決策:共同做出決策或得到一個方案,以此觀察群體中的角色結構和解決問題能力。

(4)在激勵和領導理論環節,以案例演出和討論的方式,學習每種激勵理論。還可以邀請校外企業導師走進來,與學生進行實踐方面的理念交流。

(5)組織結構和組織變革章節,可以對簡化的真實企業進行組織結構設計,并給出多種方案。

對比美國的課題導向教學,國內角色體驗教學模式還局限在課堂之內。與美國的流動教室相比,其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驗室和企業中去;把外面的人——企業管理者請進來,參與教學。美國高校一般通過校友會,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企業提供真實的案例情境,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將理論真正應用到解決企業問題中。

參考文獻:

[1]劉寶存.為未來培養領袖: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重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齊姍.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探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2,(11).

[3]蔣萍.“框架案例”教學法在“組織行為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師,2013,(12).

[4]鄭鐵.游戲在組織行為學本科教學中的效用探析[J].高教論壇,2008,(3).

收稿日期:2013-12-08

作者簡介:聶鐵力(1968—),女,遼寧錦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管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學改革課題“角色體驗教學模式在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中的作用——以‘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為例”(2012JGYB32) 階段性成果;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優秀教學團隊(PHR201107219)資助

endprint

摘要: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掀起了本科教學方式的改革。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在教學方法上注重批判型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發了案例教學法、課題導向教學法等。而管理理論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為管理思想,其教學案例和情境難以設計。文章結合“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闡述了框架案例教學法、角色體驗、游戲實驗、設計等多種教學方法,并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情境教學設計。

關鍵詞:課題導向;情境教學;管理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6-0050-02

一、本科生教學改革的方向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成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國際上培養本科人才的導向發生了重要變化,以美國為例,20世紀末期,由于國家競爭加劇、科學技術發展和知識經濟的挑戰,美國將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美國大學協會2001年白皮書《美國研究型大學:服務于國家的機構》指出:“為了維持持續的發展和美國的領袖地位,美國必須傾力培養下一代的科學家、教育家以及政府和工業界的領袖,他們將是我國經濟發展、人民富足和我國在世界上的領導作用的原動機?!?/p>

在此基礎上,美國本科生培養目標由通才型向創新型人才轉型。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指出: “研究型大學應通過一種綜合教育”,“造就出一種特殊的人才,他們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決問題,擁有代表其清晰思維和熟練掌握語言的交流技巧,擁有豐富的多樣化的經驗。這樣的人將是下一個世紀科學、技術、學術、政治和富于創造性的領袖”。

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發布了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報告,例如,1983年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的《國家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1984年美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的《主動學習:發揮美國高等教育的潛力》,1986年美國卡耐

基促進教學基金會的《學院:美國本科生教育的經驗》。這些報告促成了美國本科教學方式方法的根本性改變,重視探究性學習,應用了包括“蘇格拉底教學法(質疑提問式案例教學法)”、“習明納爾(研究課程)”、“案例教學法”、“問題導向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課題導向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高峰體驗(capstone experience)”、“探究性課程(inquiry-based courses)”等等。

大學將新型教學方法應用于本科生教育,與傳統教學相比,特別是要發展下列能力[1]:(1)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能力;(2)發現、評價和運用學習資源的能力;(3)在團隊和小組中合作學習的

能力;(4)以多種方式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5)運用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和發展

的智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管理理論課程是高校培養管理方面人才的重要手段。由于多種原因,管理理論基礎課程,如“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等在高校受歡迎程度低于其他專業課程。這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熱點。管理理論基礎課程中,“組織行為學”課程是研究組織中“人”的方面,學習目的是樹立全面激勵人的潛能的思想,將傳統管理轉變到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主要傳授“激勵人”的思想,理論性強,使用傳統教學,往往會出現內容空洞、難以和企業實踐相結合的現象。在教學中如何改革,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實踐中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管理理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

根據對某高校的“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問卷的調查,在開放式問題“你對本課程教學模式的建議”中,不少學習者建議,采用真實的企業角色模擬,或在課堂組建迷你企業情境,來增加學習的實踐性。

在公開發表的成果里,目前對“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有情境模擬法、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游戲訓練法、探究式教學法、心智優化教學、體驗式教學、就業能力導向等。分析這些新型教學方法,可以發現有以下幾種趨勢:“以學生為中心”、“合作型學習”、“實踐導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情感發展”等。

近年來,各高校越來越重視“體驗式教學”,通過情境創設,以學習者為主體,課堂上組建學習小組,進行游戲活動、角色扮演、案例討論、實驗等,讓學生行動起來,并解決問題,更好地理解組織行為學理論。

這些教學方式的探索,越來越與國際發達國家的教學方法相接近,即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合作分享,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但與國外大學的“課題導向project-based learning”、“流動課堂flowing classroom”相比,還有一定區別。

三、情境教學模式在“組織行為學”中的應用

(一)角色體驗法的由來

體驗式教學具有發現式學習、經驗學習、行動學習、互動學習等特征,是以學生為學習行為主體,使其獲得情感體驗并發展個性的學習模式。美國學者戴維·庫伯構建了體驗式學習模型——體驗學習圈,認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

圖1體驗學習圈

(二)角色體驗教學在“組織行為學”中的應用

通過分析公開發表的成果可知,角色體驗教學模式在課程組織形式上共有的結構有:課程架構、情境設置、分組、活動組織、總結評價、理論及應用等環節。然而,根據教學模式的情境內容設計和活動設計情況,各高校的課程教學改革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教學模式的情境內容設計方面,有些將教學情境設計為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用組織行為學原理規劃學生的職業方向,即“識人先識己”、“管理人先管理自己”[2];有些采用了與組織行為學理論框架相結合的案例作為情境設計的依據[3];應用角色體驗教學模式,在活動設計環節,有角色扮演、實驗、游戲等方式[4]。通過教學改革,原來抽象的管理理論的學習生動活潑起來,和實踐認知結合起來,使學習者真正反思原理的作用。

借鑒其他高校教學改革,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組織行為學”課程的情境設計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1)對于組織行為學概述,包括人性觀和發展歷程等內容,采用綜合性、框架式案例,結合對現實企業的參觀、了解等,了解組織中人的因素的作用、各類型企業人力資源激勵狀態等情況,為今后章節的展開打好基礎。

(2)在個體行為講授中,采用貫穿型角色體驗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對應組織的一個部門,給出組織架構和層級結構。賦予小組成員的部門角色,如財務科科長、技術研發部主任、銷售部的銷售員等。要求學生對企業的各個相關部門的業務和功能比較熟悉,有一定的前期了解。角色分配好后,在整個章節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都以社會角色參與到課程內容中。例如可以進行部門人員選聘、個性評估、員工滿意度、組織承諾度測評等。

(3)進入群體行為學習時,主要在群體決策、群體結構、高效團隊的組建等知識點上,采取游戲、實驗、案例角色扮演、無領導小組等,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各種課程活動,體驗群體行為特征。例如,學習處理沖突方式時,使用角色扮演,設置兩難情境:大學生銷售員想要把書銷售給人事科科長但受到辦公室主任的阻撓,辦公室主任則要阻止人事科科長購買,又不能使用強迫;人事科科長想要購買,但要考慮辦公室主任的要求等等。在沖突中,參與活動的學生可能表現出超高的處理沖突的技術,也展現了各自的人格特征。用無領導小組模擬群體決策:共同做出決策或得到一個方案,以此觀察群體中的角色結構和解決問題能力。

(4)在激勵和領導理論環節,以案例演出和討論的方式,學習每種激勵理論。還可以邀請校外企業導師走進來,與學生進行實踐方面的理念交流。

(5)組織結構和組織變革章節,可以對簡化的真實企業進行組織結構設計,并給出多種方案。

對比美國的課題導向教學,國內角色體驗教學模式還局限在課堂之內。與美國的流動教室相比,其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驗室和企業中去;把外面的人——企業管理者請進來,參與教學。美國高校一般通過校友會,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企業提供真實的案例情境,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將理論真正應用到解決企業問題中。

參考文獻:

[1]劉寶存.為未來培養領袖: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重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齊姍.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探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2,(11).

[3]蔣萍.“框架案例”教學法在“組織行為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師,2013,(12).

[4]鄭鐵.游戲在組織行為學本科教學中的效用探析[J].高教論壇,2008,(3).

收稿日期:2013-12-08

作者簡介:聶鐵力(1968—),女,遼寧錦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管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學改革課題“角色體驗教學模式在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中的作用——以‘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為例”(2012JGYB32) 階段性成果;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優秀教學團隊(PHR201107219)資助

endprint

摘要: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掀起了本科教學方式的改革。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在教學方法上注重批判型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發了案例教學法、課題導向教學法等。而管理理論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為管理思想,其教學案例和情境難以設計。文章結合“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闡述了框架案例教學法、角色體驗、游戲實驗、設計等多種教學方法,并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情境教學設計。

關鍵詞:課題導向;情境教學;管理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6-0050-02

一、本科生教學改革的方向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成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國際上培養本科人才的導向發生了重要變化,以美國為例,20世紀末期,由于國家競爭加劇、科學技術發展和知識經濟的挑戰,美國將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美國大學協會2001年白皮書《美國研究型大學:服務于國家的機構》指出:“為了維持持續的發展和美國的領袖地位,美國必須傾力培養下一代的科學家、教育家以及政府和工業界的領袖,他們將是我國經濟發展、人民富足和我國在世界上的領導作用的原動機?!?/p>

在此基礎上,美國本科生培養目標由通才型向創新型人才轉型。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指出: “研究型大學應通過一種綜合教育”,“造就出一種特殊的人才,他們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決問題,擁有代表其清晰思維和熟練掌握語言的交流技巧,擁有豐富的多樣化的經驗。這樣的人將是下一個世紀科學、技術、學術、政治和富于創造性的領袖”。

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發布了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報告,例如,1983年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的《國家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1984年美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的《主動學習:發揮美國高等教育的潛力》,1986年美國卡耐

基促進教學基金會的《學院:美國本科生教育的經驗》。這些報告促成了美國本科教學方式方法的根本性改變,重視探究性學習,應用了包括“蘇格拉底教學法(質疑提問式案例教學法)”、“習明納爾(研究課程)”、“案例教學法”、“問題導向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課題導向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高峰體驗(capstone experience)”、“探究性課程(inquiry-based courses)”等等。

大學將新型教學方法應用于本科生教育,與傳統教學相比,特別是要發展下列能力[1]:(1)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能力;(2)發現、評價和運用學習資源的能力;(3)在團隊和小組中合作學習的

能力;(4)以多種方式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5)運用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和發展

的智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管理理論課程是高校培養管理方面人才的重要手段。由于多種原因,管理理論基礎課程,如“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等在高校受歡迎程度低于其他專業課程。這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熱點。管理理論基礎課程中,“組織行為學”課程是研究組織中“人”的方面,學習目的是樹立全面激勵人的潛能的思想,將傳統管理轉變到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主要傳授“激勵人”的思想,理論性強,使用傳統教學,往往會出現內容空洞、難以和企業實踐相結合的現象。在教學中如何改革,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實踐中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管理理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

根據對某高校的“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問卷的調查,在開放式問題“你對本課程教學模式的建議”中,不少學習者建議,采用真實的企業角色模擬,或在課堂組建迷你企業情境,來增加學習的實踐性。

在公開發表的成果里,目前對“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有情境模擬法、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游戲訓練法、探究式教學法、心智優化教學、體驗式教學、就業能力導向等。分析這些新型教學方法,可以發現有以下幾種趨勢:“以學生為中心”、“合作型學習”、“實踐導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情感發展”等。

近年來,各高校越來越重視“體驗式教學”,通過情境創設,以學習者為主體,課堂上組建學習小組,進行游戲活動、角色扮演、案例討論、實驗等,讓學生行動起來,并解決問題,更好地理解組織行為學理論。

這些教學方式的探索,越來越與國際發達國家的教學方法相接近,即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合作分享,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但與國外大學的“課題導向project-based learning”、“流動課堂flowing classroom”相比,還有一定區別。

三、情境教學模式在“組織行為學”中的應用

(一)角色體驗法的由來

體驗式教學具有發現式學習、經驗學習、行動學習、互動學習等特征,是以學生為學習行為主體,使其獲得情感體驗并發展個性的學習模式。美國學者戴維·庫伯構建了體驗式學習模型——體驗學習圈,認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

圖1體驗學習圈

(二)角色體驗教學在“組織行為學”中的應用

通過分析公開發表的成果可知,角色體驗教學模式在課程組織形式上共有的結構有:課程架構、情境設置、分組、活動組織、總結評價、理論及應用等環節。然而,根據教學模式的情境內容設計和活動設計情況,各高校的課程教學改革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教學模式的情境內容設計方面,有些將教學情境設計為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用組織行為學原理規劃學生的職業方向,即“識人先識己”、“管理人先管理自己”[2];有些采用了與組織行為學理論框架相結合的案例作為情境設計的依據[3];應用角色體驗教學模式,在活動設計環節,有角色扮演、實驗、游戲等方式[4]。通過教學改革,原來抽象的管理理論的學習生動活潑起來,和實踐認知結合起來,使學習者真正反思原理的作用。

借鑒其他高校教學改革,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組織行為學”課程的情境設計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1)對于組織行為學概述,包括人性觀和發展歷程等內容,采用綜合性、框架式案例,結合對現實企業的參觀、了解等,了解組織中人的因素的作用、各類型企業人力資源激勵狀態等情況,為今后章節的展開打好基礎。

(2)在個體行為講授中,采用貫穿型角色體驗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對應組織的一個部門,給出組織架構和層級結構。賦予小組成員的部門角色,如財務科科長、技術研發部主任、銷售部的銷售員等。要求學生對企業的各個相關部門的業務和功能比較熟悉,有一定的前期了解。角色分配好后,在整個章節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都以社會角色參與到課程內容中。例如可以進行部門人員選聘、個性評估、員工滿意度、組織承諾度測評等。

(3)進入群體行為學習時,主要在群體決策、群體結構、高效團隊的組建等知識點上,采取游戲、實驗、案例角色扮演、無領導小組等,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各種課程活動,體驗群體行為特征。例如,學習處理沖突方式時,使用角色扮演,設置兩難情境:大學生銷售員想要把書銷售給人事科科長但受到辦公室主任的阻撓,辦公室主任則要阻止人事科科長購買,又不能使用強迫;人事科科長想要購買,但要考慮辦公室主任的要求等等。在沖突中,參與活動的學生可能表現出超高的處理沖突的技術,也展現了各自的人格特征。用無領導小組模擬群體決策:共同做出決策或得到一個方案,以此觀察群體中的角色結構和解決問題能力。

(4)在激勵和領導理論環節,以案例演出和討論的方式,學習每種激勵理論。還可以邀請校外企業導師走進來,與學生進行實踐方面的理念交流。

(5)組織結構和組織變革章節,可以對簡化的真實企業進行組織結構設計,并給出多種方案。

對比美國的課題導向教學,國內角色體驗教學模式還局限在課堂之內。與美國的流動教室相比,其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驗室和企業中去;把外面的人——企業管理者請進來,參與教學。美國高校一般通過校友會,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企業提供真實的案例情境,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將理論真正應用到解決企業問題中。

參考文獻:

[1]劉寶存.為未來培養領袖: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重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齊姍.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探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2,(11).

[3]蔣萍.“框架案例”教學法在“組織行為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師,2013,(12).

[4]鄭鐵.游戲在組織行為學本科教學中的效用探析[J].高教論壇,2008,(3).

收稿日期:2013-12-08

作者簡介:聶鐵力(1968—),女,遼寧錦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管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學改革課題“角色體驗教學模式在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中的作用——以‘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為例”(2012JGYB32) 階段性成果;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優秀教學團隊(PHR201107219)資助

endprint

猜你喜歡
情境教學
探究情境教學與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融合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情境教學模式探究
淺析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會計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淺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