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校企協同育人路徑探究

2014-07-25 13:16吳御生
關鍵詞:協同育人校企高校

摘要:校企協同育人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高校激發、增強企業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路徑主要包括:合理選擇協同育人企業,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利共贏;加強校企協同育人的過程管理,為合作的長效運行提供保障;調整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使企業能在協同育人中獲得人才收益。

關鍵詞:協同育人;高校;校企;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6-0074-03

作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重要途徑的校企協同育人是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無論是合作形式、內容,還是合作成效,我國的校企協同育人跟發達國家相比都處于淺層次階段,眾多企業尤其是知名企業缺乏積極參與的動力,普遍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現象,即所謂的“校企合作失靈”[1]。如何激發、增強眾多企業,特別是知名企業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動力,推進合作向多方位、深層次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擬從高校的角度,探索校企合作路徑,激發、增強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動力,使校企深度融合,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

一、合理選擇協同育人企業,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利共贏

筆者對28個企業的組織校企協同育人的高層管理者進行問卷調查,在調查中,我們給出了七個影響校企協同育人主要因素選項,要求企業作為被調查者按重要程度從高到低列出三項。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表1),目前企業認為影響他們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最重要因素是校企雙方的利益分配,將其列為第一、第二和第三選項的份數分別為16、6和2,這說明企業最關注的是經濟收益,特別是直接的經濟效益。

表1企業認為影響校企協同育人主要因素

在市場經濟的知識經濟時代,校企協同育人既是教育活動,也是經濟活動,是一種互利共贏、平等的合作,合作必須建立在雙方地位平等、利益均衡的基礎上[2]。若協同育人只突出、強調一方的主體地位與利益,合作勢必不能長效持久。

高校盡管已普遍認識到,校企協同育人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有效路徑,但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模式和舊教育體制的影響,作為協同育人主體的高等學校,普遍存在著對校企合作的市場化認識不足,沒有把校企合作放到市場經濟中來認識和實踐,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解決學生的實習實踐崗位、改善辦學條件、實現學術抱負,這勢必會導致協同育人的另一方——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因此,在校企協同育人的實踐中,普遍存在 “校企協同失靈”現象。

如何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利共贏,克服“校企協同失靈”?協同育人企業的合理選擇極為重要。高校應本著對學生負責,對學??沙掷m發展負責的精神,科學合理地選擇企業。因為在校企協同育人中,合作雙方資源與能力的異質性與互補性的程度決定了校企雙方合作動機的強弱,任何一方的實力太弱,就會使另一方的合作動機減弱,合作就難以為繼。因此,要探尋校企協同育人的實施路徑,合理選擇協同育人企業是第一步,是起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合作雙方互利共贏。其主要實施步驟如下:第一是對企業的技術實力與信譽進行調查,了解是否適合與其進行校企協同育人,與其進行校企協同育人能否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第二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調查企業的需求,分析校企協同育人能為企業提供什么服務;第三是調查了解本校的優勢資源,分析本校能為企業發展提供什么服務,努力構建高校服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正處快速發展、科技較先進、科技含量較高的成長型企業代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趨勢,產生著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而且迫切需求高技術人才,有更高的積極性參與人才培養。高校應與此類企業深入溝通、廣泛合作,這樣有利于高等教育與先進科學技術保持同步,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高校應認真、全面地研究分析此類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特征,樹立與其合作、為其服務的意識,積極為其培養人才,以此促進校企的深度融合。只有這樣,高校才能為企業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務、做出貢獻、創造價值,盡可能地保證企業在協同育人中能得到相應的利益保障,調動、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動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大學生提供參與生產管理與科研活動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錘煉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提升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

二、加強校企協同育人的過程管理,為合作的長效運行提供保障

從筆者對企業的調研統計可以看出,對校企協同育人失敗原因的歸結上,企業認為主要是校企雙方合作教育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企業獲利較少(表2)?!捌髽I獲利較少”是預料之中的,而“管理制度不健全”反映了目前校企雙方在協同育人中存在管理制度缺失或模糊的問題。所以要提高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和合作效率,除了須考慮企業利益補償外,還應該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表2企業對協同育人失敗因素的歸因

校企協同育人的建立與運行過程是一個起始于驅動機制,成長于溝通機制,歸結于分配機制的有機過程。前期的準備充分,選擇合適的合作方,是校企協同育人的起始,此時校企資源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只是一種可能。加強校企協同育人的過程管理,才是實現校企資源優勢互補的重要途徑,才能促進科學、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的形成,為合作的長效運行提供保障。

(一)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雙方的信息交流極為重要,筆者的調研結果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都認為在校企協同育人期間建立雙方的信息交流渠道很重要(表3)。資源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是一個動態過程,只有信息交流暢通,才能及時化解矛盾,互相了解對方的需求,使校企的資源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動態過程始終保持平衡。

表3建立信息交流渠道重要性統計表

(二)構建適合校企協同育人的教學運行和管理機制

要真正深化校企合作,必然會帶來學校管理模式、教學體系的全面變革。由于企業的生產經營與學校教學存在著各自的規律與特點,導致在校企合作期間難免出現時間上的矛盾沖突。為了解決校企合作的時間錯位,高校應適應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與規律,突破傳統的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適應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管理制度,以減少企業負擔,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協同發展的辦學目標。

(三)采用集中—混合專業的實習教學管理模式

高校安排大學生的實習實踐教學大多是集中進行的,同一專業學生數量多,一般是幾十甚至上百人同時出現在有限的崗位[3],客觀上使企業的正常生產受到影響與干擾,使得有意接納學生實習實踐的企業也有畏難情緒,而且,由于企業有豐富經驗的指導教師的數量有限,大學生很難得到有效的指導與實踐鍛煉機會,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而集中—混合專業的實習管理模式的集中指的是一個合作企業接納幾十甚至上百的學生同時進行實習實踐,而混合專業指的是在同一合作企業的學生是由多專業組成的。其優點可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在同一合作企業有幾十名學生進行實習實踐,有利于學校進行監控與管理;不同專業的學生分散在不同崗位與部門,不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并有利于企業指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為企業的人力資源建設提供較全面詳細的資料,獲得合適的人才;企業指導教師有時間、有精力指導學生實習實踐,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更易得到提升。

endprint

三、調整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使企業在協同育人中獲得人才收益

筆者通過對28個企業的組織校企協同育人的高層管理者的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表4),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利益考量就是人才收益,獲得合適、穩定的企業人才,所占比例為32.14%,遠超于其他選項。人才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但在企業招聘人才的一兩次面試中,無法鑒定一名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往往在大學生進入企業后,企業對新員工會有大約半年至一年的考察期,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通過學生教學實習,企業和大學生可相互了解、考察,顯然比在短暫的筆試、面試中考察人才全面透徹得多。而且這些學生比較熟悉企業工程流程與業務,不用進行崗前培訓就能直接上崗,大大節約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但是,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存在著脫離實際需求的現象,學生能力結構不符合職業要求。筆者對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表1),在七個影響校企協同育人因素選項中,企業將雙方的利益分配列為第一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為37.35%,將“學生素質”列為第二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為24.10%,這兩個選項所占的比例遠超其他五個選項,間接地反映了企業對當前高校學生素質的不滿意,導致了在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不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是不少用人單位招聘不到滿意的大學畢業生,相當程度上導致了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上普遍缺乏合作的“內驅力”。

表4企業進行校企協同育人的目的

為了加強大學生專業能力適應性的培養,構建適應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知識結構,使企業能在校企合作中獲得合適的人才,得到人才收益,各高校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須充分考慮新技術、新成果等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沿知識、專業特性及高校的辦學定位,充分調動企業與高校進行協同育人的積極性,保證校企合作的長久有效。

(一)將新技術、新成果等前沿知識納入課程計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等社會經濟發展前沿知識不斷涌現,高校的教學內容常常滯后于行業發展,普遍存在“用昨天的技術培養明天的人才”的現象[4]。因此,高校應積極與企業建立廣泛的緊密聯系,可以到用人單位進行調研,了解每一種專業所面對的各種職業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任職要求,了解生產、科研中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新成果及社會經濟發展前沿知識,將它們納入課程計劃,調整課程體系,使其日趨科學、完善,確保專業課程內容符合職業崗位要求。這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不僅能使大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還能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促進學生合理的創新知識結構的形成及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適應企業需求,激活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內驅力”。

(二)根據專業的特性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

高校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須根據各專業所面對的各職業對大學生的任職要求,充分考慮專業的特性。對于那些,要求畢業生須有一定的專業深度和專業能力,經過較強專業訓練才能勝任,有較多從事技術含量較高、專業型的工作的專業,高校就應為該專業學生開設較高比例的專業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盡可能提升他們的專業化勞動生產能力。以機械類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例,這個專業涵蓋了五個專業方向: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熱加工工藝、鑄造、塑性成形工藝及設備和焊接工藝及設備,在1998年專業調整之前這是五個不同的專業。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 如果采用研究型大學的課程結構, 要求學生在四年中學習如此廣泛的內容,勢必會造成專業能力弱化,專業特長不突出的結果。目前有些大學畢業生由于所學專業的專業性不強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是明證。因此,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采取寬口徑專業招生、窄專業方向培養的辦學理念,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更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5]。而對于一些專業,諸如文科類應用型專業,除了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外,更多是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其課程體系的設置可采用開設更多通識課程,加強基礎課程,設置綜合課程等途徑實現,重視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等就業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跨學科混合型創新人才。以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為例,當今媒體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新聞傳播專業的知識,還要注重對社會學、政治學等跨學科的學習,以加強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把關意識。因此,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須培養具有新聞傳播專業知識和政治、歷史、社會相關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三)充分考慮高校的辦學定位

社會發展既需要科學研究人才,也需要應用型創新人才;既需要有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人才,也需要跨學科混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應充分考慮學校的辦學定位,加強培養大學生專業能力的適應性。對于研究型大學來說,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是其首要目標,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應遵循“寬口徑、厚基礎、求創新”的理念,強調其知識的系統性與理論深度、學科自身的邏輯發展,拓寬學科基礎,倡導學科交叉,把科學研究納入到本科的課程體系,激發大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系統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以及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應用型大學生來說,其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學生需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其各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重視、強調教學內容的適用性與難度的適度性,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大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顧金峰等.校企合作失靈:原因與矯正措施[J].現代教育管理,2013,(3).

[2]沈云慈.市場經濟視角下校企合作的問題及其化解[J].中國高等教育,2010,(15).

[3]都昌滿.高校學生實習:問題分析與解決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陳小虎.校企融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5]李堯,劉秀蓮.應用型高校的寬口徑招生與窄專業方向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9,(11).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簡介:吳御生(1966—),男,廣東揭東人,廣州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教學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2012年度廣州大學教育教學研究“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機制研究與探索”(廣大辦[2012]3號)階段性成果

endprint

三、調整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使企業在協同育人中獲得人才收益

筆者通過對28個企業的組織校企協同育人的高層管理者的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表4),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利益考量就是人才收益,獲得合適、穩定的企業人才,所占比例為32.14%,遠超于其他選項。人才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但在企業招聘人才的一兩次面試中,無法鑒定一名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往往在大學生進入企業后,企業對新員工會有大約半年至一年的考察期,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通過學生教學實習,企業和大學生可相互了解、考察,顯然比在短暫的筆試、面試中考察人才全面透徹得多。而且這些學生比較熟悉企業工程流程與業務,不用進行崗前培訓就能直接上崗,大大節約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但是,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存在著脫離實際需求的現象,學生能力結構不符合職業要求。筆者對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表1),在七個影響校企協同育人因素選項中,企業將雙方的利益分配列為第一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為37.35%,將“學生素質”列為第二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為24.10%,這兩個選項所占的比例遠超其他五個選項,間接地反映了企業對當前高校學生素質的不滿意,導致了在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不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是不少用人單位招聘不到滿意的大學畢業生,相當程度上導致了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上普遍缺乏合作的“內驅力”。

表4企業進行校企協同育人的目的

為了加強大學生專業能力適應性的培養,構建適應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知識結構,使企業能在校企合作中獲得合適的人才,得到人才收益,各高校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須充分考慮新技術、新成果等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沿知識、專業特性及高校的辦學定位,充分調動企業與高校進行協同育人的積極性,保證校企合作的長久有效。

(一)將新技術、新成果等前沿知識納入課程計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等社會經濟發展前沿知識不斷涌現,高校的教學內容常常滯后于行業發展,普遍存在“用昨天的技術培養明天的人才”的現象[4]。因此,高校應積極與企業建立廣泛的緊密聯系,可以到用人單位進行調研,了解每一種專業所面對的各種職業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任職要求,了解生產、科研中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新成果及社會經濟發展前沿知識,將它們納入課程計劃,調整課程體系,使其日趨科學、完善,確保專業課程內容符合職業崗位要求。這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不僅能使大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還能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促進學生合理的創新知識結構的形成及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適應企業需求,激活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內驅力”。

(二)根據專業的特性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

高校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須根據各專業所面對的各職業對大學生的任職要求,充分考慮專業的特性。對于那些,要求畢業生須有一定的專業深度和專業能力,經過較強專業訓練才能勝任,有較多從事技術含量較高、專業型的工作的專業,高校就應為該專業學生開設較高比例的專業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盡可能提升他們的專業化勞動生產能力。以機械類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例,這個專業涵蓋了五個專業方向: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熱加工工藝、鑄造、塑性成形工藝及設備和焊接工藝及設備,在1998年專業調整之前這是五個不同的專業。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 如果采用研究型大學的課程結構, 要求學生在四年中學習如此廣泛的內容,勢必會造成專業能力弱化,專業特長不突出的結果。目前有些大學畢業生由于所學專業的專業性不強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是明證。因此,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采取寬口徑專業招生、窄專業方向培養的辦學理念,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更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5]。而對于一些專業,諸如文科類應用型專業,除了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外,更多是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其課程體系的設置可采用開設更多通識課程,加強基礎課程,設置綜合課程等途徑實現,重視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等就業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跨學科混合型創新人才。以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為例,當今媒體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新聞傳播專業的知識,還要注重對社會學、政治學等跨學科的學習,以加強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把關意識。因此,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須培養具有新聞傳播專業知識和政治、歷史、社會相關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三)充分考慮高校的辦學定位

社會發展既需要科學研究人才,也需要應用型創新人才;既需要有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人才,也需要跨學科混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應充分考慮學校的辦學定位,加強培養大學生專業能力的適應性。對于研究型大學來說,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是其首要目標,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應遵循“寬口徑、厚基礎、求創新”的理念,強調其知識的系統性與理論深度、學科自身的邏輯發展,拓寬學科基礎,倡導學科交叉,把科學研究納入到本科的課程體系,激發大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系統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以及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應用型大學生來說,其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學生需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其各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重視、強調教學內容的適用性與難度的適度性,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大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顧金峰等.校企合作失靈:原因與矯正措施[J].現代教育管理,2013,(3).

[2]沈云慈.市場經濟視角下校企合作的問題及其化解[J].中國高等教育,2010,(15).

[3]都昌滿.高校學生實習:問題分析與解決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陳小虎.校企融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5]李堯,劉秀蓮.應用型高校的寬口徑招生與窄專業方向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9,(11).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簡介:吳御生(1966—),男,廣東揭東人,廣州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教學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2012年度廣州大學教育教學研究“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機制研究與探索”(廣大辦[2012]3號)階段性成果

endprint

三、調整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使企業在協同育人中獲得人才收益

筆者通過對28個企業的組織校企協同育人的高層管理者的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表4),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利益考量就是人才收益,獲得合適、穩定的企業人才,所占比例為32.14%,遠超于其他選項。人才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但在企業招聘人才的一兩次面試中,無法鑒定一名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往往在大學生進入企業后,企業對新員工會有大約半年至一年的考察期,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通過學生教學實習,企業和大學生可相互了解、考察,顯然比在短暫的筆試、面試中考察人才全面透徹得多。而且這些學生比較熟悉企業工程流程與業務,不用進行崗前培訓就能直接上崗,大大節約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但是,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存在著脫離實際需求的現象,學生能力結構不符合職業要求。筆者對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表1),在七個影響校企協同育人因素選項中,企業將雙方的利益分配列為第一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為37.35%,將“學生素質”列為第二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為24.10%,這兩個選項所占的比例遠超其他五個選項,間接地反映了企業對當前高校學生素質的不滿意,導致了在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不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是不少用人單位招聘不到滿意的大學畢業生,相當程度上導致了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上普遍缺乏合作的“內驅力”。

表4企業進行校企協同育人的目的

為了加強大學生專業能力適應性的培養,構建適應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知識結構,使企業能在校企合作中獲得合適的人才,得到人才收益,各高校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須充分考慮新技術、新成果等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沿知識、專業特性及高校的辦學定位,充分調動企業與高校進行協同育人的積極性,保證校企合作的長久有效。

(一)將新技術、新成果等前沿知識納入課程計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等社會經濟發展前沿知識不斷涌現,高校的教學內容常常滯后于行業發展,普遍存在“用昨天的技術培養明天的人才”的現象[4]。因此,高校應積極與企業建立廣泛的緊密聯系,可以到用人單位進行調研,了解每一種專業所面對的各種職業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任職要求,了解生產、科研中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新成果及社會經濟發展前沿知識,將它們納入課程計劃,調整課程體系,使其日趨科學、完善,確保專業課程內容符合職業崗位要求。這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不僅能使大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還能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促進學生合理的創新知識結構的形成及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適應企業需求,激活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內驅力”。

(二)根據專業的特性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

高校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須根據各專業所面對的各職業對大學生的任職要求,充分考慮專業的特性。對于那些,要求畢業生須有一定的專業深度和專業能力,經過較強專業訓練才能勝任,有較多從事技術含量較高、專業型的工作的專業,高校就應為該專業學生開設較高比例的專業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盡可能提升他們的專業化勞動生產能力。以機械類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例,這個專業涵蓋了五個專業方向: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熱加工工藝、鑄造、塑性成形工藝及設備和焊接工藝及設備,在1998年專業調整之前這是五個不同的專業。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 如果采用研究型大學的課程結構, 要求學生在四年中學習如此廣泛的內容,勢必會造成專業能力弱化,專業特長不突出的結果。目前有些大學畢業生由于所學專業的專業性不強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是明證。因此,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采取寬口徑專業招生、窄專業方向培養的辦學理念,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更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5]。而對于一些專業,諸如文科類應用型專業,除了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外,更多是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其課程體系的設置可采用開設更多通識課程,加強基礎課程,設置綜合課程等途徑實現,重視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等就業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跨學科混合型創新人才。以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為例,當今媒體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新聞傳播專業的知識,還要注重對社會學、政治學等跨學科的學習,以加強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把關意識。因此,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須培養具有新聞傳播專業知識和政治、歷史、社會相關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三)充分考慮高校的辦學定位

社會發展既需要科學研究人才,也需要應用型創新人才;既需要有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人才,也需要跨學科混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應充分考慮學校的辦學定位,加強培養大學生專業能力的適應性。對于研究型大學來說,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是其首要目標,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應遵循“寬口徑、厚基礎、求創新”的理念,強調其知識的系統性與理論深度、學科自身的邏輯發展,拓寬學科基礎,倡導學科交叉,把科學研究納入到本科的課程體系,激發大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系統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以及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應用型大學生來說,其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學生需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其各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重視、強調教學內容的適用性與難度的適度性,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大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顧金峰等.校企合作失靈:原因與矯正措施[J].現代教育管理,2013,(3).

[2]沈云慈.市場經濟視角下校企合作的問題及其化解[J].中國高等教育,2010,(15).

[3]都昌滿.高校學生實習:問題分析與解決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陳小虎.校企融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5]李堯,劉秀蓮.應用型高校的寬口徑招生與窄專業方向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9,(11).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簡介:吳御生(1966—),男,廣東揭東人,廣州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教學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2012年度廣州大學教育教學研究“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機制研究與探索”(廣大辦[2012]3號)階段性成果

endprint

猜你喜歡
協同育人校企高校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由“依附”走向“聯動”: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