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研究現狀調查
——基于近十年期刊論文的分析

2014-08-24 03:28方宇波
河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生態化英語課程因子

方宇波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 外語系,江蘇 南京 210036)

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研究現狀調查
——基于近十年期刊論文的分析

方宇波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 外語系,江蘇 南京 210036)

教育環境“生態化”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改革的方向。學術期刊是研究人員發表最新學術觀點的主陣地,期刊論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且及時的呈現方式,從期刊論文的計量分析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研究現狀,包括教育生態系統因子,“教”“學”與“物理環境”三大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對“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研究走向提出建議。

教育生態;大學英語;研究現狀;內容分析

一、引言

陳堅林(2008)[1]解讀2007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后簡稱《課程要求》),認為大學英語課程向教學理念“國際化”、多媒體教學“正?;?、課程管理“三級化”以及教育環境“生態化”的方向發展。教學環境“生態化”部分指出生態化大學英語課程課堂系統為改革重點。

“教育生態學”自1866年創用,經過發展,已成為一種思想、一種觀點、一種特殊的研究方法。1932年,沃勒(Waller,W.)所著的《教學社會學》中提出“課堂生態學”(ecology of classroom)概念。1976年,勞倫斯·克雷明(Cremin, L. A.)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書中率先提出“教育生態學”(ecology of education)概念。國外的研究內容主要側重于微觀教育生態學、教育生態因子生態學和宏觀教育生態學。微觀教育生態學研究學校生態環境、課堂生態環境及其對個體行為和教育教學的影響;教育生態因子生態學研究教育生態系統中影響系統發展變化的重要生態因子;宏觀教育生態學研究教育作為一個有邊界、有范圍、有層次、各因子功能協調一致的生態系統,具體研究教育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特征、功能、運行機理等。1990年以后,我國大陸相繼出版了三部《教育生態學》,至今已成為我國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近年來,大學英語教育生態化課程體系得到了積極的研究。學術期刊是研究人員表達最新學術理念與觀點的平臺,期刊論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現方式,從期刊論文的計量分析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本主題的研究現狀,主要是“在做什么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本主題的研究走向提出建議。

二、研究樣本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樣本

為了解近十年研究狀況,課題組選擇CNKI數據庫作為研究樣本采集數據庫,檢索“主題”為“教育生態”的論文(時間截至2013年底),在檢索結果中以“大學英語”為“主題”進行再檢索,得出257條記錄,剔除一些非論文信息,這十年間共計發表了224篇相關論文。這些論文的年度分布情況如圖1。

圖1 有關“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研究的期刊論文數量年度分布

從圖1中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相關論文數量開始呈增加的趨勢,這與2007版《課程要求》的出臺,以及專家給予教學理念指導發展方向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信息技術支持的文獻研究法對大量文獻材料進行分析。具體使用了EXCEL、SPSS等數據處理分析軟件完成數據采集與處理。

三、研究過程與討論

本研究對“做了什么研究”進行了調查,同時有選擇性地通過對政策文件和期刊論文的研讀來解讀調查數據與圖表。一般而言,一篇論文有3到5個關鍵詞。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呈現研究內容,發現研究重點。

(一)高頻關鍵詞統計與研究重點分析

課題組通過拆分論文信息中的關鍵詞,依據普通詞匯表清除關鍵詞中普通詞匯的部分(如“設計”“現狀”“應用”等內涵不明確的普通詞匯),對關鍵詞的頻次進行統計,按頻次排序,選取頻次不低于3次的關鍵詞,共計50個,見表1(每個關鍵詞后的括號表示該關鍵詞的出現頻次)。位居前20位的關鍵詞,可以發現諸如“教育生態、生態化、課堂生態、網絡環境學習、學習環境、生態化教學”等得到了重點研究,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高頻關鍵詞(文獻頻次不低于3次,共計50個)

通過普通詞匯的統計能夠更好地反映所關注內容的一致性。因此,關鍵詞被歸類成普通詞匯,并統計普通詞匯頻次,可以更加準確地理清研究概貌,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普通詞匯高頻詞(文獻頻次不低于10次,共計18個)

由此進一步了解到:目前“大學英語”的“教育生態”存在“生態失衡”,分析“生態位”與“因子”的關系,利用“網絡環境學習”“多媒體”與“信息技術”, 以“可持續發展”“自主發展”“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和諧構建”“生態化課堂”。

(二)研究內容討論

外語教學系統作為一種微觀的生態系統,指在外語教學環境內生存的各種要素或者因子(教、學、物理環境等) 與環境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在這個整體中,各種教學要素相互競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環。如表1和表2所示,研究者圍繞著教學環境內生存的各種要素(因子)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合論文,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課題組統計了研究者對各因子研究結果的比例,依據關注度比例,依次為“教”因子、“物理環境”因子和“學”因子,如圖2所示。

圖2 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環境要素研究比例分布圖

1.“教”因子

研究者普遍分析了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環境的現狀,發現由于高校擴招造成了師生比例失衡、多樣化的學習者與大的授課環境失衡;生源在基礎知識、學習動機、態度、學習環境資源以及對教學內容反應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差異,導致教育生態失衡;教育生態位偏差;教育生態主體(教師培養)發展相對滯后;語言學習輸入與輸出不平衡;課堂物理環境優于社會和價值環境,社會環境最差;應試教學目標與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生態目標不平衡;傳統教育方法難以實現教育的生態功能;語言知識傳授與文化能力發展不平衡;語言學習不可持續;評價機制單一,等等。針對以上失衡現象,研究者以教育生態學為理論依據,從以下幾個方面(按研究成果比例排序)進行了深入研究:

(1)課堂教學。通過對共同點的研究發現,研究者在以下幾點上達成共識:1)課堂生態平衡具有復合性, 即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物理、社會和價值環境與課堂主體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平衡。通過凈化美化學習環境,人性化座位編排等,營造生態化課堂物理環境;通過優化師生生態位,促進師生多向交流,平衡男女比例,拓展并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激活第二課堂,營造生態化課堂社會環境;通過淡化英語等級考試與終結性考試,強化學習內動力,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變換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創造愉悅心境,開設多種選修課,豐富教學內容與手段,建立主體交往互動的仿生模式,營造生態化課堂價值環境。2)樹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課堂主旨,既注重英語的“工具”作用,又注重利用工具提升學生綜合人文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策略和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持續發展的生態優化教學目標。培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重構整合包括英語語言知識、文化素養知識和元認知知識的生態化教學內容,注重利用專業、實用、有特色的教材,拓展利用多媒體、流媒體、超文本、網絡、移動等教育與學習資源。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開展師生與教學媒體互動;采用情境、開放式教學方式,開展師生互動;采用合作化教學方式,開展生生互動等。通過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內部評價(自我評價)和外部評價(教師和小組成員評價)相結合,構建多元化評價提高教學評估的科學有效性。3)利用“限制因子定律”,營造師生相互作用的課堂心理環境,根據社會群聚性與阿里氏原則,加強教師心理環境意識,根據耐度定律與最適度原則,篩選加工有效信息,增加“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根據花盆效應原則,建構師生開放的心理觀。4)網絡環境下課堂生態的構建,構建學生友好型網絡學習平臺,生態主體轉變角色,平等的網絡空間可以增加學習與練習機會,生態信息豐富多樣,便于加強監控,實現網絡異步交流。

(2)課程研究。韓戈玲(2011)認為不同類別的高校應該建立不同生態結構的個性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各校需充分考慮學科專業要求和學生個體差異,設置合適的大學英語課程。針對不同類別的課程實施教學,力求避免“千課一面”。李新民(2010)提出課程整合可詮釋為以《課程要求》為綱,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學理論、教師、學生、教材等相互作用來實現網絡生態環境的構建。章木林[2](2012)認為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營造理想的教學環境,以實現一種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新型學習方式,將教學目標、結構、模式、內容和資源開發等因素有機結合,自主學習與面授教學整合,突破耐度定律,課堂物理環境和網絡虛擬環境整合,破解花盆效應,EGP、EGE、ESP 整合,發揮邊緣效應,提升教師素養,關注限制因子,重構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結構。章木林[3](2013)提出通過“3+1”課程范式、“1+1+X”教學模式、“1+X”課程結構、“3+X”評價體系來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生態化課程體系。

(3)教學模式構建。封磊(2010)、曲曉慧(2011)、賈秋仙(2011)、夏英姿(2012)、于娜(2013)等提出實行分層教學模式,構建一個開放、民主、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金晏旻(2012)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在線教學與課堂授課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純網絡學習存在的不足,提高學生的效率、興趣、寫作信心以及英語寫作水平,充分說明混合式學習在網絡寫作課程中是可行且有效的。

(4)教學改革。陳興莉(2010)認為教育改革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同時進行,積極主動地、多層面地去適應賴于生存與發展的外部環境,使改革向聯系、整體、平衡、發展的方向前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采用生態化模式,調動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主體的積極性,體現“以生為本”,用形成性與終極性評價來考核與管理,促進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谏鷳B學的基本精神,采用網考對考試內容與考試方式進行改革。鄭珺(2009)提出“三位一體”的改革方案。課程設置上,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經濟改革的新需求,增設專業英語課程,加強大學生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構建“精選”知識、感悟學習、討論常規化的課堂生態模式;樹立第二課堂活動觀;樹立社會實踐觀,打破課堂局限性,把課堂延伸到社會中,強化課內學習與課外運用的關聯,注重課堂教學與外界社會的互動。孫璐[4](2013)指出計算機網絡應與外語課程進行全面的整合,建立一個動態平衡的課程體系,通過構建個性化的課程組織形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外語環境,促進個性化教學發展以達到教學改革的目標。

(5)課外延展。課外語言學習系統作為整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研究者從第二課堂、課外和后續課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構建整體化教學原生、延生、再生和創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樹立學生主體的生態觀,倡導學生利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進行自主學習,舉辦各種英語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加強第二課堂的監控;開設后續課程,提倡個性化學習;加強課外學習,發掘學生的個性,培養其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6)教育生態主體——教師?,F代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要求教師調整生態角色,重新定位,不斷反思教學與自我,努力創建生態化課堂。[5]首先,教育生態系統中,教師擁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且向多元化發展。其次,教師應調整好與環境的關系,成為課堂生態環境的營造者、管理者,教學資源和課程體系的研發者、整合者、建構者,團隊合作和人際關系的參與者、協調者;與學生的關系,教師是學生的興趣激發者,學生情感和生命教育的關懷者、推動者,學生心理疏導者,教學的組織者,學科文化和學習過程的對話者、診斷者、評價者,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最后,教師這一生態種群自身素養定位,知識技能和教學理論的學習者、研究者,觀念意識和文化教學的創新者、探索者,教學改革和教師發展的實踐者、反思者,多元文化素質提升者。

其他,研究者還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第一,《課程要求》的分析解讀。譚瑋[6](2008)提出它所蘊含的適應性、主體性、可持續發展性等教育生態學的教學理念。陳玲(2012)提出教學模式體現出開放性、動態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生態特征。新型生態教學環境以師生為課堂生態主體,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繼而衍生出多元共生類和競爭類教學策略。第二,教學監控。研究者提出“自監”“調節”“隱形”的生態化教學監控運行機制,“全程全員”“過程控制”與“廣泛參與”的生態化教學監控保障機制。

2.“物理環境”因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大學英語課程不斷深入整合,課程生態結構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7](后簡稱《規劃綱要》)中提到“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物理環境發生了變化,影響著整個教育生態。研究者以“網絡環境”“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數字化學習資源”作為物理環境主要因素構建教育環境展開了深入研究。主要內容:第一,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定位,幫助建立和發展新型學習生態系統,擴展和改善人際社會互動;[8]第二,現代信息技術的參與,能夠構建不同時空的課堂環境,網絡虛擬環境,建立新型仿真的學習生態系統,破解花盆效應;第三,現代教育技術的參與,構建以生為本的個性化生態環境,使學習者的差異性和個性統一。[9]

現代教育技術給大學英語教育環境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問題,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如:第一,多媒體課堂的僵化現象。多媒體作用被夸大,造成“越位”傾向;教學課件與信息泛濫;多媒體教學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第二,網絡虛擬環境構建的仿真學習生態系統存在監控困難,教學與學習評價不準確等問題。第三,學生與教師ICT素養欠缺,影響了現代教育技術參與的教育改革。[10]ICT素養指的是個體恰當利用信息、通信和技術工具獲得、管理、整合、評價信息,建構新知識,為有效參加社會活動而與他人交流的興趣、態度和能力。

3.“學”因子

教育生態中的“生”具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活著的,有生命的”;其二是學生。研究者大量集中研究“教”因子的同時,對“學”因子也投入了關注。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如上所示,現代教育技術成為大學英語教育的必備因素,學習者的ICT素養成為構建和諧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孟亞茹(2009)采用實證調查研究法對該情況進行了解,使我們關注到學習者的ICT素養水平對高校有效配置資源,教師進行合理的課程計劃,課內和課下自學形成平衡的生態系統構建,以及教學改革、教材編寫、課程設置等的參考依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自主學習作為復雜因子的結合體,自身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動態的生態環境。構建多媒體網絡輔助下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增加課堂互動,從激發學習動機、提升學習策略切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教師放手,讓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避免“花盆效應”;基于“生態位”原理師生、生生角色準確定位,促進良性競爭;實現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外界環境之間動態、和諧、平衡的互動交流,生態型的自主學習系統不僅僅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且是各生態主體間積極、主動、互動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換。(3)學習者的學習個性品質培養,是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譚瑋(2008)提出學習者學習的獨立自主性和創造性等良好學習個性品質只有在和諧、開放、自主的生態化英語課堂中才能養成。生態化英語課堂能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喚起學習者積極的學習動機和培養交往能力,培養學習者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4)基于教育生態學原理,構建和諧的學習生態環境能幫助解決學習困難者的心理問題,學習困難者通過提升自身的挫折容忍度、通過自我實現預言來強化正面的評價由此克服“習得無助”現象,跨越學習中的障礙。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選取2003年至2013年有關“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研究的期刊論文為分析對象,采用文獻計量法,調查“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研究現狀,調查結果表明:從研究內容來看,“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研究涉及微觀教育生態學與教育生態因子生態學,覆蓋了“教”“物理環境”及“學”三因子。不同部分關注程度不一,首先,比較集中研究了“教”因子,有關“課堂教學”的研究最多,同時還從不同方面對“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改革”“課外延展”“《課程要求》解讀”及“教學監控”進行了豐富的研究,足見研究的深入與多樣;其次,由于現代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的整合,“物理環境”因子的研究聚焦在了現代信息技術對大學英語課程的生態影響,以及新型學習系統的構建、生態主體的定位與ICT素養等方面,同時,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對大學英語課程物理環境的沖擊,已經呈現出一些問題;最后,“學”因子的研究主要關注了“自主學習”“學習者個性與心理”等方面,這一項研究成果非常有限。

在未來研究方向方面,從相關指導性綱領來看,現代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的全面深度融合無疑將成為今后研究和實踐的重點,已有研究還比較薄弱,有待加強;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著眼于“教”,遵循《規劃綱要》的指引,“學”因子研究亟待深入,研究力量有待加強;實證研究甚少,統計數據顯示,本主題的研究成果中,僅不足10%通過實證研究完成,教育工作者應加強科研綜合素養培養,采用系統科學的科研方法,使行動研究與實證研究取得科研成果。

[1]陳堅林.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對07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新解讀[J].外語電化教學,2008(1):3-8.

[2]章木林.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0):35-38.

[3]章木林.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大學英語生態化課程體系[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3(2):108-112.

[4]孫璐.生態學視角下的商科院校大學外語個性化教學改革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155-158.

[5]周文娟.基于“雙向融合”的“泛在學習”與教師角色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11):86-90.

[6]譚瑋.英語課堂生態與學習個性的培養 [J].課程·教材·教法,2008(4):58-62.

[7]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Z].2013.

[8]安琦.基于實證研究的網絡語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化思考[J].外語電化教學,2009(5):58-62.

[9]魏晶.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外語學習者個體生態環境建構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0(11):69-75.

[10]孟亞茹.高校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大學生ICT素養和影響因素[J].外語電化教學,2009(11):30-34.

InvestigationofCurrentSituationontheEducationalEcologyofCollegeEnglish——BasedonAnalysisofJournalPapersinthePast10Years

FANG Yubo

(English Department, The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Ecological education” is the reform orient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he academic journals are the main front for researchers to publish the latest academic point of view. Journal papers are the ways of timely pres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cology of college English, in a certain extent, can be describ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journal papers, including ecological factors——“teaching”, “learning”, and “physical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result of which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cology of college English is brought forward.

educational ecology; college English; current situation; content analysis

2014-09-25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網絡環境下高職多元生態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11-YB-05)

方宇波(1975-),女,河南南陽人,文學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及教學法研究。

H319

A

1008-469X(2014)06-0085-05

猜你喜歡
生態化英語課程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數上的非線性ξ-Jordan*-三重可導映射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一些關于無窮多個素因子的問題
影響因子
生態產業化 產業生態化
我的健康和長壽因子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科技園區生態化創新發展分析
金融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大學英語課程委婉語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