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立德樹人與高職素質教育的互動共振

2014-10-09 19:47劉順霞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4年8期
關鍵詞:高職教育立德樹人意義

劉順霞

摘 要: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周紀一》中云:“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笔前?,一個人如果心術不正,那縱有淵才何用?然而目前的高職教育中,過于“市場化”的專業教育,導致的德育教育缺失現象越來越嚴重。我們不僅深思:如何把“立德樹人”與高職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務呢?

關鍵詞:立德樹人 高職教育 措施 意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226-02

在市場經濟初期,由于迫切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國內高職教育應運而生,短短十幾年間,就達到1200多所,站了高??傄幠:驮谛I陌氡诮健,F在河南省的高職教育院校更是過半還多。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目前的高職教育中,過于“市場化”“功利化”的專業教育,導致的德育教育缺失,人們精神追求的虛脫,所以起得一系列社會危機、人行危機、信仰危機等,讓我們不得不驚醒,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現在的高職教育。

1 高職德育教育缺失的現狀

近年來,我們發現注重技能培養的高職院校,在突出技術性、專業性、針對性,強調技術教育的過程中,將注意力過多的放在了關注職業與個人生計的關系、職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經濟功能之上,淡化了職業技術教育的德育功能。

據調查,目前地方高職高專人文德育課程對外上報的情況是:一般設置有7門課程,學時約占總學時的1/8。表面上看來學時的安排比較合理,但從實際教學時間看,德育教育的課程開設任然擺脫不了“形式化”和“邊緣化”的命運。不少高校設人文教育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付各類“檢查”。檢查人員來時是一張課程表,檢察人員走后又是另外一張課程表。根本沒有從培養學生德育素質的方面去真抓實干,如此流于形式的德育教育,何以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

2 高職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

2.1 過于實利的教育定位

導致高職人文教育缺失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高職教育過于實利的教育。由于受近年來經濟功利思潮的強烈沖擊,一些高校過度地追求商業價值、迎合市場利益,并以此來制定自己的教育目的,導致目前高職高專的教育目的定位大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片面突出技術性、專業性、針對性,過分強調以技術應用能力的“訂單式”培養模式。雖然教育主管機構不同層面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可在實際執行中,許多高職高專在課程設計、師資配備上都不同程度的傾向于實利主義的教學目的。這種勢力主義的教學目的,淡化了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課程結構的不合理,制約了人文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的開設。

2.2 嚴峻的就業壓力

2013年全國畢業生達到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創歷史新高。一方面是社會崗位需求的下降,一方面是畢業生的暴增,據人民日報2013年5月10日報道:據2013年2月初,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今年計劃的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嚴峻的就業形勢使今年成為“最難就業年”。從學歷結構看,由于畢業生人數的急劇增加,特別是碩士和博士的大幅增加,高職高專就業空間日益逼仄。何況現在用人單位,依然存在“人才高消費”的錯誤觀念,盲目追求高學歷人才(缺乏必要的人才成本概念),這樣的錯誤觀念人為的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增加了就業障礙。因此在就業市場上特別尷尬。

從學歷機構看,由于畢業生人數激增,特別是博士和碩士大幅增多,用人單位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因此與博士、碩士和本科相比,高職大專生就業空間日益逼仄,就業率將大為不如。研究生初次就業率最高、本科生初次就業率略低,高職高專初次就業率最低。何況現在用人單位,依然存在“人才高消費”的片面用人觀念,盲目追求高學歷人才(缺乏必要的人才成本概念),人為地給高職高專畢業生制造就業障礙,一方面由于專業性不如本科生,另一方面技能方面往往不如中專生,因此在就業市場上特別尷尬。在這樣一個就業壓力之下,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就業條件,一些高職院校由原來的半年實習實訓延長為一年。這樣一來人文德育課程的開設則往往讓位于專業課程,使之流于形式,疲于應付。

2.3 社會的環境的功利

社會大環境的功利化制約了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發展,科技的飛速發展是企業面臨著優勝劣汰的白熱化競爭,從客觀上加劇了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功利性需求。高職院校迫于現實的就業壓力與市場導向,必須按照企業的現實要求設置課程和教學計劃,按照企業的“訂單”培養學生,只關注學生對先進技術設備的熟練使用與對先進工藝的嫻熟掌握,根本不重視人文德育課程。許多高職院校把原本三年的課程設置壓縮到兩年,留下一年的時間讓學生頂崗實習,這樣的教育模式最終只能培養出“有技能”“有能力”的“空心人”“機器人”。

2.4 學生對教育認識的偏差

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圍繞著“升學指揮棒”打轉,學校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的思想文化素質教育重視不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學生個體,學生普遍存在德育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視作粉飾教育的錯誤觀念,認為它是浪費時間、影響分數的副科從而放棄。加上高職院校學生多為升學考試中的低分人群,選擇就讀高職高專本身屬于無奈或迫不得已,學技術找工作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動力,這種觀念無形中嚴重影響了學生主動接受人文素質教育洗禮和熏陶的積極性,也就無法體驗素質教育滌蕩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了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而且違背了教育的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因此,高職院校應將德育教育擺在重要位置,貫穿于在校教育全過程,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

3 高職德育教育缺失的后果

還記得著名“錢學森之問”——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是我們知識分子的悲哀、是我國教育的悲哀,但最終原因缺失德育教育趨勢的悲哀?!皩I化”“市場化”現代化教育所導致的事業的功利、追求的世俗,社會責任、理想信仰和探索精神的缺失:治學—— 圖一夕成名;經商—— 圖一夜致富;從政—— 圖一步登天。這樣的教育是培養不出創新性、發明型的大師級人才的。為什么我們的國家富有了,可車禍沒致死卻死于路人冷漠的現象出現了?為什么因一點點個人私欲家長未及時滿足,而弒殺父母親人的慘案發生了?為什么現在“官二代”“富二代”們的丑聞越來越多了?不敢攙扶的老太太所引起的道德現象讓我們倍感尷尬!

現今社會上出現的所有這些,并非人們的知識缺失、能力缺失,而是人們精神的缺失,良知的缺失。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周紀一》中所言:“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笔前?,一個人如果心術不正,那縱有淵才何用?

美國匹斯堡大學史學系、社會系許倬云教授在2003年“素質教育高層論壇”上深刻指出,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是非??膳碌?。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質、人文素質方面的缺失更為嚴重。高職院校學生過于注重“考級拿證”缺乏團結友愛、人文關懷,不善與人相處,對國情、民情和法律地位缺乏應有的認同感。

4 增強高職素質教育的途徑

大力加強國學教育是增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國學是素質教育的最好推手,浩瀚淵深的華夏文化,不僅涵蓋了諸子百家的精神修養,道德觀念,而且是入骨入髓的民族信仰、民族精神。比如:道家思想體現出的“求真”“向善”“致知”“崇德”等等的思想;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浩然之氣”等等思想;法家推崇的“法不阿貴”“行不避大臣,賞不遺匹夫”“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華而不實,虛而無用”“行成于思,毀于隋。業精于勤,荒于嬉”等等理念;墨家尊崇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非命”“節用”“節葬”等著名思想;無不彰顯出中華人文素質教育的美。

所以說國學是中華傳統思想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的基石。有鑒于此,我們應該大力提倡:高職中沒有開設國學課程的必須開設,把開設半年或者一年的改為三年,要把國學作為貫穿整個大學的課程來學習。學國學說到底就是救人,救人的心,救人的靈魂?!?/p>

5 高職德育教育的深遠意義

職業教育的發展正朝著形式多樣化、專業寬泛化、層次高移化方向發展。我們不能局限于培養出一線的技術工人,我們要讓這些一線工人成為發明家、創造家,那么我們就應該從現在做起,改進和加強他們的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提高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讓他們從“機器人”“空心人”成為“以天下為己任”的發明家、創造家。讓職校生在工作中思考、在操作中改進、在實踐中創新,真正體現“立德樹人”與“職業教育”的互動共振。

現在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是古中國人的后裔,這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個奇跡。我們華夏民族為什么會有如此驚人的生命力呢?這應該歸功于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一代一代傳承的民族精神。這正是我們現在德育教育中最精華的部分。我泱泱中華自古以禮儀立邦、以德化服人,而中華的五千年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魂靈、是入骨如髓的精神支撐,正是這個精神使我們民族無論歷經多少磨難都不曾被他人所滅,任何想征服中國的民族,都最終被中國的文化所征服。

6 結語

有鑒于此,在高職院校廣泛開展人文德育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笨梢姟耙婪ㄖ螄彪m然能使百姓免于刑法,但卻沒有羞恥之心,國民的素質也不會因法而提高,如果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改進和加強高職學生德育教育,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提高民族的素質修養,精神內涵,那么就不會僅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過硬技能的技術型人才,而且還能培養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文化素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較強的創新能力的德才兼備的人才。這樣教育下去國民就不是因懼于法而安分守己,而是因發自內心的道德素養讓其有“羞恥之心、仁義之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穩定、才能發展、才能長治久安、才能真正的強大。這才是教育的偉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向東,盧雙盈.職業教育學新編[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2] 王岳川.中國下一步是文化崛起[M].北京青年報,2008(6).

[3] 李繼延.社會經濟轉型時期高職教育的使命[N].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2-2-27.

猜你喜歡
高職教育立德樹人意義
有意義的一天
生之意義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微商思維在高職市場營銷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現象及應對措施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