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治理視域下的網絡圍觀現象分析

2014-10-27 15:50王莉超
新聞世界 2014年10期
關鍵詞:社會治理

王莉超

【摘 要】網絡圍觀極大地推動了公民政治參與的過程,是豐富治理主體,創新治理理念,推進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友好互助合作,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但是非理性的網絡圍觀隨時可能帶來社會風險,給社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用理性透視熱點,守望社會公平正義,可以從政府角度、媒介角度和社會大眾角度采取相應措施,充分發揮網絡圍觀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效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關鍵詞】社會治理 網絡圍觀 積極效應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正式以文件形式提出“社會治理”。治理理論關注社會管理力量的多元化格局,重視發揮公民社會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它的實質就是在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良性的互動關系。①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手機網民達5.27億,整體即時通信用戶規模在移動端的推動下超5億。龐大的網民、龐雜的聲音匯聚在一個錯綜復雜的輿論場,產生了強大的集聚效應。眾多網友通過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網絡渠道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人物、熱點事件、熱門話題等進行大量點擊、跟帖或評論,制造社會輿論,促發社會行動,見證社會變遷。

虛擬世界的網絡圍觀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是豐富治理主體,創新治理理念,推進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友好互助合作,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網絡圍觀是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渠道,“網絡問政”是形成社會監督的重要手段,理性的網絡圍觀是公民合理利用新媒體捍衛自身權利,傾吐內心聲音,敦促社會事務、社會問題盡快解決的有效方法,讓社會治理方式更加合理、完善。因此應超脫網絡作為“工具性存在”的視角來考察虛擬社會運動,推動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

一、網絡圍觀現象的成因分析

網絡圍觀是網絡群體自發的一種心靈參與的視覺圍觀。新媒體的碎片化、分眾化、開放性、互動性等特征是圍觀現象形成、發展的基礎,非常契合民眾尋找訊息、表達自我、滿足更高層次需求的動機與心理。網絡圍觀出現并迅速形成一種社會癥候,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和現實原因。

1、社會轉型期的“集體無意識”

塞繆爾·亨廷頓曾指出:“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中則滋生著動亂?!雹谖覈幱诮洕D型與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利益結構重新組合,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社會心理出現焦慮和迷茫。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當前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比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③加上政策制定不夠公開透明,體制操作規則模糊,外部溝通缺乏有效的公民參與渠道等原因,使公眾的自身權益失去保障或受到損害,網絡圍觀成為他們維護利益、表達訴求的一種手段。但是蜂擁而至的網絡圍觀帶有集體無意識性,帶來的群體壓力型傳播效果,建設性和破壞性共存,“起哄”和“使命感”、“正義感”等相互摻雜,呈現出意義的復雜性和多面性特征。

2、“群體極化”心理易受暗示和傳染

社會心理學認為,“群體會增強群體中的原有傾向,通過討論而對成員已有觀點的增強或夸大效應就是所謂的群體極化”;“當群體傾向于尋求共識而不是深入分析時,就會出現集體迷思——群體極化的極端?!雹芫W絡傳播容易造成群體意見的極端化傾向,因為群體幾乎完全受著無意識動機的支配,他們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慣于把歪曲的想象力與因為這種想象所引發的幻覺和事實混為一談,很少對主觀和客觀加以區分,把頭腦中產生的景象也當作現實,盡管這個景象同觀察到的事實幾乎總是只有微乎其微的關系。⑤網民沖動而多變,易受暗示易輕信,容易產生專橫和偏執。不管什么感情,一旦他們表現出來,就會通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讓明確的目標力量大增。

3、資訊模糊不清弱化了受眾對信息的判斷力

美國學者奧爾波特和博斯特曼曾提出著名的謠言傳播公式:R=(I×A)/C,其中R指謠言,I指謠言對公眾的重要程度,A指謠言信息的模糊程度,C指公眾的批判能力。⑥謠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決于真實信息的透明度,也取決于受眾的判斷水平?,F階段國人的媒介素養普遍較低,對信息的判斷力差,當傳統話語通道喪失或資訊模糊不清時,公眾沒有透明的新聞來源,沒有便捷的了解事實真相的渠道,情緒找不到合理的表達出口,網絡就成了新的輿論陣地,“圍觀”便成為一種表達方式。

4、新媒體時代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高漲

新媒體開闊了人們的眼界,為人們多方面了解社會提供了物質載體支持,使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主觀態度評價。對于集會與結社自由匱乏的中國,互聯網加強了民眾之間的聯系與集體行動。⑦從“宜黃拆遷事件”到“李天一事件”,從“文章出軌事件”到“蘭州自來水苯含量超標事件”,從“東莞掃黃事件”到“宜賓、杭州、廣州公交縱火事件”等,不知名、不具體的“網民”所組成的代表團體成了道德的代名詞,他們表達出一種強烈的道德感和正義性,富有正義且熱血噴張,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憤憤不平,通過“馬克”、“留名”、“路過”、“點贊”、“評論”等手段及時圍觀以表明立場,從而支持正義、聲討邪惡、發現新奇、吐槽人事。當圍觀中的網民話語獲得了“正義性”、“合法性”身份并高度一致時,就會出現“共振”或“共鳴”,以強勢姿態影響公共決策。

二、網絡圍觀給社會治理帶來的挑戰

網絡圍觀能揭露丑聞,報道真相,保護弱者利益,體現了公民的社會良知和激濁揚清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失范失序的國民劣根性在網絡上的集中宣泄,引來大批圍觀與起哄,無論你怎樣做,結果如何,他們似乎都不滿意,但又沒有很‘給力的建議,形不成良性互動的氛圍,在置官方于尷尬境地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污損著公民社會的道德標準”。⑧

1、傳播不良情緒,加劇社會恐慌

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加上網絡的虛擬性,網民的隱匿性和去責任化等特征,使網絡謠言很難被控制。圍觀網上一個不負責任的謠言可能成為引發社會恐慌或突發群體事件的導火索。圍觀“日本大地震引發核污染影響我國海域”的謠言使中國上演了搶鹽“鬧劇”,擾亂了市場秩序。圍觀新疆籍艾滋病人通過“滴血食物傳播病毒”引發社會對艾滋病的恐慌。華聲在線一篇題為《產婦慘死手術臺醫生護士跑路 醫院稱已盡全力》的新聞報道拉開了媒體對“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的關注序幕,“產婦喪命醫護失蹤”成為微博頭條,使人們對醫生形成的刻板印象加深,加劇了醫患矛盾,

2、發布虛假信息,引發信任危機

虛假信息的傳播使網民在沒有弄清楚是非真相的情況下就口誅筆伐,常激發人們的消極情緒。圍觀網上的負面信息將放大社會陰暗面,使人們產生社會墮入黑暗深淵的錯覺,影響群眾對社會發展的信心。比如圍觀“廈大博導誘奸女生”事件使人們對現今大學教授的整體師德品行形成恐慌。圍觀錢云會案件“錢云會是被謀殺的”和甕安事件“死者叔叔帶到警察局問話被打死”等信息,帶來的巨大負能量削減了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使社會不易走上協調有序的軌道。

3、產生“語言暴力”,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網絡語言暴力即在互聯網這一虛擬空間中發生的以語言為媒介,對特定對象的辱罵攻擊行為。這些語言文字刻薄、惡毒甚至殘忍,超出了對事件正常的評論范圍。2014年7月,央視主持人芮成鋼被帶走后,很多網友開始“揭發”他曾經的高調行為,百度貼吧里出現了很多辱罵芮成鋼的帖子,直接對當事人進行攻擊,甚至在跟帖或回復的過程中去八卦芮成鋼小時候的故事、家庭背景、婚戀狀況等,給人一種“落井下石”的感覺。在目前相關案情并不明朗的情況下,網友們力爭剖析原因,為案子定性,直接進行“媒介審判”。這些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生活狀態,更污染了網絡環境。

4、扭曲社會價值觀,轉移社會視線

社會價值觀是觀察和預見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既是對客觀存在的社會發展狀況的反映,也是對人們理想中的個人發展目標和社會關系狀況的期盼。網友圍觀“郭美美涉賭博性交易被刑拘”事件,在“消費”郭美美的過程中熱衷于去議論她的艷照,她的性交易,深挖她家人的信息,忽略了商業公司、公關公司、部分媒體等對她的炒作培養了她的低級惡趣味,忽略了“圍觀群眾”的浮躁與是非觀念的模糊導致了郭美美這類人“靠惡俗博出位”的想法成為現實,更忽略了對同一時間段發生的昆山工廠爆炸事故及云南魯甸地震的更多圍觀和關注。

三、發揮“網絡圍觀”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效應

“圍觀圍的是熱鬧,怕的也是熱鬧之后,如過眼云煙,什么都沒留下。如果僅僅是圍觀,僅僅是盲目的從眾行為,則不免有些遺憾?!雹嵛覀円美硇酝敢暉狳c,保護人權和利益,守望社會公正,充分發揮網絡圍觀在社會治理中的正面效應和積極效應。

1、政府:堅持系統治理,構建網絡圍觀預警機制,完善網絡輿論疏導機制,提升虛擬網絡管理水平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政府在治理框架下或者說在治理共同體建構中,應做社會治理規則的“主導者”和“制定者”,社會利益博弈的“協調器”與“平衡器”,社會公共服務的“推進者”與“服務者”,積極開展與其他社會力量的合作,通過對話、協作共同實現社會的良好治理。⑩

一是服務大眾,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微博、微信等激發了大眾傳播的活力,實現了信息的“蝴蝶效應”和“乘數效應”。各級政府部門要創新網絡問政的渠道和手段,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集納民意民智,推動信息公開,進行輿論監督和提高服務水平。二是關注民生,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控機制。注重協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保障公共領域和私人空間之間的平衡,及時了解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分析預測其可能的發展方向,提前采取預警措施。對網絡圍觀事件快速回應,準確回復,做到不缺席、不失語、不妄語。三是承擔責任,強化輿論危機意識。認識到網絡輿論存在的破壞性,注意發揮網絡媒體的闡釋功能,建立多方位、多層次的信息網絡和反饋制度,積極與網民開展雙向互動溝通,及時、公開、透明、負責任地公布相關事件的真實信息,引導民眾知政、議政、參政,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四是依法治國,完善虛擬社會管理法律法規。將謠言治理作為整個社會危機管理的一部分,嚴厲打擊網絡推手和網絡水軍,規范網絡大V的言行,預防和治理那些借用圍觀來進行炒作或傳播虛假信息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的行為。

2、媒介:網絡媒體加強行業自律,做好網絡議程設置,正確引導網絡輿論

由于存在政府失靈、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及逆向選擇等現象,需要網絡媒體通過媒體內部的治理機制和監管機制實現行業自律,通過行業規章和行業協會進行規制,自覺抵制商業主義、消費主義思潮及娛樂化浪潮的沖擊,根據公眾需求提供客觀、準確、生動的新聞報道和公正、務實、深刻的評論,對符合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公平正義的人和事進行報道,弘揚社會正氣,對違背社會道德或非正義的人和事進行批判和揭露,杜絕虛假、諂媚和炒作,發揮專業精神證實證偽,用權威的聲音占領輿論高地。

同時由于網絡圍觀是從少數人無意識地轉發到多數人武裝起來有意識地圍觀,媒介的議程設置在其中起到極大作用。話語權的擁有者在對熱點事件、事態進程、輿論風向等的干預中,公眾議程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媒介議程。微博通過加“V”賬號引導和熱點排行來設置議程,貼吧和論壇通過首頁、置頂等方式引起公眾關注。因此媒介應發揮自身官網、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優勢,利用網絡意見領袖合理設置網絡議題,引導網絡輿論健康發展。

3、社會大眾:提升媒介素養,爭當“積極公民”

每個人都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公意識,全面提升媒介素養,提升對媒介的認識能力、使用能力、表達能力、理性批判能力和利用新技術獲取知識和資源發展自我的能力。增強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抵制低俗文化和非理性的網絡群體性活動,并在此基礎上爭當“積極公民”。

“積極公民”是有思想、判斷力和共通感的公民,他們推崇積極行動、關注公共生活。根據阿倫特的公民理論,秉承公共精神、關心公共領域、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公民關系到社會治理共同體運行的成敗。⑾當前我國公民的自制能力較差,培養“積極公民”是政府主導下社會治理共同體主體建設的重要內容。人們要關注公共事務,塑造公民美德,培育公民精神,履行共同體義務,增強主體意識、公共意識、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理性表達訴求和解決問題。

多元的社會治理主體能夠適應多元的社會現實,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和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社會公共服務。網絡圍觀這種社會輿論表達和公民參與方式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我們應認識到過分依賴網絡圍觀來矯正社會的不公是不明智的。如何更全面、更深入、更靈活地促進公共治理決策參與的廣泛性,提高社會治理質量與水平,仍然是一個頗具挑戰性課題。我們要重視和完善網絡圍觀、網絡維權、網絡問政等體制外的政治參與形式,將政治參與體系制度化。把治理理念貫穿于網絡輿論引導的全過程,發揮協同作用壯大治理主體,完善治理手段,豐富治理內容,通過有序表達和民主協商的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從而逐步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

參考文獻

①胡冰,《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社會治理”的豐富與創新》[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3(6)

②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三聯書店,1989

③《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

④斯蒂芬·弗蘭佐:《社會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⑤古斯塔夫·勒龐 著,馮克利 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⑥柳斌杰:《新聞記者培訓教材》[M].人民出版社,2013-8-1

⑦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30

⑧楊文毅,《網絡圍觀與全民起哄》[N].《鄭州日報》,2011-11-29

⑨梨航,《圍觀:熱鬧之外,還有什么》[N].《人民日報》,2012-11-16

⑩丁冬漢,《從“元治理”理論視角構建服務型政府》[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⑾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M].三聯書店,2005:70

(作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2級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

猜你喜歡
社會治理
新形勢下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的思考
廣西接邊地區跨界群體性事件的治理模式探索
基層政府組織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的公共性問題界定
社會治理視閾下執政黨角色倫理探析
公益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路徑新探
結構性嵌入:社會治理視域下強制隔離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會治理視域下的
社會轉型期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實踐和經驗研究
社會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展理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