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明代楊家將小說對族群認同的影響──以湖南楊氏家族為例

2014-12-11 05:37··
明清小說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楊家將楊氏楊家

· ·

論明代楊家將小說對族群認同的影響──以湖南楊氏家族為例

·龍圣·

湖南楊家寨、川溪楊氏家族祖先原本為宋代著名“蠻酋”,但明代楊氏族人卻在楊家將小說的影響下,將“蠻酋”祖先的歷史抹去,重新建構起“漢將”祖先的歷史記憶,實現從“蠻酋”后裔向“漢將”后裔的轉變,并至今保持著強烈的漢族認同感。明代楊家將小說不僅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而且為鄉民身份建構以及族群認同轉變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

明代 楊家將小說 湖南楊氏 族群認同

由于明清小說在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學界對其評價也主要集中在這一方面,而較少揭示其在鄉村民眾身份建構和族群認同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以湖南省楊家寨、川溪楊氏家族為例,主要通過分析明代楊家將小說與川溪楊氏《譜序》的關系,討論明清小說對鄉民身份建構和族群認同的重要影響。

一、楊家寨、川溪與楊氏家族

楊家寨、川溪是分屬于湖南省麻陽縣、鳳凰縣的兩個自然村落,之間相距不過10公里,各自距離著名的鳳凰古城大約15公里。兩村居民以楊姓為主,以川溪為例,全村有50多戶,200余人,除幾戶雜姓外,其余全部姓楊①。楊家寨更為特殊,全村200來戶全部為楊姓,是單一的楊氏聚居村落②。據民國續修《川溪楊氏族譜》及筆者調查可知,兩村楊姓本為一家,祖先都起源于麻陽楊家寨,但由于楊家寨有限的土地資源滿足不了家族人口的發展,有些族人便從楊家寨遷往不遠的鳳凰川溪定居,才有了川溪楊姓,后來又有族人從川溪遷出,在鳳凰縣各地謀求發展③。

楊家寨、川溪兩村楊姓今日都被識別為漢族,村民在談起自己的民族身份時,也都一致強調和認同他們為漢族,與周邊土家族、苗族不同④。為證明自己是漢族,而非少數民族,川溪村民楊再全還特意給筆者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我有個親戚是鳳凰長坪三田灣那邊的,聽她說起過,那邊有姓“陽”的,他們是太陽的“陽”?!瓣枴笔掀綍r是不準戴梔子花的,只有人死的時候才能戴梔子花?!瓣枴笔霞依镉袃蓷l(個)神龕,一條(個)是高神龕,一條(個)是矮神龕。和我們這邊不一樣,我們這邊只有一條(個)神龕。⑤

長坪三田灣(當地又稱作“三里灣”)位于鳳凰縣東北部,筆者調查得知當地確實有大量楊姓居住,其族人生前不準戴梔子花,只有死時才佩戴。他們在族屬上為土家族⑥。川溪楊再全為證明自己是漢族,特意以習俗方面的差異來強調與三田灣等地土家族楊姓不同。但有意思的是,其實川溪漢族楊姓以前的習俗與三田灣土家族楊姓習俗之間并無太大差異。據《川溪楊氏族譜》記載:

令家楊、令家田乃屬三侯嫡裔至戚,因血統之關系,故禁忌較諸同姓尤異。凡此兩家婆媳,一世不準戴梔子花,死后又以紙扎梔子花插鬢傍,屋周四角不許放雨傘。每歲除夕,須煮魚凍,做喜鵲粑以祀祖先。⑦

可見,川溪、楊家寨漢族楊姓與周邊土家族楊姓一樣,生前也不準戴梔子花,只有死時才將其戴在頭上。這說明兩者以前原本就是一個楊,后來才有族群認同上的差異。此外,家族字輩也可證明兩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親緣關系。據筆者調查,鳳凰縣長坪三田灣等地土家族楊姓字輩是: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輪回使用⑧。川溪、楊家寨楊姓的字輩也是這七字⑨。由于七字輪回太快,有些輩分低的族人雖已七八十歲高齡,但見到族中某些輩分很高的小孩也得叫爺爺,以至于族人戲稱“孫子當做爺爺喊”。這一說法在當地土家族楊姓和漢族楊姓當中也都存在。

二、作為“蠻酋”的楊氏

湖南西部楊姓的歷史源頭已難以考證,但有資料表明至少在宋代,他們已活躍在這一地區。宋初,今湖南西部地區“蠻酋”大姓紛紛歸附,宋朝在此設誠(后改稱靖州)、沅、辰等州,隸屬荊湖北路⑩。本文涉及的鳳凰、麻陽兩縣分別在辰、沅二州境內。辰、沅、誠等州多溪峒地貌,即溪流穿過群山所形成的平坦區域,適合人類居住、生產,而且易守難攻。這種較封閉、獨立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地方多個強大、分散的武裝勢力,表現為:每個峒都有自己的“峒主”,在峒之上,又有“首領”負責管理多個峒的事務。其中,楊姓便是溪峒地區著名的首領之一,號稱“十峒首領”?!端问贰穼Υ擞忻鞔_記載:“誠、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楊氏居之,號十峒首領,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楊氏以誠州(靖州)為中心,勢力波及辰、沅、融等州,是湖南西部溪峒地區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

為拓展并鞏固疆土,北宋開國以來便設法招撫溪峒蠻酋,楊姓酋首迫于形勢,多有率族人歸附宋朝的情況。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首領楊蘊率先歸附。次年四月,十峒首領楊通寶歸順,被任命為誠州刺史。淳化二年(991),誠州刺史楊政巖入朝朝貢,同年去世,由其子楊通(土盈)繼管誠州。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徽州洞蠻首領楊通漢向宋朝貢。嘉佑五年(1060),楊通漢之子楊光倩被任命為徽州知州,“撫遏蠻人”。神宗時期,宋朝大力推行開邊拓土政策,又陸陸續續招撫了大批溪峒酋首,其中不乏楊姓“蠻酋”。例如,熙寧八年(1075),楊光富率其族姓歸附,宋朝以楊光富為右班殿直,以楊昌運五人補三班奉職,以楊晟倩等十六人補三司將軍。熙寧九年(1076),宋朝因楊昌慍等多次招諭溪峒人戶有功,予其三班奉職,予楊昌繞、楊晟勤三班差使;又酋首楊光銜、楊昌向等出降后,因修路、建驛舍等功,被分別補為內殿崇班,右殿侍。熙寧十年(1078)六月,宋朝給誠州降酋楊光僭之子楊昌逵、楊昌等、楊昌達等六人各記一功,又以光僭長孫楊晟照為下班殿侍。神宗元豐六年(1083),宋朝又進一步擴大開邊規模,企圖將與誠州相連的廣西融州地區楊氏族人也并入誠州,但遭到酋首楊昌依、楊圣照、楊昌首、楊圣生、楊圣判等拒絕。宋朝最終根據其意愿,仍使其隸屬融州。

宋南渡以后,楊姓繼續活躍在湖南溪峒地區。由于南宋偏安,疆域縮小,漢人多有侵占溪峒土地的情況,引起溪峒蠻不滿,于是原本已經接受北宋官職的部分楊姓族人在南宋時期又開始率眾反抗。宋高宗建炎年間,楊再興及其子楊正修、正拱等率溪峒蠻出武崗,殺掠民財。紹興四年(1134),泰州刺史吳錫率兵挫敗楊再興等,擒其二孫。反抗并沒有因此停止,直到紹興二十四年(1154)三月,楊正修、楊正拱兄弟二人被擒,反抗才最終被鎮壓下去。七月,正修、正拱二人被宋朝處死。

由此可見,楊氏家族早在宋代便已活躍在今湖南西部地區。就其族群身份來說,他們被稱為“溪峒蠻”,有時也被稱為“狪”,或者“猺”,并非漢人。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注意上文歸降的各支楊姓族人姓名,會發現其字輩與今日川溪、楊家寨等地楊姓字輩一樣,皆為“再、正、通、光、昌、勝、秀”,只是個別字的寫法有異而已,如“正”亦寫作“政”,“勝”亦寫作“晟”或者“圣”,但讀音和字輩的順序完全一致??梢?,川溪、楊家寨等楊姓原本就是當地“蠻酋”后裔,他們的祖先在宋代曾一度活躍于這一區域。那么,川溪、楊家寨楊姓為何在后來逐漸認同了漢族?明代楊家將小說對這一認同的轉變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

三、從“蠻酋”到“漢將”:楊家將小說對楊氏族群認同的影響

明初,中央王朝在今鳳凰縣南、北地區分別設有五寨、竿子坪兩土司,在今麻陽縣境內設縣。今川溪、楊家寨分別位于五寨司、麻陽縣境內,司、縣以西為苗族聚居區。自明初以來,苗民便不斷起來反抗,對五寨、麻陽等地造成極大影響。為鞏固統治,明嘉靖、萬歷、天啟三朝,從北向南修筑起一道長達400余里的邊墻,將今鳳凰縣境劃為東、西兩部分,邊墻以東歸竿子坪、五寨司管理,以西屬于苗地。邊墻將司、縣百姓與苗民隔開,前者向國家提供賦役,可進入官府設立的學校學習,參加科舉考試;后者則不能享有這些權利。川溪、楊家寨楊姓在司、縣境內,有機會接受漢族文化教育,因此在族群認同上也逐漸轉向漢族。為擺脫“蠻夷”身份,他們從明末開始,通過祖先故事的建構來實現身份和認同的轉變。以下是明代楊家寨族人楊正茂寫的《譜序》,對這一變化有深刻體現:

楊氏起自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楊,號曰楊侯……周秦以來,代不乏人……又楊炎,唐德宗時人,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建中元年作兩稅法,即夏稅、秋糧,后世皆仿行之,后為廬析所擠,敗崖州,未幾賜死。公因目睹親族枝繁,誠恐上下倒置,長幼失序,遂訂以“再、正、通、光、昌、勝、秀”七字為派,俾子孫挨遞輸起,再加以世紀,則尊卑自見,而彝倫攸分矣!

繼至北漢,楊業公,太原人,初為劉均將,賜姓名劉繼業,知兵善戰,所向披靡,且殺宋師甚眾,宋王患之。適均子繼元降宋,宋使繼元招之。業降后,復其姓名,號楊無敵,即楊老令公也。后被王侁強令將兵擊遼,至陳家谷,為番兵所困,且身被數創,遂以頭觸李陵碑死,年七十八歲。后人有詠史詩云:矢盡兵亡戰力摧,陳家谷口馬難回。李陵碑下成君節,千載行人為感哀。后令婆折氏繼握兵符,屢立戰功。遼平之后,招封為折氏太君,婦人不從夫姓,古今惟一。仁宗復敕修天婆府、梳妝樓,令太君居之,并飭文武官員至此下馬。旋因五溪苗蠻變亂,遂命太君將兵征討,屯兵于靖州飛山寨,眼觀九代嗣孫,壽至一百四十余歲。薨,葬于武岡雪峰山頂。

所生七子,長延品,次延定,三延輝,四延朗,五延德,六延昭,七延嗣。女二,八姐、九妹,俱有勇力,長適凌,次適劉。后,伯叔兄弟九人自天婆府離家,一往陜西藍田縣竹沙坪,一往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沙洲坪,一往四川酉陽坪查,一往貴州思南府石阡、平頭、烏羅,一往楚地靖州、五寨。至元朝泰定帝致治元年九月十三日,擇期俱在思南府以作九股均分,各立一方。長房在陜西西安府藍田縣半坡,楊二房在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沙洲坪,三房在南昌府豐城縣,四房在四川酉陽坪查,五房在貴州平頭、烏羅,六房在楚地五寨、靖州,七房在貴州思南府,八房在石阡府。三房勝和公分得五寨池街地,蒙二太師爺均糧,將勝和均過麻陽縣石羊頭楊家寨住。五房在靖州因土地偏小,心懷不服,憑祖公楊文廣將晚房絕戶遺出渭陽縣報木林、上下右沖、高坌塘、門口四處水田一石八斗四升出賣,得銀三千兩資補五房。五房將銀于四月公兆達上藍田縣。勝和所生秀初,秀初所生五子于瀘溪南三都陳田地方,各持一片為記,遂各分手。一往都落,一往楊家寨,一往沅州,一往戊楚,一往辰溪。自分手之后,各有宗枝流傳,不煩殫述。

時在天順紀元立夏前五日,裔孫正茂謹撰并書。

楊家寨明代族人楊正茂的這篇序已將始祖追溯到了周代,而且認為歷史上有兩個人物對楊氏家族影響最大:一是唐代宰相楊炎,據說“再、正、通、光、昌、勝、秀”的字輩就是由其訂立;另一人物便是北宋名將楊業,并且認為湖南五寨、麻陽、靖州等地楊氏皆為楊業后裔。在這篇序文里,宋代“蠻酋”祖先的歷史通通被抹去,代之以“漢將”祖先被派往南方征蠻的歷史記憶,于是當地楊氏在族群身份和認同上得以實現從“蠻酋”后裔到“漢將”后裔的轉變。

那么,楊正茂如何能建構出這樣一個情節豐富、細致的“漢將”祖先被派往南方征蠻的故事呢?本文認為明代楊家將小說為其建構祖先歷史,實現族群身份和認同的轉變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

為說明上述問題,我們首先要對楊正茂作序之時間做一考訂。該序落款在“天順紀元立夏前五日”,即在1457年,但這一時間應當有誤?!蹲V序》中有詩云:“矢盡兵亡戰力摧,陳家谷口馬難回。李陵碑下成君節,千載行人為感哀?!痹撛姙槊鞔≌f家周禮所作。周禮,字德恭,別號靜軒,著有《秉燭清談》、《湖海奇聞》等。明代名著《三國志通俗演義》、《金瓶梅詞話》均留有其靜軒之名號,《明史》對其也有記載,但都語焉不詳。陳國軍通過正史、方志等考證出其生卒年當在景泰八年(1457)和嘉靖四年(1525)左右。所以,天順元年(1457)時值周靜軒出生前后,楊正茂絕不可能得周氏詩文引用。此外,《川溪楊氏族譜》記載楊正茂:“瑩公長子,麻陽縣廩生,生于萬歷六年(1578)戊寅九月十二日寅時,歿于崇禎十四年(1641)辛巳九月初四日丑時”。天順元年,楊正茂還未出生,自然不可能寫這篇序。那么,該序究竟作于何時呢?在《川溪楊氏族譜》中,緊接著該序的為《序余小言》,從名稱可知其與《譜序》寫作時間相近,其落款年代為“大明天啟二年壬戌歲”。由此推測,楊正茂之序應當作于“天啟元年”,即1621年。由于譜牒容易被蟲蛀,可能“啟”字被蛀掉后只剩下“天”字,明朝有“天順”、“天啟”兩個以“天”字開頭的年號,后人增補時極有可能選擇了“天順”,才導致這個錯誤的發生。相關研究表明,楊家將的故事早在北宋楊業死后不久,就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了。但直到元代雜劇中,才出現關于令婆佘氏的形象。明初可能有關于楊家將的平話本和小說出現,但今不傳。明中后期,出現兩部現存最早的楊家將小說《楊家府演義》和《北宋志傳》。前者最早為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臥松閣刊本,后者有三臺館、世德堂、葉昆池三個本子,世德堂、葉昆池有萬歷二十一年(1593)序,三臺館本可能更早。而在這兩部小說中,各種女性英雄形象也得以展現出來??梢?,楊家將故事各情節的完備須在明中葉以后,楊正茂作序在明末天啟年間,因此可以從楊家將小說中摘取細節,使祖先故事編造的具體、豐滿。

除時間外,筆者將楊正茂《譜序》中提到的各種信息與《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兩部明代小說相比較,發現序中內容和情節分別取自兩書?!侗彼沃緜鳌纷髡邽槊魅诵艽竽?,全書共五十回?!蹲V序》在內容上,主要有3處借鑒了《北宋志傳》,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譜序》提及楊業七子為:長延品、次延定、三延輝、四延朗、五延德、六延昭、七延嗣,遵從《北宋志傳》中楊業七子之說。該書第十六回《太宗駕幸五臺山,淵平戰死幽州城》記載:“淵平曰:陛下快脫下御袍。臣父與六郎延昭、七郎延嗣保車駕出東門。小臣與弟二郎延定、三郎延輝、四郎延朗、五朗延德出西門詐降。不然,君臣難保?!睋?,我們可以排出楊業七子為:長淵平、次延定、三延輝、四延朗、五延德、六延昭、七延嗣?!蹲V序》除將長子“淵平”改作“延品”外,其余六子名稱、排序與《北宋志傳》所述完全一樣。

第二,《譜序》中提到八姐、九妹二人,而《北宋志傳》從第十回《八王進獻反間計,光美奉使說楊業》開始提到這兩位女性:“時有二妹在旁,長曰八娘,年十五;次曰九妹,年十三?!贝撕?,第十七回《宋太宗議征北番,柴太郡奏保楊業》、第二十一回《宋名臣辭官解印,蕭太后議圖中原》、第二十二回《楊家將晉陽武斗,楊郡馬領鎮三關》、第二十七回《樞密計傾無侫府,金吾拆毀天波樓》、第三十五回《孟良盜走白驥馬,宗保佳遇穆桂英》、第三十六回《宗保部眾看天陣,真宗筑壇封將帥》、第三十七回《黃瓊女反投宋營,穆桂英破陣救姑》、第三十八回《宗保議攻迷魂陣,五郎降伏蕭天佐》、第三十九回《宋真宗下詔搬師,王樞密進用反間》、第四十一回《楊延朗暗助糧草,八娘子大戰番兵》、第四十二回《楊郡馬議取北境,重陽女大鬧幽州》、第四十八回《楊宗保困陷金山,周夫人力主救兵》、第四十九回《杜娘子大破妖黨,馬賽英火燒番營》,又多次提到兩者的英雄事跡。

第三,《譜序》中關于楊業以頭撞死李陵碑的說法和詩文,則出自《北宋志傳》第十八回《呼延贊大戰遼兵,李陵碑楊業死節》:“眾泣曰:‘將軍為王事到此,吾輩安忍生還?’遂擁業走出胡原,見一石碑,上刻‘李陵碑’三字。業自思曰:‘漢李陵不忠于國,安用此為哉?’顧謂眾軍曰:‘吾不能保汝等,此處是我報主之所,眾人當自為計?!粤T,拋了金盔,連叫數聲:‘皇天!皇天!實鑒此心?!煊|碑而死??上澜?,今朝一命胡塵。靜軒有詩嘆曰:矢盡兵亡戰力摧,陳家谷口馬難回。李陵碑下成大節,千古行人為感悲?!睏钫蹲V序》中征引的正是此詩,僅改了個別字而已。

由此可見,楊正茂之序在內容上主要參考和借鑒了《北宋志傳》,使得序中祖先故事編造的比較豐滿、具體。盡管如此,《北宋志傳》主要講述楊家將抗遼的故事,前十回寫楊業如何歸降北宋的經過;第十一回至四十三回,主要寫楊家將屢次出兵抗擊遼軍,最終滅遼。后七回寫十二寡婦征西夏,最終凱旋回朝的故事。因此,該書并沒有講到楊家將南征情節。巧合的是,另一明代楊家將小說《楊家府演義》當中恰好有此情節?!稐罴腋萘x》全書八卷,共五十八則故事,線索與《北宋志傳》相似,但在楊家將滅遼封賞之后、十二寡婦西征之前,多出了南征蠻王儂智高之事。該書第六卷《邕州儂智高叛宋》、《儂王打破長凈關》,第七卷《宗保領兵征智高》、《文廣困陷柳州城》、《宣娘化兵截路》講的便是楊宗保、楊文廣父子南征五溪蠻王儂智高的故事。其間,楊文廣還被困柳州城內,幸好宣娘援救,并出計策,才最終打敗蠻王儂智高。楊正茂序中提到平遼后不久,五溪苗蠻變亂,楊家將南征的情節便取自于此。

當然,楊正茂之序雖然參考了《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兩部小說,但也有自己的想象,為自圓其說,他將楊家將小說內容、情節和自己的想象相結合,編造出新的祖先歷史,由此實現族群身份和認同的轉變。

四、結語

族群及其認同是人類學關注的基本問題,與情感根基、資源競爭等因素密切相關。近年來,歷史學介入該領域,從政治、經濟制度等層面出發,探討戶籍、賦役等制度在族群認同變遷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以明代楊家將小說為例,將人類學、歷史學關注的族群認同問題引入小說研究當中,試圖表明明清小說對鄉民族群認同的變遷也具有深刻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可借助多學科的方法、理論,拓展研究思路,以深化我們對其研究價值和意義的理解。

通過本文分析,我們看到湖南川溪、楊家寨楊氏祖先為宋代著名“蠻酋”,但經過長期的互動,楊姓在明代被進一步整合進中央王朝統治當中,接受文化教育,因此在族群認同上也有了變化。麻陽縣廩生楊正茂作為楊氏家族中接受教育者,率先通過祖先故事的建構,來實現族群身份和認同的轉變。我們通過對《譜序》的考訂、分析可知,其之所以能夠建構一個具體、豐滿的祖先故事,主要是參考了當時流行的兩部楊家將小說《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梢?,小說之意義不僅僅在于豐富市民文化生活,而且也為鄉民提供了建構家族歷史的文化資源,從而深刻影響到其身份建構和族群認同。進一步而言,明代楊家將小說推動楊家寨、川溪楊姓從“蠻酋”后裔到“漢將”后裔的轉變,對其后來的歷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否則我們就難以理解今日當地楊氏家族為何具有高度的漢族認同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明代楊家將小說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注:

①⑤ 據川溪村民楊再全(1943年出生)講述;訪談時間:2008年8月19日;地點:鳳凰縣川溪村楊再全家中。

② 據村民楊通宣(1958年出生)講述;訪談時間:2008年8月19日;地點:麻陽縣石羊哨鄉楊通宣家中。

③ 參見《川溪楊氏族譜》民國版,不分卷。該譜不但提到川溪楊姓祖先由麻陽縣石羊哨遷往鳳凰川溪,而且還在祖墳圖中清楚地標明自己的祖墳在楊家寨。此外,楊再全、楊通宣在講到兩地楊姓的時候,都一致提及川溪楊姓是從楊家寨搬去的,兩地楊姓原本就是一家。

④⑨ 筆者調查時,川溪楊再全、楊家寨楊通宣告訴筆者他們為漢族,還提及這一帶楊姓都是漢族,與鳳凰縣北部土家族楊姓不同。但他們的字輩均為“再、正、通、光、昌、勝、秀”七字。

⑥⑧ 據鳳凰縣長坪三田灣楊昌基(1937年出生)講述;訪談時間:2008年8月20日;地點:鳳凰縣三田灣楊昌基家中。

責任編輯:王思豪

*本文系“山東大學自主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2GN027)階段性成果。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猜你喜歡
楊家將楊氏楊家
立足核心素養 發揮育人功能——執教《楊氏之子》之點滴思考
登雁門關
《上下陽古村落》《楊家堂村口》
湘楚文化之楊家將與太極起源
中華獼猴桃新品種‘楊氏金紅50號’在河南的引種表現及關鍵栽培技術
多元民族文化影響下的楊家將故事考察——以契丹射鬼箭儀式與雜劇《昊天塔》為中心
楊家有只羊
一個壞官員導致冤假錯案
楊家軍:堅信e代駕今后一路向前
《針灸大成》中“楊氏醫案”的灸法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