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州早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

2015-01-06 02:25陳尾弟李道品張永鑫
浙江農業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大戶溫州市種糧

陳尾弟,李道品,張永鑫,鄭 偉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溫州 325006)

溫州早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

陳尾弟,李道品*,張永鑫,鄭 偉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溫州 325006)

早稻為溫州重要的糧食作物,但近年來其生產狀況卻持續下降。對1996-2014年溫州早稻播種面積、單產、生產主體、人員結構、用途、品種、栽培技術、效益等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制約溫州早稻生產的問題,并提出穩定和發展溫州早稻生產的相應對策。

早稻;生產現狀;分析;對策;溫州

倉廩實而知禮節,糧食足則天下安。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國家層面的重要任務,而糧食安全是世界性難題。我國耕地減少、水資源匱乏等日益趨緊,氣候不確定因素逐年增加。從長遠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壓力非常大。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面積逐漸萎縮。南方水稻生產面積減少尤為嚴重,尤其早稻生產面積下降非常嚴重,這給溫州市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鐘。

對早稻種植狀況的調查研究認為,早稻產量低、生產成本高、種糧收益過低是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有其個性因素,前述研究對溫州早稻生產的指導作用有限。本研究旨在通過對1996-2014年溫州市早稻生產的現狀和效益進行調查,找出溫州市早稻生產上所存在的問題,分析穩定和發展溫州市早稻生產的相關對策,為決策部門提供借鑒。

1 意義和優勢

1.1 溫州發展早稻生產的戰略意義

早稻是浙江省儲備和加工糧食的主要品種,全省早稻面積約為12萬hm2,溫州市早稻播種面積約占全省的1/4,其早稻生產的好壞對全省早稻生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溫州人多地少,為嚴重缺糧地區,糧食自給能力僅3成,糧食安全更顯緊迫。水稻是溫州市主要糧食作物,早稻在糧食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稻谷具有耐存儲、用途廣等優點,是溫州市工業用糧、加工用糧、飼料用糧及國家儲備糧的主要糧源。由于溫州市早稻生長期雨水充沛、光熱充足、病蟲害少、災害性天氣較少,比較容易獲得穩產高產,生產早稻具有節約勞動力、節約作物生長時間、節約化肥等優勢,具有獨特的社會和經濟意義;同時由于早稻比中晚稻耐儲藏,糧食部門將其作為重要的糧食儲備品種,對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從綜合效益來看,早稻的種植成本與其他作物比較相對較低,產量比較穩定,自然風險相對較小。因此,早稻對于穩定增加稻農收入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全國早稻谷供不足需的情況下,穩定溫州市的早稻生產,對溫州市糧食儲備、糧食加工業具有積極的意義,對解決溫州糧食安全問題亦具有獨特的作用。

1.2 溫州發展早稻生產的區位優勢

溫州市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是浙江省熱量資源最豐富,降水資源最充沛的地帶,居全省首位,以溫暖多雨著稱。根據歷年資料統計,溫州常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每年溫暖舒適期(10~28℃)長達9個月,出現時數可達6 500 h,占全年總時數的74%。全年大于0℃活動積溫約6 500℃,無霜期275 d,年平均水汽壓達18~19 hPa,年降雨量約1 800 mm,比我國其他同緯度地區(500~1 500 mm)多得多。據溫州氣象臺近30年資料統計,早稻始播期平均氣溫穩定超過10℃,插秧期日平均氣溫穩定超過15℃,6月下旬總日照45.9 h,雨量78.9 mm,日平均氣溫25.7℃;7月日平均氣溫28.2℃,日照87.5 h,雨量74.3 mm。光照充足,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空氣濕潤,自然條件優越,非常有利于雙季稻的種植,具有發展早稻生產的區位優勢。

1.3 溫州發展早稻生產的政策優勢

2004年以來國家連續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06年全國全面徹底取消農業稅。國家對糧食生產非常重視,國家有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四補貼”政策,并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各級地方政府對早稻也相應地實施補助和獎勵措施,溫州市當前種糧補貼財政扶持政策主要有8種,包括農資綜合直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早稻訂單稻谷獎勵及水稻訂單種子獎勵、水稻機械化作業補貼、稻麥種植大戶直補、統防統治、水稻集中育秧補貼等。其中稻麥種植大戶直補、統防統治、水稻集中育秧補貼針對種糧大戶,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近年來溫州市也持續出臺關于糧食生產的扶持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增加,特別有針對性地扶持早稻生產。2007-2009年市級財政共投入扶持糧食生產資金分別為1 391萬元,1 885萬元和2 356萬元。2011-2013年,全市糧食生產財政補貼合計8.80億元,其中,農資綜合直貼合計發放金額3.51億元,農機購置補貼1.38億元;各縣(市、區)相繼出臺扶持早稻生產政策,如永嘉縣對種糧大戶或糧食專業合作社按復種面積每667 m2給予20元補貼,早稻集體育秧每667 m2補助80元,蒼南縣靈溪鎮對早稻種植大戶每667 m2給予40元補貼,龍港鎮對早稻流轉面積2 hm2以上的,每667 m2給予10元補助。2014年,溫州市農業部門采取多項政策激勵增加早稻播種面積,溫州市財政用于糧食生產扶持資金同比增長20%,其中市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專項資金在上年2 500萬元的基礎上增加500萬元,農機化工程項目增加40萬元,并增加60萬元用于市本級早稻連片種植獎補,引導農民發展雙季稻。

溫州市嚴格執行國家出臺的早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同時出臺各種早稻獎補政策,逐年提高糧食收購價格。2006年溫州市本級早稻最低價每50 kg(下同)70元;2007年收購價為79~81元,用于儲備糧的訂單收購早稻谷另加政府價外補貼5元,同時對全面履行訂單糧食合同的0.67 hm2以上種糧大戶,給予2元的獎勵補貼;2008年收購價不低于77元,對訂單收購用于本地區儲備輪換的糧食,給予7元的政府價外補貼,對全面完成訂單合同的0.67 hm2以上的種糧大戶,再給予2元的獎勵,對市內跨區域收購的訂單糧食,給予2元調撥補助;2009年收購價不低于90元,種糧大戶按訂單每交售市級儲備早稻谷獎勵22元,一般農戶獎勵10元;2010年收購價不低于93元,并繼續實行2009年訂單糧食獎勵政策;2011年收購價110~112元,種糧大戶訂單獎勵為27元,一般農戶獎勵15元;2012年收購價126~128元,訂單種糧大戶訂單儲備糧收購獎30元,一般農戶獎20元;2013年最低收購價132元執行,訂單種糧大戶訂單儲備糧收購獎30元,一般農戶獎20元;2014年最低收購價135元執行,訂單種糧大戶訂單儲備糧收購獎30元,一般農戶獎20元。期間各縣市區根據當地實際制定訂單糧食政策,另外予以適當的獎補。

2 現狀

2.1 種植面積逐年下降

20世紀90年代初,溫州市早稻生產面積逐漸減少,基本保持在10萬hm2左右;“九五”期間從9.121萬hm2降到8.549萬hm2;到“十五”期間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以及種植效益的下降,早稻面積出現塌方式下降,2001,2002,2003年分別降到6.880萬hm2,4.777萬hm2,3.513萬hm2,降幅分別達19.5%,30.6%和26.5%。2004早稻種植面積在連續8年下降后,隨著各級政府采取免農業稅、糧價上漲、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全市早稻種植面積上升到4.163萬hm2,2005年為4.048萬hm2;接著幾年回升乏力,又連續出現下滑,2006-2008年為3.4萬hm2左右,2009年開始至今種植面積均不超過3.2萬hm2,其中2013年種植面積最低為2.781萬hm2。早稻種植面積呈明顯下降趨勢(圖1)。

2.2 產量水平停滯不前

根據溫州市農業站提供的數據,1996-2014年溫州市早稻單產普遍不高,產量水平受當年氣候影響較大。667 m2平均產量369 kg,最高產量是2010年的430 kg,最低是2006年的292 kg。從圖2看出,單產變化呈波浪形趨勢,而無明顯上升趨勢,說明早稻單產水平基本停滯不前。

2.3 早稻生產主體發生變化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獲得生產自主權,種糧積極性較高,溫州基本上家家戶戶均種植早稻。但溫州私營經濟發達,種田效益相對較低,早稻單位種植效益不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家一戶種植早稻逐漸減少,種糧大戶隨之出現。隨著國家對不同糧食種植規模和經營方式農戶的補貼調整,提高糧食生產集約化和社會化水平,轉變糧食生產發展方式。目前溫州散戶種植早稻已很少,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程度提高,早稻種植主要主體是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2.4 早稻種植人員結構發生很大改變

目前溫州早稻種植人員結構發生較大變化,農村勞動力短缺現象突出,青壯年勞動力嚴重不足,導致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各地走訪中了解到,由于種糧收入低,社會地位也低,農村年輕人中愿意種糧的少,尤其是回到村里的大中專畢業生更不愿意務農,選擇外出做生意或打工的居多,使得種糧農民年齡、性別結構不合理,主要是老人和婦女,導致早稻“雙搶”農忙期間農村勞動力短缺。根據平陽種糧大戶協會2014年調查結果,種糧隊伍趨于老齡化,平均年齡54.6歲。

2.5 早稻米用途和種植品種要求發生變化

在20世紀以前,早稻米用途主要是口糧和工業加工用糧,且以口糧為主。隨著溫州市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米質提出更高要求,早稻米作為口糧消費呈下降趨勢,“十一五”以來很少作為口糧消費。目前早稻谷在溫州市除工業加工用糧和種子用糧外,絕大部分由糧食部門收購,作為貯備糧食。

隨著早稻米用途的變化,種植品種要求也隨之變化。從表1看出,1996-2001年,由于早稻米主要是以口糧為主,溫州市主要種植直鏈淀粉較低、食味口感較好的食用優質型品種,如中絲2號、舟903、浙農8010、溫12等優質早秈品種;2002-2006年,食用優質型品種種植比例逐漸減少,適合加工貯藏的高產型品種種植比例逐漸增加,如金早47、嘉早312等;2007年以來食用優質型品種逐漸退出,主要種植品種為圓粒、高直鏈淀粉、適合加工貯藏的高產型品種,如中嘉早32、嘉育253、中早22、中嘉早17、中早39和溫814等。目前食用優質型早秈品種已基本沒有。

圖1 1996-2014年溫州市早稻及早雜種植面積

圖2 1996-2014年溫州市早稻單產

表1 1996-2014年溫州市早稻主要種植品種

2.6 早稻栽培方式變化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適宜機械化栽培品種的選育,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大力推廣,同時政府加大對機插的重點扶持等因素,溫州早稻栽培方式普遍實行機插,部分直播,很少手插。據農機部門不完全統計,2014年溫州市早稻機插面積約1.264萬hm2,全市早稻平均機插率已達43%(實際早稻機插率估計遠超該水平),其中樂清市為66%,瑞安達48%。

2.7 早稻生產成本及效益情況

以平陽種糧大戶協會為例。由表2看出,早稻總成本逐年提高。從成本組成部分看,主要是勞動力成本增加。2004年早稻手插田包括機耕、插秧、灌溉、機收、田間管理等勞力成本支出每667 m2為267元,2014年增至700元。從栽培方式來看,機插和直播的勞力成本明顯節省。2013和2014年,每667 m2分別可節省120和110元;2004年每667 m2農資成本為114元,2014年增至201元;土地流轉費也較大幅度的增加。

表2 2004-2014年度平陽縣種糧大戶每667 m2早稻生產成本及效益情況

隨著政府一系列扶農措施的實施,特別是早稻收購價和補貼價的提高,彌補了成本增加給收益帶來的影響,使得早秈稻收益增加。特別是2012年以來,大面積推廣機插機收種植方式,既節約勞力成本,又提高產量,增效顯著。2012-2014年,667 m2年利潤達到640.4,464.8和570.5元,比手插分別多產生利潤125.8,197.2和204.0元。

3 問題

3.1 早稻種植效益仍然偏低

從現有情況看,盡管近年早稻收購最低保護價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加上政府的各類補貼的增加,但隨著土地流轉租金、勞動力、農業生產資料等成本上漲,早稻生產成本高,糧食生產效益總體還是偏低,農民種植雙季稻與一季稻收益相差甚微,是影響農民種早稻積極性的主要瓶頸。大多數不以種植水稻為生的散戶不愿再種植早稻,種糧大戶一味地依靠擴大種植面積、套取政府的各種政策性補貼,而不是設法提高單產,來實現整體收益的增加,出現“粗放經營、廣種薄收”現象。

其他經濟作物種植收益要高于種糧收益。調查顯示,種糧667 m2年利潤700元左右,而當前大棚西紅柿、鐵皮石斛等作物收益相對更高。如蒼南大棚西紅柿每667 m2年利潤有8 000元,樂清鐵皮石斛每667 m2年利潤約有20 000元。

3.2 政策導向導致早稻面積減少

2000年以來,由于國家政策變化和糧食定購任務取消,種植結構的調整,農民有了種植自主權,偏向于種植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而效益低的糧食作物面積大幅縮減,早稻面積首當其沖;稻作結構發生較大改變,種植制度由原來的雙季稻改種單季稻,早稻大幅度減少,單季稻逐漸成為稻作栽培的主體;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大步推進,溫州市糧田面臨第二、三產業用地的直接挑戰,大批耕地被工業用地、交通用地、城鎮建設用地等擠占,雖然土地開發實現“占補平衡”,但新開發的很多都是低產田,即使花大量人力物力也難以改良,如山坡田、灘涂地。

3.3 勞動力年齡偏老,素質偏低,影響規?;N植

種糧農戶基本以老年人為主,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思想傳統以及接受新技術、采用新方法、使用新工藝、學習新知識等能力不足等問題,勞動者高齡化,伴著體力衰減,貸款難度大等問題,穩定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缺乏后續力量,大大影響早稻規?;N植。

3.4 農田資源因素制約早稻種植

溫州人多地少,農田過于細碎,使得生產、管理等成本增加,難以形成規模。田塊過于窄小,機械操作困難,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同時近年來土地耕作層破壞嚴重,農田設施落后,農田水利設施逐漸老化,排灌水系損毀嚴重,農田排澇抗旱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較差,使得一些種植早稻的田塊不得不放棄種植從而減少早稻種植面積。

4 對策

4.1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穩定和發展早稻生產的根本舉措。政府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早稻生產的特殊重要性,把穩定早稻生產作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中之重。堅持穩定提高早稻谷價格,堅決遏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勢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糧食補貼政策,降低種糧風險,切實提高收入,確保早稻生產的穩定發展。

當前財政補貼主要針對種糧大戶,但散戶受補貼力度相對較弱,導致散戶的種植非糧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因此各級政府在繼續實行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及訂單收購價政策,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財政直補力度的同時,種糧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等一系列扶農優惠政策應擴大到所有早稻種植戶,提高種糧收益,使種糧農戶家庭人均年純收入至少達到當地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純收入水平。

溫州早稻受臺風等自然災害影響頻繁。因此必須建立健全涉及種糧的自然災害政策,加大災后財政補貼力度,增加保險投保財政補貼額度,提高保險公司理賠額度,通過完善的機制,穩定糧農收入預期,使種植早稻無后顧之憂。

一些經濟發達的縣(市、區)及鄉鎮應進一步采取以工促農,工農互惠,多予少取等措施,充分保護和調動種植早稻的積極性,鼓勵農民多種早稻,種好早稻。

4.2 政府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機耕路及農村電網改造,盡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和范圍,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同時出臺有效措施,盡量避免寶貴的耕地資源繼續被城鎮建設用地、交通用地和第二、三產業用地等蠶食,應對補充耕地質量進行綜合評價,防止“占優補劣”現象重新出現。切實提高水稻可種植面積,為穩定和發展早稻生產開辟新途徑。

4.3 完善土地流轉政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政策,強化土地使用權與經營權分離、流轉機制,統一規范土地流轉合同,確保流轉合法合規,促進土地有序流轉,把土地集中到種糧大戶和種糧合作組織手中,讓種田能手耕種,支持種糧大戶發展早稻適度規模經營,促進早稻種植專業化、集約化,提高機械化程度,統一連片種植,統一品種布局,統一田間管理,降低勞力成本,減少雀害,提高早稻效益,從而穩定和發展早稻生產。各級財政要繼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支持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用水管理和倉儲運輸等服務。

4.4 積極培育農村人力資源

應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改變目前農村人力資源匱乏的局面。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積極發展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提高農民素質和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創業富民、創新強農。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鼓勵農林水專業的大學生和中職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從事相關工作,并給予政策扶持。加大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發展糧食生產。

4.5 加強早稻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早稻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是穩定和發展早稻生產的技術保障。根據溫州生產實際,選用中熟,豐產,高出糙率,高直鏈淀粉含量(25%以上),同時抗稻瘟病,莖稈粗壯,根系發達,耐肥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插秧、收割等生產要求的加工型專用稻品種。廣泛應用早稻超級稻品種,實行良種良法,積極推廣與之相配套的新品種超高產集成技術。大規模開展統一工廠化育秧,統一機插機收,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綜合防治,促進農機植保服務市場化、專業化和產業化,在省工、省力、節本的同時,切實提高早稻單產,實現高產高效。各級政府要不斷增加對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投入,穩定市、縣(市、區)、鄉(鎮)三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促進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1] 李道品,張永鑫,鄭偉,等.溫州市早稻生產現狀·存在的問題·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2):7021-7031.

[2] 紀國成,毛國娟,陳葉平.淺談浙江省稻米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稻米,2006,12(2):54-55.

[3] 陳達.溫州水稻機插推廣成效及存在問題分析[J].現代農機,2014(6):28-30.

[4] 李維.農戶水稻種植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5):7-13.

[5] 葉曙光.溫州市早稻生產現狀、品種演變及發展對策[J].種子,2005(3):54-57.

[6] 張亞紅.余姚市早稻生產品種布局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中國稻米,2007(3):71-72.

[7] 柯夏生,江立斌.溫嶺市早稻生產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7):108-110.

[8] 楊林健.關于雙季早稻生產的幾點思考[J].農業科技通訊,2007(11):8-9.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511

:A

:0528-9017(2015)10-1546-05

文獻著錄格式:陳尾弟,李道品,張永鑫,等.溫州早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0):1546-1551.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05

2015-08-14

溫州市科技計劃項目(N20140010,N20120020);溫州市社科規項目(14wsk232);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2012C12901-2)

陳尾弟(1966-),女,浙江蒼南人,經濟師,本科,從事財務及農業經濟管理工作。E-mail:weidichen@163.com。

李道品。E-mail:lidaopin@163.com。

猜你喜歡
大戶溫州市種糧
浙江省溫州市籀園小學
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
河南父子種糧打“擂”科技實力添“金”
稻茬麥翻旋淺覆栽培技術 種糧大戶年增收50萬元
股田制讓種糧效益最大化
畫畫就如種糧
船禍
溫州市甌三垟燈具廠
技術營銷要抓住種植大戶的“痛點”
種植大戶為什么不賺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