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小麥生產歷史、現狀及發展潛力思考

2015-01-06 02:25任永源許劍鋒
浙江農業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揚麥單產浙江省

懷 燕,任永源,許劍鋒

(1.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2.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浙江省小麥生產歷史、現狀及發展潛力思考

懷 燕1,任永源2,許劍鋒1

(1.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2.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闡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省小麥種植面積、單產、總產量、種植品種和栽培技術5方面的發展演變,系統總結了浙江省小麥生產發展歷史與現狀,分析了小麥生產中存在單產水平低、生產規模小、種植效益低下等問題,探討在種植面積和單產上的發展潛力及實現途徑,并結合浙江省實際情況對小麥生產發展提出建議。

浙江??;小麥;發展潛力

小麥是浙江省重要的冬種糧食作物。20世紀90年代以前,浙江省的小麥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水稻,在農作物中處于第二位[1],之后小麥的種植面積逐年下滑,至2014年僅為8.21萬hm2左右。本文在分析浙江省小麥生產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未來小麥生產發展的潛力,并就新形勢下如何發展小麥生產,提出建議和意見。

1 生產歷史與現狀

1.1 種植面積

1949年浙江省小麥種植面積為42.98萬hm2,之后經歷了下降、上升又快速下滑的過程。第一次明顯下降是在20世紀60年代,1963年后由于雙季連作稻面積逐步擴大,小麥面積逐年減少,1966年小麥種植面積僅21.56萬hm2。小麥種植面積的上升階段起始于70年代,當時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育成偏春性早熟型、適合水田三熟制種植的小麥浙麥1號,小麥種植面積開始回升,1983年種植面積達到36.77萬hm2,接近60年代的最高種植面積。80年代小麥的年平均種植面積達到32.53萬hm2,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年平均種植面積最高的10年。小麥種植面積再次下滑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受種植業結構調整及種植效益下滑的影響,小麥平均播種面積重新回落至25.91萬hm2,1999年小麥播種面積25.79萬hm2,至2003年,僅剩7.15萬hm2,期間小麥種植面積下降18.64萬hm2,下降幅度高達72.3%。盡管2004年以來,為扶持小麥生產,國家及浙江省政府都出臺了小麥生產補貼政策,小麥種植面積卻在2008年下降至新中國成立后的最低水平,僅5.95萬hm2。之后小麥種植面積略有回升,2014年種植面積8.21萬hm2(圖1)。

圖1 1949-2014年浙江省小麥種植面積的變化

1.2 單產

浙江省小麥的單產雖有年份間波動,但總體上升的趨勢十分明顯。20世紀50年代的平均單產0.86 t·hm-2,21世紀單產達到3.32 t·hm-2。1978年在播種面積突破26.67萬hm2的同時,單產也突破了2.25 t·hm-2,2000年突破3.00 t· hm-2,2014年小麥單產達3.80 t·hm-2(圖2)。

1.3 總產量

從浙江省小麥的總產量變化來看,1978-2000年總產量保持較高水平,每年都超過50萬t,其余年份產量均低于50萬t;20世紀80年代總產量出現高峰,一方面是由于播種面積的擴大,另一方面得益于單產的上升,1984年總產達到101.35萬t;2000年后,隨著播種面積的下降,總產量嚴重下滑,2014年,小麥總產量僅為31.17萬t(圖3)。

圖2 1949-2014年浙江省小麥的單產情況

圖3 1949-2014年浙江省小麥的總產情況

1.4 種植品種

新中國建立以來,浙江省小麥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隨著每個階段品種的演變和更換,小麥單產也穩步增長。

第一個階段是從建國至60年代末,這個階段以地方品種為主,50年代推廣面積最多的品種是金華白蒲[2]。50年代末到60年代,引入抗銹病、豐產性好的矮粒多、南大2419、矮稈紅、吉利等品種。

第二個階段從70年代到90年代,由地方品種向育成品種和引進品種演變。70年代開始,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大學、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通過雜交育種、原子能輻射等方法,先后選育出浙麥系列、錢江系列、核組系列、溫麥系列等一批新品種。同時,浙江省種子系統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也從江蘇等省市引進適宜浙江省種植的揚麥系列新品種。這一時期,浙江省小麥主要種植品種有浙麥l號、浙麥2號、揚麥5號、揚麥4號和錢江2號等品種。其中浙麥1號1984年栽培面積占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的50.1%[3]。小麥品種的更換,特別是早熟矮稈、耐病、豐產、適應性廣的浙麥1號、浙麥2號的迅速推廣應用,改變了歷來品種多而亂,以遲熟、高稈為主的被動局面,形成了浙江省三熟制發展所需的以早熟品種為主、中遲熟品種合理搭配的布局,促進了小麥單產大幅度增長。

第三個階段從90年代末至今。這一階段,浙江省的小麥育種進入低谷,由江蘇引進的揚麥系列品種逐漸成為主栽品種。據浙江省農業廳統計資料,2013年,揚麥12、揚麥11、揚麥158、揚麥18、揚麥13和揚麥20分別占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的30.6%,13.3%,12.8%,12.3%,5.0%和4.9%,合計占全省播種面積的78.9%。

1.5 栽培技術

浙江省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也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建立后至70年代末。這一階段改變了之前小麥粗放的生產方式,技術上主要體現在播種質量的改進、施肥效率的提高及間作技術的應用3個方面。播種方式一般為稻田采取點播,旱地推廣條播或密點播[2],麥田整地適當增加耕作深度。在施肥技術上,60年代對小麥的生育動態,提出“發、粗、挺”的形象指標,基肥根據土壤性質、前作物和總施肥量的不同來確定用量,基追肥的比例也有所不同。間作技術主要是小麥和豆科作物的間作,在同一塊地上形成混合的群體結構,混合群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光能利用率,單位面積總產量增加。

第二階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末。這一階段在栽培技術上的2項成果分別是稻田免耕種麥(稻板麥)的推廣和以小麥葉齡促控技術為主的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稻板麥目前已經基本普及,播種稻板麥受天氣因素制約小,即使稻收獲后遇小雨,仍能照常及時播種,有利于小麥充分利用光、溫資源,為壯苗足穗奠定基礎。稻板麥先播種后覆土,特別是機械開溝覆土的推廣,使覆土一次完成,地平土碎,上虛下實,種子深淺一致,有利壯苗早發。葉齡促控技術為主的高產栽培技術是在全面了解小麥葉齡與生育期對應關系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葉齡時期生育特點和主攻方向,抓住促控的有利時機,因地制宜、因苗管理,采取葉齡促控技術措施。該技術首次有計劃、有面積、有領導的大面積推廣是在1986年,之后,各地在深入開展噸糧工程建設中,全面實施小麥等春糧高產模式栽培等豐收計劃活動,大大促進了小麥栽培技術的提高。

第三階段是21世紀以來,這個階段小麥種植面積急劇下降,相應的栽培技術也得不到重視,各地栽培水平甚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退。目前,在小麥栽培中,普遍存在耕種粗放、播種量過大、施肥偏重前期忽略后期等問題。

2 存在問題

2.1 小麥單產水平低

浙江省小麥的單產雖然呈逐年上升趨勢,但遠遠低于全國小麥平均水平,也低于周邊省份。2012年浙江省小麥平均單產為3.64 t·hm-2,低于全國平均單產4.99 t·hm-2,也低于周邊省份安徽5.36 t·hm-2、江蘇4.92 t·hm-2、上海4.00 t· hm-2(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3》)。小麥單產低一方面是由于浙江省地理位置原因,大部分地區適合種植春性小麥;另一方面也和品種及栽培技術有關,浙江省的小麥品種更新慢,很多地方還在種植老品種揚麥158,另外抗赤霉病品種缺乏,在小麥生長的中后期雨量、雨日、空氣濕度和氣溫穩步上升,極易發生赤霉病,赤霉病對產量影響較大,它的發生已成為阻礙浙江省農民種植小麥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小麥的栽培管理普遍較粗放,播種質量低,施肥不科學,也影響了小麥單產的提高。

2.2 生產規模小,技術農民缺乏

由于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推進緩慢,目前浙江省小麥生產還是以單家單戶為主,種植規模小,生產管理粗放,小農生產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限制了技術傳播、機械發展、災害防控等。

2.3 種植效益低下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統計,我國小麥每667 m2產值從2008年的663.06元上升到2013年的901.93元,成本從2008年的498.55元上升到2013年的914.71元,由于成本上升大于產值增加幅度,小麥每667 m2凈利潤從2008年的164.51元下降到2013年的-12.78元(圖4),如果沒有國家補貼,小麥生產將出現虧損。由于田租和勞動力成本高,浙江省的小麥生產在2000年就出現了局部虧損現象[4]。據宋正群[5]對嘉興市南湖區18個村180戶農戶調查數據顯示,不計人工成本、田租成本、國家補貼的情況下,2013年小麥收益僅為5 460元·hm-2,即每667 m2收益364元。種植效益低下是制約浙江省小麥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

圖4 全國小麥每667 m2的收益情況

3 生產潛力

3.1 種植面積發展潛力

浙江省小麥種植面積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低值5.43萬hm2,之后雖然種植效益有所下降,種植面積卻出現了回升,至2014年種植面積達8.21萬hm2,這可能和小麥便于機械化操作有關。隨著農村勞動力越來越緊缺及土地流轉、規?;洜I的進一步推進,種植技術相對簡單、機械化較高的小麥種植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3.2 單產增長潛力

小麥生產發展關鍵的問題是要解決種植效益的問題,增加單產是提高種植效益的有效方法。浙江省的小麥單產遠低于周邊地區,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提高浙江省小麥單產要從引進種植高產、優質、抗病品種,提高栽培技術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4 發展建議

4.1 加強政策扶持,降低小麥種植成本

2004年國家出臺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之后對浙江省陸續實施了農資綜合直補、農作物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浙江省政府還自主制定并實施了規模種糧補貼、訂單糧食獎勵、大小麥政策性保險、種糧大戶貼息貸款等多項農業直接補貼政策,逐步加大對小麥種植的補貼支持力度。雖然補貼額度加大,但農民的小麥種植成本并沒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土地流轉成本的增加。不少種植大戶反應,增加的種植補貼還沒領到,土地租金已經上漲。部分地區由于土地流轉后種植經濟作物效益較高,帶動土地租金的上漲,上漲幅度遠遠超過補貼增加額度。為確保降低小麥種植成本,建議對種植小麥的土地流轉資金給以適當補助。

4.2 開展小麥品種研究、引進與示范

70-90年代,浙江省小麥育種工作頗有成效。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大學、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了不少新品種。其中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育成的浙麥1號在1973-1997年累計種植面積達236萬hm2[3],成為當時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目前,大部分科研機構停止了小麥育種工作,建議相關農業職能部門恢復開展小麥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整理及新品種引進選育工作,著重開展高產、優質、抗病小麥的篩選和選育、引進與示范工作。

4.3 開展小麥優良品種配套生產栽培技術研究、示范與推廣

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開展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示范與推廣。重點解決目前生產中存在的播種質量低下、播種量過大、施肥不合理等問題,總結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結合浙江省小麥高產創建,加強示范帶動效應,促進小麥生產效益與生態協同發展。

[1] 楊崇力.對浙江省小麥生產和育種的思考[J].國外農學:麥類作物,1996(5):2-4.

[2] 浙江省農業志編纂委員會.浙江省農業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4:635-638.

[3] 朱國榮,丁長命.浙江省小麥種植品種的演變及主要品種穩定性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1999(1):15-17.

[4] 許德信,王岳鈞.浙江省小麥生產的現狀和建議[J].種子世界,2000(11):28.

[5] 宋正群.嘉興市南湖區小麥生產經濟效益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4(7):1103-1104.

(責任編輯:侯春曉)

S 512.1

:A

:0528-9017(2015)10-1535-03

文獻著錄格式:懷燕,任永源,許劍鋒.浙江省小麥生產歷史、現狀及發展潛力思考[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0):1535-1537,1541.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02

2015-06-06

懷 燕(1972-),女,浙江杭州人,博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592778787@qq.com。

猜你喜歡
揚麥單產浙江省
2021-2022年潢川縣稻麥輪作區優質小麥品種展示試驗
晚播對蘇州南部地區小麥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初心》
浙江省溫州市籀園小學
農大農企聯手創山西小麥最高單產新紀錄
油菜“不務正業”,單產3.4噸
揚麥系列小麥品種的餅干品質分析
單產948.48千克!“金種子”迸發大能量
我國玉米單產紀錄第七次被刷新
揚麥系列品種品質性狀分析及育種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