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視角下法治文化構建的三重進路

2015-01-29 20:50龔晨
中國法治文化 2015年11期
關鍵詞:法治法律建設

文/龔晨

制度視角下法治文化構建的三重進路

文/龔晨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同時強調:“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边@些科學論述深刻闡述了弘揚法治精神、構建法治文化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現實價值和長遠價值。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法治國家法律規范體系及其所蘊含和追求的價值理念認同和堅守良好運作的精神保障,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內涵,是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的內生動力,是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全民守法的必要前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一個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大課題。破解如何構建法治文化問題,既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內在需要,又是學界有識之士對現實訴求真切關照的應然之舉。

當前,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組織領導重視不夠、科學機制不健全、建設經費保障不力、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應用不足等與時代發展要求不適應、不符合的諸多突出問題。從建立強有力的制度保障視角出發,探索法治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是法治文化構建及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群眾性的動態持續工程,作為法治文化建設重要內容的機制創新必然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必須高瞻遠矚地進行頂層規劃和制度設計。

基于此,本文就法治文化建設所需的制度供給和制度保障,對法治文化構建的三重進路加以探討。

一、法治精神培育的制度規定

法治文化的基石是法治信仰,“蘊含、體現和弘揚法治精神的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積淀中形成的,對法治建設起著無可替代的支撐作用?!雹倭暯娇倳洀娬{,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法國思想家盧梭曾這樣說,規章只不過是穹隆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后構成那個穹隆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歷史和現實表明,法治只有被認同,內化于心,熔鑄于腦,尊重法治權威成為被信仰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情感,才會轉化為內在的法治精神。然而,在我國因歷史和文化的原因,法治傳統、契約傳統和信用缺失,制度性的規則并沒有形成尊崇的傳統、內心的精神信仰。因此,構建法治文化必須加強法治精神的培育。

(一)多管齊下的法治宣傳教育機制

法治宣傳教育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法治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還是法治文化培育的重要抓手。法治文化是否有效傳播,對法治精神的培育有著直接的影響。建設法治文化,必須夯實法治宣傳教育這個基礎。自1985年11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三次會議作出《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以來,我國即將完成第六個五年普法規劃。普法規劃的實施,不僅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創設了良好的基礎性條件,而且為改革開放在法治的軌道上順利推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對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起到了可喜的顯著性成效。隨著我國法治事業整體推進,公民的法律意識整體增強,人們的法治信仰日益深化,法治成為主流的社會治理方式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得到認可,但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實效性、權威性卻難以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增強。比如,沒有抓住重點對象,根據不同群體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碎片化宣傳、系統性不足;宣傳形式單一,有的局限于拉拉橫幅,用“大喇叭”廣播,與工作重點、地域實際、行業特點、本土文化相脫節,效果不大;權威性缺少立法保障,沒有將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標任務、制度運行、保障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等等。

在當今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大語境中,我們要與時俱進以全新的思路和舉措開創法治宣傳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須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機制。為此,要在宣傳教育的常態化、制度化和長期化上做文章。一是要堅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突出重點群體和重要問題,創新教育平臺,完善教育體系,提高針對性、實效性。二是強化用群眾語言宣講的能力,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樣式和載體,從群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以案說法、示法、釋法,將法律要求轉為具體鮮活的生動實踐,讓法治潛移默化、浸潤人心、生根發芽。緊緊圍繞工作重點、社會熱點、問題難點、矛盾焦點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加大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三是強化互聯網思維和新媒體新技術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的運用,積極探索利用新媒體資源開展多維度、立體化的普法宣傳途徑。四是開展具有區域特點的法治文化創作和展示活動,推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符合時代要求的法治文化宣傳形式。五是健全“誰執法誰普法”工作責任制,完善領導干部學法用法聯系點制度,健全普法協調合作、媒體公益普法機制。

(二)科學管用的法治素養提升機制

法治文化建設同社會主體的法治素養緊密相連,離開一定良好的法治素養的社會主體積極參與,法治文化建設就是一句空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不斷提高社會主體的法治素養?!胺ㄖ嗡仞B是現代公民應當具備的素質,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石?!雹谥挥凶屆恳粋€人都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參與者和享有者,才能利用法治治理手段有效約束各種權力主體,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更加平和、更為公正地解決社會現實矛盾,最大可能地降低社會風險,避免“次生災害”。欲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需要全體人民的法治素養、法治能力加以保證。近年來,各地黨委、政府結合實際、創新方式,有效地促進了干部群眾法治素養的不斷提升、法治習慣的養成,但仍存在不少差距和突出問題。比如,一些群眾法治觀念淡薄,固守“法不責眾”觀念;一些群眾“信錢不信法”、“信權不信法”、“信人不信法”、“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法”,習慣于遇事托熟人、走捷徑;一些地方“工鬧”、“醫鬧”、“拆遷鬧”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這些問題和現象,“根子”就在于社會主體的法治素養不高,社會整體的法治環境不好、法治文化建設的氛圍不濃。

社會主體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質,是法治文化形成可依賴的基本前提。提升法治素養,除上文所言建立多管齊下的法治宣傳教育機制,提高新聞媒體的法治傳播效益的同時,一方面,要著力抓好青少年、農民工、企業員工這些群體的法治素養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優化法治教育課程設計和教學,強化國民教育對法治素養培育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按照對憲法、黨章等基礎法律要“精”,對分管領域涉及的法律要“通”,對履職盡責需要的法律要“熟”的要求,突出抓好領導干部法治素養提高工作。當然,對法治建設工作者的法治素養理當以更高的要求、更嚴的標準去約束。加強社會主體的法治學習認知教育,建立社會主體法治能力提升機制,增強其法治意識,提高其法治能力。積極構建法治實踐參與體驗機制,通過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活動,搭建諸如學法用法知識競賽、模擬法庭之類的多形式平臺,充分利用民眾法治文藝、民族節日、民間藝術載體,拉近法治與人民群眾的距離,使其在活動中潛移默化接受法治的洗禮。誠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雹?/p>

(三)務求實效的道德建設支撐機制

建設法治文化,必須強化道德建設的支撐作用。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具體表現為:首先,這是構建良法體系的內在支撐。毋庸置疑,只有良法才能樹立威信,從而有效限制權力?!胺杀仨殱M足道德或者正義的一定條件,只有這樣的法律才能稱為良法?!雹軓倪@一點看,法律某種固有的道德性,就是法律權威力量產生的基本條件,就是良法不斷完善的重要依據。對體現人民意志的道德應然的正確認識和把握,對道德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和揭示,才能高效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其次,這是法律有效實施的重要支撐。一方面,法律不是萬能的,在現實中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對法律難以規范到的領域,如理想信仰、思想工作必須發揮道德的作用;另一方面,法律要得到人們的支持與遵守,“就必須使發布和應用法律的機構建立在團體基本的價值觀之上”⑤,要保證執法司法公正,達到執法司法公平正義的良好效果,執法司法者必須具備應有的道德境界,進行自我道德監督,且不斷提升執法司法道德的覺悟程度和執法司法行為的道德水平。這是法治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否則,法律實施就缺乏思想基礎,善治就無從談起?!暗赖碌拇_不只是屬于個人內在的心理,而是‘良心’與‘德行’的統一,是必然要表現于外的社會行為,必然要影響社會并受社會制約?!雹蕖暗赖乱幏扼w系從一定角度理解,它是一定法律規范的直接來源,事實上,部分道德規范轉成用國家強力保證實施,此時的道德規范就成了法律?!雹咧挥胁粩嗯囵B和提升人們道德覺悟,社會主義道德深入人心,積淀了豐厚的道德土壤,嚴厲法治、法律的普遍實施的目標才能逐漸實現。

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建立務求實效的道德建設支撐機制,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作用,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法治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講堂”等主題實踐活動,在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過程中,強化法治意識、責任意識,弘揚公序良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使之更好地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二要充分發揮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傳承中涵養法治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充分闡發傳統優秀文化資源,做到堅守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相統一,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注入強大文化力量。三要充分發揮志愿服務文化的熏陶作用,在文明創建中促進法治實踐。把法治文化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廣泛開展法律援助、普法宣講等志愿服務,在基層法治治理中樹立崇德尚法思想,讓法治的種子在基層生根發芽。

二、法治行為方式的制度規定

法治文化的實質,就是人的法文化共識、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培育法治文化,其低限度目標,便是使人們認識到法律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且運用法律去維護正當合法利益,讓人們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范、引導自身行為方式。依法治國關鍵在黨,這意味著黨的領導必須貫穿到依法治國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包h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雹嘧裱@一基本原則,法治文化的培育,也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拔覈姆煞ㄒ幉凰闵?,但總有一些落實不了,一些執法活動總是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干擾,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個強大的力量來推動落實?!雹峒訌妶陶黧w,特別是執政骨干黨員領導干部的主體責任和行為規范,強化黨的紀律要求,發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率先垂范的作用,必將為法治文化的培育提供強大的政治保證。

(一)領導干部以上率下帶動機制

領導干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發展各項事業的中流砥柱。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列舉了當前一些領導干部在依法治國工作中存在的5方面問題、36種表現形式,特別是列舉了周永康、薄熙來等曾經位高權重的腐敗分子藐視法律、破壞法治的典型案例。正是一些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淡薄,以實用主義對待法治,甚或徇私枉法、貪贓枉法,對法治的破壞,一些領導干部沒有法治信仰,存在法外開恩的僥幸心理和特權思想,把法律當成“橡皮泥”和“稻草人”,導致一些地區內的政治生態一度遭到嚴重破壞,造成一定時期腐敗案件多發頻發?,F實表明,領導干部對法治建設既可以起到關鍵推動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壞作用。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是全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建設法治文化的關鍵。各級領導干部只有自覺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才能做到以上率下,才能帶出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令出如山、令行禁止、風清弊絕,進而營造出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

在構建法治文化中,必須建立領導干部以上率下帶動機制。一方面,必須樹立政治意識,正確認識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絕不能在黨和法治的關系問題上存在思想誤區和“模糊地帶”,陷入“黨大還是法大”的偽命題當中。另一方面,必須樹立使命意識,清醒認識自身在法治建設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認真對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列舉的問題和現象,主動對號入座,把自己擺進去,察明病癥、解剖病灶、剖析病根,狠抓整改,切實解決好法治不彰問題。具體而言,領導干部應做好“三個示范”:一是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帶好頭,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增強自信、保持定力。二是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上帶好頭,在尊法上更尊一層,在學法上深學一層,在守法上嚴守一分,在用法上善用一籌,帶頭倡導法治文化,帶頭厲行法治、依法辦事。三是在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民主體地位上帶好頭,增進法治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匯聚起全社會支持、參與、投身依法治國偉大實踐的最大力量。

(二)黨內法規文化示范促進機制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這不僅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理論主張,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執政實踐中的切實行動。比如,我們黨要求,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治國者先受制于法”,“欲肅民風先正官風”,等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重要內容,并強調,“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不僅要模范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按照黨規黨紀以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這一鮮明論斷,體現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這是對黨員提出的比普通公民更高的要求,是由我們黨的先鋒隊性質、肩負的執政使命、黨員的先進性所決定的,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四個危險”,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清醒省思?;仡櫄v史可發現,黨內法規建設歷來是黨的全部工作中一項突出重要內容,且在黨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和功能的文化形態和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特別是法治文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對于踐行和發揚黨內法規文化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性機遇。黨內法規文化與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在根本方向上是高度一致的,且對其具有引領示范、助推作用。黨內法規建設,如突出嚴肅性、對黨員干部的雙重約束、自我審查形成能動性習慣等經驗,可資法治文化建設之用。

現在,在黨內還有一些同志認識不到位,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思想上抵觸、語言上出格、行動上偏離,認為黨紀管得過嚴,想方設法變通和規避黨內約束,沒有起到以良好黨風帶動政風民風的表率、示范、促進作用。自覺嚴守黨規黨紀,是每位黨員干部的自愿選擇,是對黨的莊嚴承諾。我們在嚴守黨規黨紀上,不能立場搖擺、態度含糊,要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要抓緊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針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堅持保證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在統一,切實做好黨內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不斷提高黨內法規體系的系統性、可操作性、科學性。二要深入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對黨的建設上積累的實踐經驗和實踐成果,及時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固化下來,形成長效機制。對那些應轉化為法律的黨規黨紀,應及時通過法定程序將其轉化為國家法律,形成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有機銜接機制。三要著力提高黨內法規制度的執行力。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在守紀律、講規矩上作表率,特別是要按照“五個必須”要求,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加強黨內法規制度的監督檢查,嚴肅處理不遵守、不執行黨內法規的行為。

(三)執法司法引領作用發揮機制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绷己玫姆芍贫缺旧頍o法自動推動,正如良善的意愿自身不足以促進政治的運轉和進步。具體到法治建設領域,就必須強調法律的嚴格實施,強調公正司法。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最關鍵的環節就是保障法律嚴格執行,最核心的環節就是保證公正司法。從某種程度上說,法律實施的過程,就是蘊含其中的道德和價值理念的再次彰顯,這對法治文化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在執法司法過程中,如果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就會形成“破窗效應”,使法律成為“紙老虎”、“稻草人”,而且對社會公平正義帶來致命的破壞。司法領域有“100-1=0”的說法,即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毀掉99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孟德斯鳩說,對一個人的不公,是對全社會的威脅?,F實中,執法司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仍舊突出,有的還較為嚴重。比如,行政決策任性隨意,長官意志,權力尋租,“紅頭文件”滿天飛,隨意減損公民權利和增加公民義務;只講法無授權不可為,不講法定職責必須為,為懶政怠政找借口;有的“花錢買刑”、“以權贖身”、“提錢出獄”,一些冤假錯案得不到及時發現和糾正,“法了事未了、案平理不平”。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執法司法是人民群眾感知法治建設的一把尺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構建執法司法引領作用發揮機制,對于培育法治文化是富有重要意義的。為此,在執法上,要揚正氣。以依法行政和嚴格執法為重點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必須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必須依法全面履行職能;盡快建立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厘清執法權力邊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切實解決多頭執法、多層執法和不執法、亂執法問題。在司法上,要辨善惡。真正維護好公正司法這條法治生命線,既要為司法機關營造公正司法、獨立辦案的良好環境,又要以改革精神推進公正司法,著力建立領導干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懲處機制、司法不公源頭治理機制。此外,要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俗話云,“法律不外乎人情”;西方法律諺語說,“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要講究執法司法方式,善于找到法、理、情的最佳結合點和平衡點,開展文明執法司法、便民執法司法。

三、法治資源整合的制度規定

培育適合我國國情并受到人們廣泛認同的法治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基礎,是社會主體樹立法治意識、崇尚法治精神;其關鍵,是增強領導干部法治信仰、法治能力;其重點,是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其方法,是統籌協調發展,整合社會資源。法治資源是法治文化培育的不可或缺的平臺和載體。從方法論層面來看,要形成符合我國法治建設實際的法治文化,既需要順應民族特點,把握本民族歷史文化根脈,從傳統中尋找力量,注重傳統法治內核資源,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整合到現代法治實踐中來,又需要彰顯時代特征,與時俱進合拍于時代節奏,在融合中體現時代魅力。同時還需要自覺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法治文化中的有益成果,為我所用,應當堅持借鑒、移植國外法治資源和繼承、揚棄本土資源并舉原則,優化創新法治資源整合機制。

(一)立足中國國情的本土法治資源發掘整合機制

“只有憑仗中國民族,才能解決中國問題。只有憑仗中國歷史,才能解決中國問題。只有憑仗中國文化,才能解決中國問題?!雹膺@對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很有啟迪意義。要建設融匯中國文化底蘊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必須注重在文化傳承中涵養法治精神。因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包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也包含著豐富的法治思想,所體現出來的本源性、優質性、稀缺性、歷史性以及普適性等特征,是培育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和本源性優質資源。比如,“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理論系統可以為塑造現代社會的和諧理念提供有價值的精神資源,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制度系統也可以為我們建立一種維護和諧的制度提供有價值的制度資源?!?在現實中,中華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律文明的契合點我們很容易尋找到,中華傳統法律文化對我們的積極影響也不難發現,而它所強調的“為政在人”,“其人存則政舉,其人亡則政息”的濃厚人治色彩,及其“官本位”的思想流毒,對現代法治文化構建具有消極作用,應當努力去除。著名

法史學者張晉藩曾言,“傳統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只能更新,不能鏟除,失去傳統就喪失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就失去了前進的歷史與文化的基礎”?。我們要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蘊含的“刑無等級”、“法不阿貴”、“以法為本”等思想精華并使之納入時代內涵,創造性發展的基礎上,建立立足中國國情的本土法治資源發掘整合機制,堅持本土法治文化的主體地位。一要加大對中華文化的法治精華及其當代價值的理論研究,更好地引導人們正確對待傳統法文化,辯證分析、批判繼承。二要加快建設富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以廣西賀州為例,就要注重法治與民族文化的結合,在法治文化建設中充分挖掘好客家語言、少數民族山歌等賀州本土文化元素,開展具有賀州特點的法治文化創作和展示活動,建設好瑤族法治文化、客家法治文化、生態法治文化等富有賀州氣息的法治文化陣地體系。三要善于發揮本土資源中能夠有效管理規范當地社會生產生活的習慣法、鄉規民約等社會規范在法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在八桂大地、駱越壯鄉,這方面的資源尤為豐富,如壯族的“都老制”、瑤族的“石牌律”、苗族的“議榔詞”、侗族的“款約”,等等。對于這些本土的重要法治素材要深入挖掘整理、推陳出新、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的鮮活教材。(二

)適應時代要求的現代多元文化互融發展機制實踐

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胺ㄖ挝幕男纬膳c發展是建立在相應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之上的。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的形成、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完善以及現代市民社會的逐步形成與成長,為法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必須服務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必須在發展和完善法律服務中培育和實踐法治文化。這是對法治宣傳教育深入開展的歷史傳承的時代反思。在新形勢下,法治精神的弘揚,法治觀念的形成,更需要法治文化的引領和熏陶。這是當今發展現實迫切需要的時代體現。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目標順利推進,必須沿著法治軌道前進,而法治文化就是法治軌道的守護者、捍衛者。這是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謀劃的時代應答?!拔覀凕h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民族復興籌、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法治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而法治文化是這一制度保障的關鍵所系、力量所在?!懊?/p>

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焙B法治文化,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地吸收現代科技時尚元素,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現代多元文化互融發展機制。一要運用信息時代互聯網思維,更新建設理念。要依據不同群體的法治需求和對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途徑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具有多樣性的實際情況,探索法治建設與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群眾生活融合的不同途徑。比如,針對青少年這個群體,法治建設與校園文化融合發展的力度要加大,應結合當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形勢和特點,開展全覆蓋式法治宣講,進行精準滴灌。二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融合方法。以現代化傳播技術為手段,依托圖書館、展覽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構建惠及全民的法治文化服務體系;采取群眾樂于接受的形式,創新符合不同群體閱讀習慣的融合方式,建立法治文化教育網站、法治文化微博微信,牢牢占領這一現代文化傳播陣地,加大法治文化的網絡傳播,強化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和吸引力。三要建立法治文化與現代多元文化有機、有效互融發展機制,提升互融發展長效性。以改革創新精神構建和完善普法主管部門指導規劃、各行業各部門組織實施的現代多元文化互融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實現持久互融、科學互融、有效互融提供支撐。當務之急,就是要圍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重點環節,科學設定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對法治文化建設情況進行全面考評的制度和機制。

(三)面向世界發展的異質法治文化兼容并蓄機制

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數字化的時代,法治文化如何應對來自世界文化,特別是異質法治文化的挑戰,是法治文化培育中理當認真思考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全球一體與本土認同的張力,催生出經濟全球化時代特有的文化景觀:如果后發展國家不考慮自己的文化利益,全盤接受西方主導的文化交往規則,則可能陷于沒有殖民地的文化殖民狀態;但如果因為起點和前提的不平等而拒絕進入全球文化的交往體系,后發展國家則會因為自我封閉而拉大與世界文明的距離,使自己處于更加不平等的狀態。?這對當今我們的法治文化建設頗有啟迪意義。

首先,要正確看到法治文化的全面開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人類法治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本身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因此,全面開放性是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經濟全球化時代,不同法治文化間的交流日益增多,沖突也日益增多,這種交流和沖突促進了法治文化的融合、豐富和發展。為此,建設中國特色法治文化,要以開放的眼光、包容的心態,將自己置身于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大潮之中,實現不同法治文化的友好對話。其次,要認真分析現代中外法治文化本質區別。這種區別表現為:二者的社會法治心理基礎不同、發展脈絡有別、法律體系各具特色;最大的差別就是中國特色法治文化內在制度屬性是社會主義的,這一特征決定了中國特色法治文化必須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培育法治文化,這一根本原則不能丟,要堅定不移地堅守。最后,要建構面向世界發展的異質法治文化兼容并蓄機制。堅持互鑒互用、體用結合,尊重差異、拓展優長,另辟蹊徑、綜合創新等原則,積極借鑒國外法治文化的有益經驗,大膽吸收西方法治文化中有助于中國特色法治文化健康發展的內容;堅持民族文化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價值觀念,透過現象看本質,認真剖析其文化發展的背后因子和植根土壤,而不能簡單移植,更不能囫圇吞棗、照抄照搬。與此同時,要時刻保持清醒,高度警惕西方的西化圖謀及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

(本文作者系中共賀州市委黨校助理研究員、法學碩士)

注釋:

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法治熱點面對面》,學習出版社2015年版,第105頁。

②孫明泉:《黑龍江大學教授楊震代表:提高公民法治素養》,載《光明日報》2015年3月7日。

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5頁。

④季衛東:《通往法治的道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44頁。

⑤[法]讓 馬克 思古德:《“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王雪梅譯,載《外國法譯評》1997年第2期。⑥郭道暉:《道德的權力和以道德約束權力》,載《律師世界》2002年第6期。

⑦郭方天:《建設法治社會需要道德支撐》,載《光明日報》2015年1月18日。

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學習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頁。

⑨徐學慶:《論依法治國關鍵在黨》,載《中國共產黨》2015年第5期。

⑩錢穆:《錢穆先生全集》,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頁。

?崔永東:《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和諧社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頁。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

?云書海:《當代中國法治文化形成的基礎》,載《石家莊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法治熱點面對面》,學習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

?云德:《構建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人類文化》,載《人民日報》2008年9月9日。

猜你喜歡
法治法律建設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讓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