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應新常態 邁上新臺階
——2014年減災救災工作大盤點

2015-01-30 04:58策劃本刊編輯部執行孫玉琴
中國民政 2015年4期
關鍵詞:巨災防災救災

策劃 / 本刊編輯部 執行 / 孫玉琴

適應新常態 邁上新臺階
——2014年減災救災工作大盤點

策劃 / 本刊編輯部 執行 / 孫玉琴

做好減災救災工作,民政部門擔負著重要職責。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2014年又是各類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一年,減災救災工作做得怎么樣?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減災救災工作發生了新變化,面臨新挑戰,如何加快轉變工作方式,如何推進減災救災事業全面深化改革是需要在實踐中探究的重大課題。2014年減災救災工作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新進展、新突破?

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 2015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減災救災工作面臨怎樣的形勢?如何編密織牢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安全網?有何新部署、新思路、新舉措?

這既是民政工作的重點,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2015年2月3日,2015年全國減災救災工作會議在武漢召開,回應了社會關切。本刊以此次會議材料為藍本,對2014年減災救災工作成效進行盤點,對2014年地方探索創新經驗進行點擊,對2015年減災救災工作思路和要點進行梳理。

盤點既往是為了更好地出發。2014年減災救災工作精彩收官,期待2015年減災救災工作在新起點上開拓新局面,在新常態下邁上新臺階。

新成效盤點 · 數說2014年全國減災救災工作

2014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多發頻發,中強地震災害活躍,洪澇、干旱災害突出,臺風災害損失集中,滑坡、泥石流、風雹等災害不同程度發生,共造成全國2.4億人次受災,1583人死亡,235人失蹤,600余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45萬間房屋倒塌,350多萬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近3400億元。特別是云南魯甸地震和登陸海南的“威馬遜”臺風,給當地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河南、遼寧等地特大旱災也給當地受災群眾生活造成較大困難。各級民政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全力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減災救災工作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突破。

數字一:3

——著力健全自然災害救助制度。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制定下發了《國家減災委員會救災工作組工作規范》,中央層面部門間救災應急聯動機制更加完善。出臺了《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損失統計制度》,修訂了《中央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制定、修訂了3項民政部工作規程、3項國家標準和14項民政行業標準,減災救災工作各個環節更加規范。各地結合本地救災工作實際積極開展政策創制,制定出臺與《自然災害救助條例》《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政策。

數字二:7000

——及時做好災情報送。民政部救災司累計處理1500余起災害事件的7000余條災情信息,編發《救災快報》300余期、《昨日災情》200余期,發送手機災情信息15萬余條。

數字三:98.73億

——全力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共啟動救災應急響應28次,商財政部下撥中央救災資金98.73億元,調撥帳篷11.4萬頂、棉衣被16.4萬床(件)等中央救災儲備物資,全年共救助受災群眾7500萬人次。

數字四:1096

——進一步強化救災應急保障能力。沈陽、哈爾濱、合肥等7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開工建設,中央新增苫布、帳篷應急燈兩個物資品種,采購價值2.7億元的中央救災儲備物資,商財政部將儲備管理費核算比例由6%上調至8%。落實專項資金3.288億元,為中西部1096個多災易災縣采購民政救災應急專用車輛。

數字五:455

——穩步加強基礎備災能力建設。繼續實施中央災害信息員培訓項目,舉辦4期災害信息員培訓者培訓班,幫助各地培訓455名災害信息員師資人員,同時聯合15個?。ㄗ灾螀^、直轄市)開展災害信息員聯合培訓。

數字六:6300萬

——不斷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全國共發放各類宣傳材料近4500萬份,舉辦培訓班和講座近2萬場、各類演練和其他主題活動4萬多場,參與活動人數達6300萬人次。

數字七:1315

——深入推進社區綜合減災工作。全年共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315個,浙江、江西、云南3省繼續實施“亞洲社區綜合減災合作項目”,北京向社會發布家庭應急儲備物資建議清單,開展綜合減災示范區縣和示范街道創建活動,上海編制《城鎮社區防災減災指南》,探索建立城市綜合防災減災新模式。

新經驗點擊 · 2014年地方減災救災實踐創新亮點

防災減災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需要理論先行,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地方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在2015年全國減災救災工作會議上,湖北、浙江、安徽、福建、廣西、寧波等作為近年來地方在減災救災領域探索創新的代表分別就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避難場所建設、救災規章制定、儲備體系建設、社會力量參與、巨災保險等工作作了經驗交流。

經驗一:

湖北省持續推進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近年來,湖北省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謀劃、狠抓落實,減災救災工作頂層制度設計不斷完善、體制機制逐步形成、綜合能力持續提升。

——加強政策創制,完善頂層制度設計。一是建立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體系。2010年以來,湖北省重新修訂發布了《湖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指導推動各級制定應急預案11.7萬件,建立了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體系。二是建立防災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推動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減災委及綜合協調機構,組建了省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建立完善了減災委成員單位災情定期會商、救災物資快速調撥、救災資金快速下撥、救災應急快速反應機制。三是建立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按比例分擔機制。省民政廳、財政廳聯合印發了《湖北省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在中央和地方按7∶3比例分擔基礎上,地方負擔資金由省和市縣按6∶4的比例分擔。

——推進項目建設,提升救災應急能力。一是推進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民政廳會同省發改委印發《湖北省救災物資儲備庫項目建設規劃》,明確了全省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規劃、建設標準、補助標準等內容。從2015年開始,省財政計劃分年度再投入1億元,支持“1+7+6+64”救災物資儲備庫體系建設。二是開展“綜合減災救災示范縣”建設。2013—2014年,省財政投入500萬元,在武陵國家級扶貧開發片區建始縣開展了“綜合減災救災示范縣”建設試點。該縣形成的綜合減災救災“443”模式:“四個同步”健全綜合減災救災體系,“四個機制”提升減災救災能力,“三項建設”筑牢應急保障基礎,為全省做好新形勢下縣市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樣板。三是加強救災裝備和應急指揮系統建設。積極爭取省政府支持,為全省所有多災易災縣和國家、省級貧困縣市配備救災應急專用車輛。實施自主衛星報災系統和北斗綜合減災示范工程,給省、市、縣、鄉災害信息員配發智能移動報災終端,實現了災情現場采集、現場報送。

——開展救災資金精細化管理。一是制定災害救助精細化標準體系。2014年,民政廳制定出臺了《湖北省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精細化管理辦法》,形成了本省第一個分類標準清晰、救助標準明確,覆蓋應急救助、過渡期生活救助、倒損住房恢復重建、旱災生活救助和冬春生活救助的救助標準體系。同時,督辦市縣出臺配套文件,對自然災害生活救助的責任主體、救助對象、救助標準、公示期限和發放方式,做到“五個全明確”,方便基層操作和群眾監督。二是總結推廣京山縣救災資金精細化管理模式。2014年,民政廳在全省全面推廣“一個《辦法》管總、兩本臺賬規范、三個對口運行、四個環節到戶”的救災資金精細化管理京山模式,推進救助內容標準化、對象評定程序化、資金發放社會化、救助結果公開透明化,切實提高救助精準度。三是開發使用救災資金跟蹤問效系統。建立救災資金使用電子臺賬,研發了“湖北省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跟蹤問效信息系統”并在隨州市上線試點,對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管理使用實行跟蹤問效。

——推動減災救災工作創新。一是推進基層綜合減災隊伍建設。依托社區干部、網格管理員、樓棟“一長三員”,建立社區減災隊伍;依托縣、鄉、村民政和基層干部,通過建檔培訓、以獎代補等方式,建立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依托社會組織、減災委成員單位資源優勢和廣大志愿者,建立救災應急專業隊伍,并制定預案。二是推進社會救災捐贈新模式建設。明確救災捐贈的啟動程序和管理措施,依法審查確定接收捐贈社會組織資格,統一公布接收捐贈賬戶和接收使用情況公示方式。三是推進自然災害風險分擔機制建設。舉辦農房統保試點,建立了公共財政資金引導、商業保險參與的自然災害民生保險安全網,構筑了市場化商業保險參與民生保障的新機制。

經驗二:

浙江省大力推進“避災工程”體系建設

“避災工程”是集減災、避災、應急救災和物資儲備等功能于一體,以“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庇護受災群眾”為宗旨的建設項目。截至2014年底,浙江省共建成各類避災安置場所11614個,基本實現每個縣每個鄉有1~2個避災安置中心、多災易災地區村(社區)均設有避災安置點的建設目標,“避災工程”在減災救災工作中發揮了顯著成效。2010以來,共啟用避災安置場所17350個(次)、安置災民147萬人次,極大地減少了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成為受災群眾放心的“避風港”。

——強化組織領導,各部門協同推進。2011年起,在生態省建設中設立“防災減災行動”專項,將避災安置場所建設列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并將其列為政府工作年度考核目標。2013年,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避災安置場所規范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負總責,主要負責人要大力支持,分管負責人要親自部署推進。各地紛紛成立由民政、財政、人防、建設、水利、國土、公安等部門組成的工作領導小組,全力推進避災安置場所建設。

——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利用資源。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切實加大避災安置場所建設投入力度。自2006年起,全省各級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超過15億元。各地采取“政府投入、村集體出資、社會捐贈”相結合的方式多方統籌建設資金,并通過“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法,確保資金用在實處。各地通過盤活區域內現有資源,修繕、改造、合建、新建相結合的方式,有效解決重復建設、使用效率低、管理經費不足等難題??h級避災中心主要利用人防疏散基地、體育館、影劇院、會場、學校和社會福利院等公共建筑改造建設,鄉級避災中心主要利用鄉鎮敬老院、文化中心、學校等符合避災要求的公共設施進行建設,村級避災點主要利用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中小學校等公共場所進行建設。

——加強建設管理,確保減災救災實效。民政廳先后會同有關廳局制定下發了一系列文件,對避災安置場所的建設和管理提出統一、明確的要求。在設施配置方面,要求避災安置場所具備基本的生活設施、必要的安全和消防設施、一定的照明和溫度調節設施,并具有通風透氣、飲水用水、排水排污、垃圾收集等衛生條件,設有運輸保障通道、人員上下車集中地和突發次生災害的應急撤離路線,有明顯的人員疏導標志和安置場所功能分區標志,具有相應容量的倉儲設施,可供臨時存放床鋪、被褥、食品、飲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資。規模較大的避災安置場所,還要配備必要的廣播系統以及指揮通信、發電、醫療急救等設施。在運行管理方面,對避災安置場所統一了名稱和標識,制作并懸掛統一的標識牌和指示牌,委托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制作了全省避災安置場所的電子地圖并在網上公開方便查找,規范了避災安置場所工作流程(包括場所啟用、入住登記、生活救助、人員回遷等各項流程),制定了避災安置場所管理制度(包括準入登記、安全管理、預案管理、日常管理、責任追究等管理制度),確保避災安置場所能夠根據不同安置對象的性別、民族、年齡、身體狀況等,做到科學化、人性化、高效率安置。

經驗三:

安徽省深入開展救災政策創制工作

安徽省結合近年來《條例》貫徹落實情況,根據地方實際,穩步推進救災政策創制工作。經過前期調研、多部門論證、廣泛征求意見,2014年9月,民政廳向省政府報送了《關于提請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安徽省自然災害救助辦法(草案)〉的請示》(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立法程序科學嚴謹。按照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規定,規章制定須經過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和公布、解釋和備案等程序。按照要求,民政廳在省政府法制辦指導下,目前已完成立項、起草和報審環節的工作。一是深入調研論證,做好立項準備。2013年上半年,民政廳分別選取潁上、長豐、宿松3個縣作為重點立法調研縣,深入基層,廣泛聽取了地方政府、基層干部群眾、村(居)委會的意見建議,2013年12月召開立項論證會,列入2014年度政府規章立法計劃實施類項目。二是反復研究修改,形成草案初稿。2014年1-7月,民政廳根據近年來貫徹落實《條例》情況,結合調研情況和地方實際組織編寫了《辦法》草稿,會商省政府法制辦等有關部門,逐條分析、逐個研究、逐項對比,四易其稿,形成了《安徽省自然災害救助辦法(初稿)》。三是充分征求意見,提交政府審議。2014年8月,民政廳會同省政府法制辦書面征求了16個設區市、8個縣、21個省直部門的意見,先后到霍山縣和合肥市包河區,再次深入聽取基層意見,并通過《安徽日報》等主流媒體和省政府網站、法制辦網站廣泛征求社會意見。按照立法程序,先后組織召開了立法論證會、立法協調會和立法預審會。在充分吸收有關部門、專家和社會各界意見基礎上,經反復研究、修改、論證,最終形成《安徽省自然災害救助辦法(草案)》并提交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

——《辦法》內容規范完整?!掇k法》共34條,分別從自然災害救助工作體制、救助準備、應急救助、災后救助和救災監督等5個方面規范本省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一是明確規定自然災害救助體制機制?!掇k法》明確了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多元主體責任,規定了不同層級政府、同級政府不同部門、政府與社會組織和個人之間的救災工作職責分工,明確了各主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方式,進一步規范了自然災害救助工作體制機制。二是建立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準備體系?!掇k法》明確了政府要將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和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在自然災害發生之前,要建立災害保險制度、制定完善救災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救助應急指揮系統、開展救災專業人才儲備、建設自然災害應急避難所、加強部門間預警信息溝通。三是規范細化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工作?!掇k法》規定自然災害發生后,各級減災委要根據救災應急預案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下撥資金、調撥物資、緊急采購、緊急征用、轉移安置、遇難人員家屬撫慰、災情評估發布和接受社會監督等應急措施,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干凈水喝、有衣被取暖、有安全住所、有病能醫,切實保障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四是統籌安排自然災害災后救助工作?!掇k法》明確了災情穩定后,災后恢復重建的任務和職責,其中,省民政系統負責倒損恢復重建技術支持,協調恢復重建用地并為受災群眾提供救災資金幫助,同時全面評估和統計受災人員生活困難情況,做好后續過渡期救助和冬春救助工作。五是嚴格執行自然災害救助監督監管?!掇k法》明確了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和物資的使用范圍,嚴格規定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和物資的發放主體和發放要求,并規定有關部門和組織要主動公開救助款物使用情況,自覺接受媒體和社會監督。

經驗四:

福建省著力提升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新水平

近年來,福建立足省情,認真開展了救災物資倉儲建設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實現了新突破。

——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民政廳主動協調財政、水利、防汛、氣象、地震等部門,共同推動相關政策出臺。2013年,出臺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防汛防臺風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閩政〔2013〕14號)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通知》(閩政辦〔2013〕42號),重點明確了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重點、工作目標,并對加強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2014年,民政廳聯合省財政廳又下發兩個文件:《福建省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閩財社〔2014〕90號)、《關于下達2014年防災減災設施建設補助資金的通知》(閩財社〔2014〕160號),重點明確了救災物資儲備庫、自然災害避災點和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省級補助標準,并對建設資金使用管理進行了規范。

——大力加強救災倉儲設施建設。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市、縣社會福利中心建設管理意見》(閩政辦〔2011〕16號 ),民政廳要求市、縣救災物資儲備庫納入社會福利中心建設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到2013年底,已新建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福州市救災物資儲備庫和12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特別是2014年,積極協調財政等有關部門,加大防災減災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一次性下撥了8400萬元,專項用于7個市級、41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和300個自然災害避災點規范提升建設(其中每個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補助400萬元、每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100萬元、每個自然災害避災點5萬元)。同時,《福建省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從2014年起到2016年,連續三年設立防災減災設施建設省級專項補助資金,支持民政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2016年底,建成省、市、縣三級救災物資倉儲體系,提升2000個自然災害避災點建設管理水平。

——認真做好救災物資采購。救災物資采購主要通過計劃采購、應急采購和協議采購三種方式進行。一是納入財政預算。將救災物資采購資金列入地方各級財政預算,目前省財政每年預算安排500萬元、市縣安排50~300萬元不等。二是規范采購程序。2014年制定了《福建省民政廳救災物資采購管理辦法》,依據《辦法》規定,同時建立了采購招標代理機構名錄,實行現場搖號隨機抽取招標代理公司,采購相關工作全權委托代理公司負責,最大限度避免了采購活動中不良行為的發生。三是豐富采購品種。根據應急救災工作需要,增加了沖鋒衣、毛巾被、防潮墊、彩條布、凈水器、漂白粉、應急箱、應急燈和移動照明設施等物資。四是適時更新輪換。每年都利用冬春救助時機發放部分救災物資,及時更換庫存物資,較好地保證了救災物資質量。

——積極推進倉儲管理信息化。2011年福建省救災物資儲備庫被民政部、財政部確定為中央救災物資代儲庫, 為提升救災物資倉儲管理信息化水平,2014年省發改委批準省救災物資儲備中心應急智能調度和倉儲管理建設項目,并下達項目投資計劃(一期項目投資350萬元,其中國家發改委預算投資200萬元、省級預算投資150萬元)。該建設項目將實現救災物資出入庫實時監控、庫存物資數據更新、?。ㄊ校┚葹膫}儲視頻同步和物流運輸遠程監控等功能。項目建成后,福建省救災物資倉儲管理水平和應急調撥能力將會得到較大提升。2014年6月,民政部救災司確定福建省救災物資儲備管理中心為民政部救災物資發放全過程管理系統試點單位。目前,該系統已完成北斗定位系統、門禁系統和軟件服務器等安裝工作。

經驗五:

廣西規范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

近年來,廣西在統籌社會力量、形成救災合力上進行了探索創新,在抗擊2014年“威馬遜”超強臺風等重特大災害、支援云南魯甸地震救災以及日常減災救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建章立制,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一是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救助的法規和政策制度。制定出臺了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志愿服務管理辦法、救災捐贈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為推動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二是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登記和備案制度。充分利用民政廳開發的救災信息管理和應急指揮系統平臺,切實發揮各級減災委辦公室的職能作用,對有救災能力的社會力量進行梳理,并建立數據庫,儲存各種社會力量在救援能力、專業技能、人員專長等方面的信息,以利于協調部署和科學調度。三是建立民政部門與社會力量救災合作的聯動機制。加強民政部門與社會力量在救災上的互聯互動, 指定專人擔任聯絡員,負責信息溝通和交流工作。各級減災委辦公室的聯絡員及時將災情、災區需求和救災導向信息發送給減災委成員單位和有關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的聯絡員也把其能提供的救災資源及其服務信息發送給減災委辦公室的聯絡員,由聯絡員匯總送減災委作為決策參考。

——多措并舉,提升社會組織參與減災救災的能力。一是注重社會組織培育孵化。2014年,民政廳建成了占地900平方米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為社會組織提供戰略規劃、創業指導、培訓督導、社會資源鏈接、政策咨詢、財務托管、交流研討等軟硬件支持服務。目前,已吸納30家民辦社工組織進入孵化,為災害社會工作人才成長提供堅實基礎。二是強化社會組織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加強對社會組織減災救災培訓演練的指導,不斷提高社會組織專業救援素養和實戰能力。三是加強對社會組織開展救災捐贈的監管。對社會組織接收和捐贈的物資實行驗收制度,對于捐贈款項實行嚴格登記和公示制度,切實保障捐贈人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不斷提高社會組織開展救災捐贈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暢通渠道,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減災救災。一是完善災害信息管理平臺。2014年,投入資金800多萬元,建成了廣西民政救災信息管理和應急指揮系統一期工程,為及時、準確發布災害信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二是暢通災害信息收集、發布渠道。近年來,廣西每年安排專項培訓資金,開展市、縣、鄉、村四級災害信息員培訓,共培訓各級災害信息員11500多人,為災害信息收集、災害預警信息傳遞、開展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在信息發布上,民政廳利用門戶網站與災情統計系統實現無縫對接,向社會實時顯示災情快報、公布災害詳細信息和災區需求,為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提供了準確資訊。三是積極引導社會力量開展減災救災?!巴R遜”超強臺風和云南魯甸地震發生后,民政廳迅速與區紅十字會、區慈善總會等社會組織溝通,通報災情和災區需求,及時開展捐贈接收活動,第一時間派出“廣西賑濟救援隊”前往災區協助開展賑濟救援工作;魯甸地震恢復重建階段,民政廳組織社工服務隊奔赴龍頭山鎮3所偏遠的小學建立服務站,并通過實施“校園重建、心靈重建、明日重建”的服務方案,為師生提供了高質量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在引導開展減災活動方面,各級民政部門結合國家“防災減災日”等活動,積極引導有關社會組織深入城鄉社區舉行防災減災科普咨詢、災害應急救助示范表演、災害現場傷亡人員搶救情景表演、“兒童平安·減災小課堂”“向災害說不”等防災減災活動,為推動防災減災資源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經驗六:

寧波市建立巨災保險制度

在寧波市委、市政府主導下,2014年3月,向中國保監會提出巨災保險試點申請,成為全國首批巨災保險試點城市之一。民政局與市金融辦、市保監局共同制定了《寧波市巨災保險試點工作方案》,邀請相關保險公司研究制定了巨災保險產品及其風險配置的方式,并報中國保監會審核、備案。在此基礎上,市政府審議通過《關于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2014年11月,民政局與保險公司正式簽訂巨災保險合同并組織實施。

——巨災保險多層次保障體系。一是建立公共巨災保險。公共巨災保險制度是巨災風險分散體系的基礎和主體,對災害發生后所有在甬人員的人身傷亡和家庭財產損失給予救助。制度實施第一年由市政府指定人保財險寧波市分公司為首席承保人,以后年度采取公開招投標或競爭性談判方式確定承保機構。民政部門代表市政府作為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財政部門統籌安排公共巨災保險保費支出,首年保費為3800萬元,根據每年實際賠付及風險保障變動情況對保險費率適時調整。保險公司每年收取的巨災保險保費扣除再保險保費、賠款、費用成本及預定利潤后,結余部分全額計提巨災風險專項準備金,作為大災年份的賠款儲備,專戶管理,長期滾存。二是設立巨災基金。按照政府財政投入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巨災基金,初期由政府撥付500萬元設立。巨災基金資金來源主要有財政注資,慈善機構、企業和群眾捐助,承擔風險分擔保障轉入的保費以及基金投資收益等。巨災基金以基金累積額度為限,用于補助超過保險公司賠償限額外的居民人身傷亡撫恤和家庭財產損失救助。民政部門牽頭成立巨災基金理事會,負責制定基金使用管理辦法及基金籌集、使用、運作等重大事項。三是鼓勵發展商業巨災保險。政府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居民自愿購買商業巨災保險,滿足居民高層次、個性化的巨災保險需要,提高居民災害損失保障程度。

——公共巨災保險主要內容。公共巨災保險是政府出資為所有市民購買的災害救助公共產品。(一)保障范圍。涵蓋臺風、強熱帶風暴、龍卷風、暴雨、洪水和雷擊等自然災害及其引起的突發性滑坡、泥石流、水庫潰壩、漏電和化工裝置爆炸、泄漏等次生災害造成的居民人身傷亡撫恤及家庭財產損失救助兩個領域。(二)保障對象。為災害發生時處于本市行政區域范圍內所有人員的人身傷亡撫恤和常住居民的家庭財產損失救助。(三)賠付標準。首年賠付標準:1.居民人身傷亡撫恤,包括保險范圍內因災死亡、殘疾撫恤以及傷亡發生后政府救助墊付的醫療費用,最高每人10萬元,累計賠償限額3億元。2.家庭財產損失救助。保險保障范圍內居民實際居住的住房因災造成家庭財產損失的,每戶最高救助2000元,累計賠償限額3億元。3.見義勇為人身傷亡增補撫恤。居民在巨災期間的見義勇為行為導致死亡、殘疾的,由保險機構賠付最高每人10萬元的見義勇為增補撫恤,累計賠償限額包含在居民人身傷亡撫恤3億元累計賠償限額內。

——巨災保險制度運作機制。一是民政部門作為市政府委托投保人牽頭組織實施巨災保險制度,協調各項政策及資金落實,督促協調巨災保險承保、理賠以及防災防損工作,負責管理巨災基金。二是保險機構除了提供災害救助理賠外,還要探索建立全市巨災風險管理數據庫,為災害風險管理決策提供數據和專業支持,在風險隱患排查、防災減災宣傳等方面發揮專業作用。三是全面推進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網絡與保險公司商業服務網絡對接,建立快速響應系統,形成縣(市、區)牽頭、鄉鎮(街道)為主體、村(社區)為單元的政府、市場和基層互動的災害救助服務體系,提高賠付效率。

新部署摘要 · 2015年減災救災工作的新思路和著力點

在2015年全國減災救災工作會議上,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分析了新常態下減災救災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提出了2015年減災救災工作六條新思路和五個著力點。竇玉沛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發展減災救災事業的基本遵循。主動適應新常態,必須深刻認識當前減災救災工作面臨的新形勢,辯證分析減災救災工作呈現的新變化,準確判斷減災救災事業發展的新態勢,大力推進減災救災事業全面深化改革。

部署一:

2015年減災救災工作的新思路

——堅持法治思維,提高規范管理能力。要堅持依法推進、規范運作,制定出臺與《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指導意見,健全完善有關工作規程、標準,及時將工作中的成功舉措規范化、制度化,為高效開展減災救災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不斷完善救災預警、應急響應、災害評估等機制,及時做好受災群眾緊急救助、過渡期生活救助、倒損農房恢復重建和冬春救助等工作,確保災害發生后12小時內受災人員得到初步救助。

——突出問題導向,提高創新發展能力。要深入災區調查研究,摸清找準事關科學發展的全局問題、長期困擾的突出問題、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以解決救助標準偏低等問題為切入點,以重點突破帶動事業全面發展。

——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統籌協調能力。要進一步強化各級減災委的綜合協調職能,建立健全綜合協調機制,有效整合多方資源,統籌兼顧減災救災工作各個環節,不斷提高能力水平。

——拓寬工作渠道,提高社會動員能力。要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工作,搭好平臺,加強引導,健全機制,做好服務,為各方廣泛有序參與創造良好環境,形成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的強大合力。

——強化為民理念,提高服務受災群眾能力。要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減災救災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細化強化工作措施,不斷增強工作透明度,切實提高規范化、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需求。

部署二:

2015年減災救災工作的著力點

——認真做好災害應急救助。要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加強部門會商,充分利用各種有效手段發布預警信息。要隨時掌握災情發展,嚴格按照《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及時準確統計上報,視情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抓緊調運發放救災物資、安排下撥救災資金,認真落實各項救災政策,妥善做好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工作。協調推進倒房恢復重建,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整合有關資源和支農惠民政策,將農房恢復重建與農村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相結合,努力幫助農民減輕建房負擔。要加強督促指導,繼續做好冬春救助。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2014—2015年中央冬春救災資金71億元已全部下撥,各地要在春節前后將資金足額下撥至縣級,并盡快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尤其要安排好高海拔、高寒地區和偏遠山區的資金發放,確保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要進一步加大本級救災資金和物資投入力度,重點關注受災的特困戶、低保戶、散居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和殘疾人家庭等特殊困難群眾的救助,切實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不留盲點。

——繼續加強政策創制。部里將商有關部門抓緊修訂《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完善應急響應啟動標準,規范明確對特殊情況啟動響應的規定。調整完善中央救災補助政策,商有關部門適當提高中央倒損農房恢復重建和因災遇難人員家屬撫慰金等補助標準。進一步推動完善農村住房保險制度,協同有關部門繼續研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爭取將農房保險保費補貼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范圍。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工作機制建設,出臺《民政部關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工作的指導意見》,繼續抓好救災捐贈導向機制建設。各地要在《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修訂完成后,及時修訂本級預案。要認真完善本級救災補助政策,今年重點推動制定出臺受災人員救助標準,實現無論大災小災均給予統一標準的救助,確保災害救助公平、有效。各地要加快制定出臺與《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相配套的法規政策,形成以《條例》為核心的上下銜接的減災救災法規體系,6個尚未制定本地資金管理辦法的省份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今年全部出臺。要配合財政、保險監管等有關部門,推動建立健全相關機制,進一步擴大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試點范圍,努力提高農村住房保險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

——切實做好救災專用車輛接收工作。目前部里已啟動車輛招標采購工作,各相關省份要按照《民政部財政部關于做好民政救災應急專用車輛采購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車輛接收、資金結算等相關工作;要與本地公安、車輛編制管理等部門積極做好協調溝通,提前落實上牌照等相關事宜。原則上,省級民政部門負責與中標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并統一結算;個別已將資金撥付至縣級的省份,要切實保障資金安全,謹防資金被挪為他用,省廳要統一做好組織協調,負責與中標供應商磋商合同文本,指導各配車縣做好合同簽訂和資金結算工作,確保車輛按時交付使用。

——推進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部里正在推動編制《國家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中長期規劃》,要做好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優化調整救災物資儲備庫布局,科學確定儲備規模,研究修訂《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標準》。各地要結合本地災害特點和救災需要,在配合部里編制規劃的同時,研究制定本地救災物資儲備中長期規劃,各省和多災易災的地市、縣區要加快建立本級救災物資儲備庫,納入中央庫建設的省份要加強與部規劃財務司的溝通銜接,加快建設進度,嚴格加強質量監管。

——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部里今年將重點協調推進“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改革任務,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省份開展專題調研,探索推進改革措施。要有序推進國家綜合防災減災“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會同國家減災委專家委開展規劃編制前期重大問題研究,與民政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做好有機銜接。繼續推動實施“國家自然災害救助管理信息化工程”項目,組織力量對“十二五”規劃進行全面評估。深入推進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創建1200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加強基層災害信息員培訓,牽頭制定好全國“防災減災日”中央層面活動方案。各地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等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配合部里共同做好相關項目的立項和實施,認真做好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結 語

自然災害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永遠在路上。減災救災的意識一刻也不能松懈,減災救災的行動一刻也不能怠慢。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15年已經啟航,讓我們登高望遠,求真務實,以改革為取向,以創新為動力,共同謀求減災救災事業新發展,合力實現民政部門新作為。

猜你喜歡
巨災防災救災
家庭防災應該囤點啥?
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小常識
以雨為令,防汛救災中的“橙色身影”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故宮防災的“超強鎧甲”
應急救災工作的“偵察精兵”
滅火救災分秒不能耽誤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災情景構建
“深浙滇”三地巨災保險試點概況及淺析
我國巨災保險法律制度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