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臺灣選舉政治迷思看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變與不變

2015-02-12 08:01臺灣蕭衡鍾
統一論壇 2015年5期
關鍵詞:臺獨民進黨國民黨

■ 臺灣 蕭衡鍾

從臺灣選舉政治迷思看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變與不變

■ 臺灣 蕭衡鍾

2014年11月29日,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于民進黨,不僅讓民進黨奪得了臺灣六都中五席行政首長寶座,丟掉了連續執政十多年的臺北市市長,原本較有把握的桃園市市長及嘉義市市長也失利,新北市市長慘勝。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慘敗的同時,使國民黨在2016年兩項大選能否可以贏得勝利在臺灣繼續執政,也蒙上一層重重的陰影。畢竟當局長期執政合法性在于政治穩定、經濟增長、人民對當局認同,而這些都是目前馬英九當局和國民黨所不具備的。

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取得了大勝,一掃選舉頹勢,這其中自然有蔡英文對于民進黨改造的功勞,但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對手國民黨實在是表現太差了,民眾只能以選票來宣泄過去幾年對馬英九當局執政的不滿。民進黨的力量能夠在以往挫敗中持續發展壯大,以及所謂的柯文哲效應發酵,包含有年輕參與力量、網絡傳播力量、時政不滿力量、選舉宣傳力量、社會資本力量,民進黨起家就是體制內遇到問題,用社會運動、街頭運動去倒逼體制變革,這些都是手段;最重要的一點是愿意長期深耕,比如林佳龍在臺中、陳光復在澎湖這種深耕,國民黨就好像還做不到。從長期來看,隨著老一代的不斷凋零,年輕一代會更加傾向綠營這邊。如果2016年臺灣再次出現政黨輪替,民進黨與蔡英文將如何處理與大陸的關系,是考驗其政治智慧的大問題。

整體來看,民進黨處于攻勢,國民黨處于守勢。這種“集合選舉”產生的“亂勢”使民進黨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使得國民黨的優勢得以很大程度的遏制。國民黨善于按部就班地工作,民進黨善于靈活機動地工作,國民黨整體上是老氣橫秋的,民進黨整體上是精神飽滿的,國民黨更多是按理論和理念的,民進黨更多是接地氣和心理的,國民黨按照規范和規則辦事,民進黨根據態勢和形勢辦事,這些決定了在群體情緒激蕩的情形下誰會用情緒的資源更好一些。如果國民黨要想扭轉這種群體式選舉的態勢,就必須在整體上做好對自己掌握的資源的整合工作,整合到一個可以發揮整體作用和效應的地步,這需要國民黨利用執政黨的地位和作用,給選舉灌輸一些理性要素,使選民不要被情感和情緒所裹挾。從資源角度看,民進黨是無法與國民黨同日而語的,但國民黨所掌握的資源雖多但很分散,而民進黨所掌握的資源雖少但很集中,這也是老黨和“青”黨、執政黨和在野黨的區別所在。這是民進黨可以亂中取勝的環境和氛圍因素,而執政黨要取勝的環境條件卻是利益和秩序。

所以說,這種合起來的選舉方式有很大的風險性,不論是誰提出這個選舉方案的,它對執政黨來說都有很大的挑戰性;其中,合起來的成分越多,群體的可變性就會越濃,其結局也就會更難預料。由此可說,民主本身也是對人類智力和智慧的挑戰,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是人的情感和情緒對其理性和理智的挑戰,這種挑戰可能以后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和越來越重。面對這樣的挑戰,應該有一套完整系統的應對和解決方案,只有把群體分割為個體,人才會被理性和理智所主宰,這就需要心理學層面的設想和設計。所以,民進黨要比國民黨更會利用選舉的集合性和群體性,因為理性并不總是政治的基本邏輯。

從長期看,2016年未必國民黨一定會輸,關鍵取決于后面民進黨新任縣市長的施政表現和國民黨在內部跟施政上的調整改革。不過,普遍認為民進黨這些年的兩岸政策表述相比其建黨初期的激進緩和了些,呈現向中間道路靠近的趨勢。在兩岸軍力失衡和美國維持亞太總體穩定的現實情形下,民進黨以主打“臺獨”變天的可能性比陳水扁時期更小,會慢慢變得務實而不那么激進碰撞大陸底線。所以,2016年大選后不論是何黨執政,“不獨不統”不會有重大變化,因為國民黨不愿“獨”不敢統,民進黨不愿統不敢“獨”。這幾年來,民進黨更加務實,在兩岸關系上更圓滑,感覺民進黨在給自己留余地和溝通空間。

民進黨的問題在于,不放棄獨立,大陸的壓力讓他們在國際社會上受制嚴重;而放棄獨立,與國民黨有何區別?民進黨的所謂“臺獨”主張,其實是在順應一種臺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本土化意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臺灣主體意識”,能夠了解這并不等于“臺獨”,但也認為這是“臺獨”主張的根源。畢竟有了思想認同才有信仰,有了信仰才有實踐參與的力量。這種“主體意識”引發“臺獨”理念或不想統一的傾向,確實陳水扁時期的“去中國化”教育對臺灣年輕人的中國觀念和統一意識已經形成很難扭轉的影響;但在要兼顧維持現狀的廣大中間選民與和緩兩岸關系正面發展的大前提下,如果貿然修掉“臺獨黨綱”,恐怕會改變其基本盤、導致基層支持群眾流失,所以認為在意識形態上可能會把“臺獨黨綱”給“供起來”,畢竟只要民進黨不當真強硬落實“法理臺獨”,那大陸就沒有動武的理由,而善于選舉操作、從基層草根出身的民進黨不會這么傻。民進黨也許會在未來想盡辦法,消除臺灣中間選民對民進黨上臺后兩岸關系緊張的擔心。

對于臺灣民主的真假認識,有所謂的“民主政治未來”,有所謂的“選舉操作亂象”。對于“臺灣的民意是自己真實聲音的體現還是異化的表現,是真實的民眾基于正確的信息基礎上的對于自己團體利益最大化的體現嗎”等問題,有人指出選舉的很多操作會引導與改變年輕人投票意向,所以認為是一種對于選舉與民意的異化取向、以及對于意識形態上的迷思,所謂人民當家做主也只有在選舉前后的一段時間里,這些迷思包含有認為有選舉(特別是領導人普選)就是等于高度民主政治的迷思,有民意與輿論支持就是有政治社會資本去對抗政府官員施壓的迷思,認為有選舉(特別是領導人普選)就是等于臺灣人民的民主素質與發達程度高的迷思。

無法避免的事實是,在今天這個高科技和娛樂致死的社會里,選舉政治也多多少少帶著娛樂的色彩,而這種色彩在情感豐富的東亞社會里比冷峻的西方文化中更為明顯,兩黨之間的界限并非十分鮮明。這一方面是因為作為現代西方政治體制下的競爭型政黨,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剛性政黨,而成為一種選舉機器,或者松散柔性的政治俱樂部,民眾在選舉實踐中,并不注重黨派意識形態,而更看中候選人的政績、表現、個人魅力,以及其提出的政策對自身利益的影響,而在這一過程中,候選人的實際政策常常會讓位于個人魅力。一方面,所有候選人都會作出一些美好但未必能真正兌現的政策承諾以爭取選票,另一方面,很多年輕選民未必有耐心去認真研究和比較候選人提出的具體政策,如此一來,投票者對于個人魅力這一變量的傾斜就會壓過對于執政經驗和理念的關注。雖然以柯文哲現象來說,一個沒有行政經驗的人,無論多么有吸引人的特質,都不能擔保其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行政長官,會造勢并不等于會做事,但民主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假如柯文哲最終不能勝任市長一職,自然不可能連任;因此可以說,民主制度的初衷原本就不是要選出在絕對意義上最優秀的人才,而在于給與民眾一個選擇和被選擇的權利和機會,以及給與民眾一個循正常合法途徑更換不合格的領導人的程序。

任何政治系統都會受到內外社會環境的包圍與影響,所以政治系統必須具有對環境的變動反應、并適應種種形勢的能力才能生存,也就是說政治系統應該有能力處理來自環境的種種影響才是,且任何政治系統都在變,沒有不變的政治系統?!昂推脚c發展”戰略觀可以說是海峽兩岸各界在兩岸關系上所共同向往的愿景,和平穩定為發展提供了相對必需的具體環境、而有了發展也為和平穩定提供了基礎共識。希望未來民進黨與蔡英文可以尋找、認清并發展出一個適合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兩岸政策論述。

猜你喜歡
臺獨民進黨國民黨
斥“臺獨”狂人
快過關了
“拒絕民進黨”
日本民進黨成立
認清五大類“臺獨”真面目
臺南孫中山銅像被拉倒 國臺辦:“臺獨”不得人心等6則
民進黨大腕北京破冰
憶和平改編國民黨第16軍第94師
國民黨軍曾大量使用過化學武器
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