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醒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變化

2015-02-20 15:47古世平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5年11期
關鍵詞:帝國主義矛盾

古世平

(1.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67; 2.重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 400067)

清醒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變化

古世平1,2

(1.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67; 2.重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 400067)

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變化,是社會運動中的客觀存在,由矛盾運動的特殊性所決定。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基本形式有:同時并存相互影響的若干矛盾;主要矛盾中一對最尖銳的矛盾;解決主要矛盾的要求與主客觀條件之間的矛盾。其變化趨勢包含:主要矛盾不變,隨條件變化出現新的表現形態,舊的表現形態轉化為新的表現形態;原有主要矛盾退居次要矛盾而出現新的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變化,是實事求是的現實立足點,是求真務實的現實著力點,是始終引領社會前進的出發點。

社會矛盾;主要矛盾;表現形態

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表明,只有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變化,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反映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勝利,始終引領社會前進的方向。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條歷史經驗。

一、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表現形態的變化

(一)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不斷變化是社會運動中的客觀存在

社會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在某一特定社會形態或發展階段中的具體表現和實現形式,且在社會矛盾體系中,居于支配地位,決定這一社會的性質或發展階段的發育程度,一般都會貫穿于這一社會形態或發展階段的始終。毛澤東曾經指出,馬克思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于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表現于在各別企業中的生產的有組織性和在全社會中的生產的無組織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階級表現則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1]318。這也就是說,基本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以不同的形態,表現為社會主要矛盾。同時,社會主要矛盾也會以不同的形態進一步具體化。

社會性質及其發展階段不變,社會主要矛盾不變。但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卻是不斷變化的。在社會形態或發展階段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必然要通過特殊的、具體的矛盾和關系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在社會形態、社會發展階段不變的情況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狀況、表現形態會發生變化。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始終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在不同歷史時期卻有著不同的表現形態。當某一兩個資本主義國家發動侵華戰爭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就表現為中華民族與某一兩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表現為中華民族與英國資本主義的矛盾;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表現為中華民族與英、法帝國主義的矛盾;中法戰爭時期,表現為中華民族與法國帝國主義的矛盾;甲午戰爭時期、九一八事變至抗日戰爭勝利時期,表現為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當帝國主義列強共同發動侵華戰爭時,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則是中華民族與整個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前,主要是人民大眾與清王朝反動賣國統治集團的矛盾;此后到大革命失敗前,是人民大眾與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的矛盾;大革命失敗后,則集中表現為人民大眾與代表買辦豪紳階級的官僚資產階級及其賣國獨裁政權的矛盾。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基本解決,但建設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與落后的農業國現實的矛盾并沒有解決,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而是融入了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并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40余年,盡管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的客觀現實,使人民群眾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現實生產力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表現形式。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上了新臺階,基本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但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現階段的具體表現”[2]14。今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形態,絕不會與改革開放初期相同,更不會與社會主義制度剛剛建立之時相同,這是毋庸置疑的。

(二)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不斷變化是由矛盾運動的特殊性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社會主要矛盾在某一社會形態或發展階段中始終存在,但是社會形態演變卻以千年、世紀作為時間跨度,社會發展階段也常常以世紀、年代作為時間跨度。我們絕不能想象,在這樣的時間跨度里,社會主要矛盾會一成不變。社會主要矛盾既要貫穿社會形態或其發展階段的始終,又不可能一成不變,在不同的時期就必然具有不同的表現形態。

社會主要矛盾不變,社會形態或其發展階段不變,但其表現形態則一定會有變化。這是由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始終處于不停頓的運動之中,社會主要矛盾在不同時期一定會顯示出不同的特點,構成社會主要矛盾的各個方面也一定會發生性質、地位、力量對比和作用方式等的變化,社會矛盾總體系中諸多矛盾與主要矛盾之間發生聯系和作用的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

以抗日戰爭勝利到建立新中國為例,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首先表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同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國民黨蔣介石政權之間的矛盾。其次,人民革命力量與國民黨蔣介石政權之間的矛盾,由于雙方在斗爭中不同時段所處的地位不同,攻守態勢、力量對比不斷發生變化,又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和特點[3]。內戰爆發前,這一矛盾主要表現為爭取獨立、民主、和平與堅持賣國、獨裁、內戰的矛盾。內戰爆發后,第一年,蔣介石集團在軍事上占據絕對優勢,居于戰略進攻態勢,人民革命力量在軍事上居于弱勢和戰略守勢,主要矛盾就表現為維護和發展長期人民革命的成果與企圖消滅人民革命力量的矛盾;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以后,蔣介石集團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均被打破,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盡管力量對比尚未發生根本轉變,但態勢轉換已經形成,主要矛盾則表現為摧毀蔣介石政權反動統治的軍事、政治基礎與維護這一統治基礎的矛盾;遼沈戰役結束后,“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4]1360,加上國民黨軍隊在淮海、平津戰場處于被動挨打狀態,矛盾雙方力量對比已經易位,主要矛盾又表現為“是將革命進行到底”,“還是使革命半途而廢”[4]1375之間的矛盾;隨著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結束,“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已被消滅”[4]1424,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后,迅速向全國進軍,到1949年底,基本解放了除西藏之外的全部大陸領土,人民革命力量與國民黨蔣介石政權之間的矛盾基本解決,也從根本上解決了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

二、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不斷變化的形式

(一)社會主要矛盾表現為同時并存相互影響的若干矛盾

一般來講,社會主要矛盾都會表現為若干對同時并存、相互影響的矛盾。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既表現為特別尖銳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同時也表現為侵華的各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把持中央政權的封建買辦集團與地方封建買辦勢力之間的矛盾,地方實力派相互之間的矛盾,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封建主義壓迫的矛盾,沿海沿江少數城市現代工商業經濟與廣大農村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的矛盾,發展現代科技文化與現實經濟文化極端落后的矛盾,等等。一部分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致力于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也正是基于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的。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更為復雜,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實際上就是要正確處理社會主要矛盾所表現出來的10種矛盾。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正確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也是要正確處理社會主要矛盾中以人民內部矛盾表現出來的各種矛盾。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和中共中央,正是科學分析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建立與整個國家生產力及經濟社會不發達的矛盾,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世界后列的矛盾,一部分現代工業與大量落后于現代水平的工農業并存的矛盾,一部分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與廣大不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同時并存的矛盾,少量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與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同時并存的矛盾等等,才認清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進而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新的階段性特征顯現,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求“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5]3,這在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主要矛盾沒有變的基礎上,對社會主要矛盾所表現的多種具體矛盾的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階段性特征,實際上就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階段性表現形態。

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在發展程度不同的區域,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也存在差異。在發達地區已經解決的矛盾,在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可能還顯得比較突出;在發達地區比較突出的矛盾,在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也可能尚未顯現。比如:當城市先富人群為子女上好學而擇校時,貧困山區小學生卻夢想不再用購物袋充當書包;當發達地區“騰籠換鳥”產業升級時,很多欠發達、不發達地區卻在招商引資——努力建立起碼的二三產業,等等。

(二)主要矛盾中的一對矛盾表現為最尖銳的矛盾

當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對及以上時,由于具體情況變化,其中一對矛盾突出或尖銳,表現為最主要的矛盾。就近代中國社會具體而言:一是原有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并包含在最突出最尖銳的矛盾之中。如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辛亥革命時期,突出地表現為同盟會等革命黨與清王朝的尖銳對立和斗爭;北伐戰爭時期,突出地表現為國民革命力量與北洋軍閥的尖銳對立與斗爭;抗戰勝利后突出地表現為人民民主革命力量與蔣介石國民黨政權的尖銳對立和斗爭,這些都是國內階級矛盾的集中表現。這3個時期的政權當局都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因而反對帝國主義代理人的斗爭也必然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矛盾的表現,最突出最尖銳的國內階級矛盾中,已經包含了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二是主要矛盾中的其他矛盾、其他構成部分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如:“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侵華戰爭,企圖變半殖民地的中國為日本獨占的殖民地的中國,“一般帝國主義和中國的矛盾,變為特別突出特別尖銳的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的矛盾”,“便把若干帝國主義和中國的矛盾推入次要的地位”[1]252,“在政治比重上,降低了國內階級間的矛盾和政治集團間的矛盾的地位,使它們變為次要和服從的東西”[1]254。

(三)表現為解決主要矛盾的要求與主客觀條件之間的矛盾

當社會主要矛盾已被認識,有解決的要求,但并不具備一舉解決的條件時,解決主要矛盾的要求與主客觀條件的矛盾就會相對突出,成為主要矛盾的表現形式?!豆伯a黨宣言》發表以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要求,與主客觀條件的矛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以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要解決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以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必須事先認識和處理好這些矛盾的表現形式。要敢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科學地具體分析各種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始終堅信“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6]263,始終堅信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當革命形勢已經存在,但主觀力量不足以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時,必須高舉自身的革命旗幟,開辟正確的道路,團結最廣泛的同盟軍,創造有利條件以奪取革命的勝利。當社會發展處于量變積累,并不具備質變或革命發生的條件時,必須盡量利用各種斗爭形式,爭取群眾的覺醒,加強思想、政治與組織準備,逐步聚集進步力量,等待革命形勢的到來。奪取全國政權后,首先應鞏固政權,把“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作為一切工作的重點[4]1429,創造必要條件,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三、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變化趨勢

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變化,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發展,而顯示出平緩、突出、尖銳、消亡等不同的趨勢。

(一)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情況下的趨勢

1.原有主要矛盾成為新的主要矛盾中的一部分,轉變為新的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

比如,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由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轉化為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的一部分;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成為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之間的社會矛盾的主要表現形態;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推翻地主階級對農民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是中國革命中心問題。新中國建立后的頭3年,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但解決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仍然是解決主要矛盾的必要條件之一,即土地改革既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又是為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

2.原有主要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出現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

比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在新中國成立后退居次要地位,性質、作用發生變化,但并未消失。20世紀50年代前中期,作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之間的矛盾的表現形態,在維護國家獨立、民族尊嚴、社會發展權利與實施軍事封鎖、政治孤立、經濟禁運等方面,甚為突出;長期而言,作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表現形態,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7]13之間的矛盾;同時還表現為:中國維護獨立主權尊嚴、不斷發展、倡導建設和諧世界、命運共同體,與西方霸權主義和反華勢力企圖干涉中國內政、遏制中國發展、挑戰中國核心利益、侵略威脅、實施和平演變等方面的矛盾。

(二)社會主要矛盾不變其表現形態變化的趨勢

1.客觀條件和客觀形勢發生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出現多種不同情況

比如,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往往表現為社會生產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的矛盾;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后,則表現為社會生產的結構性過剩與居民消費不足及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結構性變化的矛盾[8];并且還會伴隨經濟發展周期的階段不同,表現為經濟自發運行與宏觀反向調控的矛盾,公平與效率雙方交替成為凸顯的矛盾方面。

2.矛盾的一方在斗爭中被打倒、消滅,舊的表現形態轉化為新的表現形態

比如,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但其表現形態——以同盟會為代表的革命黨與清王朝的矛盾消亡,社會主要矛盾表現為革命黨與北洋軍閥的矛盾;北伐戰爭打敗了北洋軍閥,但國民黨蔣介石、汪精衛集團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群眾奮起反抗,社會主要矛盾表現為“工農政權和國民黨政權尖銳對立”[1]252的矛盾;抗日戰爭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中日民族矛盾的對抗性得到解決,美帝國主義支持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堅持內戰、獨裁、賣國,社會主要矛盾表現為建立全國人民民主政權與蔣介石獨裁賣國政權的矛盾。

3.作為表現形態的矛盾已經解決,出現新的表現形態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人民基本生存問題解決,由貧困進入溫飽,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而殷實生活(小康)需要與整個社會生產規模小、不發達的矛盾,非常顯著。進入新世紀,我國生產力和綜合國力有了巨大提升,人民生活達到總體小康,但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特征非常突出,社會主要矛盾則表現為“提高全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需要同“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不協調、城鄉區域差距擴大[7]13之間的矛盾。到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主要矛盾進一步表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仍然水平低、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人民期望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人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間的矛盾,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與市場經濟自發性之間的矛盾,社會生產快速發展與居民消費意愿不足、消費能力弱小之間的矛盾,社會財富快速增長與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過大之間的矛盾,經濟總量規模迅速擴張與資源利用效益嚴重偏低之間的矛盾,生產力快速提升與資源、環境承受力之間的矛盾,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保護原本有限耕地之間的矛盾。

四、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意義

社會主要矛盾高度集中地反映較長歷史時期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相互適應狀態,是確定長遠目標和任務的基本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則從現實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狀態,與生產力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需要、利益和愿望的關系上,反映其適應狀態,是確定現實目標和任務的直接依據。

(一)不斷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是確定現實目標、任務的立足點

社會主要矛盾未變,但由于環境條件不同,不同時段、不同地域,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必然不同。這就需要透過紛繁復雜的現實社會生活,以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表現形態的性質、特征、發展趨勢,作為立足點,通過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達到新的實事求是,破除教條主義和固有的思維定勢,準確地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人民群眾的現實客觀需要、利益要求和愿望追求,適時制定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有機統一的目標、任務、政策和措施,推動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不斷前進。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解放戰爭時期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變化而制定的目標、任務、政策和措施就尤為成功??箲鹨粍倮痛_定了爭取“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4]1155的目標和任務;內戰爆發后又將其轉化為以自衛戰爭“徹底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借以爭取和平”,“建立獨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國”[4]1186、1188;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后則提

出,消滅蔣介石集團的主要軍事力量,“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達到解放人民和民族的總目標”[4]1237、1235;戰略決戰中則進一步宣告,“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派,不動搖地堅持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官僚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內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4]1375。

(二)清醒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現實著力點

在基本國情、社會主要矛盾不變的情況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趨勢沒有變,人民群眾長遠的需要、利益、愿望和追求沒有變。但是,在社會運動過程中,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和客觀形勢隨時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人民群眾不同階層和群體的需要、利益和愿望,必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出現階段性特征。這就需要用全新的視野、創新的思維,去研究新情況、悟出新道理、制定新舉措、解決新問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政府針對外部環境造成的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急劇變化,把人民群眾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集體與個人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既立足應對當前之需,又著眼未來科學發展,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有機統一、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內在統一,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正確處理短期和長期的關系,宏觀調控迅速終止“雙防雙緊”,轉向“保增長,保民生,調結構”,成功實現中國經濟率先向好回升,逆勢上揚,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火車頭。隨后,面對世界經濟低迷,外貿大幅滑坡,我們把應對當前世界經濟困局與實現自身長遠發展結合起來,以改善民生為著力點,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整體推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轉型升級,開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新常態”中仍然保持強勁活力和7%以上的中高速度,再度實現“風景這邊獨好”。

(三)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是始終引領社會前進方向的出發點

如果說認清基本國情,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是為了明確長期奮斗目標、基本路線、發展戰略、發展道路、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引領社會發展大方向,那么在基本國情、社會主要矛盾、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地位沒有變的情況下,“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9]370-371,大政方針就必須相對穩定。

當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國際地位已經明了,長期目標和根本任務已經確定,當我們面臨更緊迫的問題時,就要從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出發,以謀劃當前和近期的現實目標,提出現實任務、綱領、方針、政策和策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等發達國家,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中國夢,更多的是要因時因地因事,與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與主要矛盾的特殊表現形態相結合,并以此確定具體的目標和任務。

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態,是實現近期目標、任務與長遠目標、任務的契合點,能夠使我們在紛繁復雜的形勢變化中,正確把握不斷變化的時代特點、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要求,確定符合實際的現實綱領、近期目標和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和策略,采取恰如其分的方式、方法和措施,保證現實綱領、近期目標和任務的完成,以引領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從而推動長期目標和任務的逐漸實現。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潘云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及其表現[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 (6):80-84.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發展觀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8.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王欣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路徑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12):86 -90.

[9]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張佑法)

Clear Grasp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Form of Change

GU Shi-ping1,2
(1.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2.Chongq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ocialist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ongqing 400067,China)

The changes of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form are determined by the special nature of contradiction movement and are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in social movement.The primitive changing of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representation includes:contradiction influencing each other,a pair of the most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and the conditions of solving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The changing trends includes:the constant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different forms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with changing conditions,the old form of contradiction transformed into a new form an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with that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transformed into the form of new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Correctly grasping the changing form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is the realistic standpoin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the reality of practical focus and is always the starting point of leading social advancement.

social contradiction;principal contradiction;formation

D616

A

1674-8425(2015)11-0097-06

10.3969/j.issn.1674-8425(s).2015.11.015

2015-05-09

古世平(1957—),男,重慶長壽人,三級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

古世平.清醒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形態的變化[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11):97-102.

format:GU Shi-ping.Clear Grasp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Form of Chang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11):97-102.

猜你喜歡
帝國主義矛盾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幾類樹的無矛盾點連通數
再婚后出現矛盾,我該怎么辦?
矛盾心情的描寫
矛盾的我
對矛盾說不
愛的矛盾 外一首
帝國主義奴役中國民眾
帝國主義奴役中國民眾
帝國主義教唆國民黨軍發動第四次“圍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