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追問要有“度”

2015-03-17 08:22
中學數學雜志 2015年8期
關鍵詞:正弦教者矩形

教學追問要有“度”

☉江蘇省如皋市石莊鎮初級中學 石峰

在課堂教學中,追問是一種有效提升教學成效的手段,是正確處理學生學習生成,避免“會而不懂”情形出現的有效方法.教學追問的價值是巨大的,我們應在教學許可的“度”內設計教學追問,讓追問服務于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上的作用.

一、與教學生成同步,保持追問的“鮮度”

追問,是基于教學需求而產生的與教學同步的問題,是教師在教學許可內進行的便于學生理解數學本質的問題.所以追問應保持“新鮮”,讓其與教學生成同步,以保證教學生成的數量和質量.

案例1:“18.2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第1課時)”教學片斷.

問題1:把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內角特殊化——變為90°,會產生什么樣的特殊圖形?

學生活動:作內角為90°的平行四邊形,并嘗試歸納結論.

師:這種幾何圖形叫什么?

生(齊):長方形!

師:對!這就是我們學過的長方形,又叫做矩形.

(教師板書:矩形)

師:你們想了解矩形的哪些方面呢?

生1:性質和判定.

師:好吧!我們一起觀察平行四邊形到矩形的變化過程,并說說矩形具有哪些性質.

(教師投影平行四邊形的內角變為90°的過程)

生2:我覺得它應該具備平行四邊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質.

師:為什么?

生3:矩形就是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師:什么地方特殊了?生4:有一個角是直角.

(教師板書: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師:如圖1,矩形ABCD還有其他性質嗎?

生5:對角線AC=BD.

師:為什么?

生6:△ACB≌△DCB,所以AC=BD.師:很好!大家動筆證一證.(學生證明,教師巡視指導)

師:通過證明,我們可以得出矩形具有怎樣的性質?生7: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教師板書: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案例分析: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是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的基礎上對四邊形的進一步認識,我們應順著平行四邊形的認知過程來學習矩形.案例1中,教者從“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入手,將定義的生成與性質的探究同步,在遞進追問中,將矩形的認知途徑、定義及性質漸進呈現.為了保證追問的“鮮度”,教者始終將追問定格在即時教學生成之上,以學生的回答為起點提出新的問題,保證了學生思維的延續,用師生對話推動課堂教學不斷前進.

圖1

二、與個體認知同步,確保追問的“效度”

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數學認知活動中的表現是有差異的,同一名學生在不同的認知階段對數學問題的理解也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學追問不僅要因人而異,還要因時而異.追問與學生的認知同步,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合追問對象做答;追問要符合學生的知識現狀,不合時宜的問題不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尊重學生個體認知的差異,提高追問的“效度”.

案例2:“28.1銳角三角函數(第1課時)”教學片斷.

問題2:如圖2,在Rt△ABC中,∠C=90°,AC=6,BC=8,求∠A和∠B的正弦值.

生1:根據勾股定理,先求得AB的長為10.

師:好的.怎么求∠A和∠B的正弦值呢?

圖2

師:∠A的正弦值和∠B的正弦值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

(經歷了片刻沉寂后,一位成績中等的學生站起來作答)

生3:sinA∶sinB=4∶3.

師:不錯!那么,如果∠C=90°,AC=b,BC=a,∠A的正弦值和∠B的正弦值之比還是4∶3嗎?

(生3不知所措,看著周圍的同學.此時,一名成績優異的同學給出了答案)

生4:sinA∶sinB=a∶b.

師:為什么?

(大家都看著生5,等待他給出答案)

師:很好!∠A的正弦值和∠B的正弦值之間還有其他關系嗎?

(學生紛紛低下頭,教室里十分安靜.據課后了解,教師想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sin2A+sin2B=1”,但在接下來近3分鐘的追問中,這一結論并未生成)

案例分析:案例2中,到生3的作答為止,師生對話都在“知道正弦函數的定義并能簡單應用”的教學主線之上,對概念的鞏固作用是明顯的.接下來的追問“∠A的正弦值和∠B的正弦值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看似要發揮問題2的探究價值,學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結論,但都離教者期待的結論“sin2A+sin2B=1”相去較遠.成績中等的生4能給出“sinA∶sinB=4∶3”這一結論實屬不易,教者指向結論一般化的追問,讓生4陷入“尷尬”.他的“不知所措”說明這一問題已經超出了其認知范圍,雖然成績優異的生5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并給出了理由,但這對生4以及與之水平相當的學生來說是沒有收益的.按理來說,出現這樣的教學“故障“,問題2的探究可以就此打住了.然而,教者過高的教學期待,讓追問繼續,“還有其他關系嗎”,一番折騰,無果而終.顯然,教者圍繞這個“問題2”設計的追問忽視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個體差異,讓很多學生在追問中成為“聽眾和看客”,這對課堂教學來說是十分可怕的,如此成效,不問也罷.

三、與目標達成同步,彰顯追問的“準度”

教學目標指引著課堂教學的方向,是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的行為準則.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教學追問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合情合理的教學追問,能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在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案例3:“20.2數據的波動程度(第1課時)”教學片斷.

在呈現教材“問題”(詳見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第124頁)后,教師提問“從給出的這兩組數據看,你覺得農科院應該選擇哪種甜玉米種子呢”.在觀察了兩組數據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應該選擇乙種甜玉米種植.教師追問:為什么?學生給出的第一個理由是“從作出的折線統計圖看,甲種玉米試驗田的產量的波動比乙種玉米試驗田的產量的波動大”.教師繼續追問:何以見得?學生結合自己作出的折線圖進行了說明.此外,還有學生給出了“甲種玉米試驗田的產量落差較大,而乙種玉米試驗田的產量落差較小”的理由.針對這個理由,教師追問:你是如何計算這里的落差的?學生給出了“用玉米試驗田的產量的最大值減去最小值計算落差的方法”.兩個理由陳述完畢,教師繼續追問:針對我們的猜想,有沒有專門的統計方法來刻畫數據波動的大小呢?然后主動呈現方差的求法及概念,讓學生計算甲、乙兩組數據的方差.最后,在小結階段,教師通過追問將刻畫數據波動大小的方法進行了梳理,并讓學生明晰了本節課涉及的“方差比較法”、“極差比較法”和“圖表分析法”的應用范圍及優勢所在.

案例分析: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重要任務,數據分析的途徑是多樣的.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案例3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設計了很好的追問.圍繞教材“問題”中的兩組數據,教師讓學生體會到了三種不同的分析方法——方差比較法、極差比較法和圖表分析法.適時的追問,引領著每一名學生在目標主線上展開探究.“學會用方差來刻畫數據波動的大小”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者將“極差比較法”和“圖表分析法”這兩種方法作為教學引入,讓新知探究建立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順應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接下來的追問是設問,并不需要學生作答,教者直接拋出方差的計算方法和概念并讓學生應用,探究的時間花在了“刀刃”上.最后的小結,教者更是費盡心機.通過追問,不僅完成了全課知識的梳理,還對本節課涉及的三種“刻畫數據波動大小”的方法進行了“優劣”比對,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追問,是基于“問題”之上的問題,是教師教學機智的很好體現.為了追求有效的追問,筆者在教學中作出了很多的嘗試,感悟很多.學生是追問的對象,我們應關注他們認知的差異,確保追問因人而異;課堂是追問的平臺,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答、愿答,實現追問“普適”;目標是追問的方向,要在教學主線上追問,力求目標達成與學生素養提升同步……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都會影響追問的成效.只有做到追問的適時、適度、適生,方能打造出有效乃至高效的數學課堂!Z

猜你喜歡
正弦教者矩形
小學數學運用信息化教學的途徑
正弦、余弦定理的應用
矩形面積的特殊求法
化歸矩形證直角
“美”在二倍角正弦公式中的應用
利用正弦定理解決拓展問題
從矩形內一點說起
正弦、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應用
音樂表演技能培養之我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