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促進全民守法

2015-03-17 15:14李成慧
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守法全民誠信

文/李成慧

責任編輯 李冬梅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在一個擁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如果公民沒有法治意識,都不遵守法律、尊敬法律,再科學的立法都難以落實,再嚴格的執法、再公正的司法也都做不到。而從我國法治建設的現狀來看,公民的法治意識不高已經成為促進全民守法很重要的掣肘因素。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堅持問題導向,就新形勢下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從內容和措施兩個大的方面作出了全面而系統的部署,對于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實現全民守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法治意識是指人們對法與法治的認知、情感、態度和意志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是公民的法治自覺性,即公民相信法律,認同法治,并按照法治的精神來行為。從構成上來看,法治意識應包括法律至上意識、權利意識、規則意識、平等意識、程序意識、契約精神、誠信觀念等。從我國當前的社會現實來看,公民法治意識不高主要表現在權利意識不成熟不健全,規則意識不強,契約精神缺乏,誠信觀念缺失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決定》明確提出了需要全社會樹立的法治意識的具體內容。

第一,培育成熟健全的權利意識。權利意識是法治意識的核心,因為權利問題是人類自身發展和國家權力構建的基礎,沒有權利就沒有人類,更談不上國家與社會;在法治社會里,權利是法治的源泉,是法律的重要價值準則,是法的內核,沒有權利的渴求,就沒有對法律的自覺遵守,也就沒有法治國家可言。成熟健全的權利意識并不等于單純的維權意識,而是包括三個層次:首先知道自己享有的權利及其價值,即知權利;其次掌握實現和維護自己權利的有效方式,即用權利;再次自覺地接受法律對行使權利的行為的制約,以不損害他人合法權利,即限權利。但從我國公民權利意識現狀來看,還普遍存在著對權利感性認知但權利實現不理性,維權意識不斷增長但義務和責任觀念不強等現象。因此,《決定》提出,要“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在全社會培養自我權利和他人權利相統一、權利與義務統一、自由與規則相統一的成熟健全的權利意識。

第二,培養全社會的誠信觀念。誠信本是道德要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近些年來,由于利益的驅使,我國社會誠信失范現象頻出,制假賣假,虛假宣傳,有毒有害食品,隨意違約,甚至學術造假,欠債不還等不誠信現象屢見不鮮。建立一個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社會已經迫在眉睫。黨的十八大首次將誠信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誠信成為對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稕Q定》在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基礎上就誠信問題又做了更加具體明確的要求:“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睆哪繕撕痛胧┥蠟樯鐣\信建設指明了方向。

第三,培養規則意識。社會是由很多人組成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利益主張和要求,為了協調不同利益要求所造成的矛盾和沖突,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分享自然、社會、政治和權利等,只不過不同社會環境下所適用的規則不同而已。我國的傳統社會是一個以親情、血緣、宗族為紐帶的熟人社會,禮法是其最重要的規則。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社會的地域局限已經被打破,人們生活空間的拓展、人際交往的擴大使現代社會的秩序已經無法靠傳統的熟人禮法來維系,必須靠以法律為主體的現代文明規則體系來維持。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規則如果大家都不去遵守,也只能成為一紙空文。因此,講規則、培養規則意識是法治社會必須的主體意識,也可以說,法治意識其實就是規則意識。但環顧我們的四周,卻普遍存在著規則意識的缺失。小的有闖紅燈、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對規則的漠視;大的有隨意違約、惡性競爭、走后門、拉關系、行賄受賄等“潛規則”盛行,“明規則”落敗,結果是“集體無規則”。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最終會導致社會陷入無序狀態?!稕Q定》提出,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就是要求每個公民要培養規則意識,從遵守規則開始去遵守法律,進而實現全民守法。

《決定》結合我國當前的情況,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就如何推動全社樹立法治意識提出了諸多舉措。

第一,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歷史的國家,人治思想濃厚。封建專制被推翻以后,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沒有產生“契約精神”這個法治必要的土壤,沒有完成社會契約化過程。因此,法治之路不是公民自發的選擇,而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導推動,老百姓則普遍缺乏法治意識。要解決這一問題,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無疑是必經途徑。我國從1986年開始全民普法工作,經過近30年的努力,不僅公民的法律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也有了很大增強。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全社會的法治意識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信權不信法、信錢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的現象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領域還很嚴重。因此,必須把《決定》提出的“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落到實處,深入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各項法律法規,使全體公民廣泛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知識;注重對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信仰的培育,教育引導全社會敬畏法律、信仰法律、自覺運用法律。

第二,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白怨殴贋槊駧煛?,領導干部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引領者和示范者,加之我國幾千年的官文化傳統,百姓歷來有看政府、學政府的習慣,如果政府和政府官員具有法治意識,時時事事遵守法律,長此以往,百姓必然也會樹立起法治意識。而我國目前的情況卻是,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的官本位思想濃厚,出現了很多“權大于法、以權壓法”的問題,極大地沖擊了全民法治意識的形成。有干部坦言,法治觀念淡薄,法治意識不強,既有官的問題,也有民的問題,但“官是主要方面”?;诖?,《決定》指出,要“堅持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意識,自覺依法辦事,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既不違法行使權力,也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更不能徇私枉法。

第三,加強中小學法治教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的法治意識提高了,法治國家的實現才有希望。特別是中小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發育變化時期,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在這個時期對他們進行法治教育,是最能入腦入心的。鄧小平同志早就強調過:“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钡覈斍暗膰窠逃齾s存在著錯位的現狀,中小學階段以升學為導向,講大道理,僅有的幾次法治課幾乎都是以遵守交通規則、預防犯罪為主題,忽視權利意識、規則意識的培養。等到大學階段,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已經形成,再去教尊重他人、遵守規則則為時已晚。因此,《決定》強調,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這就要求教育部門要高度重視中小學法治教育,轉變教育理念,切實把培育法治信仰,樹立法治意識作為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核心,讓孩子們以一個具有良好法治意識的公民身份走向社會。

猜你喜歡
守法全民誠信
全民·愛·閱讀
美好生活離不開誠信
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誠信丟了
可持續全民醫保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文明守法路暢通——做自覺守法的“領頭羊”
敬畏與謙卑是守法之本
全民健身 參與快樂
維護法治權威需要全民守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