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經驗”的破產與終結——兼論臺灣反“服貿”風潮的另類意義

2015-03-17 15:14趙大興
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服貿勢力臺獨

文/ 趙大興

責任編輯 李冬梅

發生在2014年3月臺灣島內的所謂反“服貿”運動是島內“臺獨”勢力掀起的一股政治逆流,它對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從另一角度來看,反“服貿”風潮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實質上宣告了臺灣當局多年來大肆鼓吹的“臺灣經驗”徹底破產,而這一點,則是那些風潮的策劃推動者們所始料未及的。

“臺灣經驗”這一概念最早產生于蔣經國,而后又被李登輝所大肆吹噓,并被以后的臺灣領導人一再鼓吹提倡。蔣經國在1985年11月11日答《讀者文摘》巡回記者芮德時稱,臺灣發展經濟成功的基本原因是:“我們崇尚自由民主,堅守‘憲政’體制,‘政府’與人民相互信任,和諧團結,提供了民主而安定的政治環境”;“在計劃性自由經濟政策下,鼓勵私人企業,激發人民勤勞的工作意愿,與企業家進取的創新精神”;“教育機會人人平等,實施普及而良好的教育制度,并致力科技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產力”;“貫徹均富政策,縮小貧富差距,增進社會福利,提升生活品質,建立了公平而和諧的社會?!焙髞?,蔣經國在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又將這四條概括為“臺灣經驗”。他還在多種場合大肆鼓吹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用“臺灣經驗”改變大陸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制度。1988年7月,國民黨十三大又將“推廣臺灣經驗,完成中國統一”作為一章寫入黨綱。

李登輝上臺后,一方面在明里暗里不斷推進其“臺獨”圖謀,另一方面加大了對“臺灣經驗”的鼓吹力度,以將其作為對抗大陸“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構想的工具。1989年元旦,李登輝在新年祝詞中稱:“所謂‘臺灣經驗’乃是‘政府’與‘復興基地’的全體軍民,依據三民主義的指導原則,結合傳統與現代,兼顧理想與現實,為國家求進步,為個人求尊嚴,精誠團結,奮勵不懈,以智慧與血汗所獲得的寶貴經驗與成果”。李登輝還把“臺灣經驗”解釋為“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并重,人人能夠生活得既富足,又有尊嚴”。臺灣“國統會”1 99 1年2月制定的臺灣《國家統一綱領》還把“臺灣經驗”納入現階段大陸政策的“三階段目標”之中,規定短程目標是擴展“臺灣經驗”,中程目標是促成大陸“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文化中國化”,長程目標是逐步建成“民主、均富、統一的新中國”。

綜上所述,所謂“臺灣經驗”雖然其說不一,但其核心內容主要是所謂的“民主”、“憲政”、“均富”與“和諧”。

“臺灣經驗”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出籠不是偶然的,它最初是臺灣國民黨當局為應對當時的政治危機而炮制的舉措。在以后長達二十余年的島內政治演變過程中,由于其適應了不同時期臺灣當局的政治需要,因而竟成為以后歷任臺灣當局領導人用以處理兩岸關系的重要政治工具。其區別只在于不同時期不同政黨的領導人依據自己的政治需要而各有側重而已。綜合起來,“臺灣經驗”的政治作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對大陸實施“和平演變”的政治工具?!芭_灣經驗”的出籠正值冷戰末期,臺灣國民黨當局面對中美建交后的國際困境和兩岸力量對比的變化,在反攻大陸的迷夢徹底破滅后,為穩住陣腳,擺脫孤立困境,抵制大陸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主張,遂推出“臺灣經驗”,作為對大陸實施“政治反攻”的戰略舉措,以圖緩解內外壓力,爭取兩岸政治斗爭的主動權。上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后,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國際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西方國家籍此掀起新的反華高潮。臺灣當局認為有機可乘,借機推波助瀾,大肆鼓吹用“臺灣經驗”推展大陸,試圖在大陸社會內部制造分化。臺灣黨政要員一再鼓吹“以臺灣經驗登陸,將臺灣經驗傳遍大陸每個角落”,“促使大陸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文化中國化”,促使“中共政權由量變轉化為質變,從而由中共內部引發其最后崩潰的動力”。[1]有個別臺灣學者也提出所謂要用“移植臺灣經驗”,“匯集海內外一切力量來轉化共產黨政策”。[2]“臺灣經驗”在此由“政治反攻”的武器,更進一步成為實施推動大陸“和平演變”的政治工具。

第二,是反共拒統的政治籌碼。反共拒統是臺灣當局歷任領導人(不分藍綠)的最大政治共同點。以民進黨為代表的“臺獨”勢力作為公開的民族分裂主義者,其對統一的抗拒自不必說,國民黨雖在表面上堅持“一個中國”,但從未真正放棄反共立場,而堅持反共立場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對國家統一的實質抗拒,這也就使國民黨的“一個中國”宣示變成了空泛的政治泡沫,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嚴峻的政治邏輯。國民黨的歷任領導人——從蔣經國到李登輝再到馬英九,其對“臺獨”的立場雖有不同,但在反共拒統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反共拒統已成為臺灣島內藍綠各方的一個政治公約數,而“臺灣經驗”恰恰又為反共拒統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依據,使臺灣藍綠各方當權者均可以此為由作為抗拒“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治籌碼。2007年,陳水扁在會見來訪的前東德總理洛塔爾·德梅齊埃時說:“臺灣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各種軍事設備,而是民主。臺灣的民主就是最好的利器,民主就是捍衛國家安全最好的武器?!眱赡曛?,馬英九在參加“2009年世界自由日慶祝大會”時又聲稱:“自由與民主是臺灣在這世界上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與本錢,因此無需與中國大陸軍事競賽,而應與他們競爭民主與自由,以我們現在的實力,一定會贏他們”。[3]隨著海峽兩岸力量對比日益失衡,相比于推動大陸“和平演變”,“臺灣經驗”作為抗拒統一的政治籌碼已日益發揮其主要作用。

第三,是推行“臺獨”的政治掩護?!芭_獨”勢力在島內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臺獨”是借勢于島內的“民主化”過程而發展起來的?!芭_獨”勢力把自己的分裂圖謀與臺灣人民爭取民主的政治訴求相混同,從而左右了臺灣政治轉型的進程和方向。在這一過程中,“民主”被人有意識地制作成為“臺獨”的政治包裝,成為用以煽惑民眾的政治工具,借民主自由之名,行民族分裂之實,成為“臺獨”勢力以售其奸的主要手法。這種手法同樣被“臺獨”勢力運用于處理兩岸關系,即以“民主”作為推動“臺獨”的借口。

1995年6月8日,李登輝訪問美國時在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一方面大肆吹噓“臺灣經驗”,宣揚臺灣“由于現階段憲政改革的完成,我們已確立了政黨政治的制度,落實了主權在民的理想,使個人的自由意志獲得充分尊重,開創中國歷史上最自由開放的時代?!绷硪环矫嬗致暦Q“由于中華民國未能獲得國際社會應有的外交承認,臺灣經驗在國際上的重大意義,也因此而被低估?!盵4]其意圖很明顯,就是借鼓吹“主權在民”來謀取國際社會對臺灣當局的外交承認,這就是李登輝所謂的“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比起李登輝來,民進黨的年輕政客就更加直言無忌。2010年,時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賴怡忠在回答兩岸關系的提問時聲稱:如果我們挑戰大陸,應該從普世價值的方面入手。民主、自由啊。對民主的訴求,一刀切進去,就能把大陸一分為二,成為兩個部分,才會有我們的內應,才有意義。[5]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以“民主、自由、均富”為招牌的“臺灣經驗”蛻化成為推行“臺獨”的政治掩護,“臺灣經驗”竟成為掩護“臺獨”的政治工具,這種獨特的政治作用恐怕是發明這一概念的蔣經國當初也始料未及的。

不可否認,“臺灣經驗”一度的確在大陸是產生了相當影響的。某些大陸自由派學者甚至把蔣經國吹捧為與毛澤東、鄧小平并列的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歷史人物。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在某些人的推動下,大陸還掀起一股對所謂“民國范兒”的懷舊風潮。然而,“臺灣經驗”的政治作用決定了其政治上的反動性,而這種反動性又注定了它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破產,事實也最終證明了這一點。特別是2000年以后,隨著“臺獨”勢力的猖獗和臺灣發展的停滯,“臺灣經驗”迅速失色,不斷走向衰頹,其在大陸的影響力更是日漸走低。

首先被打破的是“臺灣經驗”的所謂“多元和諧”。如果說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臺灣政治轉型打破了國民黨一黨專制下的政治穩定,那么,“臺獨”勢力的迅速發展和猖獗則徹底撕裂了臺灣社會?!芭_獨”勢力打著民主的旗號,使用民粹的手段,在島內竭力制造族群對立,完全綁架了臺灣的民主化進程,使臺灣的民主變成一種惡質化的有毒的民主。在“臺獨”興風作浪之下,臺灣島內族群對立,宛如敵國;政黨惡斗,無日無休,施政癱瘓,發展停滯,整個社會陷入無休止的內耗之中。2014年春的反服貿風潮不過是這種內耗的最新一幕而已。

繼而崩塌的則是“臺灣經驗”一再吹噓的所謂“均富”。李登輝主政臺灣后,為對抗大陸方面的海峽兩岸實現“三通”(通航、通商、通郵)的主張,提出“戒急用忍”,竭力阻擋臺商赴大陸投資,為兩岸經濟交流制造障礙,使臺灣經濟錯過了進入大陸市場的良機。2000年民進黨執政后,其“臺獨”的倒行逆施及臺灣社會的內耗不斷,使臺灣社會經濟發展陷于停滯,臺灣“經濟奇跡”迅速走向沒落。陳水扁上臺6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及人均GDP由“四小龍”之首降為最末。發生政黨輪替的2001年及2008年兩年,竟出現負增長,2001年以后的10年,臺灣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3%。[6]

在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的同時,臺灣收入分配的差距卻迅速拉大,貧富分化日趨嚴重。2001年時就開始出現了整體收入水平下降的“均貧”現象。直到2004年,臺灣民眾每戶人均可支配收入(臺幣89.1249萬元)仍低于2000年的水平(臺幣89.1445萬元)。[7]近年來,臺灣貧富分化不斷加劇,根據臺灣“財政部”的資料,臺灣收入前5%的家庭年收入,從2008年一直維持在400萬(新臺幣,下同)上下,2011年更飆破460萬;反觀臺灣最后5%,則逐年下降,2008年只有6.9萬,一路跌到2011年的全年4.8萬。兩者收入差距,從2008年的65倍,2009年75倍,2010年93倍,到2011年96倍,2012年甚至可能破百倍。[8]臺灣民眾對經濟狀況和社會不公的不滿情緒持續累積,高達82.8%的民眾認為臺灣整體經濟狀況不好。[9]尤其是臺灣青年人由于就業無門,生活艱難,前途渺茫,充滿憤懣情緒。這種狀況的長期持續,構成了反服貿風潮發生的重要社會條件。

如果說“臺灣經驗”所吹噓的“和諧”、“均富”是逐漸失色的話,那么,2 01 4年3月發生的所謂反“服貿”風潮則以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打翻了“臺灣經驗”的最后一塊主牌——“民主”。在這場風潮中,受激進“臺獨”勢力操控的臺灣學生沖進“立法院”并占領長達24天。對這種公然踐踏民主憲制的行徑,連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學生攻占“立法院”,甚至沖進“行政院”,在民主地區都是不正常的行為。但令人詫異的是,民進黨與國民黨部分勢力(以立法院長王金平為代表)對此不僅毫無譴責之意,而且公開力挺,百般袒護。至此,一向為“臺灣經驗”所津津樂道的臺灣多黨民主的憲政法制已被民粹暴力沖得七零八落,尊嚴掃地。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反“服貿”風潮發生的原因,恰恰都與“臺灣經驗”的作用有關。多年來,臺灣當局(不論藍綠)頑固堅持反共拒統立場,縱容“臺獨”勢力對臺灣民眾(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去中國化教育,灌輸反共思想和分離意識,培養民眾對大陸的敵意與對統一的恐懼。與此同時,臺灣經濟發展停滯造成島內資金大量外流(其中很大部分流往大陸),致使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率上升、工資下降,物價上漲,貧富差距擴大,島內中下層民眾(特別是青年人)受害尤甚,郁積了大量憤懣不滿情緒。臺灣經濟的長期困頓使其發展不能不愈來愈深的依賴大陸,2013年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1972.81億美元。其中臺灣向大陸的出口占了1566.37億美元,同比增加18.5%,貿易順差更猛增了21.6%,達到1160億美元,根據臺灣“經濟部”的數據,臺灣2013年出口總額達3032.2億美元,進口2700.7億美元。也就是說,現今對大陸的出口已占臺灣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貿易順差更是徹底依賴于兩岸貿易。作為一個依賴對外貿易的經濟體,臺灣現在僅對大陸的出口就相當于其GDP總額的三分之一。[10]

兩岸經貿關系的日益緊密化是“臺獨”勢力難以容忍的,因為這種發展趨勢的最終指向必然是海峽兩岸的完全融合,而兩岸關系的政、經分離狀態又恰恰為“臺獨”勢力制造事端提供了操弄空間,通過把民眾的不滿引向兩岸關系,引向中國大陸,從而借機掀起一波新的“臺獨”逆流。作為反“服貿”前臺人物的林飛帆,在其演講中就把反“服貿”的底牌揭示無余,他公開聲稱這場學運是用行動“重新定義臺灣與中國的關系”。對此,臺灣《聯合報》2014年4月28日的社論寫道:“‘臺獨’反‘服貿’是合于邏輯的,因為服貿會使兩岸經貿關系更緊密,亦進一步把臺灣推向全球化,不利‘臺獨’?!?,這場‘反服貿風暴’,從‘兩岸協議締結條例’的提出,可以清楚看見這其實是一場學運寡頭操作的‘臺獨’風暴?!盵11]所不同的是,“臺獨”勢力過去把自己打扮成本省籍民主的利益代言人,現在則以臺灣窮人、低收入者和青年一代的利益維護者面目出現,其過去借以煽惑民眾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省籍之分制造族群對立,這一回則是利用貧富分化制造“階級”對立,但其最終目的卻是不變的——使臺灣與中國分裂。

一向打著民主旗號起家的激進“臺獨”勢力為何如今竟一反常態,以如此赤裸裸的反民主的手段伸張自己的政治訴求?這只能說明一點,那就是他們對自己曾大肆吹噓的臺灣民主已喪失了信心,亦或他們自己從來就沒有相信過這樣的民主,對他們而言,“民主”只不過是用以實施其“臺獨”圖謀的工具而已,而工具是可以隨時更換的。在兩岸已實現“三通”機制的條件下,當他們無法在臺灣現行的“民主憲政”體制內以合法手段阻遏兩岸的日益接近時,就故伎重施,將“街頭政治”的民粹手段擺上臺來。蔡英文就聲稱:“民進黨從街頭起家……那是群眾路線,到了后期,我們開始選舉,強調議會路線,覺得理想可以在體制內實現。經過了20年,今天看到的是我們無能為力的國會……代議民主走到這個時候,就是盡頭了?!盵12]

通過反“服貿”運動,激進“臺獨”勢力實現了對臺灣藍綠兩黨的雙重政治綁架:既綁架了民進黨,迫使其不敢脫離“臺獨”立場(在先民進黨內已有“凍獨”之說)而實現政治轉型;另一方面又綁架了國民黨,使其不敢進一步推進兩岸交流并阻止其在兩岸交流中獲取政治紅利。但“臺獨”勢力為此付出的代價則是“臺灣經驗”的徹底破產,而“臺灣經驗”恰恰又是為“臺獨”的合法性提供辯護的政治基礎。

因此,反“服貿”風潮絕非“臺獨”力量強大的標志,而恰恰相反,激進“臺獨”勢力之所以竟不惜踐踏其一貫大肆張揚的臺灣民主制度,正是其感到危機臨頭時鋌而走險的瘋狂之舉。然而當他們跳上一級臺階的時候,蹬塌的卻正是自己腳下的地基。激進“臺獨”勢力在將臺灣的民主憲制打翻在地的同時,其借以為“臺獨”提供意識形態辯護的最大軟實力轟然而倒,所謂的“臺灣經驗”也就此走向最后的終結與破滅?!芭_灣經驗”成為“臺獨”勢力自己制造而又最終套在自己脖頸上的一副枷鎖。

[1]趙星澤,劉慶祥. 論“臺灣經驗”的本質屬性[J] .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2,(1).

[2]錢益明. 試論“中國經濟圈”的設想——兼評“移植臺灣經驗”論 [J] .廣州對外貿易學院學報,1989,(2).

[3]宋魯鄭.臺灣的民主為何擋不了菲律賓的子彈?[EB/OL].http://www.guancha.cn/song-lu-zheng/2013_05_15_144901_s.shtml,2013-05-15.

[4]李登輝.民之所欲長在我心[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507a390100 jhwc.html,2014-07-20.

[5]宋魯鄭.臺灣民主化能否成為大陸的榜樣? [EB/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902672.html,2012-09-10.

[6]許信良.臺灣現在怎么辦[EB/O L].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3_04_12_138179.shtml,2013-04-12.

[7]權衡. 從公平增長向收入差距擴大的轉變:臺灣經驗與政策考察[J] . 世界經濟研究,2008,(11).

[8]臺灣貧富差距恐破百倍官方為避難看不公布[EB/OL].http://www.taiwan.cn/xwzx/bwkx/201404/t20140429_6090 829.htm,2014-04-29.

[9]王鴻志. 當前臺灣新社會運動的現狀、背景及影響探析[J].中國評論,2014,(7).

[10]魏峰.臺?!罢浣洘帷焙螘r 休[EB/OL]. http://www.guancha.cn/WeiFeng/2014_01_18_200308.shtml,2014-01-18.

[11]評太陽花的“左派臺獨”[EB/O L]. http://taiwan.huanqiu.com/article/2014-04/4982323.html,2014-04-28.

[12]蔡英文.學運反省思:下一步就是公民路線[J] .財訊,2014,(4).

猜你喜歡
服貿勢力臺獨
斥“臺獨”狂人
UP!00后新勢力
服貿項下外匯業務
批評新勢力 桫欏
批評新勢力 張定浩
冬日“水潤”新勢力
數據庫關聯匹配法在服貿海運費核查中的應用
認清五大類“臺獨”真面目
“服貿懶人包”激化學運
臺南孫中山銅像被拉倒 國臺辦:“臺獨”不得人心等6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