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整體主義的三重困境*
——論中國當代生態美學哲學基礎的局限

2015-03-18 10:44
關鍵詞:存在物中心主義主義

馬 草

(南開大學 哲學院,天津 300375)

生態整體主義的三重困境*
——論中國當代生態美學哲學基礎的局限

馬 草

(南開大學 哲學院,天津 300375)

生態整體主義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潮之一,對于人類重新認識和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然而生態整體主義并非盡美盡善,而是存在著相當的疏漏,這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的困境:一是反人類中心主義的悖論,生態事實上的反人類中心主義與價值判斷和責任主體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形成了悖論;二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誤解,僅從生物性存在的角度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存在才是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的關鍵;三是個體維度的缺失,過度強調整體的地位與作用,而忽視了個體的合法權利與重要性。

生態整體主義;困境;反人類中心主義;人與自然關系;個體維度

生態整體主義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潮之一,對于人類重新認識和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生態整體主義的興起、發展有其現實背景,它結合現代生態學,以生態整體性來衡量和思考人與自然關系,形成了關于二者關系的新認識。生態整體主義突破了傳統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對于正確理解和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以及推動當今世界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啟示意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生態整體主義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對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美學等領域影響巨大。從誕生之日起,生態整體主義就一直伴隨著爭議,人們對其提出了多方面的質疑。本文認為,作為現代哲學思潮,生態整體主義有其貢獻與可取之處,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生態整體主義也存在著相當大的疏漏,這主要表現在自身存在的三重困境上。

一、反人類中心主義的悖論

生態整體主義認為,人類只是生態系統中的普通一員,既不比其他物種高貴,也不比其他物種卑微。在生態系統中人和自然是平等的,二者都享有生存和繁榮的平等權利。生態系統內的每一個個體存在都擁有得以展現和實現自我的權利,人類不能為了自己的發展而去損害其他存在物的發展。這是生態中心主義平等觀的核心觀點,帶有非常強烈的反人類中心主義色彩。生態整體主義認為人類與其他自然存在物都處于生態系統的鏈條中,都有著各自不同卻獨特的功能與地位。不過它所主張的平等是一種生命價值上的平等,但生態系統中并不存在真正的絕對的平等,而是存在著眾多不平等現象。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功能各不相同,由此而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生物鏈。生物鏈所遵循的原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中便含有大量的不平等現象,例如捕食與被捕食以及物種的被淘汰,等等。如果生命真的平等,那么這諸種現象又作何解釋呢?生態中心主義平等觀并不能反映生態事實,它是以人類的主觀判斷為依據,是人類基于自我內心的情感體驗而得出的一種準則。這種平等觀是一種道德倫理上的平等或價值論的平等,是一種泛道德主義,它以生命的比擬性為基礎。趙奎英先生認為,這是一種“擬人論”思維,在這種思維中,“自然是‘像’人一樣的、有生命感覺、有目的意志的存在,人與自然在人的生命感覺的基礎上得以統一起來。而這種‘擬人論’思維,恰恰就是一種來自人類早期的以人類自我的生命感覺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薄坝捎谠谶@一視野中,人類是比照人的形象、從人的角度來看待一切,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人類興趣的投射’,所以它也被歸入更寬泛的‘人類中心論’的行列?!盵1]生態整體主義代表人物奈斯認為,要想真正做到生態中心主義平等必須依賴于自我實現原則。所謂自我實現,是指人類應當在生命共同體的基礎上不斷擴大自我認同范圍,縮小自我與其他存在物的疏離感,將其視為自我,并最終走向大我,即生態自我。自我實現原則試圖通過發掘人類內心的善,激發人類的道德良知,引導人類自覺地保護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但自我實現原則所依賴的主體仍然是人類,途徑仍然是人類主觀心靈的領悟。它企圖依靠人類的認識與領悟來達到生態平等,這就為人類預留了中心位置。它并沒有真正實現反人類中心的目標,仍然把中心地位留給了人類。

生態整體主義認為自然最了解自己,只要是自然的就是最好的。它暗含了這樣一種意識:人類應該像自然那樣地生活。但是自然并不能言明哪種狀態是最自然的,人類也無法真正站在自然的角度去思考。人類只能依靠自身的經驗去判斷某種狀態或行為是否符合生態系統,在此之下人類被推向中心,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評判者。生態整體主義主張一切自然物都有內在價值,也即固有價值。它不是以對人類的有用性來衡量的,而是建立于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的基礎上的。正是因為自然與人類一樣都具有內在價值,那么人類應當尊重自然?!按蟮貍惱硎谷祟惖慕巧珡拇蟮毓餐w的征服者變為普通的成員和公民。它蘊含著對它的同道的成員的尊重,也包括對生命共同體的尊重?!盵2]194出于對生命共同體的尊重,人類必須保護它不受傷害。因此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應以保護自然為先,應以是否有利于生態平衡為標準?!耙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時,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盵2]233-234史懷澤也認為“善就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就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理?!盵3]在這些表述中,人類從一名普通成員被推向了前臺,成為了自然的評判者與保護者。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或錯誤的,什么才是善或惡;為了能保護一種生命而去傷害另一種生命是對還是錯,是善還是惡。生態整體自身并不能作出判定,只能由人類代其作出判定。因而生態整體主義所依賴的這些判斷標準都是人類制定的,其判斷主體是人類。況且正誤、善惡、倫理、價值等概念本身就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設置的原則,而非客觀的自然規律。生態整體主義把人類置于價值判斷中心,將人類的主觀判斷當作了客觀標準。從表面上看,人類是作為生態整體的普通一員而負有保持生態平衡責任的;但從深層來看,由于人類是整個生態系統中唯一具有主體性的成員,那么保持生態平衡的責任只能也必須由人類來承擔。換言之,人類天生不是生態系統的中心,但天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中心。生態整體主義總是對人類抱有強烈的自信,它暗藏著這樣的意識:人類能在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真正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他們可以采取正確的發展方式,最終拯救自然,拯救世界,達到生態的平衡。在此,其所暗含的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自信乃至自負?!耙虼?,即便是最為激進的反人類中心主義,也總是基于對人的信任,基于人的言說而言說的,它永遠不可能代替沒有嘴巴的自然來說話?!盵4]

生態整體主義表面是反人類中心主義,但在深層里仍然帶有人類中心主義色彩。它在生態事實和立場上是反人類中心主義的,但在價值判斷和責任主體上仍然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力圖從人類中心主義的泥潭中走出,但經過一番努力后卻發現又重回到了這個泥潭。它反人類中心主義的主觀目標總是落空,最終在客觀上又重回到人類中心主義之中,生態整體主義陷入了悖論之中。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根源在于生態整體主義對人類主體性的誤解。不可否認,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危機正是由人類主體性的過度膨脹與不合理的實踐活動所導致的,但這不能作為否定人類主體性的依據。主體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原因,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否定了人的主體性,就消解了人之為人的存在根基,就無法認識和改造世界,生態整體主義也就無從談起。生態整體主義所反對的應是人類過度膨脹的主體性及由此產生的不合理的實踐活動,而不是作為人類之類特征的主體性。從哲學維度或實踐維度而言,人類的主體性是作為類存在的人類的本質屬性,這是無法反掉的。因此生態整體主義必須面對而且承認作為人的本質屬性的主體性,將之作為生態整體之中的人類的根本特征。同時生態整體主義必須堅決反對人類過度膨脹的主體性,堅決反對不合理的實踐活動及其導致的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也就是說,生態整體主義既要承認人類的主體性,又要警惕人類主體性的缺陷。而它所提出的生態維度,無疑是對人類主體性的新認識及其缺陷的彌補。只有做到了自然性與主體性、生態維度與人文維度的有機統一,生態整體主義才能跳出人類中心主義與反人類中心主義之爭的泥潭,正確認識和理解人類在生態整體中的地位與作用。在此,一些學者所提倡的“生態人文主義”或許指出了并非唯一但無疑是正確的道路與方向。

二、人與自然關系的誤解

生態整體主義認為,人類與其他物種共同組成了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的一名普通成員。人類既非自然的中心,也非自然的主宰,它只是自己的中心與主宰。生態整體主義借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這一生態事實,以此向外推衍,從哲學上重新確證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整體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論斷打破了長期以來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對于人類重新審視自我與自然的關系有著重大的啟示意義。但生態整體主義過分強調了人從屬于自然這一生態事實,忽視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本質性區別。二者構成的生態整體關系并不能正確描述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僅僅是一種生態學現象,這就為其真正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造成了困境。

生態整體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其最普通的一員。從生態學的角度而言,這的確是事實。但這一事實只是生態事實,也即自然事實。它只是一種現象事實,而非本質事實。僅僅強調人是自然的普通一員這一事實,無法說明為什么這一普通成員卻能從根本上威脅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僅能夠在生態學上成立,卻不能在人本學上成立。生態整體主義若不能說明人的本質,就無法說明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因為“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5]80。人類不只是一種生物性存在,還是一種社會性存在。馬克思認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盵5]107人類有兩種存在,一是自然存在物,即種的存在物或生物性存在;一是類存在物,即社會存在物。人之為人就在于其是類存在物,即社會存在物,是自為的存在物,這是人與自然的本質性區別。類屬性或社會屬性是人類的本質屬性,人類對于自身與自然關系的理解正是建立于此的。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根本上而言是人與人的關系,“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5]83。因此要想真正把握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必須從人的社會本質出發,也只有理解了人的社會本質,才能真正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叭藢ψ匀画h境的關系總是要以人類相互的社會關系為中介、并通過它們來界定這一事實?!盵6]但生態整體主義卻消解了人的社會屬性,只強調人的生物性存在,只強調在此基礎上的二者的統一,卻忽視了二者的差別。因此“當生態整體主義倫理學將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時,就產生了生物還原主義傾向,消解了人之為人的存在?!盵7]生態整體主義過分地降低了人類的尊嚴與主體性,把人降低到與動植物同等的地位,也就無法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生態整體主義僅把人類當作生物性存在時,那么它試圖從倫理、價值等角度確證生態整體的努力也將落空。因為倫理、價值等范疇只適用于有意識的主體,而作為生物性存在的人與自然是不適用這些范疇的。人類作為類存在物的最根本特征恰恰是具有主體性,能夠進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5]57,但這卻被生態整體主義所忽視。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危機是由于作為類存在物的人類所導致的,而非生物性存在的人類所導致的?!白匀唤?,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適合地存在著?!盵5]107當人的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不能有機統一,即人的社會屬性壓過了生物屬性,僅把自然視作生活資料或生產工具時,才導致了生態危機的產生。然而生態整體主義卻消解人的社會屬性與主體性,僅把人類視作與動植物一樣的生態物種,消解了其主體性,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

生態整體主義沒有正確反映事物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整體之中的各部分處于對立統一關系之中。在此關系中,對立包含著統一,統一也包含著對立。構成整體的各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體。但生態整體主義只看到了人與自然之同,卻忽視了二者之異。它試圖以生物性存在統一自然與人,卻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存在是根本區別于自然的。生態整體主義只看到了自然對人類的制約作用,卻忽視了人對自然的作用;它只注意到了人從屬自然這一事實,卻無法說明人之于自然的意義與價值。由于忽視人的社會屬性,過度打壓人的主體性,也就否定了人類之于自然的作用與價值。生態整體主義只看到了自然包含人類,卻忽視了人類也包含著自然。人與自然構成了生態整體關系,在此之下人無疑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時人類也包含自然,自然是人類的意識的對象,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總體來看,生態整體主義切斷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僅僅描繪了一種單向或單一的關系。它用統一掩蓋了對立,用單一消弭了相互。這無法正確反映事物之間的關系,而只是一種片面的、機械的解讀。從生態整體主義的理論訴求來看,它存在著企圖以自然壓迫人類,甚至取代人類的傾向,無怪乎有的學者將其稱之為“生態法西斯主義”。

生態整體關系關注的重點在于人類如何統一于自然,而非人類與自然如何統一成一個有機整體。它所揭示的只是生態層面的物質能量循環關系,而非人本學層面上的對象性關系。生態整體主義誤解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沒有真正地解開二者關系的實質。生態整體主義過度局限于生態學視野,這就制約了其理論的有效性與合理性。如果跳出生態學,那么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或許能夠得以正確地說明。馬克思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對象性的存在物,“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5]106。任何事物都處于對象性關系之中,“只要我有一個對象,這個對象就以我作為對象?!盵5]106-107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一種對象性關系,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人類作為對象性存在物要以其他存在物作為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對象,即以自然存在物來表現自己的本質;一方面人類也是自然存在物的對象,是自然用來表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對象。正是在這種對象性的關系之中,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在此關系之下,人與自然是對立的,二者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二者也是統一的,“人與自然在本質上融為一個整體,自然世界在人之中,人在自然世界之中”[8]44?!皩α㈦p方各自蘊含著對方的本質,潛在的就是對方。自然世界本身是人本質的對象化,是對象性的人,而人本身則是表現自然界本質的對象,人本身是被自然化了的人?!盵8]45這里的對象性關系并非主客對立式的,而是存在論、生成論式的。對象性關系既避免了自然淪為人類的生產、生活資料工具,也避免了自然對人類的過度壓迫,使二者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真正統一起來。對象性關系從更高的層次上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性界定。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是一種對象性關系的論述,對生態整體主義有著重大的啟示意義。生態整體主義應當吸收馬克思相關論述的合理成分,在生態整體的基礎上建構起人與自然的新型的對象性關系。這或許在哲學層面上更符合對人與自然關系實質的描述,更有利于生態整體主義自身的完善與發展。

三、個體維度的缺失

生態整體主義企圖用生態整體超越人與自然的對立,提出的生態整體關系是關于二者宏觀關系的深刻認識。但生態整體關系并不是指向事物的內部,它雖然決定了事物在生態關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但是它不構成某一事物或現象的內部規定性,即它不是形成某一事物的自主性成分。我們說某一事物是處于生態中的,卻難以說明它就是生態或者生態整體。因為后者所指的關系,是一種事物之間的關系。生態整體是生物與環境形成的關系,它雖是生物的本質屬性,但是它卻不能構成事物的實體,即不構成事物的實在性。關系雖然有本質性的地位,但它還不是構成事物本質的全部。它只是說明了構成事物的一部分,研究事物除了探究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系外,也需要在這種關系下深入探究其內部,尤其是組成整體的各個實體部分,而這恰是生態整體主義所缺乏的。

進一步而言,這就導致了生態整體主義的另外一個困境:個體維度的缺失。生態整體主義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和統一性,這是其巨大的功績之所在,但卻也過度強調了這種整體性和統一性,忽視了個體和個體的創造。生態整體主義存在著這樣一個傾向:個體的價值與意義只能由生態系統來賦予和確認,而非它們本身所擁有的。這就會形成一個疑問:既然個體沒有自己的內在價值,那么由個體所構成的生態整體的價值又是從何而來?我們承認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但是在這個前提之下,作為部分的個體的存在又有什么樣價值和意義呢?生態整體主義并不能回答這種質疑,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就在于生態整體主義中個體維度的缺失。生態整體主義向我們展示和強調了整體的重要性,卻無法向我們指明生態整體中個體的價值與意義何在。在生態整體主義看來,個體的價值與意義是由整體賦予的,而非自身擁有的;個體的價值與意義是指向整體的,而非指向個體的自身存在。在生態整體主義的語境中,個體的存在并非取決于自身,而是取決于生態整體。生態整體有權決定個體的存在與否,是最高的主宰者。這就意味著個體必須服從生態整體的利益,否則生態整體有權決定此個體是否繼續存在。但如果一味服從整體利益,那么勢必就會出現為了整體而犧牲個體的現象,正如賈丁斯所說的那樣,“對土地倫理整體主義最嚴厲的倫理學批判是認為它犧牲個體的利益而滿足整體的利益。如果我們用生物群落來定義好與壞,似乎有可能為了群體的利益而犧牲某些個體的利益——如個體的人。比如,利奧波德好像對殺死個體動物以保持生態群體的整體性與穩定性表示諒解,但由于他還把人類描述為群落中的‘平等’的成員,似乎他允許殺死一些人,這樣做會保持其群體的整體性、穩定性及美?!盵9]由于過度重視整體,生態整體主義忽視了個體存在與發展的合法權利。然而每一個體都擁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這種權利不僅僅是由生態整體所賦予的,還是由其自身決定的。我們不能因為某一個體不符合生態整體的利益就輕率地削弱或取消它的生存與發展的權利,況且生態價值只是事物眾多存在維度中的一維,我們不能因為此一維度而去否定其他的維度。否則,生態整體主義對于個體而言就不再是最終歸屬,反而成為一種赤裸裸的“法西斯主義”。

生態整體主義并沒有正確理解整體與個體的關系。它過度強調了整體的價值與意義,而忽視了個體的價值與意義;它過度強調了整體對個體的影響與作用,卻忽視了個體對整體的影響與作用。在我們看來,整體與個體處于辯證關系之中。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沒有整體便沒有個體,沒有個體也就沒有整體;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作用,整體決定個體,但是個體也會影響整體,尤其是某些關鍵個體還會對整體產生決定作用。否定了個體,整體的大廈也必將崩塌。與整體相比,個體并非不重要,而是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與價值。這是由其內在的價值所決定的,它以此為基礎影響和改變整體?!白鳛閭€體的個別微小元素不單是不允許被忽略的,它還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目前的觀照行為本身,改變整個世界?!盵10]我們在此強調個體并非是維護個體私利,而是尊重個體生存與發展的合法權利。我們必須避免一談論個體就聯系到私利的思維定式,而是談論如何維持和保護個體生存與發展的合法權利。我們承認整體利益大于個體利益,但也強烈反對以整體而否定個體的行為。過度傾向于整體的決定作用,那么整體會借此消滅一切與自己不統一的個體,勢必會產生“法西斯主義”傾向。對于生態整體而言,它是以個體為基礎和為依托的,它的存在與發展最終是通過個體體現出來的。如果忽視或否定個體,那么整體又如何存在?生態整體對個體固然具有決定的作用,但是個體對生態整體也會產生影響,尤其是作為擁有主體性的類個體的人類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生態整體的健康發展。因此,生態整體主義必須正確處理整體與個體的關系,重視個體的地位、作用及合法權利。只有這樣才能賦予其合理性,并發揮其理論的有效性。

生態整體主義最重要的理論資源是現代生態學,但仔細審視生態整體主義對生態學的借鑒和吸收,就會發現,生態學對于生態整體主義或許有啟發作用,但并沒有給其注入真正的或正確的科學內涵?,F代生態學雖然強調整體和聯系,重視個體對整體的依賴關系,但也強調個體,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考察以及對個體在整體中的地位和價值的審視。但生態整體主義在利用生態學資源時卻有意地強調前者,而忽視了后者,意在借此以達到一種理論上的深刻性和警醒性。與此相關的“互利共生”與“競爭捕食”關系,生態整體主義也只是強調前一點而忽視后一點。由此可以看出,生態整體主義并沒有正確使用生態學知識,而是進行了有意識的取舍。這種取舍卻從根本上違背了生態學的科學精神,使其背離了科學依據。人文科學固然不能改變自然科學的真理性,但是也不應該全盤移植自然科學知識。理論上的深刻性并不在于其片面的深刻性,而在于系統的深刻性。生態整體主義只做到了前一點,而止步于后一點。麥利考特曾對生態整體主義作了如下評論:“深層生態學也許是深沉的,卻不是生態學的。生態學也許啟發了深層生態學,但它并未使深層生態學變得更有智慧。深層生態學那種粗糙的形而上的整體論更是難以通過訴諸生態科學來加以證明?!盵11]162生態整體主義并未真正領悟到生態學的科學精神,其理論體系并不具備多少說服力。雷毅指出了這一點:“如果深層生態學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作為其理論基礎的生態科學,那么,其理論說服力會因此大大削弱?!盵11]162

四、結 語

生態整體主義的困境并非只有這三個方面,它還存在著諸如生態至上主義傾向、生態正義失衡等方面的缺陷。因限于篇幅,本文不再進行分析。作為一種哲學思潮,生態整體主義無疑有著極具沖擊力的思維方式與理論視野,它對于人類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反思與確定人類的發展路線,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但它自身存在的缺陷也不容忽視,這在根本上制約著生態整體主義的理論說服力與實踐操作性。生態整體主義必須正視自己的缺陷,不斷進行修正,逐步走向完善。惟其如此,生態整體主義才能獲得當今社會的認同,發揮自己的理論優勢,為當今社會發展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1]趙奎英.論生態美學的困境與前景[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28-34.

[2]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候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史懷哲.敬畏生命[M].陳澤環,譯.上海:上??茖W院出版社,1992:9.

[4]蔣 磊.生態批評的困境與生活論視角[J].文藝爭鳴,2010(11):16-19.

[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巖佐茂.環境的思想:修訂版[M].韓立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2006:74.

[7]曹孟勤.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與自然在何種意義上是一個整體[J].倫理學研究,2010(1):63-68.

[8]曹孟勤.生態整體主義自然觀的困境與出路[M]//環境哲學:理論與實踐(第二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9]賈丁斯.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第三版)[M].林官明,楊愛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20.

[10]王耘.復雜性生態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11.

[11]雷 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文 格)

On the Treble Predicament of Ecological Holism: the Limitations of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Aesthetics

MA Cao

(SchoolofPhilosophy,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375,China)

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ical thought, ecological holism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owever, ecological holism has not reached the degree of perfection because of some omissions. Thi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of the predicament: First, the anti-anthropocentric paradox,ecologically factual anti-anthropocentrism and the value judgment and the subject of liability on the doctrine of human centre form a paradox; Seco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e.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logical 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hile ignoring that the social nature of human existence i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rd, the lack of individual dimension, or excessive emphasis 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whole, while ignor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ecological hol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ti-anthropocentr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dividual dimension

2015-06-19

馬 草(1987-),男,山東省新泰市人,南開大學哲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美學及生態美學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3YJC720033)

B15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5.06.0002

猜你喜歡
存在物中心主義主義
超越霸權中心主義——主權平等的第三世界歷史經驗
最有思想的句子
新寫意主義
論我國實體中心主義的非法證據排除模式
習近平外交思想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回應與超越探析
近光燈主義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探析
“對象性存在”的三重規定性及其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