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現代化理論及其實踐意涵*

2015-03-18 10:44馬國棟
關鍵詞:現代化理論環境

馬國棟

(1.寧夏醫科大學 管理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4;2.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生態現代化理論及其實踐意涵*

馬國棟1,2

(1.寧夏醫科大學 管理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4;2.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出現和演進是對社會發展關于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問題的一個歷史回應。圍繞著生態現代化理論和實踐而展開的討論也在國家與地區以及產業領域努力實現生態恢復、保護和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谏鷳B現代化理論及其實踐意涵,歸納區分出理解生態現代化的觀念模式、分析模式、應然模式、實踐模式四種基本模式,總結分析了生態現代化理論凸顯出來的根本特征并對其實踐價值和困境進行了闡釋,并強調指出,生態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推演必須以理解其基本意涵為基礎,從而規避盲目的機械嫁接風險。

生態現代化;實踐意涵;生態化

對于西方社會,20世紀中末葉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大規模的環境運動促使“自然”、“環境”以一種爆發性的方式進入社會議事日程,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得到凸顯。在圍繞著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的根源進行探討時,人們把罪責歸因于現代化、工業化以及廣受爭議的工業生產關系,認為正是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河流湖泊的污染,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居民健康質量的下降等嚴重現象。然而,與此同時,經濟的衰退帶來失業率的大幅提升,貧困和生計問題已然變得尤為突出。是堅持環境至上的原則舍棄經濟發展,還是固守生存之道而追求民眾經濟需求的滿足且繼續維持環境的依附性角色地位?這個問題逐漸引發了理論界的大討論。在這一過程中,生態現代化理論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內部產生了。其根本的論點在于,經濟和環境之間存在互利耦合的關系,經濟發展致害環境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可以幫助國家和地區走向環境友好以及社會安全。該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環境社會學家約瑟夫·哈伯提出,當時就引起廣泛的關注。而著眼于經濟-環境關系,聚焦于生態現代化理論和實踐而展開的討論也在國家、地區以及產業領域努力實現生態恢復、保護和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于生態現代化理論及其實踐意涵的理解必須不斷深化,它關系到理論闡釋的準確性及完整性、理論實踐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

一、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不同學者對生態現代化的理解并不一致。例如,哈伯視生態現代化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形態。生態技術,特別是微芯片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能夠激發社會進行有效的生態轉向。荷蘭環境社會學家阿瑟·摩爾論述生態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承襲了哈伯的社會轉型論,認為生態現代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變革的理論,其主旨在于社會和制度的轉型[1-2]。史蒂芬·楊則采取了另一種不同的視角,它視生態現代化為企業發展的根本戰略和政策策略工具,是企業修正性發展所采取的一種長期視角[3]??贫鲃t采用了一種“原則性”的理解方式,認為生態現代化理論是“超工業化”原則、政府管理原則、綜合污染原則、預防原則、環境責任制度化原則、決策網絡化原則等的綜合體及其理論化模式[4]。哈杰則堅定地認為生態現代化就是一種話語,它辨識出生態環境問題集合的結構特征,同時假定了現存的制度可以涵納環境保護的要素而使環境的改革得以實現[5]。此外還有諸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些紛雜的觀點和看法無疑意味著生態現代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

(一)生態現代化的內涵

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出現是對社會發展的一個歷史回應。當人類面臨環境困境,而又不得不向前發展的時候,它自然地將環境和發展問題聯系到一起,并試圖以一種“改進”式的方式來全面調節二者之間的矛盾,避免激烈的社會結構變遷的發生。這就意味著,作為一種理論的思考,生態現代化并不是單調而簡單的,它具有復雜的含義。

圍繞著“生態現代化”的觀點,筆者大致區分出以下四種理解生態現代化的模式:

一是觀念模式。根據對現代化發展和環境關系的認識與了解,形成了對經濟增長和生態改善互利共贏的觀點和看法,并認為通過有效的技術改進、合理化的制度修繕以及組織創新等手段與方式可以達到社會“生態化”及“現代化”發展的目的和效果。通過經驗的積累,能夠展開“環境—經濟”的雙向聯想,將經濟自然地與環境聯系起來,形成整體性印象。特別是對于那些企業家及政要而言,理應在資本經營、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提升“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觀念認識,不斷追求社會發展的良好效果。

在這種模式下,生態現代化的中心在于對整個社會發展的生態關心。它強調,社會各界應當培育強烈的環境責任意識,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入手,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過程入手內化對環境的關心,并通過具體的行動表現出來。

二是分析模式。生態現代化是一套分析社會發展狀況的工具。依據綠色技術發展程度、公民社會組織的運行情況、法律制度的健全程度、民主政治的開放情況等等指標,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模式結構進行解析,識別出影響和決定生態理念與經濟產業、社會發展相結合的關鍵因素,進一步說明誘發社會綠色化進程的根本驅動力。摩爾、斯帕格林、舒恩菲對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社會發展正是采用了這樣一種分析視角[1]。

這種模式的意義在于,它不是大膽地假定所有國家、地區、產業都能夠絕然地實現生態現代化,而是運用基本的比照方法,將西方工業化國家成熟的條件與非西方新興經濟體的本土條件進行比較,進而找到兩者之間在發展水平、發展趨向、發展條件、發展動力、發展優勢、發展困境等各個方面的差異,為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提供必要的參考支持。

三是應然模式。生態現代化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理想的社會發展形態或目標。它是經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知識社會轉變過程中的一個具體的社會發展形態,是企業與社會邁向低污染(或無污染)、低能耗、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集中指示。從現代化發展的角度講,它又是工業現代化繼續向縱深邁進的信號。在現實發展的情境中,生態現代化實際上已然是許多國家以及各國內部工業產業發展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

當然,這種追求會有三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可以實現的結果。通過支持科技創新和研發,建立完備的技術實踐體系,并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將環境與經濟發展整合到一起,以達至生態現代化理念的成功實踐。一些西方發達工業化國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早已實現了這個理想。一種是雖然可以實現但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以及克服條件的種種限制。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情況。發展中國家的各自國情決定了他們在發展經濟和生態關系的嘗試中具有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特別是在政治發展、技術支持等關鍵性問題上,他們必須全力尋求突破。還有一種就是根本不會實現的結果。這就意味著,國家和企業根本沒有意識到追求環境與經濟和諧的重要性,他們本身在社會綠色化過程中充當了抑制劑的角色,公民社會也沒有推進綠色經濟的意愿,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問題很可能成為整個社會的限制因素。當然,這種情況的現實情境是復雜的,也難以述全。

四是實踐模式。生態現代化還可以被理解為社會綠色轉型的實踐平臺。它一方面強調在面對環境問題爆炸性突現的經濟發展時,必須深化環境憂慮意識,以生態理性化的思考應對實踐中所發生的各類問題;另一方面,實踐模式特別強調完整的協商路徑,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的協調共治來促進自然-經濟-社會的良性運行。

實踐模式比較注重層次性問題,它關心生態現代化究竟是在哪個層面上來實踐發展的。對于不同的層面會發生不同的過程,而且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們可以粗略地區分出消費的生態現代化實踐、組織層面的生態現代化實踐、行業產業領域的生態現代化實踐、國家層面的生態現代化實踐以及全球生態現代化實踐等。對于不同的實踐過程,該模式也比較留意其中所不斷積累的寶貴經驗,特別是針對環境治理、可持續消費、環境網絡、工業社會轉型等方面[3]。

上述四種模式可以大體上反映我們理解生態現代化的幾個不同面向。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態現代化理論所具有的基本意涵。當然,對于生態現代化的解釋,雖然并不統一,但大都包含在這四種模式之中。

(二)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基本特征

經過哈伯、摩爾、舒恩菲、史蒂芬·楊、哈杰、斯帕格林、費舍爾等學者的不懈努力,從而廓清了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基本要義[1,3,5-7]:一是科技水平的發展是實現綠色環境變革的核心支持,經濟和市場動力所激發的工業創新能夠促進環境保護;二是環境問題并不能單純地被理解為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它理應也是一次發展的機會,污染減排塑造環保形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經濟的競爭力;三是預防原則的廣泛應用,轉變單純末端治理的局限,降低經濟發展的總體成本,促進生產消費的結構性變化;四是管理策略的精化,建立具有實踐意義和價值的環境管理模式,通過環境事務重要性的強化來化解經濟增長和社會環境發展的矛盾;五是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協調,建立綠色可持續的環境友好型社會。

在某種意義上,生態現代化理論應當被認為是一種關于社會結構優化的動態過程理論。其特征的形成、涵義的豐富是環境與經濟關系發展的結果。無論是從關注環境技術到注重文化環保,還是從預防原則的強化到管理策略的精化,等等,生態現代化都是在環境-經濟的關系場域中逐步確立、發展與傳播的?;诖?,生態現代化理論表現出了以下鮮明的特征:

一是樂觀性。生態現代化對未來的發展總是抱有積極的態度,它認為環境非經濟因素與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之間不存在必然對立的關系。環境問題并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限制性因素,還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這與政治經濟學、風險社會理論等對于環境與社會發展關系的看法迥然而異。雖然他們都將環境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作為研究探討的對象,并認為二者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但是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性問題上,生態現代化表現出了明顯的經濟優先傾向。而環境自身,仍然處于弱勢的依附性地位,并沒有登上接受頂禮膜拜的圣壇。

二是反思性。生態現代化理論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思性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對現代化發展模式進行結構性和功能性反思的產物。生態現代化理論反對繼續維持環境衰退的狀態,主張反思個體與社會的發展關系以及由新的信息和知識誘導發生的信念、理想和社會實踐,重新定位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必須在反思的基礎上恰當而有效地調整社會發展的各種不合理結構,例如環境治理結構、產業發展結構、政治參與結構、技術創新結構,等等,并激發其解決實際問題的潛能。

三是改良性。生態現代化理論也是一種改良性的理論。它站在資本主義的立場上,認為資本主義能夠通過改良和必要的修飾整理邁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綠色資本主義”。它堅信資本主義不是僵化不變的,它可以發揮其特有的伸縮性和延展性包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環境維度,同時人們可以通過能力的提升和改善沖破各種條件的限制,沿著繼續現代化、超工業化的路徑實現自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反對激烈的社會結構變遷,拒絕接納顛覆的做法,主張社會變革特別是環境變革、經濟變革的循序漸進。在此意義上,生態現代化是一種溫和的理論,它為廣泛的社會接納提供了相應的基礎。

四是實踐性。在很大程度上,生態現代化理論是一種實踐理論,它關心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的互嵌式發展過程和實踐效果,即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和手段致使社會達到何種生態化的程度。當然,政府和企業作為實踐主體所扮演的功能角色是其強調的重點。生態現代化理論堅持認為政府和企業理應積極利用有關環境的知識和技術轉變社會產品和制度安排,并著重推進和實施處于制度發展核心位置的環境政策的改變。實際上,良好技術的應用、制度環境的改善確實帶來了污染的減少和能源效率的提高,這為環境與經濟的正向關系的成功實踐增加了信心。

五是新自由主義特征。生態現代化理論突出市場因素在社會綠化過程中的作用,認為市場是遠比國家更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的機制。即便是政府主導的計劃過程,它也勢必會傳遞給市場,在市場的理性化運作下實施和運作。市場利用競爭、資本的投入等手段對于經濟的綠色優化更為有用。而國家的角色不過是提供一種應用環境親善的政策和技術的內部結構、激勵以及自我規范而已。

生態現代化理論的上述基本特征成為我們深入把握這一理論應用的標尺。

二、生態現代化實踐的理論意涵

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應用并不是一個異常深奧的問題,但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它既關系到理論本身的價值,也關系到應用者從中取得的收益。換句話說,一種理論能否被廣泛接納,重要的是不僅要看它是否開拓了人們的思維視野,而且還要看它是否在實踐中為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環境社會學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已然獲得了認可,然而在應用的過程中仍然面臨困境。這種困境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一是國際層次,二是國家和地區層次,三是產業發展層次。而在這三個層次之中貫穿著發達與不發達、贏利與公益、先進與落后、富裕與貧窮的矛盾關系[8]。而這些往往是生態現代化理論家的薄弱點所在。

在第一個層次上,首先帶來困擾的是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于生態現代化理論的理解不同,加上各國實踐生態現代化的不同客觀條件,最終導致了該理論在應用上的差異性。即便是在歐盟內部,雖然在相互協商交往的框架中各國已然就生態現代化理論及其應用進行了溝通,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同的國家所發展的項目重點以及風格建構又很可能是不同的。這就意味著,要想在廣泛一致的基礎上推行生態現代化理論是有相當難度的。其次,在全球范圍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極其復雜的。發達國家的生態現代化舉措很可能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效應,對發展中國家產生嚴重的影響[9]。例如提高環境標準、高筑綠色貿易壁壘,就會讓灰色產業以及大量的灰色產品流向發展中國家,從而將本來“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變成“污染天堂”,同時會造成這些國家的“超物質化”,這明顯是不公平的??此瓢l達的富裕國度環境質量變得更好了,然而那也是以其他地方環境質量的下降為代價的。即便是這樣,發達國家可能也不會心安,因為它很可能面臨發展中國家的指責,希望他們負起更重的責任,從而陷入利益的糾葛之中。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各國的喧囂論戰就是最好的證明。再次,就如前文所提及的,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劇,由國際交往所搭建起來的環境改革的框架結構很可能推進了一種不對稱的合作關系。那些看似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模式被“硬”加在這些國家身上。沿著生態現代化的軌跡,環境技術在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有條件流入的同時,其也加入了西方式的理念和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特質空間”。而這一過程本身是潛隱的,是很難被發現的。

在第二個層次上,應用的困境在于,生態現代化理論在一國范圍的應用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社會影響。盡管通過生態現代化的改造,國家可能實施了更加嚴格的環境與經濟制度重構,加強了與社會的環境交往,促使企業采取清潔的生產技術和手段發展生產,但是這都不足已成為忽略貧富差距的理由。以碳排放為例,如果經濟實力比較薄弱的國家沿著嚴格生態現代化目標執行更高標準的碳排放,就勢必會帶來能源價格的迅速上漲,整體社會經濟吃緊,然而重要的還在于,這種持續的緊張會對窮人產生遠比富人大得多的不良影響,其原因在于他們缺乏足夠的能力(經濟能力、政治能力等等)來應對碳排放減少所帶來的物價上漲、人員下崗分流等一系列負效應,而這又會加劇不同階層之間的對立沖突和隔閡。所以,生態現代化實踐的社會影響分配的不均衡問題是有必要加以重視的。

在第三個層次上,應用的困境首先在于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上。對于那些大型的企業,他們具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引進、設計及采用先進的綠色技術和設備,對產品體系進行根本性的革新,從而擴大清潔生產的規模、提高環境績效和生產效率。同時,他們比較容易與其他行業企業形成橫向的合作關系,在更高更廣的層次上進行物質能量代謝且獲取更豐厚的收益。而相比之下,中小企業的生存卻岌岌可危。如果按照生態現代化的標準要求來發展,中小企業將面臨很多問題。例如他們可能根本不具備技術綠化的能力和實力,一旦環境標準升高或是稅費征收上調,那么將嚴重地威脅他們的生存和發展。而如果又按照環境影響最小化的原則來推行生態現代化,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關閉和減少這些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但是,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這些企業往往承擔了重要的社會經濟供給責任,許多民眾的生計是緊緊與他們聯系在一起的。如果不留情面地予以取締,那么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社會反響和不安。其次,不同行業領域對于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接納程度是不一樣的??赡苣切┱紦欣麠l件并與環境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如化工、造紙、煤炭、冶煉等,更易受到生態現代化的影響,而那些與環境相關不大的企業可能并沒有那么高的環境發展積極性。所以,即便我們假定所有的企業都是有生態現代化傾向的,但我們并不能保證其經濟利益驅使下的環境保護是出于“真心”并能不斷延續的,更何況其效果還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碍h保外形化”的風險始終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應用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綜合性工程。簡單化的理解和對待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想象[10]。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實踐應用不能僅憑一種理念心緒的沖動,而更應顧及可能伴生的潛在社會效應。只有如此,環境-經濟-社會多贏的社會理想才能夠變得越來越真實,而不會成為轉瞬即逝的幻影浮云。

能夠肯定的是,無論生態現代化在哪個層次拓展開去,其實踐本身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首先,實踐說明了不同的國家確實具有不同的生態現代化路徑和方法,區域性、地方性、民族性的差異會導致各國具有不同的改善環境與經濟關系的條件。不同的制度、社會結構、技術水平又意味著不同程度的社會轉變。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完全復制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和實踐途徑。其次,各國的實踐風格反映出他們具有不同的理論傾向,同時反過來又進一步塑造了他們的理論風格。例如德國大力發展技術經濟,強調通過環境技術的創新升級來帶動各個產業的環境凈化,進而在國家水平上實現社會結構的優化和改良。所以,德國的生態現代化是技術風格的。當然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進行其他方面的改良。由哈伯開啟的技術的生態現代化一直在德國理論界延續著。再次,生態現代化實踐雖然具有強烈的層次區分,但是無論在哪個層次上都能夠帶來啟發。它既關心了環境又照顧了經濟,所以在此意義上,它既是一種經濟實踐,也是一種環保實踐。這為傳統經濟、環境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素材,注入了活力。又次,生態現代化實踐是反思的依據,它的發展帶來了不同時期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演進。如前文所述,學者們運用實踐與理論比照的方法,找出原有理論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局限,進而豐富和完善了生態現代化理論。最后,生態現代化實踐,幫助逐漸理清了生態現代化的關鍵支持,技術、制度、市場成為社會生態轉型的動力表征,他們為各國實踐的理論模型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三、結 語

生態現代化是由其自身獨有的基本特征來形塑的,它體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社會文化狀態。在把生態關心逐步融入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生態現代化描述了一種經濟和環境“正和”關系的新體驗;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起來,提供了認識和處理生態經濟產業發展問題的新框架;突破了傳統的“現代化”形象,打造了邁向生態可持續社會的新形態。生態現代化以一種改良的方式,邏輯地將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結構優化統合起來并應用于實踐。這對于世界各國和地區實現社會全面而和諧的發展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特別是在生態實踐上,盡管各國的路徑和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都無法忽視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指導作用,其對核心社會體制——科學技術、政治治理、生產消費等轉型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環境改革與經濟改革共同構成了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生態現代化話語。以此為參照,在中國未來邁向生態現代化的道路上,必須不斷對生態現代化理論進行評判與分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處理好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

[1]Mol, A. P. J., Sonnenfeld, D. A.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round the World: 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Debates[M]. London: Frank Cass, 2000.

[2]Mol, A. P. J. Environmenta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Contours of Informational governanc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3]Young, S. The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M]. London: Routledge,2000.

[4]Cohen, M. Risk society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lternative visions for post-industrial nations[J]. Futures ,1997(2):105-119.

[5]Hajer, M. A. The Politics of Environment Discours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Police Proces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Spaargaren,G.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the changing discourse on 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M]∥Spaargaren, G. , Mol, A. P., Buttel,F.H. Environment and global modernity. Thousand Oaks, CA: Sage,2000:41-71.

[7]Fisher, D. R., W. R.Freudenberg.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its critics: assessing the past and looking toward the future[J]. Society Nat. Resources, 2001(14):701-709.

[8]馬國棟.發展中的生態現代化理論:階段、議題及關系網絡[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1-46.

[9]Goldfrank,W.L.,D.Goodman and A. Szasz,eds. Ecology and the world-system[M]. London: Greenwood Press,1999.

[10]Gould, K. A., Lewis T. L. Twenty Lessons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責任編輯 文 格)

Implications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MA Guo-dong1,2

(1.SchoolofManagement,NingxiaMedicalUniversity,Yinchuan750004,Ningxia,China;2.TheCentreforSociologicalTheoryandMethodologyResearch,Beijing100872,China)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is a response to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pelled in nations, areas and industries, the discussions are being intensified on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ir implications, induce and distinguish four basic models: idea model, analytic model, “should” model and practice model, sum up with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and interpret its practical value and dilemmas.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deep comprehension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implic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so that some blind mechanical grafting crisis can be avoide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practical meaning; ecologization

2015-06-05

馬國棟(1982-),男,寧夏平羅縣人,寧夏醫科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博士,主要從事環境社會學研究。

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Z12197)

C919;X-0;X2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5.06.0003

猜你喜歡
現代化理論環境
堅持理論創新
邊疆治理現代化
神秘的混沌理論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