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藝術產業空間集聚的發展模式與實證研究

2015-04-07 05:10周錦王廷信
藝術百家 2015年1期
關鍵詞:當代中國發展模式文化建設

周錦 王廷信

文章編號:1003-9104(2015)01-0094-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4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產業融合視角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機理和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4EYD007)階段性成果,2014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文化創意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機理與路徑分析”(項目編號:2014SJB067)階段性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演化經濟地理視角下創意產業空間演化動力機制研究”(項目編號:71373119)階段性成果,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2013年度開放課題“文化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中國制造產業升級的新視角”(項目編號:SK20130090-14)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周錦(1979- ),女,漢,江蘇揚州人,南京大學經濟學(文化產業方向)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站博士后,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江蘇省文化產業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南京大學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文化產業研究》編輯部副主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文化產業理論,藝術學理論。

王廷信(1962- ),男,漢,山西河津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博士,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出站博士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合作導師,《藝術學界》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委員,藝術百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校藝術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等。研究方向:戲劇影視理論,藝術學理論。

摘 要: 我國藝術產業在集聚發展過程中主要有人才集聚型、文化集聚型、產業集聚型和地理集聚型四個階段。利用區位商指數對我國的藝術產業空間集聚進行研究,研究表明藝術產業集群逐漸形成,空間集聚已經成為我國藝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關鍵點。我國藝術產業集聚水平較高,區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由此提出藝術產業集聚發展需在政府政策、市場引導、人才培養等基礎上實現。

關鍵詞: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藝術產業;空間集聚;區位商;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藝術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藝術產業不僅可以滿足我國經濟快速并且持續發展的要求,亦可以使我國的藝術產業參與到國際藝術市場的競爭,更為重要的是,加速發展藝術產業能夠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藝術區,就是藝術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它是文化產業的一種特殊形式,藝術產業集聚區是藝術產業發展的高級產業組織形態。集聚區內的企業構成了一個小型區域創新系統,藝術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滿足了藝術企業和藝術家發展的特點,各企業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創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同時也方便了藝術家之間的經驗交流與傳播。國外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區,如巴黎的巴比松村、紐約的蘇荷區、倫敦的東區以及柏林的米特區等等。與國外的藝術產業相比,我國的藝術產業起步較晚,藝術市場還不是十分成熟,并且在中國快速發展,藝術產業集聚區的形成、發展與所處的城市環境密切聯系,如深圳的大芬油畫村、北京的798藝術街區、宋莊藝術區和上海的田子坊等等。

一、文獻綜述“藝術產業”是文化產業的核心產業,哈利·希爾曼·沙特朗(2004年)指出藝術產業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產業所構建的許多圓圈的一個圓心,美國的藝術產業向著聯合公共、私人、博愛的藝術邁出了第一步,而且將藝術與商業、環境、政府部門聯系起來[1]。周星(2004年)指出藝術產業是對藝術產品以及藝術服務的生產、再生產、以及儲存分配的過程,精神形態和物質形態之間相互依賴,相輔相成,成為了藝術產業的獨特特征[2]。黃鳴奮(2007年)從藝術生產的概念出發回顧了藝術產業的由來,并且在廣義和狹義上指出了藝術產業的內涵,他指出藝術產業在廣義上是指一切藝術活動的總和,在狹義上是以標準化、規?;姆绞浇M織藝術活動、生產藝術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的國民經濟行業或部門[3]。黃曉彥(2007)指出藝術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當規模和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就會形成不同的行業,比如藝術表演業、影視業、娛樂業和藝術經紀業等,以企業組織方式管理的,并且面向市場的經營性藝術就屬于藝術產業[4]。江小楠(2010年)對藝術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指出藝術產業在我國的興起與發展有多方面的堅實基礎,包括堅實的技術支持、不斷完善的理論支持、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5]。王廷信(2010年)認為藝術產業是可以走向市場和用產業方式運作的藝術產品和藝術服務的總稱。它主要包括影視制作業、音像業、藝術演出業、工藝品生產業、藝術品交易業、藝術經濟代理業等行業[6]。杜比納(Dubina,2011年)提出的同心圓理論,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有四個層次:核心創意藝術(文學,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其他核心文化產業(電影,博物館,圖書館);更廣泛的文化產業(遺產服務,出版,聲音記錄,電視和廣播,視頻,和電腦游戲);相關行業(建筑,廣告,設計,時尚)等[7]。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藝術產業是針對可以產業化的部分內容,研究的是如何通過產業化方式運作,在提供藝術商品和藝術服務的基礎上帶來經濟效益的過程,與此同時通過該過程也滿足了消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我國藝術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模式藝術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核心產業,日益凸顯出其商業價值。一方面,藝術產業增加值越來越多,占GDP比重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我國藝術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區域間的不平衡,逐漸體現出空間集聚特征,并且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一)整體發展態勢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文化藝術產業包括了文藝創作與表演服務、文化藝術培訓服務、其他文化藝術服務等,表1是文化藝術產業的基本發展情況,年末從業人員數和營業利潤都有了較大的增加。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藝術品經營業是藝術產業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行業,畫廊業、拍賣業在藝術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截至2013年,中國共有畫廊3042個,拍賣機構587個,藝術品市場呈現平穩發展的態勢,總拍賣會數、專場數、成交數量、成交額與2012年相比均有所增加,成交量和成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9.04%和1.88%(見表2)。

藝術產業的主要市場是藝術品拍賣市場,我國的藝術品市場穩健發展,國際兩大頂級拍賣行,蘇富比和嘉士德也落戶中國內地,中國的藝術產業向著國際化趨勢發展。(二)區域發展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2012年北京擁有畫廊925個,占全國總畫廊數的30%,拍賣機構267個,占全國總拍賣機構數的45%,在全國畫廊和拍賣機構數量排名前十位中,東部沿海地區占了絕大部分。長三角地區(181個)、珠三角地區(69個)以及京津地區(282個)的拍賣機構總數量占了全國拍賣機構數量的75%。

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是藝術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畫廊及拍賣機構在北京和東部沿海地區高度聚集,且數量眾多,而中部和西部地區數量較少,且發展較均衡,整體來看具有明顯的空間聚集的特征。(三)藝術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模式藝術產業集聚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模式,第一個模式是在初期階段,主要特征是以藝術家為核心的人才集聚。第二種模式是在形成階段,主要是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形成了特色的文化符號,以文化資源創新為核心要素,支撐藝術產業集聚繼續發展。第三種模式是發展階段,經過藝術家的人才集聚和文化藝術的資源集聚,藝術產業形成了長期發展的產業鏈條,是其主要的特征。第四個模式,在產業集聚發展的基礎格局上,最終形成了以城市為標志的藝術產業空間集聚,地理吸引力是其重要的特征。四個模式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通過漸進式或交替式發展形成我國藝術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特征(圖1)。

第一,以藝術家為核心的人才集聚,藝術創作的空間氛圍是其集聚的首要條件。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于藝術作品的精神需求日益凸顯,其經濟價值和精神價值越來越受到認同。藝術家自發在某個工業遺址變革后的園區集聚,進行創作和交流?;蛘?,在特定的藝術集聚區內,園區為藝術家提供創作的空間載體,藝術家們在其中進行藝術創作,它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過程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和作用,形成產業價值鏈。宋莊藝術區就是藝術家利用閑置資源進行創作,借助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聚集在宋莊,創作作品并且在藝術企業的推動下創造經濟價值。但是,藝術家是核心資源,沒有了這些藝術家的人才集聚,僅僅剩下所謂的藝術產業,那么這種藝術產業的空間集聚將失去意義[8]。各地興起的藝術區,依靠人才的集聚創造力,改變了城市的傳統工業,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塑造了城市的形象品牌。

第二,以文化資源為核心的文化集聚,是以獨特的文化資源為主要聚合點,并且以文化資源轉化產業創意資源,為藝術產業發展主要動力的集聚模式。對于藝術企業而言,它們需要在接觸、交流中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選擇最擅長的經營領域。這種文化集聚的主要特征是藝術集群區內部大部分通過文化創新為維系,并且輔助特定的信息知識與科技創新。對于藝術家而言,藝術家需要互相交流,他們以相似的文化偏好為紐帶,一起從事藝術生產和文化經濟活動。在此過程中,與其他藝術家進行接觸、交流,以便鍛煉技能和藝術洞察力,可以了解當前的藝術主流問題和新觀點,以促進自身藝術風格的成熟,藝術家們便傾向于藝術文化聚集。地方政府通過建設以美術館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藝術家交流場所,主要用來強化文化藝術的交流[9]。然而藝術產業化并非為法蘭克福學派所批判的工業化下的文化產品,這里文化集聚強調的是創意文化,藝術產業化產品必須包含藝術家的的創新和特色。

第三,以創造經濟價值為核心的產業集聚,藝術產業的產業化發展,是藝術生產和經濟進步下的必然選擇[10]。數量多和規模小的藝術企業根據市場供求變化而做出及時反應,政府傳達在政策引導、市場信息提供和藝術人才引進等方面幫助藝術集聚區維持高效運轉,打造整體品牌效應,以吸引更多的藝術人才和藝術企業。從藝術產業的角度來看,藝術產業運作環節主要包括藝術品的創作、生產、開發、流通、收藏和拍賣等,但是如果藝術品的市場取向不明顯,藝術的創造成果就不能通過文化企業實現完整的產業化過程,藝術品的開發價值就有待提高。藝術產品的生產和復制在先進科技的發展下形成規?;a,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通過交換實現價值的成倍增值,藝術產品的創作和傳播方式在這樣的推動力下進步和革新[11]。這種產業集聚的核心在于藝術產業鏈的形成,圍繞產業特色,以藝術品產業為主導,形成演藝業、藝術展覽業、藝術教育培訓等相關產業,通過藝術產業鏈延伸和規?;洜I,最終成為文化藝術創意園區的集聚地。

第四,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地理集聚,共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是其集聚的基本條件。歐康納(O'Connor,2006年)指出,從藝術區的空間集聚可以看出,城市的特定地區對藝術創造具有吸引力[12]。藝術是城市文化的一種載體,對于創意發展和文化傳播都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當一個城市形成藝術產業經營時,藝術就在空間上介入城市現實生活,提升生活品質。另一方面,藝術的傳播和審美借助藝術產業創造著經濟財富,通過財富的創造推進創意城市的建設[13],形成了獨特的空間聚聚。比如,深圳在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推進了藝術設計業的發展,以適應城市經濟建設的需要,深圳的設計企業多達6000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并于2008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加入創意城市網絡,并授予“設計之都”稱號[14]。在全球競爭趨于軟實力的較量時,藝術產業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有力支撐和重要來源,連接了城市的文化與商業。

三、我國藝術產業空間集聚特征實證分析(一)數據來源與變量設計藝術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從前文的研究中已經可以看出我國藝術產業逐漸顯現的空間集聚特征,常用的產業集聚的測度方法主要有區位商指數、行業集中度、空間基尼系數、赫芬達爾指數、空間集聚指數等[15]。本文采用區位商指數,用來對我國藝術產業的空間集聚度進行定量研究,以此來反映我國藝術產業的空間集聚特征和規模優勢程度[16],其計算公式如下:

(二)實證結果與分析

根據區位商公式定義,以及數據選取的可行性,本文選取從2008年到2012年我國各省份的藝術表演團體機構數、主要文化機構數,以及全國的藝術表演團體機構數和主要文化機構數,其中,主要文化機構數將包括藝術表演團體機構數、藝術表演場館機構數、公共圖書館數和博物館數。根據公式(1),可以得出我國各省份的區位商指數,根據2012年區位商指數按從大到小排序后得出表4。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區位商指數大于1的城市有安徽、浙江、重慶、北京、福建、海南、江蘇、河北、四川、上海、西藏、山西、廣東。

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發達,吸引大量的藝術人才,且政府重視藝術產業的發展,在政策上對藝術產業予以扶持,東部沿海地區的藝術產業具備了經濟、文化、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的發展優勢,因此發展較快較集中。而西藏、四川、重慶,雖然地處中西部地區,但是這三個地方的區位商指數卻明顯高于其他中西部地區,究其原因,西藏近年來旅游業發達,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藝術產業的發展,并且其獨特的藏族文化對于藝術家有極大的吸引力。四川的文化藝術產業主要集中在成都,成都大力發展文化藝術產業,并且提出把成都建設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鼎力之城”,藝術產業發展迅速。重慶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富足的文化資源,十分有利于藝術產業的發展。在分析了我國31個省市藝術產業的區位商后,分別分析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帶的藝術產業的區位商指數,研究藝術產業在這三大地帶的發展狀況。表5是我國三大地帶藝術產業的區位商指數,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的藝術產業發展不平衡,且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中部次之,西部發展較為緩慢。

從以上實證研究看出,我國的藝術產業在各省份之間以及整體區域之間都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且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東部沿海地區的藝術產業發展最好,空間集聚水平較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藝術產業發展較慢,空間集聚特征不明顯。

四、結論與啟示本文分析了藝術產業空間集聚模式,利用區位商研究了我國31個省市的產業集聚現狀,研究表明:第一,我國的藝術產業快速發展,日益向著國際化的趨勢發展,在國際市場上逐漸擁有自己的地位,但是由于起步較晚,我國的藝術產業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第二,我國的藝術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顯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按照藝術產業要素之間的條件和階段來分,主要包括以人才為基礎的人才集聚型、以文化為核心發展要素的文化集聚型、以產業鏈發展為目標的產業集聚型和以城市為核心的地理集聚型等發展模式。第三,我國的藝術產業在各省份之間以及主要區域的發展上都表現出了不平衡的現象,以省份為單位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北京、四川、重慶、西藏發展較快,其他中西部地區發展較緩,以三大地帶為單位來看,東部地區發展最快,并且高度集聚化,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發展較慢,且沒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通過對我國藝術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空間集聚特征分析,得到以下啟示:

一方面,從藝術產業本身來看:

第一,藝術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既需要受產業運行機制的約束,市場化、標準化、工業規?;?,但是又不能抹殺藝術產品精神形態的創造性和個性化。藝術產業不僅僅應該產生經濟效應,更重要的是擔負著擴大和發展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工作,因此應該在產業化這個大背景下建立藝術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則。

第二,藝術產業不同于一般產業的物質功能直接化的特點,它需要公共藝術中介來產生產業效應,形成A-B-C的發展模式,其中A代表藝術家,B代表畫商,C代表消費者或收藏家,B在A與C之間的出現,就標志著藝術產業的出現[17]。

第三,我國從事藝術產業的人員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龐大,但是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還有待提高。對藝術從業人員資格的認定、經紀人資格證書等培訓將是推動我國藝術產業長足發展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從藝術產業集聚來看:

第一,政府為了扶持藝術產業的發展,需要其創造一個適宜的發展空間,提高藝術區的競爭力[18]。因此,政府制定政策以及對藝術區進行管理時,應堅持有限理性原則,尊重藝術生產規律,把握藝術家群體的需要。

第二,充分發揮市場引導的作用。制定有利于藝術產業市場發展的政策,發揮市場的作用,促進合作與成果的轉化,推動藝術產業創新能力提高[19]。在市場不起作用的時候,政府就需要發揮對藝術家贊助的功能[20],在經濟政策上扶持藝術家。藝術產業在集聚發展過程中離不開政府的扶持,也離不開市場的力量,在雙重作用力下,逐步形成我國特色的藝術產業鏈和藝術集聚區。

(責任編輯:徐智本)

參考文獻:

[1]哈利希爾曼·沙特朗著,張文鏑譯.論美國的藝術產業[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01):87-88.

[2] 周星.中國藝術產業的現狀及其發展[J].中國圖書評論,2004,(01):13-15.

[3] 黃鳴奮.關于藝術產業及其定位的思考[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4):1-7.

[4]黃曉彥.山東省藝術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23-24.

[5]江小楠.關于我國藝術產業政策的幾點思考[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01):48-50.

[6]王廷信,郭新茹.江蘇藝術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波特的鉆石模型[J].藝術百家,2010,(05):23-29.

[7]Igor N. Dubina & Elias G. Carayannis & David F. J. Campbell, Creativity Economy and a Crisis of the Economy? Co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and Creativity, and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Knowledge Society[J].Journal of Knowledge Economics,2012,(01):1-24.

[8]汪齋.798藝術產業聚集區的發展趨勢[J].商業文化,2011,(04):42-43.

[9]管順豐.藝術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藝術與設計,2007,(03):140-141.

[10]張冬梅.產業化旋流中的藝術生產——當代中國藝術產業化問題的理論詮釋和實踐探索

[11]徐敦廣、劉莉.當前我國藝術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探析[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150-156.

[12]Justin O'Connor. Art, Popular Culture and Cultural Policy: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John Carey', Critical Quarterly[J].2004,(04):49 - 104.

[13]李艷.創意城市與藝術產業的關系[J].文藝爭鳴,2011,(04):14-17.

[14]陳漢欣.深圳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特點與集聚區淺析[J].經濟地理,2009,(05):757-763.

[15]胡健,董春詩.產業集聚測度方法適用條件考辯[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01):26-27.

[16]顧江,吳建軍,胡慧源.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特征與成因研究——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J].經濟地理,2013,(07):89-93.

[17]章建剛,張曉明.藝術產業的“寬帶作用”[N],北京日報,2002-10-13(文藝周刊).

[18]孔建華.宋莊原創藝術家集聚區發展方略[J].城市問題,2007, (05):20-21.

[19]袁丹,雷宏振.我國文化藝術產業集群與發展路徑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3,(12):190-193.

[20]婁軒.創意產業之北京藝術群落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51-52.

Abstract:There are 4 phases in the course of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of art industry: talent agglomeration, cultural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Location quotient of art industry is adopted in the research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Research shows that art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s gradually formed, and agglome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key point of China's art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agglomeration is well developed yet has an imbalance in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a; Cultural Construction; Art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Regional Quotient

猜你喜歡
當代中國發展模式文化建設
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必然性
反思當代中國哲學的精神構建
當代中國風景油畫中的山水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我國微型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思路
基于山東生態農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分析
高職院校創客文化的發展模式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淺析當代中國中學德育的風險和建設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