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可持續設計實踐與教學探析

2015-04-13 03:16呂明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創意與設計 2015年4期
關鍵詞:課程設計教學

文/ 呂明月(清華大學 美術學院)

國內可持續設計實踐與教學探析

文/ 呂明月(清華大學 美術學院)

引言

盡管設計界已經普遍認識到可持續設計需求的緊迫性,但國內可持續性設計項目真正落地的并不多,大多更像是概念性設計。這種現象有兩個原因:一是可持續設計是個發展中的概念,其范疇本身具有模糊性,并且目前還沒有適用中國的評估體系,難以預估或評判項目的“可持續性”效果;二是學生所學的大多是來自西方的可持續設計理論,但即使是西方國家,也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而中外語境不同,很多理論根本不能直接拿來應用,面對真實項目,學生盡管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卻常有無從下手的困惑。因此,筆者基于參與LeNS-China1LeNS-China(中國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http://www.lens-china.org)是LeNS項目在中國的分支,由國內多所大學與社會機構參與組建,致力于中國可持續設計的研究、教學、實踐與信息傳播。LeNS-China (China Sustainable Design Learning Network: http: //www.lens-china.org) is Chinese branch of the project LeNS , and supported by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organizations, focusing on research, teaching, practice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n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in China.項目的經驗,探討與研究近年來相關實踐的可行性途徑,并梳理總結各校的不同教學經驗,以期為可持續設計的同仁提供啟發或參考。

一、可持續設計理念落地的可行性途徑

1.1 建構LeNS-China平臺,推廣教學與實踐:

LeNS-China的初衷是作為可持續設計教學的在線資源庫,讓師生和其他同仁了解國內外可持續設計發展的動態與理念的發展。它源自歐洲LeNS2LeNS項目(The Learning Network on Sustainability: http://www.lens.polimi.it)為國際教育機構間影響較大的合作項目之一,旨在推進國際校際間在“可持續設計”方面的研究、教學和實踐的交流與合作。The LeNS (The Learning Network on Sustainability: http://www.lens.polimi.it) is an influential collaboration project launched b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imed at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rcollegiate communications and cooperation on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項目,但又與歐洲的LeNS網站有著區別:在歐洲,只有先注冊成為LeNS的會員,才能分享網站提供的案例及課件資料;引入國內之后,LeNSChina完全免費開放,任何人免注冊便可瀏覽所有的網站資料,也可將資料下載自行修改,但得說明是在什么基礎上進行修改的,以維護合法的版權利益。就此意義而言,LeNS-China 上的所有資料是“無門檻”的“完全共享”。

圖1 Lens-China會議現場

LeNS-China的另一個目標是為可持續設計的跨界合作提供一個支撐平臺和關聯網絡。盡管理論落地面臨困難,但踐行可持續設計的機會和啟發點仍然存在,很多企業已經明確意識到環境保護問題中蘊藏了巨大的商機,所欠缺的是如何將可持續設計的力量與社會/企業需求對接起來的思路。而LeNS-China本身就是一種信息與教學“共享”服務設計的成果,以其開放性、易得性和專業性的平臺特征,為中國可持續發展主題下不同領域的跨學科的橫向合作提供各種可能性,實現不同機構與個體間的優勢互助。

1.2 強調系統設計觀,而非孤立的設計策略;可持續設計需要以系統觀的視角理解經濟、社會、文化、自然四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非僅從技術或審美層面上思考設計的介入,甚至有專家認為,系統觀(Systems Perspective)是實現可持續性的唯一有效方法1[美]Nathan Shedroff著,劉新、覃京燕譯.設計反思:可持續設計策略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Nathan Shedroff, Translated by LIU Xin, QIN Jing-yan.Rethinking of Design: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on Design For Sustainabilty[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1.,在國內主要經由以下渠道來實踐:

一是針對整個設計流程,研發系統創新。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為實現“產品與服務一體化”的目標,首先構建宏觀的系統組織,然后再履行微觀的設計實現2張凌浩,倪鳴,賈麗麗.以系統創新為導向的超市服務設計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 第35卷第1期, 2014年06月:66-79.ZHANG Ling-hao, NI Ming,JIA Li-li.Service Design Strategies for Supermarket Systematic Innovation-oriented [J], Packaging Engineering,2014,35(12):66-79.。具體實施上以解決企業或行業實際問題為導向,開發配套的工具包,同時結合新的信息手段,以構建商業模式的解析,創造商業價值。值得注意的是,系統創新過程中必須明辨設計策略的具體內涵,例如“服務系統設計”與“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兩者概念有時并不一致,所選用的設計方法與評價體系也大相徑庭,因此設計師在自己能夠把控的范圍內所決定的某些設計方法,會極大影響到可持續理念的實踐效果,應針對具體情境謹慎選擇。

二是針對具體設計目標或設計策略,從系統層面上組織設計流程。例如,針對某項產品或服務開發的APP 被看作是典型的非物質設計,有著降低資源消耗的“可持續”的一面,但若是每一種設計產出都要開發相應的app,則會造成界面客戶端的過剩,反而影響用戶的使用效率,因而這種交互設計從系統上看卻是不可持續的。又如可持續性服務設計關注的是人與整個服務過程的互動,涉及諸多因素,包括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物、環境及整個系統流程,而不是針對單純的“物”或“環境”做設計1余樂,李彬彬.可持續視角下的產品服務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1,32(20):73-76.YU Le,LI Bin-bin.Research on Product Servic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ility [J].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1,32(20):73-76.。

圖2 Lens-China網站截圖

三是針對設計項目的參與主體,強調非設計領域的人士對可持續設計的貢獻。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聚焦于“設計”本身,首先需要深入基層做一些調研,了解中國的問題,做符合國情要求的設計2蔣玉珍.張綺曼對話謝天:可持續設計的理論觀[N].中華建筑報,2014-10-26(08) .JIANG Yu-zhen, ZHANG Qi-man. Theoretic Observation on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N].China Construction News, 2014-10-26(08) .;同時仔細研究項目落地的所有環節,與其它專業的專家深入合作,介入自己以往并不熟知的領域,發現經濟獲益與可持續發展的契合點;策略上整合所有的資源與技能,推敲材料、途徑、市場結合的種種可能性,來解決原本“不可持續的”問題。

1.3 重視社會創新的影響及方法:

一般認為,社會創新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種結果,主要活動于諸如教育、醫療、養老、扶貧、助殘、環保等社會領域3何增科. 社會創新的十大理論問題[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05):99-112.HE Zeng-ke.Ten Theoretical Issues on Social Innovation[J] .Marxism & Reality, 2010(05):99-112.,關注于模式的改變4付濤.社會創新家關注的是模式的改變,而非單個的交易[J].中國發展簡報,2014(02) :5-11.FU Tao.Social Innovators Concerning to Change the Pattern, Not A Single Transaction[J].China Development Brief, 2014(02) :5-11.。根據英國楊氏基金會的定義,社會創新是一種“創新活動與服務,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某種社會需求,并主要由社會性組織進行發展和傳播,而這些組織的首要目的是社會性的”5鞏淼森.幸福觀、生活方式和社會創新:走向可持續社會的設計戰略[J].裝飾,2010,203(03):123-124.Wellbeing Lifestyle and Social Innovation :Strategic Design for Sustainable Society[J].Art & Design, 2010,203(03):123-124.。設計干預能夠讓創新過程和結果更加可視化,便于傳達和接收信息,從而提高創新效率;另一方面,社會創新將設計角色由傳統的“視覺工具”轉變為“策略提供者”和“組織協調者”,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創造性地解決社會問題。因此,歐洲設計界認為設計干預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改善社區關系和社會環境,是推進社會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6張凌浩,姜小凡.工藝時尚視野下揚州漆器傳承與發展的策略[J].創意與設計,2014,30(01):065-070.ZHANG Ling-hao,JIANG Xiao-fan.On Strategi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ngzhou’s Lacquerwar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Fashion[J].Creation and Design, 2014,30(01):065-070.,并專門成立了一個國際性的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的網絡聯盟“DESIS NETWORK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以促進設計引領的可持續的社會變化7Ezio Manzini, Lara Penin, Yongqi Lou等,張楨譯.DESIS 國際網絡:可持續和社會創新的設計[J]. 創意與設計,2010,09(04):004-013.Ezio Manzini, Lara Penin, Yongqi Lou, et al.,Translated by ZHANG Zhen.DESIS International Network: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J].Creation and Design,2010,09(04):004-013.8Ezio Manzini, 鞏淼森譯.DESIS 聲明——設計作為可持續變化的中介[J]. 創意與設計, 2010, 09(04):048Ezio Manzini, Translated by GONG Miao-sen.DESIS Statement——Design as agent of sustainable changes[J],Creation and Design,2010, 09(04):048.。

在國內,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最早將社會創新概念引入可持續設計教學領域,并針對中國有關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做了相關的先鋒性試驗1鞏淼森.為中國社會創新而設計——可持續生活方式與產品服務體系設計初探[J].創意與設計,2011,16(05):018-023.GONG Miao-sen.Design for Chinese Social Innovation ——Pilot PSS Design Experiences for Sustainable Lifestyles[J]. Creation and Design,2011,16(05):018-023.。他們與歐洲DESIS合作,把問題的焦點從以環境為中心轉到以可持續發展的新生活和生產方式為中心,探索設計如何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提高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質量,以及通過摸索新的“生態農業和健康食品”的解決方案,來探討城鄉關系的可持續性共存與發展。這些設計項目和試驗為社會創新觀念在中國的落地提供了廣泛全面的體驗1。

在中國,設計干預的前提是必須適應本土的特殊語境。在上述設計項目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強調實地調研和生活方式研究,借助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深入地“發現”和“定義”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研究用戶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存在什么困境或問題、設計如何介入、在其中又能解決什么問題等等。最后在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前提下,以問題分析為導向產生設計提案。

二、可持續設計教學的經驗與“共享”

可持續設計將是未來主要的設計傾向之一,這一點已毋庸置疑。但應該如何設置相關課程體系、如何教育學生有效學習并能夠應用相關理論知識、如何盡快推廣有良好效果的模范課程?筆者認為首先應該研究現有的教學情況:

2.1 “教”:相關課程設置情況

國內大部分院校都是將可持續作為一種設計理念嵌入在不同的設計課程中,只有小部分設計院校設置了專門獨立的可持續設計課程體系,但更多是試驗性的摸索,而且每個院校的課程特色也有所不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目前開設了本科課程《可持續的產品設計》和研究生課程《可持續設計理論與實踐》,系統講授可持續設計的理論發展、操作方法及工具,旨在培養學生權衡環境、社會、經濟三者間關系的系統思考能力,并能夠利用可持續性評估方法和相關策略進行設計實踐。此外還開設了EMBA課程《可持續設計與服務創新》與大學公選課《設計鑒賞》,前者旨在提醒或增強商界人士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后者面向大學所有專業開放,引導學生從可持續的角度去評價或鑒賞設計作品,而非以往的審美評判。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有兩門相關的研究生課程,一是《產品服務體系設計》,二是《系統創新與設計戰略》,目標是建構集價值創造、產品、服務、傳播于一身,實現可持續設計與商業創新對接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以解決社會、企業或行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利用新的信息科技,滿足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需求;學生作業會送交UPA設計競賽并參展,以此驗證課程的實施效果。此外學院組織的講座也大多從可持續商業與戰略型設計的視角出發,重視社會創新對可持續設計的補充作用。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相關課程較多,在本科有一門必修課《產品服務系統設計》,旨在將可持續設計理念走出校園,與商業或社區相結合,將理念落地實現,并邀請丹麥高校的專家過來授課;還有一門選修課《產品可持續設計》,從材料等層面上探討可持續設計的發展。研究生階段雖然沒有直接命名的課程,但學生會通過工作坊參與可持續項目的調研與跟進。課程內容偏重PSS(產品服務系統)和UPCYCLING(升級再造)等設計策略,力爭將可持續設計教學研究與歐洲同步。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基于與米蘭理工大學的合作經驗,從教育與實踐的雙重視角落實系統設計觀,開設研究生選修課《可持續系統設計》,課程作業在2014年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中名列前茅,得到各界認可,并定期邀請可持續設計業界的國內外專家舉辦相關講座。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曾將可持續設計作為2013與2014年的畢業展主題,命名為“用竹子做日用品”和“節約空間型的家居設計”,于前者而言,竹子可以被制作成工具和廚房用品;后者則通過套疊、翻折、模塊化,便于組合在一起成為家具。這兩個命題利于把想法做成實物,不但便于展出,而且展完之后可以在工作室馬繼續使用,實現了產品的最大利用率,也延長了使用壽命,從而讓“可持續性”得到印證。

2.2 “學”:如何激發學習熱情

為了增強可持續設計理論的易理解性與設計工具的易學性,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會在課程中提供SDO(Sustainablity Design-orienting Toolkit)教學軟件,指導學生分四個階段進行設計實踐:①Discover;②Define;③Develop;④Deliver,目的是讓學生在明確可持續性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掌握系統的和具體性的評判標準,有計劃、按步驟地發展設計概念,并自始至終地評判每個環節的可持續性,最終提交針對具體問題的可持續性解決方案。

為增強課程的實效性,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研發了一個工具包,專用于相關案例的分析。此外江南大學分三個階段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踐:①學生先收集案例,然后對案例進行格式化的模板分析,每個工作組必須經過兩到三個案例的分析才能進入到下階段;②調研身邊的社會熱點問題,或是傳統的商業轉型問題,分析在這些問題中隱含哪些可持續的且有商業價值的機會。③給學生布置任務,引導他們利用新的信息載體,設計交互APP或實體產品,實現可持續服務與傳播一體化。每個階段都會以一些問題的解決為結果。

廣美工業設計學院沒有具體的可持續課程,但教師會將可持續作為設計思維導向,融入到學生的各種設計實踐中去(如竹類復合板材產品設計項目、與低碳產業協會的合作項目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價值觀。同時努力擺脫過去的以審美形態為教學導向的舊貌,結合社會變革過程中的熱點問題,注重新科技與新材料的應用,實現產品、服務、交互設計與市場的對接。

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強調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把可持續的設計轉化為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以項目“綠色校園”為例,教師只是負責引導大的設計方向,教授一些基本策略,學生自己會把綠色產品組合成一個工具去申請創業基金,然后在網絡平臺上(如豆瓣和淘寶)和年輕人洽商,吸引感興趣的人群,實現可持續設計的商業價值。同時重視學科的橫向合作,如啟發學生自行聯系經管學院的同學,一起為可持續理念下的項目盈利出謀劃策?!熬G色校園”項目的成功在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自發行為相聯系,通過激發學生的自覺能動意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倡議“共享”:設置平行課程與講師團

不同院校的教學內容各有側重,但無論是綠色設計、生態設計、產品服務系統設計抑或生命周期設計,只要能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就可以納入可持續設計的范疇1劉新.可持續 設計的觀念、發展與實踐[J].創意與設計, 2010, 07(02):36-39.LIU Xin.The Notion, Evolution and Practices of Sustainable Design[J].Creation and Design,2010, 07(02):36-39.。能否把各校的教學重點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建立相對全面的可持續設計教學體系呢?這將打破不同院校與集群之間的空間壁壘,增強各種實踐的渠道開發;還可以最快速度、最大范圍地將成功經驗用于教學示范與案例解析,促進各所院校、企業在教育或是商業領域的進步。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LeNS-China聯盟學校計劃在未來同時開展可持續設計課程的異地“共享”。具體地說,就是在校際間組建可持續設計的“平行課程”體系與“講師團”,通過多種方式開展課程設計。例如就課程內容,各??梢砸罁陨砬闆r布置設計主題和作業項目,這些主題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師資上,將各院校主講“可持續設計”的教師和專家們組織成為“講師團”,一同授課;課時上同時開課與結課,期間不斷交流,并互換作業進行評判;課程結束后還可以舉辦平行課程研討會,以便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建立課程的評估體系,進行校際間定期的教學評估;課程結構的研發可以借鑒或模仿MOOC(慕課)的形式,方便講師團的異地教學與作業批改。以上種種,都會對可持續設計的教學起到積極的推廣與促進作用。其實施難度主要在于需要各校事先與任課教師協商好統一開課與結課的時間,以便配合校際間共享課程的如期進行。只要能將這個問題預先解決,平行課程與講師團的倡議是完全有可能成為現實的。

三、結語

可持續設計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尋求變革的實踐歷程,這也意味著現有的知識體系很可能是不完善或是不適合本土國情的。如何將相關理念由“虛”變“實”,還需國內設計界做更多的嘗試與思考,在驗證理論的過程中總結規律,再將合乎實際的設計方法傳授給學生。正因其知識體系動態發展的特性,將成功的經驗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共享”不但非常必要,也是必然趨勢。因此,為了更有效地實現可持續理念的落地,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將是如何充分開發與利用諸如LeNS-China的信息平臺,同時構建適合國情的“可持續性”評估標準,以期能夠為國內實踐做出切實并具體的指導。

(責任編輯:張同標)

Study on Practicing and Teaching on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目的 探討國內可持續設計實踐與教學的可行性途徑。方法 分析國內踐行可持續設計理論的有效經驗與渠道,包括建構和利用Lens-China(中國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平臺、分析可持續設計的系統策略觀和社會創新的作用;評述并總結各校的“教”與“學”之特點,闡釋“平行課程”和“講師團”等倡議的優點與可行性,以期盡快實現課程的異地同步共享。結論 設計干預必須適應中國國情,需要在不斷實踐中驗證可持續設計理論并總結規律,同時采用多種方式推進和“共享”相關教學, 雙管齊下,彼此印證,才能探求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方法與教學模式。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le ways about practices and teaching on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DFS).Method It analyzs the effective experiences about practices and teaching on DFS, including taking advantages of Lens-China platform, application of systematic design tools and valuing the social innovation; After that, it analyzes features of domestic “teaching”and “learning” in different colleges, explains the advantages and feasibility of "parallel courses" and "instructors group" which are aimed at sharing course as quickly as possible.Conclusion The design interventions must adapt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For identifying theories and determining the practical guidelines of DFS in China, practitioners need to practice frequently ,and simultaneously promote and sharing relevant teaching through many channels, in order to fi nd out a set of effective practice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

可持續設計;LeNS-China;實踐;教學;共享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LeNS-China;Teaching; Practicing; Sharing

10.3969/J.ISSN.1674-4187.2015.04.011

呂明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可持續設計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課程設計教學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