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紫砂藝術理論建構的深度化及其意義

2015-04-13 03:16江南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
創意與設計 2015年4期
關鍵詞:紫砂壺紫砂建構

文/ 何 岳(江南大學 視覺文化研究所)

當代紫砂藝術理論建構的深度化及其意義

文/ 何 岳(江南大學 視覺文化研究所)

一 、明清紫砂譜系化理論的建構

一種理論的出現總是意味著某項實踐或手工藝對知識系統的滲透與影響,或者意味著知識系統對實踐活動或手工藝的觀照與介入,無論哪一種情況,都表明實踐或手工藝在其發展過程中獲得了一種質的提升,其理論化過程就如同一張傳統意義上攝影底片的顯影過程,通過理論上的顯影,一種活動才在歷史時空中真正地獲得其被觀看上的意義,因此,好的理論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它構成一種有助于我們認識事物與世界的途徑與道路。惟有借助于類似的這種有形或無形的道路,才使我們的觀看有了方向感。在紫砂壺的發展歷史上,紫砂理論的較早出現也具有這樣深遠的意義。

毋容置疑,紫砂壺在明代正德年間創始之前,必然經歷過一種原始而緩慢的發展與積累階段,即作為粗陶日用品的生產過程。顯然,在最初,這種生產因其制品的粗劣而缺乏任何藝術上的美學意蘊,也無法媲美于歷史各個時期各地窯場所生產的各種精美的瓷器制品,因而并不能引起當時人們尤其是知識階層的關注,但隨著飲茶方式與風尚在明代的轉變,以及紫砂泥非同尋常的物理性能及審美性在制陶生產過程中的被發現和認知,以及后來紫砂壺細陶器的出現,這一狀況迅速得以扭轉,它和明代中后期文人生活的藝術化、享樂化的審美思潮不謀而合,具有清明古雅之質的紫砂壺由此成為受上層社會特別是文人階層的青睞之物,出于著名紫砂藝人手中的紫砂壺,其價格不斷飆升,以至于“一罐一注,價五六金,則是砂與錫與價,其輕重正相等焉,”在審美方面,它不僅是一種新穎的時尚之物,如袁宏道在《時尚》一文中所論,是所謂“薄技小器”,而且,也如明末小品文大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所言,紫砂壺 “直躋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慚色,則是其品地也?!笔沟米仙皦鼐哂泻蜕讨芤投ο啾燃绲膶徝琅c收藏價值。因為這些原因,明代文人對紫砂壺的關注也自然在情理之中,而明末周高起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撰寫了極具專業性色彩的著作《陽羨茗壺系》(圖1),這是第一次從理論上對紫砂壺藝從譜系學的角度而展開的研究與寫作,也是在紫砂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開山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1 (明)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內頁書影

作為我國第一部重要的宜興紫砂專著,在紫砂理論研究中,《陽羨茗壺系》開創了一種譜系化的寫作方法,在此之前,關于紫砂的論述寥若晨星,只是少而零散地出現在一些文人的筆記小品文中,多為感性和直觀的表達,尚不具備理論意義上的體系性價值,《陽羨茗壺系》的出現則確立了紫砂理論系統性研究的開端,作者周高起篤愛紫砂壺,又因為紫砂陶為一時風尚,“名家所作,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抑足感矣,因考陶工陶土而為之系”。說明在寫作之始,周高起已經要有意識地建立起一套系統性的考察與研究模式,在周高起所處的時代,紫砂藝術實踐如果從明正德年間的供春算起,也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已基本上具備了紫砂體系化的自然建構所需的時間跨度,此時,紫砂工藝上的變革與完善,名家大師級人物的出現,紫砂藝人間的技術傳承,紫砂壺造型風格上的豐富繁多,以及紫砂壺在文人階層精神生活中的影響,這些都成為《陽羨茗壺系》能夠成書所需的客觀條件。在這部書中,作者從紫砂的創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等方面介紹了陶工一系的傳承脈絡,并兼及軼事、傳說、造型、風格、泥礦、泥色、茶事、養壺等,廣采博收,蔚為大觀。史載時大彬為明萬歷年間人,至清初仍健在,周高起則于順治二年(1645)“被執索貲,怒詈不屈死?!睆臅r間上推斷,他在為寫作此書而考察紫砂壺時,應該能夠有條件直接接觸到時大彬及其后繼者等眾多紫砂藝人,《陽羨茗壺系》因此可以說是呈現了當時紫砂壺藝發展真實狀況的第一手專業性的珍貴資料,當然,《陽羨茗壺系》的理論意義上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它的出現,對于有意識地推廣、引導、提升紫砂壺藝本身的社會與藝術價值功不可沒,使紫砂壺藝的發展在“標大雅之遺”的審美趨向從理論角度得到進一步明確地表達,同時,它也是紫砂壺藝的雅化在知識系統內發展到一定認知高度后所出現的自然而然的結果。事實上,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古代文人在介入紫砂壺藝術實踐方面影響深遠。當然,這種影響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浸潤的,因此,《陽羨茗壺系》的出現,它不但是對紫砂壺藝發展進程的歷史總結,而且,更是以一種理論的前瞻性為紫砂壺藝的未來發展方向把脈,它的歷史性意義只有在后來才會更加明朗化。

《陽羨茗壺系》最早的版本直到周高起死后五十年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才得以問世,收錄在王晫、張潮編篡的《檀幾叢書》中。此后又陸續有所刊刻,計有:收錄于光緒十四年(1888)由江陰金武祥??摹独跸闶覅矔?;光緒十六年(1890)馮兆年《翠瑯玕館叢書》;光緒二十五年(1899)盛宣懷《常州先哲遺書》;以及收錄于1994年由上海書店出版的《叢書集成續編》工藝類、日用器物之屬中。歷史事實表明,這本書已成為了紫砂理論史上無法繞開的最為重要的一部書。

圖2 (清)吳騫著《陽羨名陶錄》內頁書影

繼《陽羨茗壺系》之后,清吳騫的《陽羨名陶錄》的編撰刊行也同樣是紫砂理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是第二部重要的紫砂專業性著作,這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原始、選材、本藝、家溯”,下卷為“談叢”和“文翰”。這部書從內容上來看,也更為豐富,,上卷基本上以《陽羨茗壺系》的內容為基礎而加以細審、精勘、考辨和補遺,因而繼承了前者的譜系化寫作傳統并有所拓展,下卷則將作者當時所能見到的與紫砂壺藝相關的詩、詞、文、賦等內容整理收集在一起,對于了解當時文人對于紫砂壺之間的關系可以由此略窺戶牖(圖2)。而吳騫本人對紫砂壺的情有獨鐘,從《陽羨名陶錄》一書的編撰也可略見一斑。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乾隆嘉慶年間,其世居之地浙江海寧文風鼎盛,史載其工訓詁,善詩文,好金石古玩。據《海昌備志》記載,吳騫“篤嗜典籍,遇善本傾囊購之弗惜。所得不下五萬卷,筑拜經樓藏之。(圖3)”《陽羨名陶錄》也有多種版本,最早則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吳騫自己刊刻的《拜經樓叢書》本,值得一提的是,此書出版時,另一個將要在紫砂史上出現的重要人物陳曼生才十九歲,因而想必能夠看到這本著作,因為幾年之后,擅長治印的他曾為吳騫篆刻了一枚書畫收藏印——“吳氏兔床書畫印”?!蛾柫w名陶錄》另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楊列歐《昭代叢書》本;民國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本;黃山書社1992年影印版等。

圖3 吳騫撰拜經樓詩草稿本

圖4 (民國)李景康、張虹著《陽羨砂壺圖考》封面書影

由李景康、張虹所編著的《陽羨砂壺圖考》是迄今所能看到的第三部重要的相對系統性的紫砂壺專著(圖4),此書分上下兩卷,上冊為文字,下冊為圖版,由番禺葉恭綽作序,成書于民國二十六年,上卷內容由香港百壺山館出版,書中以創始、正傳、別傳、雅流、待考、別乘、附記等為章節加以詳實地闡述,在《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的內容與寫作手法的基礎上,并參酌日本奧蘭田所著《茗壺圖錄》一書的內容與形式,對以往的資料加以考證、補遺、增添和辨析,將紫砂史研究的視角擴展到民國時期,因而此書的內容也前所未有地翔實豐富。

縱觀這三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出版的紫砂壺藝史論著作,自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以來,其在書中所確立的關于紫砂壺藝歷史的的譜系化寫作方式在后兩部紫砂專著中得以俎豆相承,他們以一種接力的方式,從而在一個更大的歷史場域中完善了對紫砂壺發展在理論上的系統性建構,此類理論建構對于紫砂藝術實踐的潛在推動與巨大意義是毋容置疑的,它是從藝術與學術的高度去審視紫砂壺藝術的發展,如果紫砂壺之為藝術是因其從器向道的飛躍,那么紫砂理論則是對紫砂之“道”的肯定與建構,是紫砂壺“標大雅之遺”的實至名歸。理論起初無疑是從實踐中所衍生而出的,沒有實踐的積累和基礎,理論自身就不會存在,紫砂壺真正創始之后的近百年實踐,才有了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這部劃時代的理論著作,正是這部著作從譜系性理論的高度上確立了紫砂壺在文人化審美上的奠基性作用,周高起因此也在紫砂理論史上的地位等同于時大彬在紫砂壺工藝實踐上的地位一樣重要而具有決定性意義?!蛾柫w茗壺系》中有“陶肆謠曰:‘壺家妙手稱三大?!^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予為轉一語曰:‘明代良陶讓一時?!氉鸫蟊?,固自匪佞?!泵鞔_將時大彬推崇為明代紫砂壺第一宗師,成就了時大彬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在紫砂壺的審美品鑒上,向來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明代陳貞慧《秋園雜佩》就認為李茂林之壺藝在時大彬之上,但這種論斷也沒有顛覆《陽羨茗壺系》一書對時大彬歷史地位的界定。而時間與歷史也驗證了周高起的審美判斷,這也表明,從史學視域的角度下或者說從譜系學的角度,才能真正構建對紫砂壺藝術上的綜合審美價值判斷。

二、現當代紫砂理論生態研究之現狀

近現代著名書畫家和收藏家葉恭綽先生曾在為《陽羨砂壺圖考》一書所寫的序文中,認為紫砂壺在清道光、咸豐年間之后的發展狀態已呈衰落之勢,“以后其制則樸而工而巧,而率且俗。今雖稍稍振起,而欲求復古尚未易言也?!逼湓蛟谟凇吧w惟今人之隳廢,乃益見古人之不可及耳。加以物質關系,已不復能令人閉戶研求,不計糜財失日與否,而務達所蘄向。故極深研之事,不可復見,斯亦絕藝難繼之一因也?!比绻覀兛紤]到那一時期大批技藝精湛的紫砂藝人紛紛被聘至上海仿制紫砂壺的歷史事實,便知葉恭綽先生所言不虛。對藝術而言,功利性的浸潤往往是對藝術最大的傷害,盡管一時看來它會使藝術出現虛假的繁榮,但對藝術本質及精神上來講,無疑是藝術創造性的一種看不見的蛻化與自戕。

圖5 陳傳席著《中國紫砂藝術》內頁書泉出版社(臺北)

盡管如此,古語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兩面性,對于紫砂壺的興盛而言,一個社會整體意義上的“物質關系”顯然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這從紫砂壺的發展歷史來看是顯而易見的,但凡紫砂壺發展的巔峰時期,都需要社會在物質意義上的保障,但同時,對于紫砂藝人而言,它又必須能夠不為物質名利所累而克服社會上的物欲思潮的干擾,才能在紫砂藝術創作中努力精進,由技而達于道,成就其具有超越性的紫砂藝術大家地位。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開放和商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繼而帶動了人們對于紫砂壺藝術的需求呈直線上升,紫砂壺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與鼎盛的時代,以顧景舟、蔣蓉、徐漢棠、汪寅仙等一大批紫砂壺大師級人物為典范,代表著這一時期紫砂藝術發展的巔峰成就。因應著紫砂壺的飛躍式發展,與紫砂壺相關的書籍也隨之大量出現,但是,這種由外在需求為誘引而導致大量相關書籍出版的局面,在有助于普及紫砂壺文化的同時,也出現了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許多書籍并不具有創造高度的理論建構的價值和意義,盡管如此,紫砂理論的寫作還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在這一時期,陳傳席、徐秀棠、宋伯胤、徐鰲潤等人都寫下了各具特色的紫砂壺專著,堪稱現代紫砂理論研究領域中的翹楚。

圖6 陳傳席著《中國紫砂藝術》書泉出版社(臺北)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臺灣出版的《中國紫砂藝術》一書是當代關于紫砂壺方面的書籍中頗具理論性價值的抗鼎之作(圖5,圖6),作者陳傳席是當代最負盛名的美術史論大家,并在古文、外文、思想史、佛教史、經濟史、中國史、哲學史、繪畫、文學等諸領域有極高造詣,成就卓著,出版有學術著作40多部。(圖5、6、)他在這本書的《自序:人無癖,不可與交》中提及對紫砂壺愛好時寫道:“余友癖之,則動手冶之,今已名動海內外,其壺又為好事者癖。余癖壺,則著之于書,愿覽者亦癖之,則神與萬物交,智與百工通,終生樂之,則亦樂之終生也?!奔鏉吲c奧蘭田著書之志。其書中首篇“品壺六要”論有如隨手拈來,更是言簡意賅,斐然成章,意深境遠,足見其藝術理論修養上功底之深厚,其于紫砂壺審美與鑒賞更可謂切中肯綮之語,能發人所不能發。遍觀他書,他人皆不能及之,其對紫砂壺藝術審美鑒賞理論之重要性,堪比肩于六朝時期謝赫的“六法論”之于中國繪畫之重要意義。

圖7 徐秀棠、山谷著《宜興紫砂五百年》上海辭書出版社

陳傳席在這部著作中以史學的研究方法系統地論述了從宋代至現代的紫砂壺藝術發展歷程,將其分為濫觴期、興起期、成熟期、發達期、衰落期和復興期,以及二十世紀的新生期和鼎盛期,并對各時期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進行深入剖析,對杰出的紫砂藝人及經典砂壺作品進行品評賞析。這些歷史分期無疑是首倡性的,這也是從現代學術角度對紫砂壺整體性的歷史所作出的梳理與建構,在紫砂理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同時,其寫作角度也承續了文人對于器物的審美傳統,因而也寫出了鮮明的個人立場與觀點,而非浮泛之述。遺憾的是,這部書僅在臺灣出版而一直沒有內地版本,因而這本書在紫砂史論建設上的價值與意義在國內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下紫砂藝術理論建構視域在學術意識上的闕失。

圖8 徐秀棠著《中國紫砂》上海古籍出版社

在眾多的紫砂理論書籍中,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先生的著作亦可謂獨樹一幟,他先后出版了一系列紫砂著作,著作之豐贍首屈一指,包括《中國紫砂》、《紫砂入門十講》、《紫砂工藝》、《宜興紫砂五百年》、《宜興紫砂傳統工藝》、《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在內的書廣受讀者歡迎,對當下紫砂界內外均有深遠影響(圖7,圖8)。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們是有史以來由紫砂從藝者親自撰寫的紫砂理論書籍,因而就與以往的紫砂理論寫作有著不同的視角。作者對于紫砂工藝本身及當地歷史的諳熟以及作者本人在紫砂藝術實踐上的杰出成就,使得他盡占天時地利人和之先機,因而其著作更著重于對紫砂陶的原料泥礦、成型工藝、產品類型、陶刻裝飾、印記款識、傳承沿革與砂壺收藏的具體闡述與探討,而這并非一般研究者所能駕輕就熟的。同進也使得紫砂壺這門手工藝術以一種近于原生態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并以此構建了著作本身的權威性。而一系列著作的相繼出版,在形式上也起到了一種合力的作用,擴大了影響。但事情總帶有兩面性,優點有時也恰恰是不足,如此多的著作接連不斷地出版,但很多內容卻不免有雷同重復之處,由此所出現的結果就是對其單本著作在理論建構方面的權威性起到一種相互抵銷和減損分散的效應,這從一定程度上彰顯出紫砂書籍出版的功利性意識,以及作者在知識儲備、創新意識和理論修養上的欠缺,雖然作為中國紫砂大師的作者在紫砂界中其理論修養與著述相對而言尚無人能及,但放在更為宏大的學術理論范疇內,其著述的局限性便明顯可見起來,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著作就極有可能呈現更多的常識性,而理論意義上的高度也會隨著紫砂常識的不斷普及而相對降低。

圖11 王大濛著《文人壺》山東畫報出版社

圖9 宋伯胤著《宋伯胤說紫砂》西泠印社出版社

以研究陶瓷藝術出身的已故原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宋伯胤先生在紫砂理論研究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先后出版有《紫砂苑學步》、《宋伯胤說紫砂》兩部紫砂專著(圖9),這兩部著作其實皆是作者多年紫砂研究的論文集,而且其中大部分文章是重復出現于兩部書中,但這仍無損于他作為一個紫砂理論研究者的成就,1979年,宋伯胤因工作原因接待香港著名紫砂壺收藏家羅桂祥,才開始接觸、研究紫砂,在對紫砂壺的長期研究中,他的每一篇文章都立論嚴謹且有獨到的見解,能發別人所未發,對一些已公認且廣泛存在的觀點能提出個人的質疑與思考,比如對歷史上供春的真實存在、時大彬壺的真膺標準以及曼生壺中楊彭年的價值等理論焦點,都是由他率先從理論角度上加以提出,并對紫砂理論研究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圖10 嚴克勤著《仙骨佛心:家具、紫砂與明清文人》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臺灣的徐鰲潤先生因為其在紫砂理論上的研究而被譽為“紫砂壺史的開拓者”、“紫砂迷霧中的擎燈者”,可見他在紫砂理論研究領域中的影響,他庚續并發揚了宋伯胤先生的治學精神,對紫砂壺史中的迷團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史料整理與剖析探究,考證并提出很多具有專題性質的創造性的學術觀點,這些觀點新穎大膽,推翻了紫砂壺史上流行的傳統認知觀,因而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性,但毋容置疑的是,這些觀點為紫砂理論研究的領域帶來了生動新鮮的活力,也值得紫砂史論研究者進一步來深入探討與辨析。

盡管以上著作者與著作皆在紫砂理論上有所建樹,但也不是說毫無瑕疵,《中國紫砂藝術》根據古詩歌中出現的“紫泥新品”、“紫甌”等詞將宋代作為紫砂壺發展濫觴期的證據,就為后來者所詬??;徐秀棠諸多著作中結構與內容上的雷同與重復也不免使其各著作的獨立性價值有所降低;而徐鰲潤著作中對紫砂史研究敢為天下先的創新之所以具有爭議性,也說明其本身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而且其行文的取舍與嚴謹性也值得商榷。

除以上幾位在紫砂理論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的著作者及著述之外,特別值得一提的兩部重量級的著作是畫家嚴克勤先生的《仙骨佛心:家具、紫砂與明清文人》與畫家王大濛先生的《文人壺》(圖10,圖11),從某種意義上講,在研究紫砂藝術的著述中,這兩本書的價值與意義遠高于目前所能見到的大多數紫砂理論著作,兩位作者長期浸淫于書畫藝術和江南傳統文化,在人格與藝術修為上所達到的高度,使其對紫砂藝術的詮釋有著深邃而獨特的文化理解與藝術維度,從而使他們的著述迥別于其他紫砂類著述的史料堆積與泛泛陳述。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樣的獨特性與個體性就是一種高度與深度。這也是理論創新的一種啟示,即所有深刻性的創造都來自于并建基于寫作者的藝術美學品質。

此外,還有很多專家學者在紫砂理論研究上也頗有建樹,諸如蕭建民的《陳曼生研究》、郭若愚的《智龕品壺錄》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學術性與藝術性,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但更多的紫砂書籍卻僅止于普及性、賞析性、通俗性以及迎合市場意識的讀物,在紫砂藝術理論創造上的學術價值付之闕如,本文在此無需一一贅述??v觀現當代紫砂理論研究的成就,與明清時期寥若晨星的理論著作相比,已出現了一個爆發式的飛躍發展期,研究方向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既有整體性的建構與研究,也有專題性、個案化的梳理與挖掘,其理論成果也可謂異彩紛呈、各具千秋,極大地推動了現當代紫砂理論研究的發展。

三、當代紫砂理論深度化的建構及意義

對當代紫砂理論深度化建構的提出并不意味著此前的理論研究在深度上的闕如,而是意旨在此前理論研究高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與細化,以及基于當代社會與當代藝術背景下的紫砂藝術理論研究的可持續性的潛在要求。

美國著名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曾經說過:“在未來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出名十五分鐘”,在如今的網絡化信息時代,這個預言正在當代生活中不斷地被應驗,而網絡化時代的自由與隨意性所彰顯的進步并不能直接導致學術研究的真正繁榮,相反它還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助推了社會風氣的浮躁輕率化的趨勢,其背后其實是物質功利主義思潮的泛濫與流行,最終也不可避免地在知識系統內造成影響與滲透,使理論研究止于淺表化、娛樂化的層次,或者只有刻板的、教條的嚴肅性的盤踞,而缺失理論深度與創造性高度的鮮活性,最終導致學術性意義上的價值缺失,理論研究上以喧囂為其表象的虛假繁榮并不能掩蓋住其背后的貧乏與虛弱。隨著人們對紫砂藝術有更高的關注度,人們對紫砂壺的理論研究在范圍與深度上也不斷拓展,但尚未形成一種自覺性的意識,大多研究者出于對紫砂壺的熱愛,也僅止于“念茲在茲”進而“在茲言茲”的境界,或重復一些時尚化的觀點而缺乏理論體系建構上的能力與創造性思維,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以紫砂文人壺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藝術思想體系的博大精深,一旦沉浸其中便欲罷不能、無法自撥,不能跳出其自身的局囿來審視觀照,因而缺失獨辟蹊徑的意識與觀念。這種相對封閉的狀態的打破就需要借鑒其它學科領域的研究觀念與研究方法,需要有其它專業背景的研究者介入,才能在紫砂理論研究上呈現出跨學科性與多維視角的特點,使紫砂理論體系化的建構更具開放性與內涵上的豐富性。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樣的紫砂理論對紫砂藝術的實踐有何具體意義?

我們不妨說,理論雖然來自于實踐與歷史的系統性梳理與總結,對紫砂藝術實踐也具有推動作用,但它從來都并非是立竿見影的現金式的兌現,其影響都是潛在的、緩慢的、深遠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將建立起更具獨立性的紫砂理論研究體系,而不僅僅是一種從屬于紫砂實踐活動的后續式言說,更不應“把紫砂當作一個孤立的造物現象,對之作時空的隔離”(李立新語)。作為具體獨立價值與意義的理論研究,不僅不是實踐藝術的附庸,而且不是實踐活動的產品說明書與操作指南,而是超越于技藝之上的具有自循環系統的言說與表達。理論具有提升、指導并賦予意義這一杰出的功能,并應具有自我建構的創造性能力。藝術理論具有發掘作用,將實踐創作者自身無法意識到的隱藏著知識點加以指認、提煉、加工、構建并轉化成獨立的新“產品”,這樣的理論研究,其誕生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再生過程,它需要研究者有極高的理論修養與寬廣的理論視域能及出自本能的創新精神。一個好的理論是建基于歷史與實踐基礎之上的深度闡釋與解讀,而非事實資料的簡單堆砌與拼盤。從此一角度看,此前的紫砂研究尚未形成這種主體意識的理論自覺,也尚未在這一方向上著力甚多,因此,紫砂理論研究顯然有著無限深遠的發展空間,這也正是紫砂理論深度化建構的可能性所在。

當然,對于這一深度理論空間的拓展,無疑是一種開放性的構建過程,因而并無一定的標準和限制,但是,我們依然能夠找到一些可資借鑒的啟示性文本,來為這一空間指示某些方向性的軌跡。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著述《仙骨佛心:家具、紫砂與明清文人》與《文人壺》,在論文方面的文本,則有南京藝術學院李立新教授的《重構造物的模仿理論——紫砂器形的來源》一文,就迥別于時下所常見的紫砂文章,堪稱在紫砂理論研究深度化方面的一個例證,作者從人類學的角度與視野來考察分析早期紫砂器與其它器物間的依附和模仿的關系,文中對吳經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壺的解讀就參照金屬器材料、工藝、造型等特點,指出紫砂壺早期器型與銅錫金屬器之間的淵源關系,以更為寬廣的造物藝術的視域來考察紫砂器形中的模仿性因素,從而得出了非??陀^公允且新穎獨到的結論,指出在產品造型的演變過程中所發生的造物模仿與創新之間的動態關系,“重新闡釋了造物設計的模仿理論及其具有的重大意義?!倍暇煼洞髮W高英姿教授的文章《因窮得變,意至器生:由〈宜興瓷壺記〉探究紫砂藝術的工具設計與運用理念》則從紫砂歷史典籍入手,探討和分析明代紫砂壺制作的工具設計與制作理念的演變,作者自身具有紫砂制作實踐的豐富經驗,因此對于周容在《宜興瓷壺記》中所記述的有些晦澀拗口的制作程序能有著熟稔的理解。顯然,對紫砂理論在某種意義上的深度闡釋是基于作者自身的理論修養和學術積淀的基礎上的,除了在紫砂藝術方面有所了解外,一個不同的理論視角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對激活紫砂藝術理論的創新性顯然是有效的,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蔽覀兩踔量梢哉f,周高起在寫作《陽羨茗壺系》一書時,在熟稔紫砂壺發展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也是以一種文人的(外在的)視角來審視紫砂壺藝術的,正是此一獨特的視角使此書具備了自身的獨特性和學術高度。

一種實踐需要一種理論上的鞭策、推動并賦予和強化其意義、內涵與高度,這似乎也是理論的一種使命,實踐與理論的這種結合所產生的功效是強大的,從某種意義上能夠改變實踐所發展的路向,事實上,我們不能低估《陽羨茗壺系》對紫砂壺藝術發展所產生的那種內在而綿延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并不能以某種看得見的量化的東西來衡量,或者,一些紫砂藝人在實踐中并不會意識到那種無形力量的明顯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那種東西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而融入到骨子里了。

在歷史上,其實是能夠找到這種理論對實踐所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具有典范性代表的例證的,它最突出的表現在書法藝術的發展歷史上,書法作為一種抽象性的表達語言所達到的一種高度是和其理論上的發展所密不可分的,在書法藝術史上,書學理論的出現很早,這也讓書法很快就上升為一種較為成熟的藝術形式成為可能。沒有理論的賦予意義的功能,書法就只能作為一種記事、敘事的書寫與記錄,而無法上升到純粹的藝術領域,更無法達到其在中國藝術領域中的至高地位。而一個相反的例子則體現在中國古代版畫的發展軌跡上,中國木版畫的優秀和成熟一直停留在技術與印刷的范疇內,而沒有有意識地成為一種創作型的藝術樣式而得到長足地發展,其根本處仍在于它一直被作為一種形而下的技術,盡管作為繪畫,它與中國古代繪畫有著天然的親緣性,但這一親緣性并沒有幫助它走向創作型的版畫畫種,沒有成為一種獨立性的藝術,而是作為一種附庸式的藝術形式存在著。中國古代版畫發展在理論上的匱乏對其作為一種藝術概念可能性的局囿與抑制,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理論研究的重要性。而現在的版畫理論研究就如同一種考古學式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已很少再對中國古代版畫創作產生任何實質性意義的互動與刺激了。

由此可見,一門藝術的提升不僅在于其藝術本身的偉大,還在于接受者與欣賞者的品味與審美,這種審美實質上就是一種從理論上對這門藝術的關注度所偏重于品質而非市場的體現,在紫砂壺藝術史上,文人的欣賞無疑增添了紫砂壺自身的魅力,一個不被知識系統欣賞與認可的紫砂壺體系意味著與文化的自我剝離,是難以有更大作為的,紫砂壺藝術發展的既往歷史已反向證明了這一觀點。

紫砂理論在體系上進一步的深度建構,紫砂藝術批評體系的建立,及其在當代藝術背景下對紫砂實踐的介入性功能,對于當代紫砂藝術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它需要建基于紫砂藝術實踐之上,但卻需建立一個具有形而上意義上的現代紫砂理論體系,在明末清初,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曾經創造了屬于它那個時代的紫砂理論譜系,而在當前的時代和藝術背景下,紫砂藝術理論是否應該不僅僅停留在一種十七世紀的歷史語境中?無疑,對于紫砂藝術實踐者和紫砂理論研究者而言,這個問題的提出都是具有挑戰性的。

單就紫砂理論的研究者來說,這一任務在給予他更為廣闊的研究視域之外,顯然對研究者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研究者積淀深厚的理論素養、獨特的研究視角,具備學科的交叉跨界能力,以及研究者自身的藝術審美境界的提高,而且,它尤其需要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意識與本能。

從紫砂藝術實踐的角度看,理論特別是系統性理論的出現,總是意味著實踐自身所自行躍入的一種新境界,理論在此時就起到催化、推動、提升、引領其發展的前瞻性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講,紫砂理論的深度化建構就不再僅僅只是一種形而上的理論而已。

(責任編輯:張同標)

[1] 周高起、 董其昌[明]著 司開國、尚榮注.陽茗壺系:骨董十三說[M].北京:中華書局, 2012.2

[2] 徐秀棠、山谷.紫砂入門十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

[3] 陳傳席.中國紫砂藝術[M].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9

[4] 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p=7145&page=9

[5] 半壺紫砂網http://www.12129.com/1news/ index.asp

[6] 高英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 [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0,

[7] 徐秀棠.紫砂工藝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0

[8] 陸羽[唐]等著.宋一明譯注.茶經外三種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1

[9] 徐鰲潤.徐鰲潤紫砂陶藝論文集[M].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08.6

[10] 宋伯胤.宋伯胤說紫砂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11

[11] 嚴克勤.仙骨佛心:家具、紫砂與明清文人[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9.12

[12] 李立新.重構造物的模仿理論——紫砂器形的來源,[J].創意與設計,2012,(1)

[13] 高英姿.因窮得變,意至器生:由《宜興瓷壺記》探究紫砂藝術的工具設計與運用理念[J].創意與設計,2012,(2)

The Significance of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Purple-clay Teapot Theory

在明清時期,隨著紫砂壺工藝實踐上的發展與影響,文人們對于紫砂壺從理論角度的關注與研究也庚續不斷,自從明末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以來,繼有清吳騫的《陽羨名陶錄》與民國李景康、張虹的《陽羨砂壺圖考》俎豆相承,形成了相對系統的紫砂壺譜系化理論的三座分水嶺,為后世研究紫砂壺藝術者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性文獻著作遺產,近現代以來,紫砂理論的發展更顯如火如荼,大有方興未艾之勢,理論的傳承與建樹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但是如何在既有理論基礎上使理論水平不停留在重復研究和淺表化的層次上而達到深度化研究,是當下紫砂理論界需要重視的關鍵性課題,畢竟紫砂理論建構的深度化不僅意味著知識系統對于紫砂壺價值的認同,其更具形而上學意義的理論高度本身對紫砂壺的健康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與前瞻性意義。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s of purple-clay teapot i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the intellectuals made constant efforts to study the theories of purple-clay teapot.The articles written by Zhou Gaoqi, Wu Qian, Li Jingkang and Zhang Hong constituted comparatively systematic theories and left precious historical heritage to teapot researchers of future generations.In modern times, the theories concerning purple-clay have been developing without a stop.It is of great sign ifi cance to inherit and build the theory, but the key subject now is to deepen the research in theory.

紫砂理論;深度建構;深度化;傳承

Purple-clay teapot theory; Deepen construction; Deepen; Inherit

10.3969/J.ISSN.1674-4187.2015.04.014

何 岳,江南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紫砂藝術理論。

猜你喜歡
紫砂壺紫砂建構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此時無聲勝有聲——論紫砂壺“謙德提梁”的創作
顧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壺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淺談紫砂壺“供春”的傳承與創新
論紫砂壺“洞天福地”的創作
大美紫砂,無聲的藝術——論紫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紫砂壺的自然意趣——紫砂壺“怡情”創作漫談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畫家張宜與紫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