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力“能力提升工程”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015-05-30 09:08李永文
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綦江教委參訓

李永文

【摘 要】2014年3月重慶市教委確定綦江區為重慶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三個實驗區之一。從2014年4月開始,綦江區充分利用中國教師研修網的優質資源和綦江區教師發展信息管理系統,緊緊圍繞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開展綦江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員培訓,實現了教師自主選學、質量追蹤及培訓學分管理的有效融合,將激勵與約束相結合,激發教師的參訓動力,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關 鍵 詞】提升工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重慶市綦江區以建設“重慶市能力提升工程創新實驗區”為契機,以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為目標,以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突破口,借力“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堅持把提升工程納入全員培訓,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提升工程實施的基本情況

綦江區中小學教師共計7550人,其中學前教育183人,小學教師3327人,初中教師有2534人,高中教師有1506人。農村小學教師有2563人,占小學教師總數的77%;農村初中學校的教師有2027人,占初中教師的80%;農村高中教師的人數為386人,占高中教師總數的25.6%。全區農村學校教師的總人數為4976人,占全區教師總數的65.9%。30歲以下教師1302人,占全區教師總數的17.2%;36~50歲的教師4899人,占教師總數的64.9%。2014年,在國培計劃(2014)——重慶市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混合培訓中,綦江區按照市教委、國培辦要求,統一部署、強化管理,以“技術為我所用,教學因我而變”為主題,把國培計劃和區級培訓規劃結合、提升工程與校本研修相結合、活動實施與隊伍建設相結合、研修成果與專業成長相結合,共組織46所學校、2605名教師參加提升工程培訓。全區遠程培訓上線率、學習率、合格率全部100%;線下集中研修共有1350名教師參訓,培訓機構全部認定為合格。區教委為提高培訓實效,對參訓學員集中組織統一考試,結合線上、線下培訓和考試成績,評出線上遠程研修優秀學員339人,線下集中研修優秀學員159人。

二、提升工程實施的具體作法

1. 建立工程推進機制。綦江區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區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為組長、分管教師培訓的教委副主任為副組長,區基教科、區教師進修校、區教科所、區技裝中心的有關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學校校長是本校提升工程實施的第一責任人,區教委把提升工程成列為教委一把手工程,用行政手段強力推動提升工程的實施。

2. 切實搞好培訓需求調研。2014年4月12日至20日、7月2日至4日,在面上調研的基礎上,分類選擇了有代表性的7所學校、2個學區、1個教研單位和1個培訓單位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發現,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教學的情況:大多數教師只簡單地運用課件進行教學,學校普遍缺乏對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考核機制。收集到的主要意見歸納起來有:希望用交互式白板進行教學;渴望建立網絡學習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交流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主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培訓動漫制作,教會教師運用各種常用軟件;采用“菜單式”為主的培訓模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培訓內容;相關管理部門應定期深入基層推廣信息技術的使用,解決一線教師疑難等。

3. 分批整校推進實施。綦江區中小學和幼兒園共106所,區教委經過研究后決定分三批完成全區7550名教師提升工程的學習。2014年11月18日,第一批選擇46所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所有學科全部教師參加提升工程80學時的線上遠程研修學習,在參加線上研修的2605人中遴選1350人參加線下5天的集中研修學習。

4. 集中培訓分段進行。由于線下集中研修時間緊、任務重、工學矛盾特別突出,綦江區采取2天區集中培訓、2天校本研修實踐、1天作品評比交流表彰的模式,打造優秀作品,即“2+2+1”模式。區集中的2天采取先大班后小班的模式進行培訓,大班采取的是由信息技術專家作“技術為我所用 教學因我而變”、“信息技術在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的報告,小班的時候每個班級由班主任、坊主和教研員組成3人團隊,進行分班破冰活動、部署線下研修任務、分組討論、展示作業及教學設計,打磨作品、小組展示、選定作品方向。校本研修的2天,要求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用信息技術,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修改、打磨、完善并提交作品。最后1天研討交流、分享展示、完善成果、評比表彰。

5. 建立分類激勵機制。具體做法是與綦江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大賽相結合,通過線下研修、作品打磨,每校推薦線上參訓人數10%的優秀作品提交到區里,區里組織專家評審,遴選一、二、三等獎,其中一等獎占30%,每個積30分,二等獎占30%,每個積20分,三等獎占40%,每個積10分。根據學校參訓人數獲獎的平均積分和工作坊內學員獲獎積分的人平分進行排名,評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一等獎8所、二等獎12所、三等獎8所和對坊主、教研員考核定等。

6. 實行定期通報制度。綦江區教委每周一通報上周各個工作坊和學校教師參加線上研修的情況,促進學校和工作坊的坊主督促學員參加學習。通報的量標主要有參訓率、學習率、每個學校教師參訓成績的人平分排名、工作坊內學員參訓成績的人平分的排名、全區2600名教師到每期通報統計截止時間成績排名等。區教委共進行了六次通報,極大地提高了學校校長、坊主和教研員督促教師參加線上學習的主動性。

7. 高度重視成果物化。培訓過程中注重過程材料的收集、整理,積極圍繞打磨優秀作品,匯總提煉物化成果的思路開展工作。對各種提升工程的文件、通知、方案,線上研修的成績表、線下集中培訓研修手冊、考勤冊、線下研修小組交流研討記錄表、成果打磨登記表等、考核結果、學??偨Y、優秀作品等,分類組卷,建立提升工程的專卷,有利于對提升工程實施的總結和提煉。

三、提升工程實施的成效與經驗

1. 獲得學校領導理解,有效克服了工學矛盾。本批培訓雖然時間緊任務重,又面臨期末復習考試,工學矛盾突出,但由于區教委把此項工作列為教委一把手工程,校長是學校實施的第一責任人,培訓前進行了充分的宣傳動員,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因此,提升工程實施后,得到了廣大教師和學校校長的充分理解,使得很多學校的校長主動地為教師想辦法、想措施,鼓勵教師圓滿完成提升工程的培訓。

2. 采用混合培訓模式,取得豐碩培訓成果。由于本次培訓采用的是混合培訓模式,課程資源豐富,教師感覺很實用,加之又采用了任務驅動培訓,完全顛覆了教師過去對遠程培訓的認識。培訓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生動的典型案例。通過培訓,增強了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自覺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征集出來的優秀作品有270件,其中一等獎30名,二等獎97人,三等獎148人。

3. 贏得各校大力支持,產生了廣泛影響。提升工程的實施,在學校得到了校長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每周看學情通報,對本校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爭先恐后、你追我趕的局面。

4. 打造了一批指導專家隊伍,為提升工程繼續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綦江區以項目制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結構,整合區內外教師培訓、教研、高校和培訓機構以及一線名師組成的60名區信息技術提升工程專家團隊。這個團隊具有較強的提升工程實施教學研修和培訓能力,承擔對綦江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組織、策劃、指導、管理、交流和監測,將極大地推動綦江區下階段提升工程的開展。

5. 任務驅動,有效促進教師學習。注重在創設問題情境、確定問題后,讓參訓者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進行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參訓者對問題的理解,完成學習任務。培訓最后,參訓教師還參加了區教委和中國教師研修網組織的提升工程培訓考試。

6. 頂層設計、行政推動是關鍵。由于提升工程的實施時間緊,工學矛盾特別突出。因此,頂層設計上,堅持分批整校全學科推進,有利于學校配合開展培訓;行政推動上,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堅持行政主導、分校組織、項目推進;方案設計上,堅持學校、教師需求為導向,以問題為中心,以案例為載體,有效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為根本。以行政推動為主的提升工程的培訓,體現了較強的“剛性”色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網絡平臺設計和選擇是基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選擇一家網絡平臺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優質資源為基礎、以任務驅動手段實現教師自主學習、有效激發教師的學習積極性是最重要的基礎。中國教師研修網課程和功能的設計已經完全能夠滿足參訓教師和學校的要求,學校以及參訓教師強烈要求延長網上學習的資源延遲關閉的時間,以便他們進一步學習。

四、實施提升工程實施的挑戰

由于培訓種類多,學校編制緊,再加之學校部分骨干教師教育教學任務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開展,使得工學矛盾更加突出;既懂信息技術又對學科教學有一定研究的教師為數不多,為優質課程資源的開發帶來了不小的難題;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會投入比傳統課堂多得多的時間和精力,使得教師有畏難情緒;由于涉及多部門,建立有效的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的機制尚未形成;學校在舉辦提升工程的校本培訓時,經費開支受到財務很大制約等等。

猜你喜歡
綦江教委參訓
不待揚鞭自奮蹄
構建新疆基層教師國家通用語培訓體系策略研究
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以重慶市綦江區為例
在偏城的山坡上
組織布局謀發展,老年教育誠可期
前進中的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
參訓學生在實驗室建設和實訓項目開發中的作用
幼兒教師眼中的“幼師國培”績效評估
持偈不如吃茶
“師太”扛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