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小學生道德現狀調查

2015-05-30 20:56劉麗叢嬌譚苗苗
留學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行為規范法律意識

劉麗 叢嬌 譚苗苗

【摘 ? ?要】道德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準則,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因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美好。為了進一步了解當代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把握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各種新特點,提高教育的主動性和針對性,我們利用寒假的時間通過問卷調查,實際走訪,參考資料等方式,利用書籍,網絡等有利條件調查了當代中小學生的道德狀況并思考了相關問題。

【關鍵詞】中小學生道德狀況;法律意識;行為規范;社會公德意識

作者:臨沂大學

中小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關鍵人群,其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養,并與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因此,全面了解當代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掌握中小學生的道德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對當代中小學生道德現狀的基本情況的敘述

首先,主旋律始終高揚,愛國情感蕩漾心中。在調查中可以感受到同學們對自己的祖國的熱愛,當問到假如有外敵入侵時,99%的同學都愿意去參軍,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參加每周一舉行的升旗儀式時,95%的學生認為心中會升騰起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召開期間,100%的同學因為自己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倍感驕傲。

其次,具備基本的社會道德意識。在擁擠的公交車上,75%的學生曾主動給身邊的老幼病弱殘疾人讓過座;在無任何人發現的情況下撿到別人的財物,62%的學生會毫不猶豫地交給老師;在公共場所發現有小偷偷竊,70%的學生會立即向警察舉報,20%的學生會勇敢地上前制止,這既反映了中小學生具有基本的公德意識,也表明了他們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另外,行為習慣及判斷能力基本規范。外出旅游時,有87%的學生表示不曾在旅游場所,文化古跡上亂寫亂畫;84%的學生自稱在過馬路時,即使沒有警察在場也不會跨越隔離欄或者闖紅燈;99%的學生在遇到長輩或老師時會主動問好;在平時生活中,63%的學生會習慣性使用“謝謝,請”等文明用語。

2.道德下滑的現狀令人堪憂

首先,讀書目的功利化日益嚴重?!白x書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時,多數學生選擇了“只為自己以后能找個好工作”??梢?,昔日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已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追求功利的人生態度。在生存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社會,對于當代的學生們,讀書的目的及意義已與金錢和利益不可分割。

其次,社會公德意識逐漸淡薄。面對大街上遍地的垃圾,愿意主動學雷鋒做好事的同學不到10%;公交車上,愿意主動讓座的只有31%;從沒有亂扔果皮紙屑的學生為0;假期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不到5%。在一切惟成績、金錢至上的背景下,學生的公德意識日趨淡薄。

再次,鄙視勞動,散漫懶惰。節假日,在家里主動幫長輩做家務的只有20%;在家里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只有12%;假期能主動學習的也只有35%。由此看來,在家里還能自覺幫助家人勞動,約束自己的學生越來越少。

最后,勤儉節約意識差。當今社會經濟繁榮,家庭生活都相對比較寬裕,對子女也是百般滿足,學生幾乎都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中,根本感覺不到金錢的來之不易。甚至有些學生為慶祝同學生日,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用起錢來毫不手軟。艱苦樸素的精神、勤儉節約的觀念已經成為過去的陳舊思想。

3.中小學生道德下滑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1)空巢學生日益增多。根據統計,空巢學生比例高達53%。家長出去打工或者做小本經營的可以說遍布全國各地。而這些留守在家里的學生一部分交給了年老體衰的爺爺奶奶或者親戚,而另一部分則直接交給學校附近的招收住讀生的農戶,這就致使他們在教育上有所欠缺;(2)單親子女易走極端。擺在大家眼前的是,離婚率愈來愈高,因家庭問題造成精神傷害的孩子也越來越多,這樣的問題學生大概可占到3%。他們身邊缺少父母的愛,他們叛逆,他們表現出的是無所謂,而當他們遇到挫折時易自暴自棄,甚至走向極端;(3)溺愛讓孩子心靈扭曲。計劃生育的政策讓孩子在家里也越顯金貴,再加上經濟收入的穩步上升,部分家庭也就對子女百般呵護寵愛,甚至失了分寸,孩子自然恃寵而驕。

其次,社會教育的欠缺。(1)有些社會行政主管部門的不作為。盡管上級有關部門三令五申,而下邊特別是鄉鎮里的網吧、游戲室、迪廳遍地開花,無人監管,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警示牌形同虛設。節假日的網吧、游戲室人滿為患,而90%的網民是學生;(2)新一輪“讀書無用論”的泛濫。據對部分學生抽查,近30%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他們大都認為學習沒用,有錢才是硬道理,便整日無精打采或上課睡覺,沉迷于網絡,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甚至有逃課曠課長達數周的現象。(3)道德信仰的消失。曾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鏗鏘有力,蕩氣回腸;曾經,“學雷鋒,樹新風”蔚然成風;曾經,謙虛謹慎、艱苦樸素、助人為樂……而這一切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都成了漸漸變淡了。

4.關于當代中小學生道德現狀的思考

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有的放矢。針對目前狀況,個人認為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4.1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內容,講道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中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具體表現在堅持“五愛”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4.2 ?緊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于青春期的中小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以及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4.3 ?營造德育教育的氛圍。認真組織好每周一的升國旗儀式,有針對性的發表每期國旗下的講話,而且在每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舉行主題報告或演說。充分發揮校園廣播網和黑板報、宣傳櫥窗的功效,給學生宣傳一些積極的健康的信息。組織學生觀看《離開雷鋒的日子》、《紅巖》等教育影片,聘請知名人士來校作愛國、感恩等主題演講。

4.4 ?關愛“空巢學生”和單親子女。學校、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做好登記,認真制定好關愛計劃,設計好系列關愛活動。

4.5 ?讓每一學生都有一個表現自己的平臺,不止以成績評價學生。培優無可厚非,但轉差尤為重要,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社會不僅需要高學歷人才,更需要高素質的公民。多舉辦一些活動,如運動會,紅歌賽,球類協會,郊游,參觀名勝古跡,愛心捐款,植樹節活動,有紀念意義的演講報告會,感恩教育等,學生會在這些活動過程中找到自信,激發熱情,做一個有高級趣味的人。

5.結束語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教育工作才會更有針對性,而且這對采取良好的教育措施并圓滿的解決問題是十分必要的。關注當前中小學生道德問題,科學的把握當代中小學生的特點,認真遵循德育工作的客觀規律,并不斷拓寬其理論內涵,提高全方位的素質教育,相信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措施的實施下,中小學生一定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們的社會必定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學刊》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羅國杰

[3]《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劉濟良

[4]《當代青年道德價值觀》劉忠世

猜你喜歡
行為規范法律意識
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宣傳與法律意識
論音樂教學品德培育的滲透
強化大學生行為規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義守護社會倫理秩序
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
淺析開展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探討培養青少年法律意識的意義及途徑
九年一貫制學生養成教育內容的研究
提高法律意識的實踐與探索
論公民法律意識對糾紛解決策略選擇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