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學發展過程中的對外借鑒及其未來發展之思考

2015-05-30 21:18黃鳳河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中國大學思考發展

黃鳳河

摘 要 現代語境下的中國大學起源并發展于清末,先后主要學習借鑒了日本、德國、蘇聯、美國等國家的大學特點。歷經百年,中國大學已經具有了龐大的規模和較高的辦學水平,在新的時空,中國大學要想健康發展,須擺脫路徑依賴,重視自力更生;既要博采眾長,更要文化自信;轉變政府職能,尊重大學自主;避免急功近利,敬畏大學精神。這些可能是值得思考和實踐的。

關鍵詞 中國大學 發展 思考

關于中國大學的起源與發展問題,學界有不同的認識和觀點。一種觀點是中國大學應從古代最早的教育機構算起,或起源于商代,或起源于漢武帝時期。另一種觀點是中國大學的源頭在清末,中國的大學屬于西學東漸的產物,只有百多年歷史。從現代意義上理解中國今天的大學,我傾向于后一種觀點。但不可否認,中國的歷史文化,教育理念,思想智慧為中國大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源。而且,在今后的中國大學發展歷程中,中國特有的文化精髓將會受到高度重視,這是中國大學基本完成了借鑒學習后繼往開來,取得與西方文明平等對話的必然選擇和文化自信。

本文討論的是中國大學發展過程中的對外借鑒及未來發展的思考,所以帶著無比遺憾和復雜的心情穿越歷史時空,站在中國近現代的大門口,深感恐懼和悲傷,一場暴風雨將席卷華夏大地,封建時代的教育將灰飛煙滅。東方的天朝大國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值得驕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未曾受到來自外部的根本挑戰。但天有不測風云,清朝末年,政府腐朽,經濟衰退,列強欺凌,內困外患,國運逆轉,傳統的文化教育內不能自強,外不能御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改革教育制度,培養新式人才,成為19世紀后半期中國社會的迫切要求。此時,西學東漸與西方近代高等教育體制的傳入為傳統高等教育體制的變革提供了重要參照,中國的高等教育被迫轉型和變革,現代語境下的中國大學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探索之路。

一、中國大學發展過程中的對外借鑒

梅貽琦曾說:“今日中國之大學教育,溯其源流,實自西洋移植而來。(1)”現在有人講得更明確直白,“中國教育史上劃時代的‘變革,發生于清代,其前期的教育純系固有的,因襲前代的,而后期的教育(以大學教育為主),則全為外來的,模仿西方的,且變革的意義大于變革本身”(2)。的確,中國的大學是在外部因素的強力沖擊下逐漸變革和發展的,。甲午戰爭失敗,全國上下為之震動,痛定思痛,認為中國之所以被日本打敗,主要在于教育及科技的落后,只有師法日本,發展近代教育才能振興中國,這成為各方面的共識。洋務派領袖張之洞,維新派領袖康有為都認為學習日本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1902 年 8 月,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學制。之后又頒布了在“壬寅學制”基礎上修改的《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這個學制一直延用到 1922 年新學制的頒布。至此清政府在教育體制、教育行政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向日本作了多方學習與借鑒,尤其是著譯的出版,對傳播先進的教育理論,促進近代教育觀念的形成及晚清社會變革都具有推動作用。北京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北京大學的變革發展一定程度上引領著中國大學的發展。20世紀初蔡元培對北京大學所進行的改革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乃至學術和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1917 年 1 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從此開始了他改造舊北大,變革中國教育的艱難歷程,直至 1927 年離職。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學改革是以德國柏林大學為楷模和追求目標的。蔡元培的積極踐行,有效推動了中國大學向德國大學的學習,中國大學尤其是北京大學深深烙上了德國大學的印記,從而有效地推動了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的變革。

20世紀20 年代后美國取代日本而成為主要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國家。1922 年的“壬戌學制”為標志,直至新中國建立,中國教育改革一反清末民初模仿日本的傾向而轉向模仿美國,深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孟祿、杜威等的影響,這對中國科學和文化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 年代前后,留美人員增多,一大批學成歸來,有的還擔任大學職務,站在大學教育的第一線,紛紛按照美國大學的管理模式改革或建立中國大學的管理體制,在校內設教授會、評議會、校務會或行政委員會,推行教授治校、學術自由、學生自治、充分發揮師生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這些不僅促進了近代中國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完善,對當今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亦有借鑒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借鑒蘇聯的做法,高等學校進行了院系調整和專業調整。在院系調整的同時,在大學體系之外設立了龐大的科學院系統,在教育管理體制方面也深受蘇聯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浪潮高漲的條件下,美國大學模式隨著美國向全球的擴張,對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沖擊,中國也身在其中。早在中國改革開放伊始,美國大學模式的影響即已開始存在并不斷擴散,但從未像現在這樣,得到了一些中國著名高校的高度關注與積極的評價,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向美國大學看齊,美國大學模式對中國大學變革與發展的影響無疑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近年來,如何把中國一些著名高校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成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大學討論的熱門話題直至努力追求的目標。一些中國內地的著名高校甚至期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率先進入世界高校前列,其中有一、兩所排名接近或進入前X強。這里所說的世界一流大學,在評判標準和發展追求上就是緊跟當今美國頂尖大學的。所以中國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已經演變為套用美國名牌大學發展模式的實踐活動了。在一定意義上,在高教領域里所謂的與國際接軌就是與美國高等教育模式接軌。另外在中國日益興盛的大學排行榜、面向全球招聘教授及在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后勤社會化、上學收費、自主擇業、教學評估、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等方面的改革一般都可以在美國高教模式那里找到其淵源或類似的例證。

二、中國大學未來發展之思考

中國大學發展到今天,曾先后主要學習和借鑒了日本、德國、蘇聯、美國等主要國家的大學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經成為了世界高等教育大國,從精英教育過度到大眾教育,為國家的建設,社會的進步,國民素質的提升作出積極的貢獻。但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大學的辦學自主權更多受控于政府,學術自由的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市場化腐蝕大學精神,大學同質化趨勢嚴重,大學治理結構有待調整優化,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急需平衡,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學術競爭力有待加強等等??傊?,我們在成就面前,要勇于反思和剖析,正視問題,解決困難,敢于挑戰。在近現代,中國大學的發展改革更多處于被迫無奈,被外圍的因素影響太大太多,我們受困于國內國際時局,很多的改革舉措來不及深入思考和科學論證就匆匆暫?;虼笮薮笱a或改弦更張,但改革的內容大于改革的意義,在教育領域也學會了睜眼看世界,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春天的孕育。今天,21世界的中國大學,已經有了相對好的物質基礎和理論儲備,各方面的條件也比較成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高等教育體系完備,水平穩步提升。在國際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民族復興的重要歷史機遇期,中國大學在繼續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發展的積極因素的同時,怎樣基于本國發展藍圖創建屬于自己的中國大學發展模式,從高等教育的邊緣國家走向中心國家,擺脫對美、英、德、法、日等高等教育強國的心理依附,展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的大學風采,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發展之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實現中國大學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這些是我們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一)思考一:擺脫路徑依賴,重視自力更生

擺脫發展的路徑依賴不是拒絕學習借鑒,重提自力更生也不是閉門發展,而是要真正處理好學習優點與堅守個性的關系。在中國大學的百年發展中,我們一直都在模仿學習,但從未有全面的超越。在過去,我們更多的是被逼無奈,所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太惡劣,要想建立復雜而高深的高等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借鑒甚至是照搬都情有可原,無可厚非。但今天或是未來,我們要學著自己走,擺脫心理依附,登高望遠,有自己的規劃藍圖,既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又要基于本國歷史文化,發展水平,發展戰略,從本國大學發展的理路中去探索規劃大學發展,少一些折騰,多一些思考,走一條可持續的中國大學發展之路。

(二)思考二:既要博采眾長,更要文化自信

在參與文明對話和國際合作過程中,借鑒學習,取長補短,這些都無可厚非,畢竟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還有較大差距,中國大學未來發展之路任重道遠,我們要吸取借鑒世界各國特別是高等教育強國的大學發展的經驗教訓,揚長避短。但博采眾長的同時,我們也要珍視自身的文化遺產,客觀地看待傳統文化,理性地尋找傳統文化與現實需要的結合點,發揚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宏思維,把民族文化精髓植入中國大學的發展之中,因為中國的大學有朝一日能與世界一流大學平等對話,其中必有屬于中國特有的文化因子,中國大學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要將中國的文化教育精華融入到中國的大學精神里,融入到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的血脈中。這是中國大學成其為中國的大學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中國的大學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選擇,更是中國從高等教育大國走向高等教育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文明復興和國家和平崛起的戰略選項。當然,我們也要深刻反思我們文化中的消極的不合時宜的部分,保持清醒的頭腦,完成文化的新陳代謝。

(三)思考三:轉變政府職能,尊重大學自主

政府與大學有著不同的權能訴求,它們堅守的哲學基礎不同,政府秉承的是政治論哲學基礎,大學追求的是認識論哲學基礎,政府需要控制,大學需要自主。但社會發展到今天,政府由統治到管理再到治理演進,大學在社會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政府與大學是可以合作的,也必須是合作的。中國的大學從萌芽的那天起就烙下了政府深深的印跡,政府駕駛著中國大學這艘巨輪顛簸前行,政府很累,大學很危險,要走出這種困境,發展未來的中國大學,政府必須登高望遠開闊視野,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學自主的訴求,轉變職能,松綁大學,控制是需要的但必須是宏觀的間接的。因為這是大學發展的邏輯起點,是學術研究的規律使然,是探尋真理的價值追求,失去了自主,大學就失去了生命。當然,這種自主是積極有限的自主,一方面大學要積極向政府爭取,另一方面大學要加強自我管理,崇尚學術自律。為了使政府與大學處于最佳平衡點,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大學制度,規范政府行為,理順大學治理結構,中國大學的未來發展才可能取得新突破。

(四)思考四:避免急功近利,敬畏大學精神

急功近利是中國大學發展中的一個頑疾,社會和國家對大學的要求與催促使大學不能承受其夢想之重。大學不是實現政治目的和經濟指標的工具,如果以政治考量和經濟效果來評判大學和指揮大學,大學的發展將嚴重受挫甚至是遭受滅頂之災。解放后的院系調整,文革時的大學,都是及其慘痛的教訓。社會和國家都要給大學一個寬松的環境,大學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解決的效果也并非立竿見影。如果說以上是大學外在因素的左右的話,那么大學內部的急功近利也要剔除,各學科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而無視長遠,只顧物質而忽視文化及價值判斷,自然學科有運用之妙,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有價值之功,兩者相得益彰。大學的發展,文化的進步,需要堅守,需要淡定,需要寬容,需要積淀,需要敬畏大學之精神。任何形式的教育GDP,教育大躍進,運動式口號式辦學,學術泡沫都有違教育之規律,大學之精神,都不利于大學的健康發展。中國未來大學的發展,要在一個純凈的軌道上運行,要在一個寬松的環境里成長,少一些浮躁,多一點淡然,少一些功利,多一點超然。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更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而大學是科技與人才產生的溫床,大學已成為國家與國家間競爭的重要砝碼,美國如此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擁有如此眾多的世界一流大學和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 今日之中國,歷經磨難,迎來了趕超世界先進國家取得與之平等對話的歷史機遇。大學作為社會的發動機,中國的大學應該也必須擔當起歷史責任,為民族的復興和社會的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對中國大學未來的發展來說,學習借鑒是必要的,但未來怎樣發展則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注釋:

(1)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41,(00):1-12.

(2)伍振駕.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82:4.

參考文獻:

[1]羅家倫.蔡元培先生與北京大學(1967)[M].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M].中國國際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194.

[2]郭麗華,吳慶華.中外大學比較[M ].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3]黃成亮.中國大學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

猜你喜歡
中國大學思考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銀幕內外中的“慕課”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中國大學英語考試能力構念三十年之嬗變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語用”環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論中國大學治理現代化
榜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